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模拟(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那些关心和关注现实生活,努力用语言、人物、故事对现实生活进行展现和表现 企图用自己的作品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写法,叫现实主义。作家之所以愿意辛 苦地伏案写作,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不称心、不快乐、不满足的事 情,企望通过自己写出的作品对现实生活发表看法,为读者送去一份精神慰藉 使人们能在其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世界各国的作家依据自己的理解,已对此进行了广 泛的实验和探索。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等流派的出现,就是这种试验和探索的成果。但现实主义这种创作方法有着广阔 的创新空间,前辈作家并没有穷尽一切可能,我们这些后辈作家依然可以在其中 有新的发现和创造,依然可以大有作为 当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可以与中国历史上民间智者 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传统相结合,写出充满灵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历史上, 各个时代的民间智者都有一些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这些玄想产生的最主要的原 因,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不能解释且太令人苦恼。这些玄想有的变 成神话被记载,有的变成传说在流传,有的变成宗教教义和信仰的内容在传承 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当我们去写当下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物时,不能不 想到历史文化的流动,因为任何现实在你要表现的那一刻,其实都已进入历史, 任何当代人物都不能不浸润在历史文化中。当我们把历史上人们对于创世、对于 日月星辰、对于风霜雨雪、对于天宫等等的玄想,与现实人物的人生际遇结合起 来写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效果,会使我们的人物从现实中超拔出来。 当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可以借鉴西方知识界喜欢科 学幻想的做法,把现实主义创作与科学幻想相结合,写出带有未来眼光和科幻味 道的现实主义作品。应该承认,当代普通中国人关注当下的生活较多,对人类的 未来和地球、宇宙的未来关注思索较少,知识界也少有科学幻想的传统。这与我 们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有一定关系,大家在吃饱穿暖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的 情况下,不可能去想那些大问题。今天,我们作家可以在写现实主义作品时,借 助已有的科学知识,立足现实的生活,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既观照到当下人 们的生活处境,又联想到人类的未来,联想到地球和宇宙的未来,使自己的作品 具有一种未来眼光,带有一点科幻味道。我想,这样的作品,可能更为年轻读者 所喜欢。 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太丰富了,几乎每天都有多姿多彩的人物出现、都有千奇百 怪的事情发生,可谓五彩缤纷,但把丰富的现实生活转化成优秀的文学作品,并 不容易。我们一方面要冷静观察和体察社会生活的现实、人们的心理现实、自然 环境的演化现实,另一方面要潜心思索怎么去呈现和表现这些现实。同样一种现 实主义创作方法,因使用者的用法不同,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效果,我们应该去争 取最新和最好的效果 (摘编自周大新《现实主义边界可以扩展》)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仿真模拟(一)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那些关心和关注现实生活,努力用语言、人物、故事对现实生活进行展现和表现, 企图用自己的作品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写法,叫现实主义。作家之所以愿意辛 苦地伏案写作,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不称心、不快乐、不满足的事 情,企望通过自己写出的作品对现实生活发表看法,为读者送去一份精神慰藉, 使人们能在其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世界各国的作家依据自己的理解,已对此进行了广 泛的实验和探索。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等流派的出现,就是这种试验和探索的成果。但现实主义这种创作方法有着广阔 的创新空间,前辈作家并没有穷尽一切可能,我们这些后辈作家依然可以在其中 有新的发现和创造,依然可以大有作为。 当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可以与中国历史上民间智者 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传统相结合,写出充满灵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历史上, 各个时代的民间智者都有一些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这些玄想产生的最主要的原 因,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不能解释且太令人苦恼。这些玄想有的变 成神话被记载,有的变成传说在流传,有的变成宗教教义和信仰的内容在传承, 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当我们去写当下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人物时,不能不 想到历史文化的流动,因为任何现实在你要表现的那一刻,其实都已进入历史, 任何当代人物都不能不浸润在历史文化中。当我们把历史上人们对于创世、对于 日月星辰、对于风霜雨雪、对于天宫等等的玄想,与现实人物的人生际遇结合起 来写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效果,会使我们的人物从现实中超拔出来。 当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可以借鉴西方知识界喜欢科 学幻想的做法,把现实主义创作与科学幻想相结合,写出带有未来眼光和科幻味 道的现实主义作品。应该承认,当代普通中国人关注当下的生活较多,对人类的 未来和地球、宇宙的未来关注思索较少,知识界也少有科学幻想的传统。这与我 们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有一定关系,大家在吃饱穿暖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的 情况下,不可能去想那些大问题。今天,我们作家可以在写现实主义作品时,借 助已有的科学知识,立足现实的生活,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既观照到当下人 们的生活处境,又联想到人类的未来,联想到地球和宇宙的未来,使自己的作品 具有一种未来眼光,带有一点科幻味道。我想,这样的作品,可能更为年轻读者 所喜欢。 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太丰富了,几乎每天都有多姿多彩的人物出现、都有千奇百 怪的事情发生,可谓五彩缤纷,但把丰富的现实生活转化成优秀的文学作品,并 不容易。我们一方面要冷静观察和体察社会生活的现实、人们的心理现实、自然 环境的演化现实,另一方面要潜心思索怎么去呈现和表现这些现实。同样一种现 实主义创作方法,因使用者的用法不同,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效果,我们应该去争 取最新和最好的效果。 (摘编自周大新《现实主义边界可以扩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都非常关心和关注现实生活,一般都是通过语言、人物 以及故事来对现实生活进行展现和表现。 B.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现实生活发表独到的感悟和看 法,同时也希望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 C.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不称心、不快乐、不满足 的事情,所以希望通过作品来发泄情绪 D.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的流派很多,如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 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世界各国作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并取得了 成果,但是这种创作方法还有很多的创新空间 B.在中国历史上,玄想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民间智者对现 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不能解释而感到苦恼。 C.当前,中国作家在进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可以借鉴西方学界的做法,写 些带有未来眼光和科幻味道的现实主义作品 因为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所以每天都会发生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多姿多 彩的人物,这也为作家创作带来了很多的机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进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作家要善于把当前的现实生活和中国历史上民 间智者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结合起来,从而开拓自己的创作空间。 B.作家在描绘现实生活或者刻画现实人物时,如果能关注历史文化,从中汲取 灵感,就会使创作的人物从现实中超拔出来,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C.以前,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生存问题,对人类的未来和地 球、宇宙的未来思索较少,所以在创作上也就很少涉及科学幻想。 D.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既需要作家认真地关注社会现实、体悟人 们心理,同时还需要作家潜心地思索怎样去呈现和表现这些现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再添一碗白米饭 王永光 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大川带着媳妇来到城里开了家小吃店,卖排骨米饭。为了吸 引更多的客人,大川打出了“米饭一元管够”的广告招揽生意。一时间顾客盈门 这天,快打烊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个穿得有些土气,但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十七八岁 的男孩儿,一看就知道是从农村出来的。男孩儿表情拘谨地说:“请问这里的米 饭真的是一元管够吗?”大川笑了笑说:“当然!我挂着招牌做生意,你以为我 是开玩笑逗你玩呀?”男孩儿听了这个,面露喜色地说:“那我要一元钱的米 饭。”说着从手里递过一元钱给大川。 大川一愣,心想敢情是想来占这个便宜呀,心里正觉得不痛快,男孩儿突然低声 说:“要不行,就算了。”大川仔细瞅了瞅,觉得男孩儿又不像是来捣乱吃霸王 餐的,说不定是刚从农村出来还找不到工作。想当初自己从乡下刚来到城里时, 也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于是就动了恻隐之心,专门拿了一个大一点的碗, 给男孩儿满满地盛了一碗。男孩儿接过碗坐在靠角落的一张桌子上,拿起筷子 先是小心翼翼,然后等店里的顾客都走完了,才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看上去像好 几顿没吃饭的样子。大川走进后厨把菜锅掂了出来,给男孩儿舀了一勺菜汤浇到
A.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都非常关心和关注现实生活,一般都是通过语言、人物 以及故事来对现实生活进行展现和表现。 B.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现实生活发表独到的感悟和看 法,同时也希望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 C.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不称心、不快乐、不满足 的事情,所以希望通过作品来发泄情绪。 D.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的流派很多,如批判现实主义、魔幻现实 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虽然世界各国作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和探索,并取得了 成果,但是这种创作方法还有很多的创新空间。 B.在中国历史上,玄想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民间智者对现 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不能解释而感到苦恼。 C.当前,中国作家在进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可以借鉴西方学界的做法,写 一些带有未来眼光和科幻味道的现实主义作品。 D.因为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所以每天都会发生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多姿多 彩的人物,这也为作家创作带来了很多的机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进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时,作家要善于把当前的现实生活和中国历史上民 间智者渴望超脱世俗的玄想结合起来,从而开拓自己的创作空间。 B.作家在描绘现实生活或者刻画现实人物时,如果能关注历史文化,从中汲取 灵感,就会使创作的人物从现实中超拔出来,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C.以前,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生存问题,对人类的未来和地 球、宇宙的未来思索较少,所以在创作上也就很少涉及科学幻想。 D.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既需要作家认真地关注社会现实、体悟人 们心理,同时还需要作家潜心地思索怎样去呈现和表现这些现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再添一碗白米饭 王永光 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大川带着媳妇来到城里开了家小吃店,卖排骨米饭。为了吸 引更多的客人,大川打出了“米饭一元管够”的广告招揽生意。一时间顾客盈门。 这天,快打烊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个穿得有些土气,但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十七八岁 的男孩儿,一看就知道是从农村出来的。男孩儿表情拘谨地说:“请问这里的米 饭真的是一元管够吗?”大川笑了笑说:“当然!我挂着招牌做生意,你以为我 是开玩笑逗你玩呀?”男孩儿听了这个,面露喜色地说:“那我要一元钱的米 饭。”说着从手里递过一元钱给大川。 大川一愣,心想敢情是想来占这个便宜呀,心里正觉得不痛快,男孩儿突然低声 说:“要不行,就算了。”大川仔细瞅了瞅,觉得男孩儿又不像是来捣乱吃霸王 餐的,说不定是刚从农村出来还找不到工作。想当初自己从乡下刚来到城里时, 也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于是就动了恻隐之心,专门拿了一个大一点的碗, 给男孩儿满满地盛了一碗。男孩儿接过碗坐在靠角落的一张桌子上,拿起筷子, 先是小心翼翼,然后等店里的顾客都走完了,才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看上去像好 几顿没吃饭的样子。大川走进后厨把菜锅掂了出来,给男孩儿舀了一勺菜汤浇到
碗里。男孩儿有些惶恐地抬起头,大川忙笑着说:“不要钱!今天剩下了的,明 天就不新鲜了,这个不要你钱。” 男孩儿的脸一红,说:“谢谢叔。”等男孩儿快吃完的时候,大川问:“吃饱了 吗?够吗?不够再来点,叔写的就是一块钱管够,决不食言。” “不了,够了叔,吃得很饱了。”男孩儿把碗里的米吃得一粒不剩时说。大川本 以为男孩儿吃饱了就走了,没想到男孩儿又掏出一块钱说:“叔,谢谢你,我能 再带一份走吗?晚上吃。”大川苦笑,干脆好人做到底吧,正想说“没问题”, 大川媳妇从屋里走出来喊了句“大川”,冲他递了个眼色。大川转身进了后厨, 两人不知嘀咕了几句什么。然后大川就笑着从里面出来了,手里拿了个一次性餐 盒,装了满满一盒米饭递给男孩儿。男孩儿连说了两句“谢谢”,转身走出了饭 馆。原来,刚才在后厨大川媳妇说:“我看这孩子怪可怜的,还在长个儿呢,光 吃米饭哪行呀。”于是两人就在饭盒底下给男孩儿添了一勺菜,还有几片肉和 个卤蛋。 第二天,男孩儿又来了,照样是要一块钱的米饭,吃饱了,再交一块钱带走。第 三天、第四天,都是这样。大川媳妇就有些不高兴了,生气地说:“还真拿我们 这里当慈善机构了,他那肉菜和鸡蛋肯定是吃上瘾了。”大川说:“别那么说, 谁还没个难处呢?没准儿过上十天半个月的,等他找到活儿干,发了工资,他就 不这样了。”可是,都快两个月了,男孩儿还是雷打不动地来吃。大川也有点恼 火了,心想,我可怜你是可怜你遇到难处,可你要总抱着这种占便宜的心态,就 让人瞧不起了,就不能再可怜你了。 这天,男孩儿又来了。大川照常把饭递过去说:“还没找到活儿干?还没发工 资?”男孩儿愣了一下,红着脸说:“叔,我不是打工的,我是上学的。” “上学?上什么学校?”大川问。 “××理工大学。”男孩儿说 “哦,就是人民路上那个理工大学吗?那可是个重点大学呢。”大川面露喜色。 “那你怎么不在学校食堂里吃?”大川话出了口就后悔了,大学食堂吃顿饭怎么 也得十块八块的。男孩红着脸低下头说:“家里穷,我的学费都是贷的款 大川心一下子就软了,还有点莫名的心疼,想想自己为了给儿子挣学费受了那么 多罪,大川又转身从菜锅里给男孩儿往碗里添了点肉汤。临走的时候,大川照旧 把一盒饭递给男孩儿。等男孩儿走出门后,大川媳妇说:“你说他说的是真的 吗?”大川迟疑了一下说:“我跟他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大川迈步跟了出去。跟着跟着,大川心里没底了,因为男孩儿走的根本不是去学 校的那条路。大川继续跟在后面,想探个究竟。不一会儿,大川跟着男孩儿来到 个地铁口,一个流浪汉脏兮兮地坐在地上冲着来往的路人乞讨,路人都生厌地 躲闪着。男孩儿向流浪汉走过去,把那个饭盒递给了流浪汉,流浪汉欢喜地接过 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男孩儿笑了笑说:“你慢慢吃,我得赶緊去上课。”然后 跑走了。 大川愣在那里,看清了流浪汉坐在一块带轮子的木板上,没有双腿。也知道了原 来男孩儿每天是定时把饭送到这儿来,然后赶时间去上课,根本不知道米饭下面 有肉和菜。 大川为自己的猜测,感到有点脸红。大川决定帮帮这个孩子,还有那个流浪汉 不就再添一碗白米饭嘛。 (摘自2015年12期《微型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碗里。男孩儿有些惶恐地抬起头,大川忙笑着说:“不要钱!今天剩下了的,明 天就不新鲜了,这个不要你钱。” 男孩儿的脸一红,说:“谢谢叔。”等男孩儿快吃完的时候,大川问:“吃饱了 吗?够吗?不够再来点,叔写的就是一块钱管够,决不食言。” “不了,够了叔,吃得很饱了。”男孩儿把碗里的米吃得一粒不剩时说。大川本 以为男孩儿吃饱了就走了,没想到男孩儿又掏出一块钱说:“叔,谢谢你,我能 再带一份走吗?晚上吃。”大川苦笑,干脆好人做到底吧,正想说“没问题”, 大川媳妇从屋里走出来喊了句“大川”,冲他递了个眼色。大川转身进了后厨, 两人不知嘀咕了几句什么。然后大川就笑着从里面出来了,手里拿了个一次性餐 盒,装了满满一盒米饭递给男孩儿。男孩儿连说了两句“谢谢”,转身走出了饭 馆。原来,刚才在后厨大川媳妇说:“我看这孩子怪可怜的,还在长个儿呢,光 吃米饭哪行呀。”于是两人就在饭盒底下给男孩儿添了一勺菜,还有几片肉和一 个卤蛋。 第二天,男孩儿又来了,照样是要一块钱的米饭,吃饱了,再交一块钱带走。第 三天、第四天,都是这样。大川媳妇就有些不高兴了,生气地说:“还真拿我们 这里当慈善机构了,他那肉菜和鸡蛋肯定是吃上瘾了。”大川说:“别那么说, 谁还没个难处呢?没准儿过上十天半个月的,等他找到活儿干,发了工资,他就 不这样了。”可是,都快两个月了,男孩儿还是雷打不动地来吃。大川也有点恼 火了,心想,我可怜你是可怜你遇到难处,可你要总抱着这种占便宜的心态,就 让人瞧不起了,就不能再可怜你了。 这天,男孩儿又来了。大川照常把饭递过去说:“还没找到活儿干?还没发工 资?”男孩儿愣了一下,红着脸说:“叔,我不是打工的,我是上学的。” “上学?上什么学校?”大川问。 “××理工大学。”男孩儿说。 “哦,就是人民路上那个理工大学吗?那可是个重点大学呢。”大川面露喜色。 “那你怎么不在学校食堂里吃?”大川话出了口就后悔了,大学食堂吃顿饭怎么 也得十块八块的。男孩红着脸低下头说:“家里穷,我的学费都是贷的款。” 大川心一下子就软了,还有点莫名的心疼,想想自己为了给儿子挣学费受了那么 多罪,大川又转身从菜锅里给男孩儿往碗里添了点肉汤。临走的时候,大川照旧 把一盒饭递给男孩儿。等男孩儿走出门后,大川媳妇说:“你说他说的是真的 吗?”大川迟疑了一下说:“我跟他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大川迈步跟了出去。跟着跟着,大川心里没底了,因为男孩儿走的根本不是去学 校的那条路。大川继续跟在后面,想探个究竟。不一会儿,大川跟着男孩儿来到 一个地铁口,一个流浪汉脏兮兮地坐在地上冲着来往的路人乞讨,路人都生厌地 躲闪着。男孩儿向流浪汉走过去,把那个饭盒递给了流浪汉,流浪汉欢喜地接过 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男孩儿笑了笑说:“你慢慢吃,我得赶紧去上课。”然后 跑走了。 大川愣在那里,看清了流浪汉坐在一块带轮子的木板上,没有双腿。也知道了原 来男孩儿每天是定时把饭送到这儿来,然后赶时间去上课,根本不知道米饭下面 有肉和菜。 大川为自己的猜测,感到有点脸红。大川决定帮帮这个孩子,还有那个流浪汉。 不就再添一碗白米饭嘛。 (摘自 2015 年 12 期《微型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为了吸引更多的客人,大川打出了“米饭一元管够”的广告招揽生意,一时 间顾客盈门,这也说明了人们的经济条件不好、生活水平不高。 B.男孩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只能吃一元钱的米饭,却能够热心地帮助流浪 汉,表现了他善良质朴的美好品德,其思想上的正能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C.男孩连续几天都吃着、带着,这让大川的媳妇感到非常不髙兴,她和大川抱 怨,说明了作为妇道人家,她内心深处的小气和吝啬,不愿意帮助别人。 D.小说突转式的结尾让人感到出乎意料但在情理之中,男孩每次都等店里顾客 走完了才来吃饭,然后要赶着上学,这样他就没有时间看流浪汉的米饭下面有肉 和菜。 5.请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5分) 答 6.小说在刻画大川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冯骥才:从千年望族走来 陈祖芬 我走向慈城的师古亭,不由发思古之情。觉得这个进士之乡太多人才人杰,连空 气里都弥漫着文化。当地人带我去寻访慈城冯氏的老宅。冯氏是当地望族。我当 然要看冯骥才的祖居。当地人带我走进一个院,推开一个门,说:冯骥才的父亲 就诞生在这张床上 我明白,冯父的儿子,也就是那位身高近两米的大冯,虽然不是生在慈城,但是 这个拥有519名进士的2.17平方公里的空间,那因子,那基因,编织起冯氏后 人冯骥才的生命经纬 我的朋友们都叫他大冯,他明摆着的“高人一等”,谁还能比他大呢?9月9日 我走进北京画院,去看展览:冯骥才的四驾马车。这是他人生70岁的一个绽放。 然后呢,然后用他的话说:今天开始进入“70后”的行列。 大冯喜欢平行做事,这四驾马车是一次平行绽放: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 教育。我才看到大冯之大 因为文学,所以才有对光和影如此敏感的文人画,卖画筹款,才建立起冯骥才民 间文化基金会。他曾经说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消失了一百多万个村落。 现在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村落有1万个左右。从文化遗产保护又激发起教育的担 当。“我重视大学的文化保存,追求学院的博物馆化。经典和纯粹的文化精神应 当首先由大学体现出来。学院的背后应是独立思考与活跃自由之思想;学院的面 孔应是一种由深厚的文化积淀养育出来的文化气质和明澈镇定的目光。 我看大冯越往前走,竟是越像他的先祖。慈城人早就说大冯长得和明代绘画的冯 氏先祖很像,而现在,更可感觉到他身上那2000举人和519进士和慈城的书院 石雕、木雕、碑帖、匾额、牌坊和手工艺术、彩绘台门等等的因子。那种木质台 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明代建筑,是皇帝敕封给一个慈城官员的,也是冯氏家 族,叫冯岳,是刑部尚书 大冯说:文化给予我的远远超过我为它做的
A.为了吸引更多的客人,大川打出了“米饭一元管够”的广告招揽生意,一时 间顾客盈门,这也说明了人们的经济条件不好、生活水平不高。 B.男孩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只能吃一元钱的米饭,却能够热心地帮助流浪 汉,表现了他善良质朴的美好品德,其思想上的正能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C.男孩连续几天都吃着、带着,这让大川的媳妇感到非常不高兴,她和大川抱 怨,说明了作为妇道人家,她内心深处的小气和吝啬,不愿意帮助别人。 D.小说突转式的结尾让人感到出乎意料但在情理之中,男孩每次都等店里顾客 走完了才来吃饭,然后要赶着上学,这样他就没有时间看流浪汉的米饭下面有肉 和菜。 5.请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在刻画大川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冯骥才:从千年望族走来 陈祖芬 我走向慈城的师古亭,不由发思古之情。觉得这个进士之乡太多人才人杰,连空 气里都弥漫着文化。当地人带我去寻访慈城冯氏的老宅。冯氏是当地望族。我当 然要看冯骥才的祖居。当地人带我走进一个院,推开一个门,说:冯骥才的父亲 就诞生在这张床上。 我明白,冯父的儿子,也就是那位身高近两米的大冯,虽然不是生在慈城,但是 这个拥有 519 名进士的 2.17 平方公里的空间,那因子,那基因,编织起冯氏后 人冯骥才的生命经纬。 我的朋友们都叫他大冯,他明摆着的“高人一等”,谁还能比他大呢?9 月 9 日 我走进北京画院,去看展览:冯骥才的四驾马车。这是他人生 70 岁的一个绽放。 然后呢,然后用他的话说:今天开始进入“70 后”的行列。 大冯喜欢平行做事,这四驾马车是一次平行绽放: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 教育。我才看到大冯之大。 因为文学,所以才有对光和影如此敏感的文人画,卖画筹款,才建立起冯骥才民 间文化基金会。他曾经说 2000 年到 2010 年,10 年间消失了一百多万个村落。 现在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村落有 1 万个左右。从文化遗产保护又激发起教育的担 当。“我重视大学的文化保存,追求学院的博物馆化。经典和纯粹的文化精神应 当首先由大学体现出来。学院的背后应是独立思考与活跃自由之思想;学院的面 孔应是一种由深厚的文化积淀养育出来的文化气质和明澈镇定的目光。” 我看大冯越往前走,竟是越像他的先祖。慈城人早就说大冯长得和明代绘画的冯 氏先祖很像,而现在,更可感觉到他身上那 2 000 举人和 519 进士和慈城的书院、 石雕、木雕、碑帖、匾额、牌坊和手工艺术、彩绘台门等等的因子。那种木质台 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明代建筑,是皇帝敕封给一个慈城官员的,也是冯氏家 族,叫冯岳,是刑部尚书。 大冯说:文化给予我的远远超过我为它做的
9月的北京画院一楼,实在不是一个宜居的所在。来宾太多,人挨人坐着站着, 把本来的天凉好个秋,变成了笼里蒸个透。 这天,前辈和后生,大家和小记,排排坐吃果果般地挤坐。大冯请两个朋友讲话。 他说一个是文坛上口才最好的,当然是王蒙;一个是画坛上口才最差的,当然是 美林。王蒙说大冯拉的岂止是四驾马车,是七八驾马车,今天这个展览应该叫: 八骏图。美林说对于大冯,文学是终身伴侣,绘画是心灵窗口。美林自己多少年 以来每年下去至少3万公里,可他走过的地方,常常大冯已经去过了。现在这样 很多人浮躁的时代,这两位跨进七十岁门槛的人,美林和大冯,都有这样的坚持! 这两位“70后”就能这样在田野里坚持! 便想起刚在二楼展厅看到的大冯的诗句:“人在天地中,心与四时通。” 不过,要上天入地四时通,得要有基本功。我在二楼展厅里看到大冯过去的两幅 画。一幅是1972年的,25×200cm的清明上河图墓本。一幅是1973年的,22×38cm 的宋人小品摹本。明白了一个大家是怎样炼成的。大冯说留住时间留住岁月的最 好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诗篇,变成画卷。“我喜欢笔在纸上行走的感觉。”“我 们这代人的命运因与时代纠结太深太紧,责任二字天经地义。它一头在骨子里, 一头在笔管里。”“写作常常来自沉重的心,写作是心的出路。” 莎士比亚说:人啊,你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千年望族。大冯是从慈城走来,也是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中 走来 相关链接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 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 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 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 (选自2012年9月20日《北京日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创作是冯骥才取得所有成就的基础,并由文学生发了绘画兴趣,进而产 生文化遗产保护的信念,又激发教育的担当。 B.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冯骥才先生做到了身体与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 从画家美林的话中可以看出冯骥才走过很多路。 C.冯骥才的绘画基本功很扎实,从他一幅1972年的清明上河图墓本和一幅1973 年的宋人小品墓本中,便可窥见一斑。 D.“文化给予我的远远超过我为它做的”,冯骥才所说的这句话,表明了传统 文化对他的影响巨大。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作者走向慈城的师古亭,不由发思古之情,觉得这个进士之乡人杰地灵, 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息。 B.本文作者的朋友们都叫冯骥才“大冯”,是因为他在绘画、文学、文化遗产 保护、教育等方面“高人一等”。 C.画家美林说绘画是大冯的心灵窗口,多少年来自己每年下去至少3万公里, 可走过的地方,大冯全都已经去过 D.看到二楼展厅里冯骥才“人在天地中,心与四时通”的诗句,本文作者认为 要上天入地四时通,得要有基本功
9 月的北京画院一楼,实在不是一个宜居的所在。来宾太多,人挨人坐着站着, 把本来的天凉好个秋,变成了笼里蒸个透。 这天,前辈和后生,大家和小记,排排坐吃果果般地挤坐。大冯请两个朋友讲话。 他说一个是文坛上口才最好的,当然是王蒙;一个是画坛上口才最差的,当然是 美林。王蒙说大冯拉的岂止是四驾马车,是七八驾马车,今天这个展览应该叫: 八骏图。美林说对于大冯,文学是终身伴侣,绘画是心灵窗口。美林自己多少年 以来每年下去至少 3 万公里,可他走过的地方,常常大冯已经去过了。现在这样 很多人浮躁的时代,这两位跨进七十岁门槛的人,美林和大冯,都有这样的坚持! 这两位“70 后”就能这样在田野里坚持! 便想起刚在二楼展厅看到的大冯的诗句:“人在天地中,心与四时通。” 不过,要上天入地四时通,得要有基本功。我在二楼展厅里看到大冯过去的两幅 画。一幅是 1972 年的,25×200cm 的清明上河图摹本。一幅是 1973 年的,22×38cm 的宋人小品摹本。明白了一个大家是怎样炼成的。大冯说留住时间留住岁月的最 好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诗篇,变成画卷。“我喜欢笔在纸上行走的感觉。”“我 们这代人的命运因与时代纠结太深太紧,责任二字天经地义。它一头在骨子里, 一头在笔管里。”“写作常常来自沉重的心,写作是心的出路。” 莎士比亚说:人啊,你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千年望族。大冯是从慈城走来,也是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中 走来。 相关链接: 冯骥才,男,1942 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 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 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 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 (选自 2012 年 9 月 20 日《北京日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创作是冯骥才取得所有成就的基础,并由文学生发了绘画兴趣,进而产 生文化遗产保护的信念,又激发教育的担当。 B.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冯骥才先生做到了身体与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 从画家美林的话中可以看出冯骥才走过很多路。 C.冯骥才的绘画基本功很扎实,从他一幅 1972 年的清明上河图摹本和一幅 1973 年的宋人小品摹本中,便可窥见一斑。 D.“文化给予我的远远超过我为它做的”,冯骥才所说的这句话,表明了传统 文化对他的影响巨大。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本文作者走向慈城的师古亭,不由发思古之情,觉得这个进士之乡人杰地灵, 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息。 B.本文作者的朋友们都叫冯骥才“大冯”,是因为他在绘画、文学、文化遗产 保护、教育等方面“高人一等”。 C.画家美林说绘画是大冯的心灵窗口,多少年来自己每年下去至少 3 万公里, 可走过的地方,大冯全都已经去过。 D.看到二楼展厅里冯骥才“人在天地中,心与四时通”的诗句,本文作者认为 要上天入地四时通,得要有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