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上潮到1200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 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正是 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 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中土意识。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 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此外,自给自足 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 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 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 物化和缩影。与此相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 生存所必需的主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 和征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 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上讲 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西方的军事理论是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 技术的发展。 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 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
绝密★启用前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 现 代文阅读(3 6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 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上潮到 1200 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 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正是 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 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中土意识。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 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此外,自给自足 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 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 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 物化和缩影。与此相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流动成为其 生存所必需的主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 和征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 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上讲, 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西方的军事理论是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 技术的发展。 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 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
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 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诚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慍而致战”,“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 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 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 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围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 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 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会造成国家的衰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 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无气大伤,遭受严重控败。正是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 汤因比那句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 的关键,在于它们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槭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 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人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撒到中国境内或边境控制线 以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 围,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10期王卫星《中国为何采取防御性国防政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A.杜甫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奇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具体表现了中国军 事的防御思想 B.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力 C.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集因,即中国文化本质上 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D.正是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 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水远不称霸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论述中国军事防御思想与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时,作者指出不同的生产 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 B.本文第三段以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防御性战略军事思想既有历史的文化基因,又有 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 “百世兵家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慍而致战”,“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 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 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 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围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 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 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会造成国家的衰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 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无气大伤,遭受严重控败。正是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 汤因比那句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 的关键,在于它们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槭。 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 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人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撒到中国境内或边境控制线 以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 围,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8 年第 10 期王卫星《中国为何采取防御性国防政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 分) ( ) A.杜甫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奇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具体表现了中国军 事的防御思想。 B.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力。 C.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集因,即中国文化本质上 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D.正是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 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水远不称霸。 2.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在论述中国军事防御思想与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时,作者指出不同的生产 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 B.本文第三段以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防御性战略军事思想既有历史的文化基因,又有 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C.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即先提出问题接者其体分析问题最后明确指出了 解决问题的办法,层次分明。 D.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比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面不是谋杀。”可以用 来佐证“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 3.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中国和文化的一项是(3分)() A.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天人合”视 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 平的根本途径。 B.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 明 C.明代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 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荣。 D.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 明的伟大实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调查发现,82.55%的高校有报纸;84.29%的高校有广播:46.07%的高校有新闻网 71.2%的高校有通讯社:45.9%的高校有电视台:39.62%的高校有新闻类杂志:87.26% 的高校有微信公众号;72.25%的高校有微博。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 信公众号发展迅速,跃居第一位。报纸、广播、微博等紧随其后。 对比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1年发布的《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传统校园 媒体数量均有缩减。其中报纸下降8.95%,广播下降5.91%,电视台下降12.1%,新 闻类杂志波动最小,下降0.33%。传统的校园媒体形态中,仅通讯社类校园媒体呈上升 趋势,上升1.6% 相比其他类型的校园媒体,校园电视台需要的技术、资金投入较多,专业性更强, 普及率相对偏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64.57%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 产能力,生产的视频类型最主要的三种为文艺娱乐类(74.32%),新闻类(61.08%), 谈话类(42.16%)
C.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即先提出问题接者其体分析问题最后明确指出了 解决问题的办法,层次分明。 D.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比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面不是谋杀。”可以用 来佐证“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 3.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中国和文化的一项是(3 分) ( ) A.早在 2000 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天人合”视 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 平的根本途径。 B.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 明。 C.明代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 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荣。 D.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 明的伟大实践。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调查发现,82.55%的高校有报纸;84.29%的高校有广播;46.07%的高校有新闻网; 71.2%的高校有通讯社;45.9%的高校有电视台;39.62%的高校有新闻类杂志;87.26% 的 高校有微信公众号;72.25%的高校有微博。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 信公众 号发展迅速,跃居第一位。报纸、广播、微博等紧随其后。 对比中国高校传媒联盟 2011 年发布的《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传统校园 媒体数量均有缩减。其中报纸下降 8.95%,广播 下降 5.91%,电视台下降 12.1%,新 闻类杂志波动最小,下降 0.33%。传统的校园媒体形态中,仅通讯社类校园媒体呈上升 趋势, 上升 1.6%。 相比其他类型的校园媒体,校园电视台需要的技术、资金投入较多,专业性更强, 普及率相对偏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64.57%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 产能力,生产的视频类型最主要的三种为文艺娱乐类(74.32%),新闻类(61.08%), 谈话类 (42.16%)
调査发现,融合型校园媒体大幅增加。在此次调査中,4.19%的校园媒体组织仅有 一种媒体形态,其他校园媒体组织均具有一种以上的媒体类型。而在《2011-年校园媒体 发展白皮书》中,单一类型的校园媒体组织占总数的76.7% 数据显示,39.92%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在2013年以前成立,16.53%在2013年成立, 2014年到达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的高峰期,比例为24.6%;2014年以后,校园微信公 众号成立趋势减缓,2015年成立的校园微信公众号为13.91%,2016年仅为5.04%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校园媒体顺势转型,通过开通微信公 众号等新的媒体形态寻求长远发展。在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的校园媒体类型中, 92.37%的通讯社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7.65%的纸媒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2.86%的电视 台有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有78.02%,网站有76.32%。 (摘编自《2016年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 材料二: 现在的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几乎是手不离机。绝大部分大学生从新媒体平台中获 取最新信息。 校园市场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大学生是“下一代消费者”,是未来的消费主力,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下一代消费者、保持品牌的持续年轻态。从2013年开始,广告 主数量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量率。2016年,校园广告主數量达95万个,预估2017年会 达到120万个,随着消费升级和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子女进入大学,未来进行校园营销 的企业将会持续高速增长 然而,传统媒体并不能高效地满足“企业进校园”的需求。高校新媒体的出现,部 分解决了这一困扰,但投放效果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70%的高校新媒体主要通过软文 广告来实现盈利,在当下的高校品牌营销,软文投放并不能完美地解决企业营销诉求。 (摘编自《2016年中国高校新媒体蓝皮书》 材料三: 当前一些校媒的“媒体融合”只能算作“多媒体合作”,并没能按各类媒体的传播特 点和优势进行深度融合,没有丰富受众的信息获取体验,反而不少受众产生了信息雷同 的阅读疲劳。 (摘编自左军《全媒体时代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状况硏究》) 材料四: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很多优势,如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用
调查发现,融合型校园媒体大幅增加。在此次调查中,4.19%的校园媒体组织仅有 一种媒体形态,其他校园媒体组织均具有一种以上的媒体类型。而在《2011 年校园媒体 发展白皮书》中,单一类型的校园媒体组织占总数的 76.7%。 数据显示,39.92%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在 2013 年以前成立,16.53%在 2013 年成立, 2014 年到达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的高峰期,比例为 24.6%;2014 年以后,校园微信公 众号成立趋势减缓,2015 年成立的校园微信公众号为 13.91%,2016 年仅为 5.04%。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校园媒体顺势转型,通过开通微信公 众号 等新的媒体形态寻求长远发展。在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的校园媒体类型中, 92.37%的通讯社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7.65%的纸媒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2.86%的电视 台有微信公众号, 广播(电台)有 78.02%,网站有 76.32%。 (摘编自《2016 年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 材料二: 现在的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几乎是手不离机。绝大部分大学生从新媒体平台中获 取最新信息。 校园市场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大学生是“下一代消费者”,是未来的消费主力,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下一代消费者、保持品牌的持续年轻态。从 2013 年开始,广告 主数量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量率。2016 年,校园广告主數量达 95 万个,预估 2017 年会 达到 120 万个,随着消费升级和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子女进入大学,未来进行校园营销 的企业将会持续高速增长。 然而,传统媒体并不能高效地满足“企业进校园”的需求。高校新媒体的出现,部 分解决了这一困扰,但投放效果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70%的高校新媒体主要通过软文 广告来实现盈利,在当下的高校品牌营销,软文投放并不能完美地解决企业营销诉求。 (摘编自《2016 年中国高校新媒体蓝皮书》) 材料三: 当前一些校媒的“媒体融合”只能算作“多媒体合作”,并没能按各类媒体的传播特 点和优势进行深度融合,没有丰富受众的信息获取体验,反而不少受众产生了信息雷同 的阅读疲劳。 (摘编自左军《全媒体时代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状况研究》) 材料四: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很多优势,如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用
户参与感强等。 材料五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高校校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微倍公 众号的普及率跃居第一位。 B.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髙校传统校园媒体数量,除通讯社类校园媒体略有上升外,其 余的均不同程度地呈现缩减趋势。 C.超过六成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产能力。生产的视频有文艺娱乐类,新闻类等, 这表明,视频类节目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D.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髙校传统校园媒体转型加快,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 态以求长远发展是一大趋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校园电视台普及率相对偏低,是因为校园电视台相较于其他校园媒体需要投入更多的 技术与资金,而且专业性更强 B.2014年以后,中国髙校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趋势减缓,这表明这种校园新媒体必将被 其他类型校园新媒体取代
户参与感强等。 材料五: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高校校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微倍公 众号的普及率跃居第一位。 B.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髙校传统校园媒体数量,除通讯社类校园媒体略有上升外,其 余的均不同程度地呈现缩减趋势。 C. 超过六成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产能力。生产的视频有文艺娱乐类,新闻类等, 这表明,视频类节目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D.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髙校传统校园媒体转型加快,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 态 以求长远发展是一大趋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校园电视台普及率相对偏低,是因为校园电视台相较于其他校园媒体需要投入更多的 技术与资金,而且专业性更强。 B. 2014 年以后,中国髙校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趋势减缓,这表明这种校园新媒体必将被 其他类型校园新媒体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