绝密★启用前|箴言中学高三语文组 2018年高考押题预测卷【新课标I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凃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民为主 “民主”在中国文化中,首先有“以民为主”的含义。《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 邦宁。”人民才是邦国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首要。《尚书》作为上古文献,早早就提出了治 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甚至,这部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本”的古书,它十分严厉 地训诫统治者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其实是在 表明:民意就是天意。如果说“民”就是“天”,那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将自己称为“天子”, 从文化本意上讲,那应该是“人民之子”的意思,天子,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顺从 民意。 以民为主、民比天大,这样的思想使得最高统治者是要想人民之所想的:人民的想法就」 是他的想法、人民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他只是带领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而不是做主 者,他甚至要无限地弱化自己的意志、淡化自己的色彩,才能彰显和顺乎人民的意愿。所以 《周易》里论述君王之道的乾卦就说“群龙无首,吉”,当社会领袖已经化入寻常的道之中, 不再看见他高高在上的身影时,便是吉利之相。 而《老子》也说“太上,不知有之”,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的意思 是,在最好的世代里,人民只是模糊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而已,也就是,统治阶层虽超乎于 民却顺乎于民,不与人民产生明显的距离:老子又称,这样的统治者,为百姓谋福利成功了
绝密★启用前|箴言中学高三语文组 2018 年高考押题预测卷【新课标Ⅰ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以民为主 “民主”在中国文化中,首先有“以民为主”的含义。《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 邦宁。”人民才是邦国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首要。《尚书》作为上古文献,早早就提出了治 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甚至,这部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本”的古书,它十分严厉 地训诫统治者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其实是在 表明:民意就是天意。如果说“民”就是“天”,那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将自己称为“天子”, 从文化本意上讲,那应该是“人民之子”的意思,天子,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顺从 民意。 以民为主、民比天大,这样的思想使得最高统治者是要想人民之所想的:人民的想法就 是他的想法、人民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他只是带领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而不是做主 者,他甚至要无限地弱化自己的意志、淡化自己的色彩,才能彰显和顺乎人民的意愿。所以 《周易》里论述君王之道的乾卦就说“群龙无首,吉”,当社会领袖已经化入寻常的道之中, 不再看见他高高在上的身影时,便是吉利之相。 而《老子》也说“太上,不知有之”,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的意思 是,在最好的世代里,人民只是模糊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而已,也就是,统治阶层虽超乎于 民却顺乎于民,不与人民产生明显的距离;老子又称,这样的统治者,为百姓谋福利成功了
人民却感觉这本就是老百姓自己顺其自然的状态,本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大程度的“以民为主”?统治者作为效劳于民的一个掌舵者,却早已 无限虚化了自己的声音与功绩,在这大地上,只有人民作为主人自然而然的身影 《尚书》《周易》《老子》出现稍早,《孟子》晩岀,儒家孟子目睹当时社会变得礼崩乐坏 却在论著里比前几部文献都更为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可见,无 论统治上层如何兴衰往来、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更改变幻,那贵重不变的,始终都是人民大众。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所有的朝代更迭、制度变迁都是岁月洗礼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过客, 唯有广大人民才是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中都永世不变的主人。 所以,中国文化里的圣贤,是为这亘古不变的人民而思考命运的。他们与政客不同,政 客的服务对象是当权者,而圣贤的关怀对象是为民者。他们的思考结果,不是仅为时政出谋 划策,而是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因此,才体现着最本质的人文关怀,才沉淀为岁月 洪流中永不淘汰的金五良言。 (摘编自光明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较早地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因此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 B.天子是“人民之子”,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顺从民意,由此可见“民”就是 C.《周易》中的“群龙无首”是指百姓看不见统治者的身影,他们已经化入寻常的道之 D.最高统治者要顺乎民意,就要做带领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甚至要弱化自己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中国文化范畴内阐释民主的内涵,得出“唯有人民才是永世不变的主人”的观 B.文中引用《尚书》《周易》《老子》中的原文,不仅使文章有说服力,而且增强了文化 气息。 C.文中引用《孟子》的观点,说明“以民为主”思想不随统治上层、社会制度变化而变 化 D.文章先列举古代圣贤关于“以民为主”的不同阐释,最后总结观点,层次清晰,中心
人民却感觉这本就是老百姓自己顺其自然的状态,本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大程度的“以民为主”?统治者作为效劳于民的一个掌舵者,却早已 无限虚化了自己的声音与功绩,在这大地上,只有人民作为主人自然而然的身影。 《尚书》《周易》《老子》出现稍早,《孟子》晚出,儒家孟子目睹当时社会变得礼崩乐坏, 却在论著里比前几部文献都更为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可见,无 论统治上层如何兴衰往来、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更改变幻,那贵重不变的,始终都是人民大众。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所有的朝代更迭、制度变迁都是岁月洗礼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过客, 唯有广大人民才是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中都永世不变的主人。 所以,中国文化里的圣贤,是为这亘古不变的人民而思考命运的。他们与政客不同,政 客的服务对象是当权者,而圣贤的关怀对象是为民者。他们的思考结果,不是仅为时政出谋 划策,而是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因此,才体现着最本质的人文关怀,才沉淀为岁月 洪流中永不淘汰的金玉良言。 (摘编自光明网,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尚书》较早地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因此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 本”。 B.天子是“人民之子”,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顺从民意,由此可见“民”就是 “天”。 C.《周易》中的“群龙无首”是指百姓看不见统治者的身影,他们已经化入寻常的道之 中。 D.最高统治者要顺乎民意,就要做带领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甚至要弱化自己的 意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在中国文化范畴内阐释民主的内涵,得出“唯有人民才是永世不变的主人”的观 点。 B.文中引用《尚书》《周易》《老子》中的原文,不仅使文章有说服力,而且增强了文化 气息。 C.文中引用《孟子》的观点,说明“以民为主”思想不随统治上层、社会制度变化而变 化。 D.文章先列举古代圣贤关于“以民为主”的不同阐释,最后总结观点,层次清晰,中心
突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统治者和人民”关系的论述,《老子》比《尚书》《周易》中“以民为主”的程 度更深。 B.《老子》中“超乎于民顺乎于民”,《孟子》中“民贵君轻”等思想,都是“民主”的 C.中国文化里的圣贤之言会成为金玉良言,是因为其中体现着人文关怀、对人民思考命 运的思考。 D.圣贤与政客不同,圣贤关怀“为民者”,不仅为时政出谋划策,而是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阿咪 丰子恺 阿咪之父是中国猫,之母是外国猫。故阿咪毛甚长,有似兔子。想是秉承母教之故,态 度异常活泼,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地上倘有一物,百玩不厌。人倘理睬它一下,它就 用姿态动作代替言语,和你大打交道。此时你即使有要事在身,也只得暂时撇开,与它应酬 一下;即使有懊恼在心,也自会忘怀一切,笑逐颜开。哭的孩子看见了阿咪,会破涕为笑呢。 我家白昼往往岑寂,写作的埋头写作,做家务的专心家务,肃静无声,有时竟像修道院 自从来了阿咪,家中忽然热闹了。厨房里常有保姆的说话声或骂声,其对象便是阿咪。室中 常有陌生的笑谈声,是客人在欣赏阿咪。来客之中,邮递员最是枯燥,往往交了信件就走, 绝少开口谈话。自从家里有了阿咪,亲昵得多了。常常因猫而问长问短,有说有笑,送出了 信件还是留连不忍遽去。 访客之中,有的是为公事或私事或礼貌而来的,谈话有的规矩严肃,有的虛空无聊,谈 完了天气之后只得默守冷场。然而自从来了阿咪,我们的谈话有了插曲,主客都舒畅了。 个客人向我叙述一件颇伤脑筋之事,谈话冗长曲折,连听者也很吃力。谈至中途,阿咪蹦跳 而来,无端地仰卧在我面前了。这客人正在愤慨之际,忽然转怒为喜,停止发言,赞道:“这 猫很有趣!”便欣赏它,抚弄它,获得了片时的休息与调节 个客人带了个孩子来。我们谈话,孩子不感兴味,在旁枯坐。我正抱歉,忽然阿咪从 沙发下钻出。后来我应酬大客人,阿咪替我招待小客人。原来小朋友最爱猫,和它厮伴半天, 也不厌倦。因为他们有一共通性:活泼好动。女孩子更喜欢猫,逗它玩它,抱它喂它,劳而 不怨。因为她们也有个共通性:娇痴亲昵。 我回想起已故的黄猫来了。这猫名叫“猫伯伯”。我女儿最喜欢它。有时她正在写稿,忽
突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于“统治者和人民”关系的论述,《老子》比《尚书》《周易》中“以民为主”的程 度更深。 B.《老子》中“超乎于民顺乎于民”,《孟子》中“民贵君轻”等思想,都是“民主”的 体现。 C.中国文化里的圣贤之言会成为金玉良言,是因为其中体现着人文关怀、对人民思考命 运的思考。 D.圣贤与政客不同,圣贤关怀“为民者”,不仅为时政出谋划策,而是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阿咪 丰子恺 阿咪之父是中国猫,之母是外国猫。故阿咪毛甚长,有似兔子。想是秉承母教之故,态 度异常活泼,除睡觉外,竟无片刻静止。地上倘有一物,百玩不厌。人倘理睬它一下,它就 用姿态动作代替言语,和你大打交道。此时你即使有要事在身,也只得暂时撇开,与它应酬 一下;即使有懊恼在心,也自会忘怀一切,笑逐颜开。哭的孩子看见了阿咪,会破涕为笑呢。 我家白昼往往岑寂,写作的埋头写作,做家务的专心家务,肃静无声,有时竟像修道院。 自从来了阿咪,家中忽然热闹了。厨房里常有保姆的说话声或骂声,其对象便是阿咪。室中 常有陌生的笑谈声,是客人在欣赏阿咪。来客之中,邮递员最是枯燥,往往交了信件就走, 绝少开口谈话。自从家里有了阿咪,亲昵得多了。常常因猫而问长问短,有说有笑,送出了 信件还是留连不忍遽去。 访客之中,有的是为公事或私事或礼貌而来的,谈话有的规矩严肃,有的虚空无聊,谈 完了天气之后只得默守冷场。然而自从来了阿咪,我们的谈话有了插曲,主客都舒畅了。一 个客人向我叙述一件颇伤脑筋之事,谈话冗长曲折,连听者也很吃力。谈至中途,阿咪蹦跳 而来,无端地仰卧在我面前了。这客人正在愤慨之际,忽然转怒为喜,停止发言,赞道:“这 猫很有趣!”便欣赏它,抚弄它,获得了片时的休息与调节。 一个客人带了个孩子来。我们谈话,孩子不感兴味,在旁枯坐。我正抱歉,忽然阿咪从 沙发下钻出。后来我应酬大客人,阿咪替我招待小客人。原来小朋友最爱猫,和它厮伴半天, 也不厌倦。因为他们有一共通性:活泼好动。女孩子更喜欢猫,逗它玩它,抱它喂它,劳而 不怨。因为她们也有个共通性:娇痴亲昵。 我回想起已故的黄猫来了。这猫名叫“猫伯伯”。我女儿最喜欢它。有时她正在写稿,忽
然猫伯伯跳上书桌,面对着她,端端正正地坐在稿纸上。她不忍驱逐,就放下了笔,和它玩 耍一会。有时它竟盘拢身体,就在稿纸上睡觉了,正好装满了一张稿纸。 有一天,来了一位难得光临的贵客。我正襟危坐,专心应对。“久仰久仰”,“岂敢岂敢”, 有似演剧。忽然猫伯伯跳上矮枭,嗅嗅贵客的衣袖。我觉得太唐突,想赶走它。贵客却抚它 的背,极口称赞:“这猫真好!”緊张的演剧变成了和乐的闲谈。后来我把猫伯伯抱开,希望 它去了,好让我们演完这一幕。岂知过了不久,忽然猫伯伯跳到沙发背后,迅速地爬上贵客 的背脊,端端正正地坐在他的后颈上了!这贵客身体魁梧奇伟,背脊颇有些驼,猫伯伯看来 是个小山坡,爬上去很不吃力 此时我但见贵客夭官赐福的面孔上方,露出一个威风凛凛的猫头,画出来真好看呢!我 以主人口气呵斥猫伯伯无礼,起身捉猫。但贵客摇手阻止,把头低下,使山坡平坦些,让猫 伯伯坐得舒服。于是主客关系亲密起来,交情深入了一步。 猫伯伯行年四岁,短命而死。这阿咪青春尚只三个月。希望它长寿健康,像我老家的老 猫一样。这老猫是我父亲的爱物。父亲晩酌时,它总是端坐在酒壶边。父亲常常摘些豆腐干 喂它。六十年前之事,今犹历历在目呢。 (选自丰子恺《阿咪》,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交代阿咪的血统,介绍了阿咪可爱的样貌,突出了它活泼好动的习性,引出 下文对有关阿咪的生活趣事的叙写 B.文章通过对阿咪来家前后家里气氛的对比,表明阿咪的出现给家人和客人带来了热闹 和欢笑,表达出对阿咪的喜爱之情。 C.作者说小朋友爱猫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特点,而女孩子尤其喜欢猫,是因为女孩和猫 有娇痴亲昵的共性,所以他赞成女儿养猫。 D.本文是丰子恺的随笔体散文,语言朴实自然,描写细膩,叙述委婉,既真率自然, 又妙趣横生,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5.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6.本文的标题是“阿咪”,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猫伯伯”?请谈一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 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毎一个离 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 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酲
然猫伯伯跳上书桌,面对着她,端端正正地坐在稿纸上。她不忍驱逐,就放下了笔,和它玩 耍一会。有时它竟盘拢身体,就在稿纸上睡觉了,正好装满了一张稿纸。 有一天,来了一位难得光临的贵客。我正襟危坐,专心应对。“久仰久仰”,“岂敢岂敢”, 有似演剧。忽然猫伯伯跳上矮桌,嗅嗅贵客的衣袖。我觉得太唐突,想赶走它。贵客却抚它 的背,极口称赞:“这猫真好!”紧张的演剧变成了和乐的闲谈。后来我把猫伯伯抱开,希望 它去了,好让我们演完这一幕。岂知过了不久,忽然猫伯伯跳到沙发背后,迅速地爬上贵客 的背脊,端端正正地坐在他的后颈上了!这贵客身体魁梧奇伟,背脊颇有些驼,猫伯伯看来 是个小山坡,爬上去很不吃力。 此时我但见贵客天官赐福的面孔上方,露出一个威风凛凛的猫头,画出来真好看呢!我 以主人口气呵斥猫伯伯无礼,起身捉猫。但贵客摇手阻止,把头低下,使山坡平坦些,让猫 伯伯坐得舒服。于是主客关系亲密起来,交情深入了一步。 猫伯伯行年四岁,短命而死。这阿咪青春尚只三个月。希望它长寿健康,像我老家的老 猫一样。这老猫是我父亲的爱物。父亲晚酌时,它总是端坐在酒壶边。父亲常常摘些豆腐干 喂它。六十年前之事,今犹历历在目呢。 (选自丰子恺《阿咪》,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段交代阿咪的血统,介绍了阿咪可爱的样貌,突出了它活泼好动的习性,引出 下文对有关阿咪的生活趣事的叙写。 B.文章通过对阿咪来家前后家里气氛的对比,表明阿咪的出现给家人和客人带来了热闹 和欢笑,表达出对阿咪的喜爱之情。 C.作者说小朋友爱猫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特点,而女孩子尤其喜欢猫,是因为女孩和猫 有娇痴亲昵的共性,所以他赞成女儿养猫。 D.本文是丰子恺的随笔体散文,语言朴实自然,描写细腻,叙述委婉,既真率自然,, 又妙趣横生,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5.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 分) 6.本文的标题是“阿咪”,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猫伯伯”?请谈一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 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 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 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
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 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顰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一这一点,《见字如面》 的主持人真应该妤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妤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 使得接下来的朗读ˆ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 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 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一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 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 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酲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 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 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 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草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 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 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綜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 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 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 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綜艺界清流涌现 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 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
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来源:学#科#网 Z#X #X# K]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 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 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 使得接下来的朗读 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 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 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 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 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 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 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 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 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 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 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 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 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 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 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