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虚与委蛇(y1) 万马齐暗(an) 相形见拙 无稽之谈 B.一丘之貉(luo) 向隅而泣(yu) 震聋发聩欲盖弥彰 C.纵横捭阖(bai) 揠苗助长(yan)渊远流长 饮鸩止渴 D.栉风沐雨(zhi) 蹴而就(cu) 众矢之的 蹶不振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奏刀騁,莫不中音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天下之欲疾其君皆欲赴愬于王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D.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B.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己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C.择师而教之 释其耒而守株 D.其可怪也欤 其至又加少矣 4.对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B.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头发花白的人不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沉重的东西了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子不可能再得到了,而自己却被宋国人笑话 D.此惟煎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没有人来赡养 5.下列各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与这些故事相关的成语有:扶摇而上、目无 全牛、望洋兴叹、明察秋毫、缘木求鱼等。 B.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韩非是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反对儒家的复古、仁政等 主张,提出了“不期修古”“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等观点。 C.南宋朱熹把儒家的《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集为《四书》, 后《四书》成了读书人学习的入门书 D.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者。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相利 是“相爱”的基础和目的;墨家还主张“主攻”,反对不义的战争 6.阅读下面《巴黎圣母院》节选,对其解说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 他叫骂,向他投石子。 愤怒、憎恨、失望,逐渐在那可怕的脸上增多,成了一片厚厚的阴云,逐渐蓄满 了电流,变成了千万道电光,在那怪人的独眼里闪闪发亮 当一头骡子载着一位神甫经过那里的时候,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一会。 他远远望见那头骡子和那个神甫,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 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
北京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虚与委蛇(yí) 万马齐暗(ān) 相形见拙 无稽之谈 B.一丘之貉(luò) 向隅而泣(yú) 震聋发聩 欲盖弥彰 C.纵横捭阖(bǎi) 揠苗助长(yǎn) 渊远流长 饮鸩止渴 D.栉风沐雨(zhì) 一蹴而就(cù) 众矢之的 一蹶不振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奏刀騞,莫不中音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天下之欲疾其君皆欲赴愬于王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D.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B.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己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C.择师而教之 释其耒而守株 D.其可怪也欤 其至又加少矣 4.对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B.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头发花白的人不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沉重的东西了 C.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子不可能再得到了,而自己却被宋国人笑话 D.此惟煎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没有人来赡养 5.下列各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与这些故事相关的成语有:扶摇而上、目无 全牛、望洋兴叹、明察秋毫、缘木求鱼等。 B.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韩非是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反对儒家的复古、仁政等 主张,提出了“不期修古”“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等观点。 C.南宋朱熹把儒家的《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集为《四书》, 后《四书》成了读书人学习的入门书。 D.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者。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相利” 是“相爱”的基础和目的;墨家还主张“主攻”,反对不义的战争。 6.阅读下面《巴黎圣母院》节选,对其解说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 他叫骂,向他投石子。 …… 愤怒、憎恨、失望,逐渐在那可怕的脸上增多,成了一片厚厚的阴云,逐渐蓄满 了电流,变成了千万道电光,在那怪人的独眼里闪闪发亮。 当一头骡子载着一位神甫经过那里的时候,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一会。 他远远望见那头骡子和那个神甫,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 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
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 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 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 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 且向他致敬呢 A.文段中呈现的是卡西莫多被官兵抓住,并公开行鞭刑的一段情节,其被抓行 刑的主要原因是劫持爱丝美拉达。 B.文段中出现“那个神甫”是克洛德·弗洛罗收留并抚养了卡西莫多,是卡西 莫多唯一的依靠,所以养分的出现令他欣喜,让他看到希望。 C.文段中的“那个神甫”外表道貌岸然,内心自私阴险。是他指使卡西莫多劫 持爱丝美拉达,在卡西莫多项罪受刑时,他却匆忙逃开。 D.卡西莫多遭到人们嫌恶和欺侮,神甫也对他漠视和逃避,这段文字,与之后 受丝美拉达送水给毫不相干、素未谋面的卡西莫多这一情节形成鲜明对照。 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7-13题 材料 欧亚大陆和濒临地中海的北部非洲,自古以来构成了一个“世界岛”。轴心时代 的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都孕育于兹,繁荣 于兹。而这个世界岛是被“丝绸之路”连接着的。 西欧亚大陆乃至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交往密切。地中海区域至少在罗马时代就 是海陆通道都畅达的。只有更加遥远的极东地区一一中国,因为高山和大漠的阻 隔,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发展出独特的华夏文明。把中国文明与西欧 亚及地中海区域连接起来的通道,就是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成就了一世英名。 其实,早在张骞之前,众多无名英雄就走通了东西方通道。商周玉器,并不产自 内地,而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但是,为什么到了张骞之后,“丝 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并逐渐发展起来呢?这与丝路此端的汉唐帝国国力的强盛 密切相关 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秦朝及汉朝初年 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自然垄断了丝路贸易。到汉武帝之后,凭借 父祖几代的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的政策,才有了张 骞的第一次出使。 等到张骞第二次出使西部,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别送给出使诸国,虽然这不算 官方贸易,但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纷纷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 风慕义,不如说为了经贸利益。 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都护,保障了 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唐朝设立安西四镇以及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 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控制,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 可以说,汉唐国力的强盛是“丝绸之路”的建立、巩固与发展的休戚相关 中唐“安史之乱”后放弃了经营西域,并转向海路,陆路从主路逐步逆转为海路 的补充。北宋时“河西走廊”为西夏占据,南宋对整个西北更是鞭长莫及,陆上 丝路再无重生之力。元朝时丝路成为帝国内部交通路线,通行比历朝历代都更方
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 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 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 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 且向他致敬呢。 A.文段中呈现的是卡西莫多被官兵抓住,并公开行鞭刑的一段情节,其被抓行 刑的主要原因是劫持爱丝美拉达。 B.文段中出现“那个神甫”是克洛德·弗洛罗收留并抚养了卡西莫多,是卡西 莫多唯一的依靠,所以养分的出现令他欣喜,让他看到希望。 C.文段中的“那个神甫”外表道貌岸然,内心自私阴险。是他指使卡西莫多劫 持爱丝美拉达,在卡西莫多项罪受刑时,他却匆忙逃开。 D.卡西莫多遭到人们嫌恶和欺侮,神甫也对他漠视和逃避,这段文字,与之后 受丝美拉达送水给毫不相干、素未谋面的卡西莫多这一情节形成鲜明对照。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5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7—13 题。 材料一 欧亚大陆和濒临地中海的北部非洲,自古以来构成了一个“世界岛”。轴心时代 的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都孕育于兹,繁荣 于兹。而这个世界岛是被“丝绸之路”连接着的。 西欧亚大陆乃至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交往密切。地中海区域至少在罗马时代就 是海陆通道都畅达的。只有更加遥远的极东地区——中国,因为高山和大漠的阻 隔,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发展出独特的华夏文明。把中国文明与西欧 亚及地中海区域连接起来的通道,就是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 公元 2 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成就了一世英名。 其实,早在张骞之前,众多无名英雄就走通了东西方通道。商周玉器,并不产自 内地,而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但是,为什么到了张骞之后,“丝 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并逐渐发展起来呢?这与丝路此端的汉唐帝国国力的强盛 密切相关。 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秦朝及汉朝初年, 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自然垄断了丝路贸易。到汉武帝之后,凭借 父祖几代的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的政策,才有了张 骞的第一次出使。 等到张骞第二次出使西部,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别送给出使诸国,虽然这不算 官方贸易,但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纷纷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 风慕义,不如说为了经贸利益。 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都护,保障了 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唐朝设立安西四镇以及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 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控制,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 可以说,汉唐国力的强盛是“丝绸之路”的建立、巩固与发展的休戚相关。 中唐“安史之乱”后放弃了经营西域,并转向海路,陆路从主路逐步逆转为海路 的补充。北宋时“河西走廊”为西夏占据,南宋对整个西北更是鞭长莫及,陆上 丝路再无重生之力。元朝时丝路成为帝国内部交通路线,通行比历朝历代都更方
便,但由于路上走的主要是以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不再以商人为主, 无力再次繁荣。古老的丝路逐渐萧条,退出了历史舞台。 海上的“丝绸之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 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其兴起可能比陆路还早,但 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 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才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宋元采取 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明朝 开始海禁,虽然郑和曾在近30年内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由于 仅为官方外交,劳民伤财,缺乏民间参与,给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明成祖 去世后很快就停止了。清朝更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 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到后来只许广州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贸易,海上 丝路走向衰落 中国陆、海丝路先后衰落之时,欧洲哥伦布等人远航时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环 球航路,扩大了国际贸易,形成了世界市场。加之工业革命在西方兴起,世界贸 易中心与经济重心从东方转移到了西方,古老的“丝绸之路”随之被彻底遗弃 (取材于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7.下列对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陆、海两条“丝绸之路”连接了孕育“轴心时代”五大文明的“世界岛” B.陆上“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汉唐国力的强盛 C.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但它的兴起比陆路还早。 D.“丝绸之路”伴随着欧洲环球航路的开辟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而被遗弃。 8.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国的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 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6分) 陆路: 海上: 材料二 古丝路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中国丝路 的兴衰史清晰地表明,丝路呈现三大功能。 是商贸之路。丝路首先是商品贸易走廊,有商必开路,无商路难成。北方丝路 开通后,成为商品贸易的生命线,商队从中国运出的主要是丝绸、金银器等商品, 运入中国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及葡萄、胡麻等物品。双方交易的主要是当 时的高档奢侈品,丝绸几经转手到了罗马,贵若黄金。这体现了各自的优势和经 济利益,有商业利润才有长距离运输的动力,也才可能持续发展。 是 。和平是丝路发达的基础,丝路是传递和平的使者。中国丝路 形成和延伸于古代强盛之时,但中国没有借此对外侵略扩张,体现了中国天下 朝贡体系与王道政治的理想,证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传统。陆上丝路畅 通之时,沿途基本没有战乱,中国先后与一百多个国家或民族和平交往。而在东 汉末到隋朝、中唐到元初,西北长期战乱,民族冲突不断,丝路时常阻断。海上 丝路自唐宋繁荣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外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很少见到腥 风血雨,这与欧洲炮火开辟的劫掠、征服的殖民扩张显著不同。西方推动的近代 全球化是士兵为商贸开路,中国推动的早期全球化是商品自由贸易 三是。丝路穿越两千年时空,横跨亚欧非数十国,是一条不同民族 和文化交流融合的道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运河”。它把古代世界几大灿烂
便,但由于路上走的主要是以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不再以商人为主, 无力再次繁荣。古老的丝路逐渐萧条,退出了历史舞台。 海上的“丝绸之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 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其兴起可能比陆路还早,但 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 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才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宋元采取 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明朝 开始海禁,虽然郑和曾在近 30 年内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由于 仅为官方外交,劳民伤财,缺乏民间参与,给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明成祖 去世后很快就停止了。清朝更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 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到后来只许广州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贸易,海上 丝路走向衰落。 中国陆、海丝路先后衰落之时,欧洲哥伦布等人远航时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环 球航路,扩大了国际贸易,形成了世界市场。加之工业革命在西方兴起,世界贸 易中心与经济重心从东方转移到了西方,古老的“丝绸之路”随之被彻底遗弃。 (取材于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7.下列对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陆、海两条“丝绸之路”连接了孕育“轴心时代”五大文明的“世界岛”。 B.陆上“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汉唐国力的强盛。 C.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但它的兴起比陆路还早。 D.“丝绸之路”伴随着欧洲环球航路的开辟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而被遗弃。 8.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国的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 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阶段。(6 分) 陆路: 海上: 材料二 古丝路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中国丝路 的兴衰史清晰地表明,丝路呈现三大功能。 一是商贸之路。丝路首先是商品贸易走廊,有商必开路,无商路难成。北方丝路 开通后,成为商品贸易的生命线,商队从中国运出的主要是丝绸、金银器等商品, 运入中国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及葡萄、胡麻等物品。双方交易的主要是当 时的高档奢侈品,丝绸几经转手到了罗马,贵若黄金。这体现了各自的优势和经 济利益,有商业利润才有长距离运输的动力,也才可能持续发展。 二是___________。和平是丝路发达的基础,丝路是传递和平的使者。中国丝路 形成和延伸于古代强盛之时,但中国没有借此对外侵略扩张,体现了中国天下 ——朝贡体系与王道政治的理想,证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传统。陆上丝路畅 通之时,沿途基本没有战乱,中国先后与一百多个国家或民族和平交往。而在东 汉末到隋朝、中唐到元初,西北长期战乱,民族冲突不断,丝路时常阻断。海上 丝路自唐宋繁荣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外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很少见到腥 风血雨,这与欧洲炮火开辟的劫掠、征服的殖民扩张显著不同。西方推动的近代 全球化是士兵为商贸开路,中国推动的早期全球化是商品自由贸易。 三是___________。丝路穿越两千年时空,横跨亚欧非数十国,是一条不同民族 和文化交流融合的道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运河”。它把古代世界几大灿烂
辉煌的文明联结起来,佛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等传入中国,我国的道教、 儒学以及造纸、印刷、坎儿井、罗盘等技术传向西方。可见,丝路带来的不仅是 商贸繁荣,还有文化交流、科技沟通、宗教传播等“副产品”,体现了文化的多 元交汇、包容共存。丝路成为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宗教思想交流的纽带,让沿 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可见,丝路首先是商道,有商流和人流,有市场需求,符合经济规律,丝路才能 繁荣。加强沟通、维护和平是丝路发展的保障,文化交流、文明共荣是丝路往来 的成果。 (取材于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9.在原文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10.丝路不仅带来沿途商贸繁荣,也催生了大量诗歌作品。下列唐代诗句所写内 容与材料二所说“三大功能”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李白《从军行》 B.边城暮雨雁飞低,芦苇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驼白练到安西。 (张籍《凉州词》 C.南山截竹为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李颀《听安万善吹驚篥歌》 D.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鲍防《杂感》 材料三 如今,我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 略构想。这一承载着沿线各国繁荣发展梦想的“一带一路”战略,为古老的“丝 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而为了更好地建设“一带一路”,也需要传承 “丝路文化”,以古为今用。 坚持开放包容,共建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历史上,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 容性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足。就如大唐帝国在文化上的开放包容,使当时长安成 了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炙手可热国际性大都市。现在,我国作为一个 世界大国要实施大国发展战略,并承担起作为大国的国际责任,就必须坚持开放 包容。既要有唐人“洛阳家家学胡乐”的学习态度,广泛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 又要有“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的大度包容胸怀,将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 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増长的新成果,共同构建多国互利共赢、区域经济 体化的新格局。 激发丝路豪情,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当今的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 姿态逐步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但在激荡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中,也出现各种针 对中国的误解甚至歪曲。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将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挫 折,各国仍不得不面对诸如自然环境恶化、地方恐怖主义、地区发展不均衡、贫 因人口较多等挑战,如同古丝路上的商队会遭遇各种不测一样。这需要相关国家 或地区升级国际合作、密切经贸往来、增加政治正信、共同攻坚克难。唐边塞诗 有不少描写古“丝绸之路”战争题材的诗篇,当今虽然处在和平年代,但边塞诗 所倡导的勇赴边塞的昂扬斗志和不怕牺牲的英雄豪情仍可发扬光大。我们可将诗 中的强敌“胡虏”替换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将“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斗志及“不破楼兰终不还”折戟沉沙的豪情
辉煌的文明联结起来,佛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等传入中国,我国的道教、 儒学以及造纸、印刷、坎儿井、罗盘等技术传向西方。可见,丝路带来的不仅是 商贸繁荣,还有文化交流、科技沟通、宗教传播等“副产品”,体现了文化的多 元交汇、包容共存。丝路成为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宗教思想交流的纽带,让沿 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可见,丝路首先是商道,有商流和人流,有市场需求,符合经济规律,丝路才能 繁荣。加强沟通、维护和平是丝路发展的保障,文化交流、文明共荣是丝路往来 的成果。 (取材于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9.在原文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 分) 10.丝路不仅带来沿途商贸繁荣,也催生了大量诗歌作品。下列唐代诗句所写内 容与材料二所说“三大功能”无关的一项是( )。(3 分) A.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李白《从军行》) B.边城暮雨雁飞低,芦苇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驼白练到安西。 (张籍《凉州词》) C.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D.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鲍防《杂感》) 材料三 如今,我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 略构想。这一承载着沿线各国繁荣发展梦想的“一带一路”战略,为古老的“丝 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而为了更好地建设“一带一路”,也需要传承 “丝路文化”,以古为今用。 坚持开放包容,共建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历史上,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 容性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足。就如大唐帝国在文化上的开放包容,使当时长安成 了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炙手可热国际性大都市。现在,我国作为一个 世界大国要实施大国发展战略,并承担起作为大国的国际责任,就必须坚持开放 包容。既要有唐人“洛阳家家学胡乐”的学习态度,广泛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 又要有“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的大度包容胸怀,将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 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新成果,共同构建多国互利共赢、区域经济一 体化的新格局。 激发丝路豪情,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当今的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 姿态逐步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但在激荡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中,也出现各种针 对中国的误解甚至歪曲。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将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挫 折,各国仍不得不面对诸如自然环境恶化、地方恐怖主义、地区发展不均衡、贫 因人口较多等挑战,如同古丝路上的商队会遭遇各种不测一样。这需要相关国家 或地区升级国际合作、密切经贸往来、增加政治正信、共同攻坚克难。唐边塞诗 有不少描写古“丝绸之路”战争题材的诗篇,当今虽然处在和平年代,但边塞诗 所倡导的勇赴边塞的昂扬斗志和不怕牺牲的英雄豪情仍可发扬光大。我们可将诗 中的强敌“胡虏”替换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将“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斗志及“不破楼兰终不还”折戟沉沙的豪情
运用到克服“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上,排除一切干扰,使这条古老而 年轻的“天路”成为带动沿线各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动脉 (取材于韩雨笑《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 11.下列词语中的“殊”与材料三“座参殊俗语”中“殊”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殊荣 B.殊 遇 殊途同 D.殊死搏斗 12.材料中加点的四个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休戚相关 B.鞭长莫 及 C.炙手可 热 D.折戟沉沙 13.材料三重在阐发古代“丝绸之路”对当今“一带一路”的借鉴意义。请根据 材料一、材料二,再阐发三条(每条不超过10字,6分) 三、填空(每空1分,共7分) 14.在横线处写出作品的原句 鸟倦飞而知 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 辞》) ②聊乘化以归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怒而飞, (庄子《逍遥游》) ④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⑤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⑥浴乎沂,风乎舞雩, 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⑦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韩 愈《师说》)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驱 车逐之。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 惊悸。狼奄至,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
运用到克服“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上,排除一切干扰,使这条古老而 年轻的“天路”成为带动沿线各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动脉。 (取材于韩雨笑《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 11.下列词语中的“殊”与材料三“座参殊俗语”中“殊”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 殊荣 B. 殊 遇 C.殊途同 归 D.殊死搏斗 12.材料中加点的四个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休戚相关 B.鞭长莫 及 C.炙手可 热 D. 折戟沉沙 13.材料三重在阐发古代“丝绸之路”对当今“一带一路”的借鉴意义。请根据 材料一、材料二,再阐发三条(每条不超过 10 字,6 分) 三、填空(每空 1 分,共 7 分) 14.在横线处写出作品的原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 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 辞》) ②聊乘化以归尽, 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怒而飞, 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④故木受绳则直, 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⑤锲而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⑥浴乎沂,风乎舞雩,____________________。 (《子 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⑦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韩 愈《师说》)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驱 车逐之。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 惊悸。狼奄至,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