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课程目标90-10080-8960-690-5970-79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基本了解中国1.系统了解中系统了解中国一般了解中国国现当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现当代文学的现当代文学的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全基础知识,掌基础知识,基全面掌握“五面掌握“五四”握“五四”文本掌握“五四”勉强了解中国完全不了解中四”文学革命文学革命以来学革命以来的文学革命以来现当代文学的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潮、作以来的文学思的文学思潮、基础知识,大的基础知识,潮、作家作品、作家作品、文家作品、文学作家作品等基致掌握“五四”不能掌握“五批评等基本概文学批评等基学批评等基本本概况,基本文学革命以来四”文学革命本概况,理解概况,深入理况,理解中国的作家作品等以来的作家作理解中国现当中国现当代文解中国现当代现当代文学的代文学的基本基本概况,大品等基本概学的基本特文学的基本特基本特征、发特征、发展过致理解中国现况,不能理解征、发展过程、展过程、主要征、发展过程、程、主要成就当代文学的基中国现当代文主要成就等,主要成就等,成就等,基本等,基本具备本特征、主要学的主要成具备与中国现具备与中国现具备与中国现就。与中国现当代成就等。当代文学相关当代文学相关当代文学相关文学相关的汉的汉语口语、的汉语口语、的汉语口语、语口语、书面书面语表达能书面语表达能书面语表达能语表达能力。力。力。力。2.能够了解并能够了解并运基本了解并运一般了解并运运用文本细读用文本细读的用文本细读的用文本细读的勉强了解文本方法,解读中的方法,解读方法,解读中方法,解读中细读的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国现当代文学国现当代文学国现当代文学具有初步的阅不能掌握文本学史中的重要史中的重要作史中的重要作史中的重要作读理解能力和细读的方法。作家作品,具家作品,具有家作品,具有家作品,具有文化传播能有较强的阅读较强的阅读理基本的阅读理一般的阅读理力。理解能力和文解能力和文化解能力和文化解能力和文化化传播能力。传播能力。传播能力。传播能力。3.能够运用马基本能够运用大致能够运用能够运用马克勉强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不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马克思主义历思主义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历学观点,分析克思主义历史史的美学的观史的美学的观美学的观点,史的美学的观和评价中国现点,分析和评的美学的观点,分析和评分析和评价各点,分析和评当代文学史中价各历史时期价各历史时期点,分析和评历史时期的重价各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的重要作家作的重要作家作价各历史时期要作家作品,的重要作家作品,具备一定品,具备初步品,具有一定的重要作家作具备较强的文品,文学鉴赏的文学鉴赏能品。的文学鉴赏与的文学鉴赏能学鉴赏能力。能力较弱。力。力。批评能力。4.能够对中国「能够对中国现对中国现当代」对中国现当代」对中国现当代」对中国现当代6
6 11.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1.系统了解中 国现当代文学 的基础知识, 全面掌握“五 四”文学革命 以来的文学思 潮、作家作品、 文学批评等基 本概况,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 学 的 基 本 特 征、发展过程、 主要成就等, 具备与中国现 当代文学相关 的汉语口语、 书面语表达能 力。 系统了解中国 现当代文学的 基础知识,全 面掌握“五四” 文学革命以来 的文学思潮、 作家作品、文 学批评等基本 概况,深入理 解中国现当代 文学的基本特 征、发展过程、 主要成就等, 具备与中国现 当代文学相关 的汉语口语、 书面语表达能 力。 基本了解中国 现当代文学的 基础知识,掌 握“五四”文 学革命以来的 文学思潮、作 家作品、文学 批评等基本概 况,理解中国 现当代文学的 基本特征、发 展过程、主要 成就等,基本 具备与中国现 当代文学相关 的汉语口语、 书面语表达能 力。 一般了解中国 现当代文学的 基础知识,基 本掌握“五四” 文学革命以来 的文学思潮、 作家作品等基 本概况,基本 理解中国现当 代文学的基本 特征、发展过 程、主要成就 等,基本具备 与中国现当代 文学相关的汉 语口语、书面 语表达能力。 勉强了解中国 现当代文学的 基础知识,大 致掌握“五四” 文学革命以来 的作家作品等 基本概况,大 致理解中国现 当代文学的基 本特征、主要 成就等。 完全不了解中 国现当代文学 的基础知识, 不能掌握“五 四”文学革命 以来的作家作 品等基本概 况,不能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 学的主要成 就。 2.能够了解并 运用文本细读 的方法,解读 中国现当代文 学史中的重要 作家作品,具 有较强的阅读 理解能力和文 化传播能力。 能够了解并运 用文本细读的 方法,解读中 国现当代文学 史中的重要作 家作品,具有 较强的阅读理 解能力和文化 传播能力。 基本了解并运 用文本细读的 方法,解读中 国现当代文学 史中的重要作 家作品,具有 基本的阅读理 解能力和文化 传播能力。 一般了解并运 用文本细读的 方法,解读中 国现当代文学 史中的重要作 家作品,具有 一般的阅读理 解能力和文化 传播能力。 勉强了解文本 细读的方法, 具有初步的阅 读理解能力和 文化传播能 力。 不能掌握文本 细读的方法。 3.能够运用马 克思主义的美 学观点,分析 和评价中国现 当代文学史中 的重要作家作 品,具有一定 的文学鉴赏与 批评能力。 能够运用马克 思主义历史的 美学的观点, 分析和评价各 历史时期的重 要作家作品, 具备较强的文 学鉴赏能力。 基本能够运用 马克思主义历 史的美学的观 点,分析和评 价各历史时期 的重要作家作 品,具备一定 的文学鉴赏能 力。 大致能够运用 马克思主义历 史的美学的观 点,分析和评 价各历史时期 的重要作家作 品,具备初步 的文学鉴赏能 力。 勉强能够运用 马克思主义历 史的美学的观 点,分析和评 价各历史时期 的重要作家作 品,文学鉴赏 能力较弱。 不能够运用马 克思主义历史 的美学的观 点,分析和评 价各历史时期 的重要作家作 品。 4.能够对中国 能够对中国现 对中国现当代 对中国现当代 对中国现当代 对中国现当代
现当代文学的当代文学的前文学的前沿动文学的前沿动文学的前沿动文学的前沿动前沿动态有一沿动态有一定态有基本的了态一般了解,态勉强了解。态不了解。定的了解,具的了解,具有解,具有初步具有初步的学有初步的学术初步的学术意的学术意识和术意识。意识和学术探识和学术探究学术探究能能力。力。究能力。5.能够运用所能够运用所学能够运用所学能够运用所学能够运用所学不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理论和方法,理论和方法,理论和方法,理论和方法,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学语对中学语文教对中学语文教对中学语文教对中学语文教法,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材中的中国现材中的中国现材中的中国现材中的中国现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学作品当代文学作品当代文学作品当代文学作品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进行基本解进行一般解进行解读,展进行勉强解作品进行解读,展开教学读,展开教学读,展开教学读。读。开教学设计。设计。设计。设计。6.通过课堂内通过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内外课堂内外的小外的小组讨的小组讨论、的小组讨论、的小组讨论、不参与课堂内组讨论、合作论、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等实合作探究等实合作探究等实外的小组讨探究等实践环等实践环节,践环节,形成践环节,形成践环节,形成论、合作探究节参与度不等实践环节。形成一定的沟定的沟通合基本的沟通合一般的沟通合够。作能力。作能力。通合作能力。作能力。12.实践教学内容安排(1)上册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讨论鲁迅的小说创作,特别是对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行解析,组织学生排演鲁迅的儿部代表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2)上册第六章:30年代小说(一)讨论左翼小说创作特点与现实社会意义,配合影视片段对几部经典作品进行精解,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3)上册第十二章:40年代小说讨论张爱玲、张恨水等作家的通俗小说特点与意义,对几部经典作品进行精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下册第七章:80年代小说讨论众多小说流派的创作与现实社会意义,培养学生洞察社会、历史、政治动态的能力。(5)下册第八章:90年代小说述评讨论新写实小说的特点与现实意义,对几部经典作品进行精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6)下册第九章:80年代新诗讨论朦胧诗的发展轨迹及其艺术特色,并组织学生进行现代诗的创作实践,让学生在掌握文学史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提升文学创作能力。7
7 现当代文学的 前沿动态有一 定的了解,具 有初步的学术 意识和学术探 究能力。 当代文学的前 沿动态有一定 的了解,具有 初步的学术意 识和学术探究 能力。 文学的前沿动 态有基本的了 解,具有初步 的学术意识和 学术探究能 力。 文学的前沿动 态一般了解, 具有初步的学 术意识。 文学的前沿动 态勉强了解。 文学的前沿动 态不了解。 5.能够运用所 学 理 论 和 方 法,对中学语 文教材中的中 国现当代文学 作 品 进 行 解 读,展开教学 设计。 能够运用所学 理论和方法, 对中学语文教 材中的中国现 当代文学作品 进行解读,展 开教学设计。 能够运用所学 理论和方法, 对中学语文教 材中的中国现 当代文学作品 进行基本解 读,展开教学 设计。 能够运用所学 理论和方法, 对中学语文教 材中的中国现 当代文学作品 进行一般解 读,展开教学 设计。 能够运用所学 理论和方法, 对中学语文教 材中的中国现 当代文学作品 进行勉强解 读。 不能够运用所 学理论和方 法,对中学语 文教材中的中 国现当代文学 作品进行解 读。 6.通过课堂内 外 的 小 组 讨 论、合作探究 等实践环节, 形成一定的沟 通合作能力。 通过课堂内外 的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等实 践环节,形成 一定的沟通合 作能力。 通过课堂内外 的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等实 践环节,形成 基本的沟通合 作能力。 通过课堂内外 的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等实 践环节,形成 一般的沟通合 作能力。 课堂内外的小 组讨论、合作 探究等实践环 节参与度不 够。 不参与课堂内 外的小组讨 论、合作探究 等实践环节。 12.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1)上册第二章:20 年代小说(一)讨论鲁迅的小说创作,特别是对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 思想进行解析,组织学生排演鲁迅的几部代表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2)上册第六章:30 年代小说(一)讨论左翼小说创作特点与现实社会意义,配合影视片段 对几部经典作品进行精解,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上册第十二章:40 年代小说讨论张爱玲、张恨水等作家的通俗小说特点与意义,对几部 经典作品进行精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下册第七章:80 年代小说讨论众多小说流派的创作与现实社会意义,培养学生洞察社会、 历史、政治动态的能力。 (5)下册第八章:90 年代小说述评讨论新写实小说的特点与现实意义,对几部经典作品进行 精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6)下册第九章:80 年代新诗讨论朦胧诗的发展轨迹及其艺术特色,并组织学生进行现代诗 的创作实践,让学生在掌握文学史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纲要上册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1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让学生概括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景、近代文学观念变革以及近代市民通俗文学初兴的概况。2.主要内容第一节“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0.2学时一、“人”的观念二、文学史构成第二节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开端0.2学时一、民族危机感对民族文学产生巨大影响二、社会组织的变革影响民族文学第三节近代文学观念变革0.2学时一、诗界革命二、小说界革命三、戏剧改良四、文体革命五、文学思潮与理论新潮第四节近代文体革命0.2学时一、政论散文二、翻译小说第五节近代市民通俗文学初兴0.2学时一、鸳鸯蝴蝶派二、社会小说第一章新文学革命(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目的与要求00
8 二、教学内容纲要 上册 绪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1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让学生概括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景、近代文学观念变革以及近代市民通俗文 学初兴的概况。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 0.2 学时 一、“人”的观念 二、文学史构成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开端 0.2 学时 一、民族危机感对民族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二、社会组织的变革影响民族文学 第三节 近代文学观念变革 0.2 学时 一、诗界革命 二、小说界革命 三、戏剧改良 四、文体革命 五、文学思潮与理论新潮 第四节 近代文体革命 0.2 学时 一、政论散文 二、翻译小说 第五节 近代市民通俗文学初兴 0.2 学时 一、鸳鸯蝴蝶派 二、社会小说 第一章 新文学革命(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1.教学目的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