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在公共讨论中,尽量多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这些事实和数据要有出处可查 02尽量少用或不用艰深的学术词汇,尽量少掉书袋,你的发言是为了说清道理, 不是为了让别人佩服你学识渊博。 03不要在公共讨论中炫耀自己的阅历。阅历若不能增广见闻、提升智识,那就 全无炫耀的必要;即使它增广了见闻,提升了智识,也最好少谈或者不谈 04不质疑别人的发言资格。任何人都有发言权,无论他的家庭背景、学历、职 务、成就和经验如何,不调查研究也有发言权 05除非有可靠的证据,尽量不猜测别人的发言动机。 06对别人的观点,不做过度引申和联想,就事论事,就一事论一事。尽量少做 全称判断。批评王小山就批评王小山,不要说“你们东北人如何如何”。 07不滥用比喻。尽量少拿当下事务与历史事件做简单类比;尽量少用生物界、 化学界以及各种界的规则与现象来解释人类社会 08不扣帽子,不在道德上评判对方,尽量少用刺激性的语言。 09接受正确的批评,无论对方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意。有认错和道歉的勇气。 10如果事情关乎是非,那就多谈是非,尽量少用个体感受来代替是非判断。 【2018年高考作文】最新报刊时评文精选 1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 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 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 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 与收益,付出与回报一一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 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只是,当物质的欲 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晩,也会惘然惆怅: 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 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 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 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 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 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 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 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 福祉。 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 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岀丑。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 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 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 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利益的 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 “天下熙煕,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
01 在公共讨论中,尽量多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这些事实和数据要有出处可查。 02 尽量少用或不用艰深的学术词汇,尽量少掉书袋,你的发言是为了说清道理, 不是为了让别人佩服你学识渊博。 03 不要在公共讨论中炫耀自己的阅历。阅历若不能增广见闻、提升智识,那就 全无炫耀的必要;即使它增广了见闻,提升了智识,也最好少谈或者不谈。 04 不质疑别人的发言资格。任何人都有发言权,无论他的家庭背景、学历、职 务、成就和经验如何,不调查研究也有发言权。 05 除非有可靠的证据,尽量不猜测别人的发言动机。 06 对别人的观点,不做过度引申和联想,就事论事,就一事论一事。尽量少做 全称判断。批评王小山就批评王小山,不要说“你们东北人如何如何”。 07 不滥用比喻。尽量少拿当下事务与历史事件做简单类比;尽量少用生物界、 化学界以及各种界的规则与现象来解释人类社会。 08 不扣帽子,不在道德上评判对方,尽量少用刺激性的语言。 09 接受正确的批评,无论对方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意。有认错和道歉的勇气。 10 如果事情关乎是非,那就多谈是非,尽量少用个体感受来代替是非判断。 【2018 年高考作文】最新报刊时评文精选 1 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 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 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 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 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 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只是,当物质的欲 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 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 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 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 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 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 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 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 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 福祉。 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 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 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 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 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利益的 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
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 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 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 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 安放? 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一一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 在人生海洋中远航”。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 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 存的困难与尴尬。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我们赞颂希望“让人 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山间邮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 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 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 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 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这就是为什 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改 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 翻开历史,越是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需要有超越个人、超越利益的理想。 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执着信念,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热烈追求,20世 纪初叶席卷世界的红色狂飙,都曾是导引时代前进的旗帜。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 份理想情怀。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续性 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2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 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谈全局观念,很容易招来拍砖乃至讥笑。一个传统上如 此重视集体归属感的群体,又刚从“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年代走出来不远,很多 人还沉浸在对“无我”的反思之中。追求个性的张扬,强调多元与多样,思想的 松绑,仿佛才刚刚开始。有什么必要在肯定个体意识的同时,强调全局观念的“也 要”? 这正是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所在。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种观念像个体意识与利益诉求一样,如此席卷人 心。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从“言利未必非君 子”到“无利不起早”,个人利益已经成为很多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出发点。或含 蓄或直白,或温和或激烈,对个体的强调,迅速在社会价值谱系中全线展开。 观念的演进,源自奔流的实践。个体意识勃兴的背后,是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进程。明确的权利主体和利益边界,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 会的内在要求。“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 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也正是因为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中国 的改革和发展才赢得了亿万人发自内心的推动。只有集体没有个体的时代一去不 返 然而,“全局”从来不会因为对“个体”的强调就不复存在。辩证法的伟大在于 它永远提醒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另一面。垃圾焚烧厂建在你这里不行,建在我这里 也不行,但它总要建在一个地方,否则必然是垃圾围城;修桥修路修车站,拆你
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 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 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 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 安放? 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 在人生海洋中远航”。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 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 存的困难与尴尬。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我们赞颂希望“让人 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山间邮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 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 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 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 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这就是为什 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改 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 翻开历史,越是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需要有超越个人、超越利益的理想。 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执着信念,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热烈追求,20 世 纪初叶席卷世界的红色狂飙,都曾是导引时代前进的旗帜。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 份理想情怀。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续性 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2 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 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谈全局观念,很容易招来拍砖乃至讥笑。一个传统上如 此重视集体归属感的群体,又刚从“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年代走出来不远,很多 人还沉浸在对“无我”的反思之中。追求个性的张扬,强调多元与多样,思想的 松绑,仿佛才刚刚开始。有什么必要在肯定个体意识的同时,强调全局观念的“也 要”? 这正是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所在。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种观念像个体意识与利益诉求一样,如此席卷人 心。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从“言利未必非君 子”到“无利不起早”,个人利益已经成为很多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出发点。或含 蓄或直白,或温和或激烈,对个体的强调,迅速在社会价值谱系中全线展开。 观念的演进,源自奔流的实践。个体意识勃兴的背后,是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进程。明确的权利主体和利益边界,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 会的内在要求。“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 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也正是因为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中国 的改革和发展才赢得了亿万人发自内心的推动。只有集体没有个体的时代一去不 返。 然而,“全局”从来不会因为对“个体”的强调就不复存在。辩证法的伟大在于, 它永远提醒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另一面。垃圾焚烧厂建在你这里不行,建在我这里 也不行,但它总要建在一个地方,否则必然是垃圾围城;修桥修路修车站,拆你
的房子不行,动我的奶酪不许,但它不可能修在空中,除非大家都不过桥不走路 不出远门。一边抱怨雾霾遮天,一边不愿安步当车节能减排;一面痛骂就医难买 房贵,一面又都想挂专家号住豪宅,这样的“通吃心态”,不止是在初级阶段的 中国行不通,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恐怕也都会碰壁。 一切都让个人听命于集体,强调个人为“全局”无条件牺牲确属苛求;但“我满 足了,才是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肯定也非理性。如果每个人都想着 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以自身的感受衡量社会进步,“各私其私,绝无国民同体 之概念 不仅难以发育出良好的社会,也难以长久维持个体的利益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利益多元的时代。如果我们承认权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样,欢呼 由此带来的文明进步,那么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个体 与整体必须协调。近年来,无论是地铁禁食的争议,小区文明养犬的讨论,还是 公共场所禁烟引发的热议,一系列公共事件无不提醒我们,个体行为并非是可以 肆意奔突的河流,权利是有边界的。正如谚语所说,你挥舞拳头的权利止于我的 鼻尖。懂得不同主体的妥协沟通,才能形成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社会的发展,将个体的尊严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历史条 件和时代环境的个人主张,可能成为国家之痛。对“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 的过度追求,让欧洲国家掉入高成本、高税收的陷阱,社会危机由此而生。同样 地,在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当下,要求取消所有城乡差别,在教育、医疗、户 籍制度等方面实现绝对的均等化,不仅是脱离历史的,也是超越时代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以后,传统的权利概念经历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 绝对的、排他的权利须受到某种限制,以服从公共利益的需要。这个过程也是作 为个体的公民重新进入社会的过程,是意识到权利之上还有社会责任的过程。无 视他人权利和社会整体利益,脱离时代的语境,抽象的权利只能在现实中逐渐风 干 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 放在“个体”的对立面上。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 真理即成谬误。如果说,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只是公民意识成熟的第 步,那么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观念, 更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 3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 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 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没 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 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 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 步步逼近自由王国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 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 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
的房子不行,动我的奶酪不许,但它不可能修在空中,除非大家都不过桥不走路 不出远门。一边抱怨雾霾遮天,一边不愿安步当车节能减排;一面痛骂就医难买 房贵,一面又都想挂专家号住豪宅,这样的“通吃心态”,不止是在初级阶段的 中国行不通,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恐怕也都会碰壁。 一切都让个人听命于集体,强调个人为“全局”无条件牺牲确属苛求;但“我满 足了,才是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肯定也非理性。如果每个人都想着一 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以自身的感受衡量社会进步,“各私其私,绝无国民同体 之概念”,不仅难以发育出良好的社会,也难以长久维持个体的利益。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利益多元的时代。如果我们承认权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样,欢呼 由此带来的文明进步,那么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个体 与整体必须协调。近年来,无论是地铁禁食的争议,小区文明养犬的讨论,还是 公共场所禁烟引发的热议,一系列公共事件无不提醒我们,个体行为并非是可以 肆意奔突的河流,权利是有边界的。正如谚语所说,你挥舞拳头的权利止于我的 鼻尖。懂得不同主体的妥协沟通,才能形成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社会的发展,将个体的尊严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历史条 件和时代环境的个人主张,可能成为国家之痛。对“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 的过度追求,让欧洲国家掉入高成本、高税收的陷阱,社会危机由此而生。同样 地,在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当下,要求取消所有城乡差别,在教育、医疗、户 籍制度等方面实现绝对的均等化,不仅是脱离历史的,也是超越时代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20 世纪以后,传统的权利概念经历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 绝对的、排他的权利须受到某种限制,以服从公共利益的需要。这个过程也是作 为个体的公民重新进入社会的过程,是意识到权利之上还有社会责任的过程。无 视他人权利和社会整体利益,脱离时代的语境,抽象的权利只能在现实中逐渐风 干。 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 放在“个体”的对立面上。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 真理即成谬误。如果说,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只是公民意识成熟的第一 步,那么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观念, 更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 3 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 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 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没 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 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 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 步步逼近自由王国。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 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 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 解?
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 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 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 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 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 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 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 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己经“熊抱”现代 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 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 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 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 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 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 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 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 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 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冋流;痛斥冷漠时 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 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 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 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 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 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 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 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 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 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 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4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 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 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 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迎面而来。一时间,问题让 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 如何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最高领导人的要求,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问 题是时代的声音”,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
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 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 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 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 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 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 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 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 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 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 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 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 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 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 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 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 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 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 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 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 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 18 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 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 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 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 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 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 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 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 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 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4 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 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 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 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迎面而来。一时间,问题让 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 如何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最高领导人的要求,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问 题是时代的声音”,30 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
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改革、难言发展。有“问题意识” 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直面问题,更是时代社会的进步 然而,过犹不及。如果“唯以问题识天下”,群情激愤中,任“问题焦虑症”裹 挟成极端情绪,固化为狭隘认识,演变为偏执思想,将人人变成易燃易爆品;如 果“只让问题遮望眼”,心灰意冷间,让“问题悲观症”驱逐社会自信心,抵消 发展正能量,吞噬我们的幸福感,“问题意识”本身就也成了问题。 今天的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我们固然要有“一万年太久,只 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将问题拖成历史问题诚 不可取,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现实。任何时候不能忘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面对各种问题,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超越阶段的夸张口号,或是“ 招就灵”的万能良药,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轻浮狂踽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从辩证法的 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 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一年一度的 春运最为典型,一个多月34亿人次出行,而人均拥有的铁路,还不到一根香烟 长度。现代化的速度提升了,过程却无法压缩,再加上不断增大的人口规模、水 涨船髙的期待诉求,都使问题的存在有客观性、必然性,问题的解决有复杂性、 长期性。 希望找到一个总开关,按一下就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空想。但在充满纠结的生 活中,几乎每一个问题的细节里,倒确实暗藏着一个“哲学按钮”,按下那个按 钮,被遮盖的意义就会一日了然。比如,农民工问题。过去十几年里,2.6亿农 民相继进城,接近俄罗斯和日本人口的总和。他们的生活要在短时间内超越“绿 皮车、编织袋”阶段,子女教育与就业,自身医疗与住房,十几年积累的问题要 下解决,即便是奥林匹克山上的希腊诸神,恐怕也无能为力。发展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消化问题同样需要时间。用辩证法的方式考量社会进程,才能还原事件 的真实意义。 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应该重视。不过,如果能多点“过程意识” 会更有利于看到主流、形成共识。比如教育公平。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中,非 户籍人口占三分之一强。异地髙考理应破冰,可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地开闸放水, 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即使翻番,也无法满足如此激増的就读需求。近日,国务院 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不正是在这样的日拱一卒 中,才逐渐逼近问题的最终解决? 抽象的价值,存留在理论之中;具体的公正,则需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不像喊 喊口号那样简单。医疗改革既需协调利益魔方,更需面对海量刚需和分布不均的 现实;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理念明确,具体调整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知 易行难,在当前中国,尤其如此。不存在一种简单化的理念,可以立竿见影搞定 所有“中国式问题”。30多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正是从哲学层面上理清了问 题与过程的关系,才摒弃了急于求成的冒进,拒绝了休克疗法的诱惑,找到了正 确的逻辑和顺序。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有时候,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追着走” “推着走”。这可以理解,转型期中国问题一大堆,公众和舆论更加敏感,未来 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满挑战。但也要看到,正是在对问题的不断突围中,国家社 会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 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改革、难言发展。有“问题意识”, 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直面问题,更是时代社会的进步。 然而,过犹不及。如果“唯以问题识天下”,群情激愤中,任“问题焦虑症”裹 挟成极端情绪,固化为狭隘认识,演变为偏执思想,将人人变成易燃易爆品;如 果“只让问题遮望眼”,心灰意冷间,让“问题悲观症”驱逐社会自信心,抵消 发展正能量,吞噬我们的幸福感,“问题意识”本身就也成了问题。 今天的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我们固然要有“一万年太久,只 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将问题拖成历史问题诚 不可取,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现实。任何时候不能忘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面对各种问题,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超越阶段的夸张口号,或是“一 招就灵”的万能良药,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轻浮狂躁。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从辩证法的 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 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一年一度的 春运最为典型,一个多月 34 亿人次出行,而人均拥有的铁路,还不到一根香烟 长度。现代化的速度提升了,过程却无法压缩,再加上不断增大的人口规模、水 涨船高的期待诉求,都使问题的存在有客观性、必然性,问题的解决有复杂性、 长期性。 希望找到一个总开关,按一下就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空想。但在充满纠结的生 活中,几乎每一个问题的细节里,倒确实暗藏着一个“哲学按钮”,按下那个按 钮,被遮盖的意义就会一目了然。比如,农民工问题。过去十几年里,2.6 亿农 民相继进城,接近俄罗斯和日本人口的总和。他们的生活要在短时间内超越“绿 皮车、编织袋”阶段,子女教育与就业,自身医疗与住房,十几年积累的问题要 一下解决,即便是奥林匹克山上的希腊诸神,恐怕也无能为力。发展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消化问题同样需要时间。用辩证法的方式考量社会进程,才能还原事件 的真实意义。 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应该重视。不过,如果能多点“过程意识”, 会更有利于看到主流、形成共识。比如教育公平。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中,非 户籍人口占三分之一强。异地高考理应破冰,可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地开闸放水, 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即使翻番,也无法满足如此激增的就读需求。近日,国务院 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不正是在这样的日拱一卒 中,才逐渐逼近问题的最终解决? 抽象的价值,存留在理论之中;具体的公正,则需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不像喊 喊口号那样简单。医疗改革既需协调利益魔方,更需面对海量刚需和分布不均的 现实;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理念明确,具体调整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知 易行难,在当前中国,尤其如此。不存在一种简单化的理念,可以立竿见影搞定 所有“中国式问题”。30 多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正是从哲学层面上理清了问 题与过程的关系,才摒弃了急于求成的冒进,拒绝了休克疗法的诱惑,找到了正 确的逻辑和顺序。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有时候,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追着走”、 “推着走”。这可以理解,转型期中国问题一大堆,公众和舆论更加敏感,未来 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满挑战。但也要看到,正是在对问题的不断突围中,国家社 会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 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