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 了解以下概念症状、体征、症状学 症状(symptom):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表现 体征:(sig)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症状学(sympt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 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根据诊断学研究所集体备课要求,我们讲授10个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fever) 正常体温的调控 正常体温:36-37℃24小时波动<1℃ 发热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为发热 发生机制 L.致热源pyrogen) 分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 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因为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内源性致热源:有称白细胞致热源。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1)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 2)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是产热增加: 3)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散热减 少
1 常见症状 了解以下概念 症状、体征、症状学 症状(symptom):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表现 体征:(sign)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症状学(sympt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 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根据诊断学研究所集体备课要求,我们讲授 10 个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热(fever) 正常体温的调控 正常体温: 36--37℃ 24 小时波动<1℃ 发热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为发热 发生机制 1. 致热源(pyrogen) 分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 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因为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内源性致热源:有称白细胞致热源。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1)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 2)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是产热增加; 3)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散热减 少
2.非致热源(nonpyrogen) 病因分类.-L.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②抗原抗体反应 ③内分泌代谢障碍 ④皮肤散热少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发热分度低热37.3-38℃ 中等热度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分三阶段体温上升期包括两种方式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两种方式 热型(用图讲解)本节的重点,要掌握各种热型的特点及临床意 义。 l.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肺炎、斑疹伤寒及伤 寒高热期。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有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24 小时波动范围大于2℃,但都在正常范围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 2
2 2. 非致热源(nonpyrogen) 病因分类------- 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②抗原抗体反应 ③内分泌代谢障碍 ④皮肤散热少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发热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热度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分三阶段-------体温上升期 包括两种方式 高热期 体温下降期 两种方式 热型—(用图讲解) 本节的重点,要掌握各种热型的特点及临床意 义。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在 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 24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常见于大叶肺炎、斑疹伤寒及伤 寒高热期。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有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 39℃以上,24 小时波动范围大于 2℃,但都在正常范围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
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 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 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反复多次。见于布鲁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骤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迅 速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一次。见于回 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伴随症状-1寒战 2结膜充血 3单纯疱疹 4淋巴结肿大 5肝脾肿大 6出血 7关节肿痛 8皮疹 第三节水肿(edema) 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为水肿 发生机制
3 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 3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 1 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 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升达 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 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反复多次。见于布鲁菌病。 5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 39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迅 速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一次。见于回 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6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伴随症状-----------1 寒战 2 结膜充血 3 单纯疱疹 4 淋巴结肿大 5 肝脾肿大 6 出血 7 关节肿痛 8 皮疹 第三节 水肿(edema) 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为水肿 发生机制
毛细血管静水压一丨 ←组织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一 →组织胶体渗透压 产生水肿的几项主要因素钠水潴留 毛细血管滤过压↑ 毛细血管通透性↑ 血浆胶体渗透压! 淋巴回流受阻 病因与临床表现-- 1心源性水肿(cardiac edema)右心衰引起起,可见下垂部位水肿, 还可有颈静脉怒张、肝 大、胸腹水 2肾源性水肿(renal edema)早期晨起眼脸颜面水肿,以后全肿, 尿改变,高血压及肾功能 损害 3肝源性水肿(hepatic edema)主要表现为腹水,肝功能损害及门 静脉高压 4营养不良性水肿nutritional edema)水肿从足部开始逐步蔓延全 4
4 毛细血管静水压→ ∣ ∣ ←组织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 ∣ →组织胶体渗透压 产生水肿的几项主要因素----钠水潴留 毛细血管滤过压↑ 毛细血管通透性↑ 血浆胶体渗透压↓ 淋巴回流受阻 病因与临床表现------------- 1 心源性水肿(cardiac edema) 右心衰引起起,可见下垂部位水肿, 还可有颈静脉怒张、肝 大、胸腹水 2 肾源性水肿 (renal edema) 早期晨起眼睑颜面水肿,以后全肿, 尿改变,高血压及肾功能 损害 3 肝源性水肿 (hepatic edema) 主要表现为腹水,肝功能损害及门 静脉高压 4 营养不良性水肿(nutritional edema)水肿从足部开始逐步蔓延全
5其他原因 粘液性水肿药物性水肿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特发性水肿 局部性水肿 丝虫病血栓性静脉炎 第五节咯血(hemoptysis) 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为咯血 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表 咯血 呕血 病因 出血前症状 出血方式 血色 血中混有物 酸碱反应 黑便 出血后痰性状 病因与发病机制 1支气管疾病 2肺部疾病 3心血管疾病
5 身 5 其他原因 粘液性水肿 药物性水肿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特发性水肿 局部性水肿 丝虫病 血栓性静脉炎 第五节 咯血(hemoptysis) 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为咯血 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表 咯血 呕血 病因 出血前症状 出血方式 血色 血中混有物 酸碱反应 黑便 出血后痰性状 病因与发病机制 1 支气管疾病 2 肺部疾病 3 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