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年模拟1年原创系列一-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准确使用修辞 专题6·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准确使用修辞 【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 (一)2017年高考考查特点: 本考点作为高考的试验田,是拟题人改革创新的重点,几乎每年都有新形式问世, 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句式考査中,拟题人不再拘泥于“仿用”独领风骚,“一花独放”,而是类型 多变,考查多样。蕌 1.选用句式一直与语言连贯放在一起拟题 2.仿写句式与修辞或语言得体组合命题。蕌 仿写句式组合能力非常强,它可以在句式上要求与例句保持统一的前提下,又要 求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修辞方面的要求可隐可 显。蕌 仿写句式又可与语言得体横向联合,除要求仿写内容、句式上保持一致外,又要 求语言合乎情景、身份、场合、文体等需要。蕌 常见修辞手法考査一般不单独命题,而是将其融于其他考点进行综合检测,这样 就往往给考生造成一种假象:高考命题不注重对修辞的考査。而实际情况却恰恰 相反。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命题方式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 重综合的大趋势,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及地方卷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修辞类试题 的考查力度。 3.变换句式虽很少与其它考点联系,但它的考查形式也是灵活多样,如长句与 短句的交互变换、整合散句为一个单句解释某一概念、变散句为整句、更换开头 理顺语序等。蕌 总之,本考点多以主观题为主,位置在试卷的第Ⅱ卷,分值一般为3-5分。联系 生活,关注社会,尤其是各省自主命题时倾向于从地域、民俗方向设题,应是 种新兴的趋势。 (二)2018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 2018重点注意修辞的考核 【2017年高考考点定位】 2017年《考试大纲》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 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 问)”。能力层级是E级(表达应用) (一)“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主要考查根据不同的 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句式的能力、仿照给定句子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的能力和根 据语境,灵活自如地变换句式的能力。近几年髙考常是把对选用和仿用的考査同 对语法、修辞的考查结合起来,同扩展和变换句式结合起来,既注重形式的一致, 也注意内容选择的灵活
3 年高考 2 年模拟 1 年原创系列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准确使用修辞 专题 6•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和准确使用修辞 【2018 年高考命题预测】 (一)2017 年高考考查特点: 本考点作为高考的试验田,是拟题人改革创新的重点,几乎每年都有新形式问世, 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句式考查中,拟题人不再拘泥于“仿用”独领风骚,“一花独放”,而是类型 多变,考查多样。 1.选用句式一直与语言连贯放在一起拟题。 2.仿写句式与修辞或语言得体组合命题。 仿写句式组合能力非常强,它可以在句式上要求与例句保持统一的前提下,又要 求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修辞方面的要求可隐可 显。 仿写句式又可与语言得体横向联合,除要求仿写内容、句式上保持一致外,又要 求语言合乎情景、身份、场合、文体等需要。 常见修辞手法考查一般不单独命题,而是将其融于其他考点进行综合检测,这样 就往往给考生造成一种假象:高考命题不注重对修辞的考查。而实际情况却恰恰 相反。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命题方式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 重综合的大趋势,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及地方卷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修辞类试题 的考查力度。 3.变换句式虽很少与其它考点联系,但它的考查形式也是灵活多样,如长句与 短句的交互变换、整合散句为一个单句解释某一概念、变散句为整句、更换开头 理顺语序等。 总之,本考点多以主观题为主,位置在试卷的第Ⅱ卷,分值一般为 3-5 分。联系 生活,关注社会,尤其是各省自主命题时倾向于从地域、民俗方向设题,应是一 种新兴的趋势。 (二)2018 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 2018 重点注意修 辞的考核。 【2017 年高考考点定位】 2017 年《考试大纲》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 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 问)”。能力层级是 E 级(表达应用)。 (一)“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主要考查根据不同的 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句式的能力、仿照给定句子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的能力和根 据语境,灵活自如地变换句式的能力。近几年高考常是把对选用和仿用的考查同 对语法、修辞的考查结合起来,同扩展和变换句式结合起来,既注重形式的一致, 也注意内容选择的灵活
“选用、仿用、变换”都是指操作,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其知识依托为句式 的基本特征知识、语法知识与修辞知识等 要点1:选用句式【要点解说】 选用句式就是根据具体的语境条件去选择一定的句式来表达语意。因此,选择句 式的根据大体有三:一是不同句式本身表意的鲜明程度,二是不同的语境,特别 是上下文的需要,三是上下文句子主语的异同。由于选用句式的关键在于“用” 而不是简单地区别一个不同的句子类型,所以大多是提供了一个语境,然后根据 境的需要来选择恰当句式 高考试题中涉及这一知识点的题型主要为客观选择题。一般从陈述对象一致、推 序照应、时空连贯的角度来考査。除此之外,还有句式一致、风格情调一致、语 意连贯、肯定与否定的照应等,通常采用衔接类型题来训练选用句式的能力。 要点2:仿用句式【要点解说】 仿用句式的基本类型有: 1.续写式。续写式特点是在所供材料的末尾留出一个空位,要求考生根据例句 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使之与上文构成一段语意完整的文字。 2.嵌入式。在所提供材料中间空出一句或几句,要求仿照上句或下句的句式再 造句子嵌人空缺处,且要与上下文衔接。 3.命题式。这种题型是提供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新的内容,仿照例句 的句式造句。 4.开放式。开放式的仿写是近年来的仿写重点形式。方式有两种:一是提供 个旬干作为例句,不限定仿写的内容;二是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 要求 5.对联式。对联知识虽然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讲解,但是对联艺术毕竟是中华 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读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传统。更重要的是,对联 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査。随着考查的深入,对联题型定会趋向多 样化 要点3:变换句式【要点解说】 变换句式的基本题型 (1)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出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主语 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是被动句。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 有受动者,可以按照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或者选用被动句。下面情况 常用被动句:①为了强调被动者,而主动者不需要或不愿或无从说出;②为了使 句式整齐;③表示特定的感情。 互换的主要思考点是主语和宾语的变换:主动句变被动句,将主动句的宾语变成 被动句的主语,主动句的主语放在“被”之后构成介宾短语作被动句的状语;被 动句变为主动句,将被动句的主语变为宾语,将“被”所带的对象变为主语,去 掉“被”宇 (2)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长句和短句各有其修辞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短句的 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长句主要用于书面语。议论描写中,短句主 要用于口语场合、演讲词等。长短句变换时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意思不能变,② 内容不能省略 (3)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
“选用、仿用、变换”都是指操作,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其知识依托为句式 的基本特征知识、语法知识与修辞知识等。 要点 1:选用句式【要点解说】 选用句式就是根据具体的语境条件去选择一定的句式来表达语意。因此,选择句 式的根据大体有三:一是不同句式本身表意的鲜明程度,二是不同的语境,特别 是上下文的需要,三是上下文句子主语的异同。由于选用句式的关键在于“用” 而不是简单地区别一个不同的句子类型,所以大多是提供了一个语境,然后根据 境的需要来选择恰当句式。 高考试题中涉及这一知识点的题型主要为客观选择题。一般从陈述对象一致、推 序照应、时空连贯的角度来考查。除此之外,还有句式一致、风格情调一致、语 意连贯、肯定与否定的照应等,通常采用衔接类型题来训练选用句式的能力。 要点 2:仿用句式【要点解说】 仿用句式的基本类型有: 1.续写式。续写式特点是在所供材料的末尾留出一个空位,要求考生根据例句 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使之与上文构成一段语意完整的文字。 2.嵌入式。在所提供材料中间空出一句或几句,要求仿照上句或下句的句式再 造句子嵌人空缺处,且要与上下文衔接。 3.命题式。这种题型是提供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新的内容,仿照例句 的句式造句。 4.开放式。开放式的仿写是近年来的仿写重点形式。方式有两种:一是提供一 个旬干作为例句,不限定仿写的内容;二是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 要求。 5.对联式。对联知识虽然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讲解,但是对联艺术毕竟是中华 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读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传统。更重要的是,对联 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随着考查的深入,对联题型定会趋向多 样化。 要点 3:变换句式【要点解说】 变换句式的基本题型 (1)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出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主语 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是被动句。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 有受动者,可以按照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或者选用被动句。下面情况 常用被动句:①为了强调被动者,而主动者不需要或不愿或无从说出;②为了使 句式整齐;③表示特定的感情。 互换的主要思考点是主语和宾语的变换:主动句变被动句,将主动句的宾语变成 被动句的主语,主动句的主语放在“被”之后构成介宾短语作被动句的状语;被 动句变为主动句,将被动句的主语变为宾语,将“被”所带的对象变为主语,去 掉“被”宇。 (2)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长句和短句各有其修辞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短句的 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长句主要用于书面语。议论描写中,短句主 要用于口语场合、演讲词等。长短句变换时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意思不能变,② 内容不能省略。 (3)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
单句常见的变式句有主渭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变式句强调的是 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单句的常式句与变式句可以互相变换。如: 他匆匆忙忙地走了。(常式句) 他走了,匆匆忙忙地。(变式句) (4)整句和散句的变换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用词。整句改为散句则将整句中重复使用 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为细小成分;散句改为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 语,使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或将句中不太整齐的并列部分修整,分别组合, 变为排比句或对偶句 (5)单句和复句的变换 单句与复句的转换主要是根据意义关系改变语法结构 单句变复句的主要方法是:如果是几个简单的单句,便可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组 成复句,即通过关联词语来勾联分句的意义,使之成为一个有整体意义的表意单 位。如果是结构复杂的单句,便把复杂的成分分解出来,构成具有儿个主谓结构 的表意单位。单句变为复句后,表意更有整体性,更有逻辑联系,更加严密。复 句变单句的主要方法是:将分句抽出来变为只有一套主渭结构的一个一个细小的 表意单位,但要根据意义加上恰当的主语等,也要注意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复句 变单句后,取消了表意的整体性。 (6)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变换 经常出现在口语中的句式叫口语旬式,它句子较短,结构简单,少用关联词语 通俗易懂,活泼自然。经常出现在书面语中的句式叫书面语句式,它多用长句, 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使用较多,严谨周密,庄重典雅。 口语句式变为书面语句式或书面语句式变为口语句式,主要在于句子结构的长短 转换以及词语运用的变化,还要受到人物的身份、职业、文化水准、性格等方面 的制约,文体、交际场合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 (7)句子重组 变换语序式语句重组。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作为重组句子开头的词语在原 句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弄清原句内部的逻辑关系。重组后各个成分结构关系 及句子叙述角度发生变化,但原句逻辑关系及语境不能改变。 强调局部式语句重组。开头和结尾在句子中位置特殊,如果把本来不在首尾的词 语放在首尾·往往就有强调突出该词语的作用。这种题题干要求强调突出某种意 思·学生应据此改造所供句子,将能表示该意思的词语放在句子的开头或结尾。 此外,还有下定义式的语句重组,在此不再赘述。 要点4:运用常见修辞【要点解说】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 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 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 不能成立。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 的词语叫“喻词”。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岀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 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这初秋之夜 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单句常见的变式句有主渭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变式句强调的是 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单句的常式句与变式句可以互相变换。如: 他匆匆忙忙地走了。(常式句) 他走了,匆匆忙忙地。(变式句) (4)整句和散句的变换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用词。整句改为散句则将整句中重复使用 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为细小成分;散句改为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 语,使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或将句中不太整齐的并列部分修整,分别组合, 变为排比句或对偶句。 (5)单句和复句的变换 单句与复句的转换主要是根据意义关系改变语法结构。 单句变复句的主要方法是:如果是几个简单的单句,便可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组 成复句,即通过关联词语来勾联分句的意义,使之成为一个有整体意义的表意单 位。如果是结构复杂的单句,便把复杂的成分分解出来,构成具有儿个主谓结构 的表意单位。单句变为复句后,表意更有整体性,更有逻辑联系,更加严密。复 句变单句的主要方法是:将分句抽出来变为只有一套主渭结构的一个一个细小的 表意单位,但要根据意义加上恰当的主语等,也要注意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复句 变单句后,取消了表意的整体性。 (6)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变换 经常出现在口语中的句式叫口语旬式,它句子较短,结构简单,少用关联词语• 通俗易懂,活泼自然。经常出现在书面语中的句式叫书面语句式,它多用长句, 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使用较多,严谨周密,庄重典雅。 口语句式变为书面语句式或书面语句式变为口语句式,主要在于句子结构的长短 转换以及词语运用的变化,还要受到人物的身份、职业、文化水准、性格等方面 的制约,文体、交际场合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 (7)句子重组 变换语序式语句重组。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作为重组句子开头的词语在原 句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弄清原句内部的逻辑关系。重组后各个成分结构关系 及句子叙述角度发生变化,但原句逻辑关系及语境不能改变。 强调局部式语句重组。开头和结尾在句子中位置特殊,如果把本来不在首尾的词 语放在首尾•往往就有强调突出该词语的作用。这种题题干要求强调突出某种意 思•学生应据此改造所供句子,将能表示该意思的词语放在句子的开头或结尾。 此外,还有下定义式的语句重组,在此不再赘述。 要点 4:运用常见修辞【要点解说】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 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 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 不能成立。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 的词语叫“喻词”。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 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这初秋之夜 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语,典型的形式是:甲 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例如:美感的 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 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 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 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例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 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 塘月色》)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同类比较: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④表示列举: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 锋、焦裕禄等。 (2)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 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 物化” ★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 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下面 溪水大概是干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 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 ②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例如:我 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 迅《故乡》) ★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 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 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性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 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 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 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 性。其不同点在于: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 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即“比方”),即以乙事物(喻体) 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②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语,典型的形式是:甲 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例如:美感的 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 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 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 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例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 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 塘月色》)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同类比较: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她仿佛听 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④表示列举: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 锋、焦裕禄等。 (2)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 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 物化”。 ★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 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下面 溪水大概是干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 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 ②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例如:我 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 迅《故乡》) ★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 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 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性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 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 ‘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 感情和 描绘的环境氛围。 ★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 性。其不同点在于: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 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即“比方”), 即以乙事物(喻体) 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 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③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 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与人或事物密切相 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 “借体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 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 什么。“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 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 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 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 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 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③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 有不同之处: ①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 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 本体)。 ②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 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 体起描写作用。 ③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 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④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Ⅹ×”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 这就成了借代了 4)夸张: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原有事物加以超越事实 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 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的种类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 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③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 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与人或事物密切相 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 “借体”。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 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 什么。“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 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 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 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 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 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③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 有不同之处: ①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 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 本体)。 ②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 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 体起描写作用。 ③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 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④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 这就成了借代了。 (4)夸张: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原有事物加以超越事实 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 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