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东方市八校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书院概说 ①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公元 785-805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 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 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至宋初, 形成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嵩阳等书院。南宋时期更吸收、借鉴佛 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元、明而不衰,至清末,随着整个封 建教育制度的衰败,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 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②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也有家族、民间出资筹办的,多数得到朝廷和 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或赐名、赐银,或拨田产,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的 形式 ③大多数书院是由名师大儒聚徒讲学发展而成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 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多是慕名师来学。 ④讲学和学术研究是书院主要的活动内容。讲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成为书院教育的突 出特点,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通常由书院主持者主讲,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旨,讲 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生徒边听讲,边质疑问难,形成讨论式教学。有时书院延聘不同 学派的名师来书院讲学,书院师生共同听讲,开展论辩,探究不同学派之异同。如:朱熹曾 邀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讲学方式,更进一步发展成“讲 会”制度,各书院轮流主办,邀集其他书院师生共同讲论,当地官员、士绅、民众均可自由 前来听讲,从而扩展为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并且订立了完整的“讲会规约”。 ⑤书院的另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祭祀活动。书院的祭祀活动与一般祭祀比较有其 特殊性,祭祀主要着眼于教育功能,多数除祭祀孔孟等先圣先师之外,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 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 ⑥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书院的藏书活动既为书院教学和硏究 准备了充足的资料,又为当地士民、乡绅查阅、咨询提供了方便。不少书院自行将书院主持 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刊刻成书,既保留了教学 科研的成果,又扩大了社会影响。 下列选项对书院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院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 院生徒都是受官府征召来学习 B.朱熹曾邀请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是希望通过与自己理论观点相同的陆九渊的 讲解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儒家学说的精义所在 C.书院里的讲学活动通常由书院主持者负责,他在讲学时通常为每讲立一主题,称为 月立宗旨,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 D.书院的讲学活动经过不断发展,变成了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书院
海南省东方市八校 2015-2016 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 题。 书院概说 ①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公元 785-805 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 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 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至宋初, 形成一批颇有影响的著名书院,如:白鹿洞、岳麓、嵩阳等书院。南宋时期更吸收、借鉴佛 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元、明而不衰,至清末,随着整个封 建教育制度的衰败,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 在了 1000 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②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也有家族、民间出资筹办的,多数得到朝廷和 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或赐名、赐银,或拨田产,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的 形式。 ③大多数书院是由名师大儒聚徒讲学发展而成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 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院生徒多是慕名师来学。 ④讲学和学术研究是书院主要的活动内容。讲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成为书院教育的突 出特点,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通常由书院主持者主讲,每讲立一主题,称为明立宗旨,讲 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生徒边听讲,边质疑问难,形成讨论式教学。有时书院延聘不同 学派的名师来书院讲学,书院师生共同听讲,开展论辩,探究不同学派之异同。如:朱熹曾 邀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讲学方式,更进一步发展成“讲 会”制度,各书院轮流主办,邀集其他书院师生共同讲论,当地官员、士绅、民众均可自由 前来听讲,从而扩展为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并且订立了完整的“讲会规约”。 ⑤书院的另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祭祀活动。书院的祭祀活动与一般祭祀比较有其 特殊性,祭祀主要着眼于教育功能,多数除祭祀孔孟等先圣先师之外,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 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 ⑥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书院的藏书活动既为书院教学和研究 准备了充足的资料,又为当地士民、乡绅查阅、咨询提供了方便。不少书院自行将书院主持 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刊刻成书,既保留了教学 科研的成果,又扩大了社会影响。 1.下列选项对书院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书院的主办者或主持人以书院为基地,研究或传布自己学术研究的心得和成果。书 院生徒都是受官府征召来学习。 B.朱熹曾邀请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学,是希望通过与自己理论观点相同的陆九渊的 讲解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儒家学说的精义所在。 C.书院里的讲学活动通常由书院主持者负责,他在讲学时通常为每讲立一主题,称为 明立宗旨,讲授其研究心得和研究成果。 D.书院的讲学活动经过不断发展,变成了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书院
所在的当地官员、士绅、民众符合书院规定者才可进入听讲 2.下列理解,符合不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中叶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和后世书院的职能有所不同。至唐末五代 书院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聚书授徒讲学之地,到了宋初终于形成了一批著名书院 B.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 观,近代新式学堂就是古代书院逐渐演变形成的,没有古代书院就不会有近代的新 式学堂 C.书院讲学与学术研究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式教学,也可 以把这种讲学变成不同学派之间开展的学术争鸣论辩 D.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书 院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的形式。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院在其演化过程中曾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 完善,可以说佛教禅宗的教义对书院的教学的影响最大。 B.书院的祭祀活动着眼于教育功能,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 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因而书院的祭祀活动同宗教祭祀或祖先祭 祀没有什么区别 C.书院中的藏书都是书院主持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 读书日记,刊刻而成 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当时绝大多数书院在当地都可以发 挥近似于现代图书馆的作用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 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 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 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 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 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 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 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 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所在的当地官员、士绅、民众符合书院规定者才可进入听讲。 2.下列理解,符合不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唐中叶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和后世书院的职能有所不同。至唐末五代, 书院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聚书授徒讲学之地,到了宋初终于形成了一批著名书院。 B.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 1000 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 观,近代新式学堂就是古代书院逐渐演变形成的,没有古代书院就不会有近代的新 式学堂。 C.书院讲学与学术研究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式教学,也可 以把这种讲学变成不同学派之间开展的学术争鸣论辩。 D.书院一般是以私人创办或主持为主的,多数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励和资助。书 院成为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的办学兴教的形式。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书院在其演化过程中曾吸收、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 完善,可以说佛教禅宗的教义对书院的教学的影响最大。 B.书院的祭祀活动着眼于教育功能,着重祭祀本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同时祭 祀对本书院创办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因而书院的祭祀活动同宗教祭祀或祖先祭 祀没有什么区别。 C.书院中的藏书都是书院主持者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书院生徒的听讲笔记、 读书日记,刊刻而成。 D.搜集、收藏图书也是书院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当时绝大多数书院在当地都可以发 挥近似于现代图书馆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 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 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 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 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 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 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 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 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诚:诚信 愿举国为内臣 举:全、整个 C.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 函:匣子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奉献 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了荆轲勇敢的一组是()(3分) ①秦武阳色变振恐 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④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⑤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⑤ D.②③⑤ 6.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秦廷行刺中,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因为他想要挟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村居 北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8.本诗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请简要分析。(6分)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诚:诚信 B.愿举.国为内臣 举:全、整个 C.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 函:匣子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奉献 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了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3 分) ①秦武阳色变振恐 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④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⑤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6.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秦廷行刺中,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因为他想要挟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村 居 北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8. 本诗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剌秦王》) (2)真的猛士, (《记念刘和珍君》 (3)惨象 (《记念刘和珍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国学骑士”辜鸿铭 “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名号。别 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些年,其在内地已近 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 辜氏生于1857年,卒于1928年。其父原籍福建惠安,时在马来西亚槟城总管一家英国 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人布朗先生疼爱 10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 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硏究,精通西学。据说蔡元培求学莱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 有名:而40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后事氏打道回南洋,对 中国丈化萌发浓厚兴趣。他埋头精研中国典籍,又经人举荐,回国做晩淸大臣张之洞幕僚 20余年。后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左丞。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他精通英、法、德、拉丁 希腊等9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又以其特 立独行之“怪”,成为北大及京城一景,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 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 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 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故他不仅自己项 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 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 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 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应该说在 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论语》英译本出版 序言道:“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的翻译它,而是一种 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可见西方对辜氏具有开创性的 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但辜氏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彼时人心思变,新青年擎起打倒孔家店大旗, 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辜氏从西方来,能够慧眼独具,洞悉西方现代文明之弊,故逆流 而动,高唱反调。“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积重难返,不能挽救。诸君当 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界新潮。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 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这番话,虽有点“大”,但不 能说没有一点先见之明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又前而为歌曰:“ ; 。” (《荆轲刺秦王》) (2) 真的猛士, , 。 (《记念刘和珍君》) (3)惨象, ,流言, 。 (《记念刘和珍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25 分) “国学骑士”辜鸿铭 “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名号。别 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些年,其在内地已近 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 辜氏生于 1857 年,卒于 1928 年。其父原籍福建惠安,时在马来西亚槟城总管一家英国 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人布朗先生疼爱, 10 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 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 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研究,精通西学。据说蔡元培求学菜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 有名;而 40 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后事氏打道回南洋,对 中国丈化萌发浓厚兴趣。他埋头精研中国典籍,又经人举荐,回国做晚清大臣张之洞幕僚 20 余年。后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左丞。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他精通英、法、德、拉丁、 希腊等 9 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又以其特 立独行之“怪 ”,成为北大及京城一景,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 说法。 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 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 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故他不仅自己项 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 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 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 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应该说在 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论语》英译本出版 序言道:“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的翻译它,而是一种 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可见西方对辜氏具有开创性的 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但辜氏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彼时人心思变,新青年擎起打倒孔家店大旗, 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辜氏从西方来,能够慧眼独具,洞悉西方现代文明之弊,故逆流 而动,高唱反调。“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积重难返,不能挽救。诸君当 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界新潮。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 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这番话,虽有点“大”,但不 能说没有一点先见之明
与辜氏对国学传播所做的贡献,乃至他的才华相比,坊间似乎更愿意传播其“怪”。他 恃才傲物,性情执拗,西学出道却痴迷旧学,既偏激又迂腐,既愤世嫉俗又玩世不恭,既不 合时宜又不甘寂寞,铁杆保皇却敢戏侃清廷慈禧、嘲讽新帝袁世凯,加上他行为艺术似的遗 少打扮与生活形态,似乎成了种种矛盾的杂糅体。伴随这些奇行怪癖的,还有他异乎寻常的 奇谈怪论”,如挖苦银行家是在晴天时硬把雨伞借给你,在下雨时把雨伞收回去的人:反 驳嘲笑自己的人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等等。辜氏浸淫 于东西方语言中数十年,深谙言语之精妙,能集东西方言语表达气质、风格之优长。他的见 多识广,急智宿慧,常常于争辩中,尽显于他的犀利谈锋与妙语连珠中。辜氏似乎也喜欢在 与人论说中一炫他的敏思好辩。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因为他的这种不通世故的不留情面, 锋芒毕露,爱逞口舌之快之情状,令世人轻慢了精彩话语后他的认真执著、焦虑忧患和真知 灼见 辜氏关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实是有先知先觉,因之他成为今天开在世界各地孔子学 院的先声先驱。“国学骑士”这个名号,依辜氏生平外谐内庄,表邪里正的格调,想必一定 会喜欢。而我们通过这个名号,则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烟尘,直抵这个生前戏闹身后寂寞的 国学传播大师的精神实质,去认真想想我们曾经拥有的、失落的以及将要创造的,这或许也 是陈福郎多年磨一剑,打造“国学骑士”的良苦用心所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4月19日)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 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B.辜鸿铭之所以不遗余力的向西方传播国学,是因为在西方繁荣的背后看到了他们的弊端, 他坚信只有儒学的仁义才能拯救渐趋末路的西方。 C.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 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D.今天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这与辜鸿铭当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也是 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 E.辜鸿铭的生活经历和对国学的传播,以及与众不同的言行,展示了一位国学大师在多元 文化与复杂时世里的矛盾心态与多重人格 12、辜鸿铭热衷于国学的传播是件好事,可在当时的中国却遭到了冷遇甚至是反击,这是什 么原因?请简要作答。(6分) 13、辜鸿铭在传播国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冠以他“骑士的称号?(6分) 14、辜鸿铭认为“正被围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街,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 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B.德国10月份失业人数猛增,比上月增加2.2万人,超过预期的一倍,政府面对方兴未 艾的失业势头也束手无策。 C.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与辜氏对国学传播所做的贡献,乃至他的才华相比,坊间似乎更愿意传播其“怪”。他 恃才傲物,性情执拗,西学出道却痴迷旧学,既偏激又迂腐,既愤世嫉俗又玩世不恭,既不 合时宜又不甘寂寞,铁杆保皇却敢戏侃清廷慈禧、嘲讽新帝袁世凯,加上他行为艺术似的遗 少打扮与生活形态,似乎成了种种矛盾的杂糅体。伴随这些奇行怪癖的,还有他异乎寻常的 “奇谈怪论”,如挖苦银行家是在晴天时硬把雨伞借给你,在下雨时把雨伞收回去的人;反 驳嘲笑自己的人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等等。辜氏浸淫 于东西方语言中数十年,深谙言语之精妙,能集东西方言语表达气质、风格之优长。他的见 多识广,急智宿慧,常常于争辩中,尽显于他的犀利谈锋与妙语连珠中。辜氏似乎也喜欢在 与人论说中一炫他的敏思好辩。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因为他的这种不通世故的不留情面, 锋芒毕露,爱逞口舌之快之情状,令世人轻慢了精彩话语后他的认真执著、焦虑忧患和真知 灼见。 辜氏关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实是有先知先觉,因之他成为今天开在世界各地孔子学 院的先声先驱。“国学骑士”这个名号,依辜氏生平外谐内庄,表邪里正的格调,想必一定 会喜欢。而我们通过这个名号,则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烟尘,直抵这个生前戏闹身后寂寞的 国学传播大师的精神实质,去认真想想我们曾经拥有的、失落的以及将要创造的,这或许也 是陈福郎多年磨一剑,打造“国学骑士”的良苦用心所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 年 04 月 19 日)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 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B.辜鸿铭之所以不遗余力的向西方传播国学,是因为在西方繁荣的背后看到了他们的弊端, 他坚信只有儒学的仁义才能拯救渐趋末路的西方。 C.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 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D.今天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这与辜鸿铭当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也是 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 E.辜鸿铭的生活经历和对国学的传播,以及与众不同的言行,展示了一位国学大师在多元 文化与复杂时世里的矛盾心态与多重人格。 12、辜鸿铭热衷于国学的传播是件好事,可在当时的中国却遭到了冷遇甚至是反击,这是什 么原因?请简要作答。(6 分) 13、辜鸿铭在传播国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冠以他“骑士的称号?(6 分) 14、辜鸿铭认为“正被围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8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街,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 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 ....啊! B.德国 10 月份失业人数猛增,比上月增加 2.2 万人,超过预期的一倍,政府面对方兴未 ... 艾.的失业势头也束手无策。 C.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 ....,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