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题共8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 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 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 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 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 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 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 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 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 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 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 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 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 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 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 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 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 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 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 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 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 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 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 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 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 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 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 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 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 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1.“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北京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本题共 8 小题,共 2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 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 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 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 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 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 中以大开大阖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 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 备、诸葛亮的对比中,则更多地鞭笞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 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废 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时,众大臣惶恐无 计,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曰:“吾非 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 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 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 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功者赏,何计贵 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 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 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 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 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 “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 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 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天蛮横无理地杀 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 术:做了亏心事却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 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 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 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 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 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1.“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颦蹙(ca) 阴谋鬼计 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宕,十分放 得开。 B.蛮横(heng) 屠戮百姓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C.擅行(shan) 惶恐无计 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 感到震惊。 D.鞭笞(chi) 鹤唳鸡群 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 2.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 B.《三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C.《三国演义》既表现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 D.《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 3.“材料一”说曹操是“圆的人物”,请结合“材料一”,解释何谓“圆的人 物”。(4分) 材料二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 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 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 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己。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 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 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 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东晋是一个偏安 的政权,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 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 《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南宋偏安,又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 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杈臣架空、威逼皇 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 子归入篡逆的奸臣。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 子”行列。 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 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 曹魏则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 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宋元时期,社会民 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 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 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奷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蜀 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而 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 化
A.颦蹙(cù) 阴谋鬼计 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宕,十分放 得开。 B.蛮横(héng) 屠戮百姓 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C.擅行(shàn) 惶恐无计 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 感到震惊。 D.鞭笞(chì) 鹤唳鸡群 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 2.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 B.《三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C.《三国演义》既表现了曹操英武豪迈,又揭露其奸诈残忍 D.《三国演义》并没有刻意地去掩饰曹操的诸多恶德劣行 3.“材料一”说曹操是“圆的人物”,请结合“材料一”,解释何谓“圆的人 物”。(4 分) 材料二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其“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有着深远、复 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 三国之后,历代史家和统治者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采取了“拥刘”或“拥 曹”的不同态度。但实质上,这种“拥刘”与“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而已。 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下台,建立曹魏王朝后,继起的司马氏集团如法炮制, 经过一系列的宫廷政变,逐步削弱曹魏势力,最后推翻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 朝。因为司马集团是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政权的,所以它必须奉曹魏为正统,将自 己定格为曹魏的继承者,故陈寿的《三国志》将曹魏树为正统。东晋是一个偏安 的政权,情况有点类似于蜀汉,于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提出,蜀汉才是正 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不是正常的政权过渡,所以欧阳修在 《正统论》中,认为曹魏是正统。南宋偏安,又有点类似固守四川的蜀汉,于是 朱熹提出蜀汉是正统。明清的统治者,在理论上无法接受这种权臣架空、威逼皇 帝并取而代之的模式,于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争论以后,终于将曹操和司马懿父 子归入篡逆的奸臣。永乐年间的《春秋大全》,更是正式地将曹操归入“乱臣贼 子”行列。 而民间,从两晋南北朝开始,“拥刘反曹”倾向就日趋鲜明。尤其宋元时期,民 族矛盾尖锐,因此,偏处西南一隅的蜀汉被当作汉族政权的象征,而盘踞中原的 曹魏则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篡夺者。同时,民间的“拥刘反曹”情结还反映了处于 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困苦的生活境遇中对明君贤相的渴望。宋元时期,社会民 众饱受压迫摧残。他们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对生活的理想寄托在掌握国家政权 的国君和文臣武将身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蜀汉君臣的贤明、仁义正好符合民众 渴望明君贤相的理想,而曹操的奸诈、残忍正是他们所厌恶和恐惧的。于是,蜀 汉君臣成为民间理想君臣的代名词,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美化;而 曹操则成为百姓眼中残民害民的君主代表,并在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中不断被丑 化
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 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 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 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 谋”,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 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 失色了。 (取材于赵凤杰《<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还是“拥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 要 B.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 C.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 果 D.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 5.“材料二”第三段中,“同样的方式”不包括下列哪一项(3分)( A发动系列宫廷政变 B.一步步削弱皇 权势力 C.权臣威逼皇帝下台 D.尊奉前朝皇帝为 正统 材料三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 来就没有统一过。这个标准就是封建的正统观念。而正统观念自身充满了矛盾、 虚伪和混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 正统观念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华夷之辨。可是,帝王有没有嫡长子,有没有 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嫡长子,嫡长子是不是具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智商和能 力,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嫡长子继承制来自宗法制。更重要的是,帝王视天下为 家一姓之私产,奉行一种“老子打江山,子孙坐江山”的观念,而这种保证 孙坐享其成的制度又往往促成了子孙的腐败和无能。至于华夷之辨,有人认为, 汉人建立的王朝代表正统。按照这种标准,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正统。但历史上少 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以为自己是“夷”,因为所谓“华夷之辨”,常常是从文 化的意义上来看的,血缘、种族和地理的因素反而是次要的。只要继承了中华的 传统文化,就是正统。事实上,汉族从来也没有“纯”过,汉族本是华夏众多民 族融合的产物。在历史上,只要使用汉字,奉儒家学说为正宗,遵循礼教,在中 华大地上实行了有效的统治,那就会被认为是正统 更何况,在有些文人那里,所谓“正统”更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概念。《三国演义》 评点者毛宗岗曾说,要读懂《三国演义》,“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 所谓“闰运”,指的是不正常的时世、乱世,如闰月之于正常的年份。毛宗岗说 蜀汉是正统,是三国中唯一合法的政权,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可是,刘备 是否是景帝的后裔,谁也说不清楚。毛宗岗认为:曹魏是“窃国之贼”,而且曹 魏没有统一中国;西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西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是 丘之貉,“亦不得为正统”。不但西晋不是正统,东晋也不是正统,因为“东晋
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底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 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 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他将大部分艺术心血都倾注在了刘蜀集团的 那些“虎贲之士”身上,而曹操作为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却是“腹隐机 谋”,他的智慧加上他的善用人才,使他在三国这个纷争的社会里所向披靡,无 往不胜,但所有的英雄业绩一旦和他在道德伦理上的丑行结合起来,就顿时黯然 失色了。 (取材于赵凤杰《<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4.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对统治者来说,无论“拥刘”还是“拥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政权的舆论需 要。 B.经过数百年的争论,曹操终于被归入“乱臣贼子”之列,这说明历史自有公论。 C.民间流传和文艺创作不断丑化曹操,是广大民众“拥刘反曹”情结助推的结 果。 D.罗贯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来源于他所处的时代,也与其所属阶层有 关。 5.“材料二”第三段中,“同样的方式”不包括下列哪一项(3 分)( ) A 发动系列宫廷政变 B.一步步削弱皇 权势力 C.权臣威逼皇帝下台 D.尊奉前朝皇帝为 正统 材料三 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历史评价之所以难以统一,起因于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从 来就没有统一过。这个标准就是封建的正统观念。而正统观念自身充满了矛盾、 虚伪和混乱,经不起认真的推敲。 正统观念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华夷之辨。可是,帝王有没有嫡长子,有没有 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嫡长子,嫡长子是不是具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智商和能 力,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嫡长子继承制来自宗法制。更重要的是,帝王视天下为 一家一姓之私产,奉行一种“老子打江山,子孙坐江山”的观念,而这种保证子 孙坐享其成的制度又往往促成了子孙的腐败和无能。至于华夷之辨,有人认为, 汉人建立的王朝代表正统。按照这种标准,元朝和清朝都不是正统。但历史上少 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以为自己是“夷”,因为所谓“华夷之辨”,常常是从文 化的意义上来看的,血缘、种族和地理的因素反而是次要的。只要继承了中华的 传统文化,就是正统。事实上,汉族从来也没有“纯”过,汉族本是华夏众多民 族融合的产物。在历史上,只要使用汉字,奉儒家学说为正宗,遵循礼教,在中 华大地上实行了有效的统治,那就会被认为是正统。 更何况,在有些文人那里,所谓“正统”更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概念。《三国演义》 评点者毛宗岗曾说,要读懂《三国演义》,“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 所谓“闰运”,指的是不正常的时世、乱世,如闰月之于正常的年份。毛宗岗说 蜀汉是正统,是三国中唯一合法的政权,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可是,刘备 是否是景帝的后裔,谁也说不清楚。毛宗岗认为:曹魏是“窃国之贼”,而且曹 魏没有统一中国;西晋虽然统一了中国,但西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是一 丘之貉,“亦不得为正统”。不但西晋不是正统,东晋也不是正统,因为“东晋
偏安”,“愈不得以正统归之”。他甚至认为,“炀帝无道而唐代之,蹈魏、晋 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至于宋朝,“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 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取得天 下之正亦不能如汉也”。总之,按照毛宗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朝代是 正统,真正合格的只有汉朝和刘备的蜀汉。可见,毛宗岗的正统概念也是一片混 乱。他指责魏和东晋是“偏安”,指责宋的版图不广,却不知蜀汉更是偏安的一 朝。 (取材于张国风《曹操的“正”与“反”》 6.下列对“材料三”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夷:华夏与蛮夷。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华夏族是文明中心, 称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夏、中国人 B.帝室之胄:胄,本义为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子孙。“帝室之胄” 即帝王的子孙 C.以臣弑君:弑,古代专指臣杀君,贬义词。“以臣弑君”即以臣子的身份谋杀 自己的君王 D.黄袍:古代帝王袍服。“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后来“黄袍”被 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 7.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析《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的原因。(6分) 8.从以上三个材料中可以看出,曹操在历史上并不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这可 从许多文学作品中得到验证。比如苏轼就曾在《赤壁赋》中盛赞曹操:“方其破 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 空 固一世之雄也。” 司马迁创作的 》也跳出“正统观念”的圈子,大胆地把项 羽、吕后的传收入“本纪”中。(3分) 二、本题共6道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 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 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 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 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 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 “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 “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 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 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 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 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 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
偏安”,“愈不得以正统归之”。他甚至认为,“炀帝无道而唐代之,蹈魏、晋 之陋辙,则得天下之正不如汉也”。至于宋朝,“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 图,其规模已逊于唐,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取得天 下之正亦不能如汉也”。总之,按照毛宗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没有几个朝代是 正统,真正合格的只有汉朝和刘备的蜀汉。可见,毛宗岗的正统概念也是一片混 乱。他指责魏和东晋是“偏安”,指责宋的版图不广,却不知蜀汉更是偏安的一 朝。 (取材于张国风《曹操的“正”与“反”》) 6.下列对“材料三”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华夷:华夏与蛮夷。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华夏族是文明中心, 称合于华夏礼俗者为华夏、中国人。 B.帝室之胄:胄,本义为头盔,引申为受到保护的帝王或贵族子孙。“帝室之胄” 即帝王的子孙。 C.以臣弑君:弑,古代专指臣杀君,贬义词。“以臣弑君”即以臣子的身份谋杀 自己的君王。 D.黄袍:古代帝王袍服。“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后来“黄袍”被 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 7.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析《三国演义》及民间“贬曹”的原因。(6 分) 8.从以上三个材料中可以看出,曹操在历史上并不总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这可 从许多文学作品中得到验证。比如苏轼就曾在《赤壁赋》中盛赞曹操:“方其破 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 空, , ,固一世之雄也。” 司马迁创作的《 》也跳出“正统观念”的圈子,大胆地把项 羽、吕后的传收入“本纪”中。(3 分) 二、本题共 6 道小题,共 21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4 题。 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 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 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 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 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 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 “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 “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 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 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 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 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 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
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③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 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 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 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囉德 侯 ④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 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卓茂传》) 臣光曰: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 远,有德故也。光武即位之初,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 旌循良之吏,享祚久长。 (节选 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四十》)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初辟丞相府史 ②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③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A.①征召②回头③如果 B.①开辟② 照顾 ③真诚 C.①躲避②拜访③真实 D.①征召 只是③确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默解与之,挽车而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 B.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 C.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 才美不外见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3分)( ①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 密令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⑤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⑥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当作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给了那人,那人 找到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磕头道歉。 B.卓茂担任密州令时,有人告发一位亭长私自把他遗失的米肉占为己有。卓茂问 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惧怕亭长而不敢向亭长索要,并非亭长逞威凌弱。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接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了律条的 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米肉,自己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D.范晔和司马光都认为,卓茂受重用是因为其性情忠厚仁爱,懂得以礼教化百姓
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 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③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 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 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 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 侯。” ④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 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卓茂传》) 臣光曰: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 远,有德故也。光武即位之初,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 旌循良之吏,享祚久长。 (节选 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第四十》)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初辟丞相府史 ②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③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A.①征召 ②回头 ③如果 B.①开辟 ② 照顾 ③真诚 C.①躲避 ②拜访 ③真实 D. ①征召 ② 只是 ③确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 默解与之,挽车而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 B. 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 C. 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 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 才美不外见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3 分)( ) ①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 密令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⑤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⑥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A. ①④⑥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当作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给了那人,那人 找到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磕头道歉。 B.卓茂担任密州令时,有人告发一位亭长私自把他遗失的米肉占为己有。卓茂问 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惧怕亭长而不敢向亭长索要,并非亭长逞威凌弱。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接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了律条的 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米肉,自己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D.范晔和司马光都认为,卓茂受重用是因为其性情忠厚仁爱,懂得以礼教化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