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 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37分)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噤若寒蝉 包扎(zha) 断壁残垣(yuan) B.涣散 天崩地坼 摒弃(bing) 缄口不言(jian) 相形见绌 澎湃(peng) 戛然而止(jia) D.忤逆 如梗在喉 戏谑(xue 气势磅礴(pang)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片两国接壤的 地带,由于连年战乱不断,因此被人们称为“死亡之谷” ②该公司 因实力不济要退出竞标,实际上却加紧谋划击败竞争对手的策略 ③这个中药秘方经过几代人的妥善保存, 至今,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 A.边沿佯言留传 B.边线扬言 C.边沿扬言 D.边线佯言流传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新学期开始,高中语文课本改头换面,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B.恐怖分子危害平民,滥杀无辜,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绝不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C.如果中国足球真想改变形象,真想洗心革面,就必须直面“假球“黑哨”等问题。 D.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够汲取西方艺术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该省旅游主管部门表示,要用3年时间在省内一些城市建立既安全又卫生的经济型旅馆。这多少令广大 旅游爱好者感到些许安慰 B.鲁迅先生在一篇介绍“青年必读书”的文章里,谈到了“看”和“做”的关系。他号召青年们做起来,不要袖 手旁观,更不要对别人挑剔。 C.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一些鸟开始选择高楼大厦的顶部,或者选择高压电线杆,甚至教堂的圆顶 也成了它们哺育儿女的乐园。 D.鄂伦春人一直没有文字记载,口头创作是他们文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每当篝火燃起的时候,老人就会 给孩子们讲起神话故事。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战国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者所著,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之 B.唐代文学家韩愈主张文章要反映社会现实,《师说》就是反映这一主张的代表作 C.毛泽东于1925年到长沙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D.巴尔扎克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本大题共6小题,69题每小题3分,第10小题10分。共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髯,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入骨。家有庐舍田亩,荡尽, 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以市酒,邑人皆恶之
1 北京市东城区 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共3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观注 噤若寒蝉 包扎(zhā) 断壁残垣(yuán) B.涣散 天崩地坼 摒弃(bìng) 缄口不言(jiān) C.迭宕 相形见绌 澎湃(pēng) 戛然而止(jiá) D.忤逆 如梗在喉 戏谑(xuè) 气势磅礴(pāng)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片两国接壤的 地带,由于连年战乱不断,因此被人们称为“死亡之谷” ②该公司 因实力不济要退出竞标,实际上却加紧谋划击败竞争对手的策略 ③这个中药秘方经过几代人的妥善保存, 至今,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 A.边沿 佯言 留传 B.边线 扬言 留传 C.边沿 扬言 流传 D.边线 佯言 流传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新学期开始,高中语文课本改头换面,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B.恐怖分子危害平民,滥杀无辜,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绝不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C.如果中国足球真想改变形象,真想洗心革面,就必须直面“假球”“黑哨”等问题。 D.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够汲取西方艺术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该省旅游主管部门表示,要用3年时间在省内一些城市建立既安全又卫生的经济型旅馆。这多少令广大 旅游爱好者感到些许安慰。 B.鲁迅先生在一篇介绍“青年必读书”的文章里,谈到了“看”和“做”的关系。他号召青年们做起来,不要袖 手旁观,更不要对别人挑剔。 C.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一些鸟开始选择高楼大厦的顶部,或者选择高压电线杆,甚至教堂的圆顶 也成了它们哺育儿女的乐园。 D.鄂伦春人一直没有文字记载,口头创作是他们文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每当篝火燃起的时候,老人就会 给孩子们讲起神话故事。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是战国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者所著,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 B.唐代文学家韩愈主张文章要反映社会现实,《师说》就是反映这一主张的代表作。 C.毛泽东于1925年到长沙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写下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D.巴尔扎克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二、本大题共6小题,6—9题每小题3分,第10小题10分。共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回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髯,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入骨。家有庐舍田亩,荡尽, 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以市酒,邑人皆恶之
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予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 饮?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强为一笑,身上常若 有极大事相绊,偶然一醉,勉强矜持。夫人生无事不苦,独把杯一刻,差为可乐,犹不放怀,其鄙何如?回则 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如病得药,如猿得果。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于于①焉,嬉 嬉焉,语言重复,形容颠倒:笑口不收,四肢百骸,皆有喜气。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 人又曰:“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予曰:“回为一身,荡去田产:君有田千顷,终日焦劳,未及四十,须鬓已 白。回不顾家,君不顾身,身与家孰亲?回宜笑子,子反笑回耶?”其人无以应 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在此!”即去。其妻 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回笑曰:“即至矣。”既实, 予又谓曰:“未可用尽。”回又笑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锥地 又不为商贾,然此囊随尽随有,虽邑中遭水早,人多饥焉,而予独如故。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予曰:“善。” 予尝偕回及豪少年二十余人,结为酒社。大会时各置一巨瓯,较其饮最多者,推以为长。予饮较多,已大酣, 恍惚见二十余人皆拜堂下。时月色正明,相携步斗湖堤上,见大江自天际来,晶莹耀朗,波涛激岸,汹涌滂湃, 相与大叫,笑声如雷。是夜,城中居民皆不得眠 今予复以失意就食京华,所遇皆贵人,不敢 罪戾。且予近益厌繁华,喜静定,枯坐一室, 将来酒皆须戒之,岂能如曩日之豪饮乎?而小弟 年皆散去,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 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取材于明·袁中道《回君传》) 注:①于于:悠然自得的样子。②步斗:步行转折,形容脚步踉跄。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聪慧,耽娱乐 耽:沉溺 B.绝喜与饮 C.此荡子不顾家 顾:照顾 D.人不堪其忧 堪:愿意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于予为表兄弟 结为酒社 得钱即以市酒 邑人以之规予 乃与无赖人饮 予乃叹曰 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 虽邑中遭水旱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君辈乌足与饮 你们怎么配和我一同饮酒呢
2 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予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 饮?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强为一笑,身上常若 有极大事相绊,偶然一醉,勉强矜持。夫人生无事不苦,独把杯一刻,差为可乐,犹不放怀,其鄙何如?回则 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如病得药,如猿得果。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于于①焉,嬉 嬉焉,语言重复,形容颠倒;笑口不收,四肢百骸,皆有喜气。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 人又曰:“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予曰:“回为一身,荡去田产;君有田千顷,终日焦劳,未及四十,须鬓已 白。回不顾家,君不顾身,身与家孰亲?回宜笑子,子反笑回耶?”其人无以应。 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在此!”即去。其妻 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回笑曰:“即至矣。”既实, 予又谓曰:“未可用尽。”回又笑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锥地, 又不为商贾,然此囊随尽随有,虽邑中遭水旱,人多饥焉,而予独如故。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予曰:“善。” 予尝偕回及豪少年二十余人,结为酒社。大会时各置一巨瓯,较其饮最多者,推以为长。予饮较多,已大酣, 恍惚见二十余人皆拜堂下。时月色正明,相携步斗②湖堤上,见大江自天际来,晶莹耀朗,波涛激岸,汹涌滂湃, 相与大叫,笑声如雷。是夜,城中居民皆不得眠。 今予复以失意就食京华,所遇皆贵人,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且予近益厌繁华,喜静定,枯坐一室, 将来酒皆须戒之,岂能如曩日之豪饮乎?而小弟有书来,乃云余二十少年皆散去,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 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取材于明·袁中道《回君传》) 注:①于于:悠然自得的样子。②步斗:步行转折,形容脚步踉跄。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回聪慧,耽娱乐 耽:沉溺 B.绝喜与饮 绝:特别 C.此荡子不顾家 顾:照顾 D.人不堪其忧 堪:愿意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君辈乌足与饮 你们怎么配和我一同饮酒呢
B.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 回君有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但是他大都在外面住 C.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 我自己知道上天不会让我活不下去,所以我不去谋生 D.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 我不敢过分自由随意,却因此招致罪过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乡人对回君嗜酒如命深恶痛绝,有人劝说作者不要再同回君饮酒。[来源:学*科*网] B.作者认为回君为人坦率,是性情中人,与他饮酒,感觉十分轻松舒畅 C.回君虽然生活贫困,但对钱财的有无毫不在意,从不刻意追求金钱。[来源:学科网zXXK] D.作者对自己当年在酒社中与豪放少年共推回君为社长一事印象很深。 10.当同乡人说回君“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后,作者的一番言辞使同乡人“无以应”。 请你用现代汉语写一段话,帮助同乡人反驳作者。(200字左右)(10分) 第Ⅱ卷(共113分) 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 利之国有以在亼有以生圆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亼人之所以生者征善是也。国 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取材于《淮南子》)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过陈琳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东汉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亡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赚, 予以重用。②铜雀:指曹操修建的铜雀台。 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佳作,全诗采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寄托遥深 B.首联写作者漂泊在外,来到陈琳墓前,无限感慨,表达了他对陈琳的仰慕之情。 C.颈联通过写铜雀台的荒芜寂寥,暗示汉代不重视人才,表现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D.尾联写作者不愿继续临风惆怅,想弃文就武,进一步表现诗人生不逢时之感。 ②纪晓岚评颔联中“应'字极兀傲(高傲)”。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湖月照我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B.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 回君有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但是他大都在外面住 C.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 我自己知道上天不会让我活不下去,所以我不去谋生 D.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 我不敢过分自由随意,却因此招致罪过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乡人对回君嗜酒如命深恶痛绝,有人劝说作者不要再同回君饮酒。[来源:学*科*网] B.作者认为回君为人坦率,是性情中人,与他饮酒,感觉十分轻松舒畅。 C.回君虽然生活贫困,但对钱财的有无毫不在意,从不刻意追求金钱。[来源:学科网 ZXXK] D.作者对自己当年在酒社中与豪放少年共推回君为社长一事印象很深。 10.当同乡人说回君“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后,作者的一番言辞使同乡人“无以应”。 请你用现代汉语写一段话,帮助同乡人反驳作者。(200字左右)(10分) 第Ⅱ卷(共113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 鱼 得 水 而 游 焉 则 乐 塘 决 水 涸 则 为 蝼 蚁 所 食 掌 修 其 堤 防 补 其 缺 漏 则 鱼 得 而 利 之 国 有 以 存 人 有 以 生 国 之 所 以 存 者 仁义 是 也 人 之 所 以 生 者 行 善 是 也。国 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取材于《淮南子》)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7分) 过陈琳①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②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东汉建安七子之一。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亡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赚, 予以重用。②铜雀:指曹操修建的铜雀台。 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佳作,全诗采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寄托遥深。 B.首联写作者漂泊在外,来到陈琳墓前,无限感慨,表达了他对陈琳的仰慕之情。 C.颈联通过写铜雀台的荒芜寂寥,暗示汉代不重视人才,表现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D.尾联写作者不愿继续临风惆怅,想弃文就武,进一步表现诗人生不逢时之感。 ②纪晓岚评颔联中“‘应’字极兀傲(高傲)”。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湖月照我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鹤汀凫渚, (王勃《滕王阁序》) ③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环境、感情。如果没有环境的启发、感情的激动,人们写出的 诗或画出的画,必然是无病呻吟或枯燥乏味的。但一首好诗和一幅好画,给人们的享受各有一定的分量,有不 同的内核。 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诗云:“沱水流中坐,岷山到北堂。”..“岷山沱江画图”这幅画我们 已经无从看到,但可知画上未必在山上注写“岷山”,在水中注写“沱水”。即使曾有注字,而“流”和“到”也必无 从注出,再退一步讲,水的“流”可用水纹表示,而山的“到”,又岂能画上两脚呢?无疑这是诗人赋予图画的内容, 引发观画人的情感,诗与画因此相得益彰。今天此画虽已不存,而读此诗时,画面便如在眼前。甚至可以说 如真见原画,还未必比得上读诗所想的那么完美 曾见一幅南宋人画的纨扇,画一条大船停泊在河边,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占画 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题字是两句诗,“沪明月夜,淡泊早秋天。”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寥的,而画 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用这样稠密的景物,竟能把“演寥①~明月夜”和“淡泊~早秋天”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 观者。足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上四项内容,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出诗 意,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如诗非写 者所作,题画者则是一位善于选句的专家。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感被题者领悟了。 代“文人画”己然成为主流。无论画家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 真,而是点划是否舒适。即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 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在这种创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舍是离,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他们 的画或诗以及诗画合成的一幅幅作品,都是自标新义、自铸伟辞。说它们是瑰宝、是杰作,是因为这些诗人 画家所画的画、所写的字、所题的诗,其中都具有作者的灵魂、人格、学养。纸上表现出的艺能,不过是他们 的灵魂、人格、学养升华后的反映而己。 南宋邓椿《画继》记载过皇帝以诗为题考画院的画手。什么“乱山藏古寺”,画山中庙宇的都不及格,有人画山 中露出鸱尾、旗杆的才及了格。“万绿丛中红一点”,画绿叶红花的都不及格,有人画竹林中关人有一点绛唇的 乃得中选。“踏花归去马蹄香ˆ,画家无法措手,有人画马蹄后追随飞舞着蜜蜂蝴蝶,便夺了魁。如此等等的故 事,如果不是记录者想象捏造的.那只可以说这些画是“画谜”,谜面是画,谜底是诗,庸俗无聊,难称大雅 如果是记录者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些位记录者可以说“定非知诗人”了 (取材于启功《谈诗书画的关系》) 注:①滨(xue)寥:空旷的样子。②鸱(ch)尾:中式房屋屋脊两端的陶制装饰物,形状略像鸱的尾巴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画面上无法用题字的方法注明所画内容,题字的做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B.只有画面内容丰富,才能把诗句中难以用语言传达出的诗意充分表达出来。 C.“文人画”的画面形象可能与现实形象有很大差别,但画家对此并不在意 D.曾有古书记载皇帝以诗为题,考查画院画手。作者认为这种记载不可相信 15.根据文意,分条概述诗与画的关系。(5分)
4 ②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王勃《滕王阁序》) ③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环境、感情。如果没有环境的启发、感情的激动,人们写出的 诗或画出的画,必然是无病呻吟或枯燥乏味的。但一首好诗和一幅好画,给人们的享受各有一定的分量,有不 同的内核。 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诗云:“沱水流中坐,岷山到北堂。”…“岷山沱江画图”这幅画我们 已经无从看到,但可知画上未必在山上注写“岷山”,在水中注写“沱水”。即使曾有注字,而“流”和“到”也必无 从注出,再退一步讲,水的“流”可用水纹表示,而山的“到”,又岂能画上两脚呢?无疑这是诗人赋予图画的内容, 引发观画人的情感,诗与画因此相得益彰。今天此画虽已不存,而读此诗时,画面便如在眼前。甚至可以说, 如真见原画,还未必比得上读诗所想的那么完美。 曾见一幅南宋人画的纨扇,画一条大船停泊在河边,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占画 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题字是两句诗,“泬①明月夜,淡泊早秋天。”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寥的,而画 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用这样稠密的景物,竟能把“泬寥①”“明月夜”和“淡泊”“早秋天”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 观者。足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上四项内容,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出诗 意,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如诗非写 者所作.题画者则是一位善于选句的专家。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感被题者领悟了。 元代“文人画”已然成为主流。无论画家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 真,而是点划是否舒适。即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 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在这种创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舍是离,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他们 的画或诗以及诗画合成的一幅幅作品,都是自标新义、自铸伟辞。说它们是瑰宝、是杰作,是因为这些诗人、 画家所画的画、所写的字、所题的诗,其中都具有作者的灵魂、人格、学养。纸上表现出的艺能,不过是他们 的灵魂、人格、学养升华后的反映而已。 南宋邓椿《画继》记载过皇帝以诗为题考画院的画手。什么“乱山藏古寺”,画山中庙宇的都不及格,有人画山 中露出鸱尾②、旗杆的才及了格。“万绿丛中红一点”,画绿叶红花的都不及格,有人画竹林中关人有一点绛唇的 乃得中选。“踏花归去马蹄香”,画家无法措手,有人画马蹄后追随飞舞着蜜蜂蝴蝶,便夺了魁。如此等等的故 事,如果不是记录者想象捏造的.那只可以说这些画是“画谜”,谜面是画,谜底是诗,庸俗无聊,难称大雅。 如果是记录者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些位记录者可以说“定非知诗人”了。 (取材于启功《谈诗书画的关系》) 注:①泬(xuè)寥:空旷的样子。②鸱(chī)尾:中式房屋屋脊两端的陶制装饰物,形状略像鸱的尾巴。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在画面上无法用题字的方法注明所画内容,题字的做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B.只有画面内容丰富,才能把诗句中难以用语言传达出的诗意充分表达出来。 C.“文人画”的画面形象可能与现实形象有很大差别,但画家对此并不在意。 D.曾有古书记载皇帝以诗为题,考查画院画手。作者认为这种记载不可相信。 15.根据文意,分条概述诗与画的关系。(5分)
16.齐白石先生曾绘一幅画,并题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见右图)。 请你根据上文作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200字左右) (10分) 五、本大题共31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菊说 ①我爱秋天,是因为有菊的缘故。秋天,有着嶙峋风骨的落叶乔木,把冷灰的天空撑得格外高远。视野开 阔了,心情舒畅了,再加上芦白枫红,以及一簇簇、一丛丛艳艳菊黄,简单明净的色彩,让人眼睛不觉为之灿 )篱下的小雏菊,早在秋风刚起的时候就已开了。那一篱丝瓜,在夏天时繁盛茂密的黄花阔叶,已经枯干 败落,萎萎瑟瑟地披垂着,还没来得及除下来,小雏菊已经迫不及待地在枯枝败叶间探岀头,浅笑盈盈地迎风 招展了。 ③暮春时节种下一畦黄菊,一畦白菊,整整齐齐地各成两路纵队排过去,都已绽蓄含苞,将来开放了
5 16.齐白石先生曾绘一幅画,并题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见右图)。 请你根据上文作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200字左右) (10分) 五、本大题共31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菊说 ①我爱秋天,是因为有菊的缘故。秋天,有着嶙峋风骨的落叶乔木,把冷灰的天空撑得格外高远。视野开 阔了,心情舒畅了,再加上芦白枫红,以及一簇簇、一丛丛艳艳菊黄,简单明净的色彩,让人眼睛不觉为之灿 亮。 ②篱下的小雏菊,早在秋风刚起的时候就已开了。那一篱丝瓜,在夏天时繁盛茂密的黄花阔叶,已经枯干 败落,萎萎瑟瑟地披垂着,还没来得及除下来,小雏菊已经迫不及待地在枯枝败叶间探出头,浅笑盈盈地迎风 招展了。 ③暮春时节种下一畦黄菊,一畦白菊,整整齐齐地各成两路纵队排过去,都已绽蓄含苞,将来开放了,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