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时 第五竟 胸部 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 胸部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判断心脏、肺等胸廓内脏器的生理、病理状态。为了标记正常脏器的轮廓利 位置,以及异常体征的部位和范围,必须熟识胸廓上的自然标志和人为划线。藉此可明确地反映和记录脏 器各部分的异常变化在体表上的投影。 一、骨路标志 1. 胸骨上切迹:位于胸骨柄上方。正常情况下气管位于切迹正中 2.胸骨柄:胸骨上端略呈六角形的骨块。其上部两侧与左右锁骨的胸骨端相连接,下方则与胸骨体 相连。 3.胸骨角:又叫Lous角。位于胸骨上切迹下大约5厘米,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 成。意义: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是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重要标志:还标志支 气管分叉、心房上缘、上下纵隔交界、第5椎 4.腹上角:左右肋弓(由两侧的第7一10肋软骨相互连接而成)在胸骨下端会合处所形成的夹角, 又称胸骨下角。相当于横膈的穹隆部。正常约70°一10°,与体型有关。其后为肝脏左叶、胃 以及胰腺的所在区域。 5.剑突:为胸骨体下端的突出部分,呈三角形,其底部与胸骨体相连。正常人剑突的长短存在很大 并异 6.肋骨:12对。由后上方向前下方倾斜,其倾斜度上方略小,下方稍大。 第1一7肋骨在前胸部与各自的肋软骨连接: 第8一10肋骨与3个联合一起的肋软骨连接后,再与胸骨相连: 第11、12肋骨不与胸骨相连,其前端为游离缘,称为浮肋。 7.肋间隙:为两个肋骨之间的空隙。 8.肩胛骨:位于后胸壁第2 -8肋骨之间 肩胛骨的最下端称为肩胛下角:取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可以作为第7或 第8肋骨水平的标志,或相当于第8胸推的水平。 9.脊柱棘突:是后正中线的标志。C,最为突出,其下即为胸椎的起点。 10 肋管角:第12肋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所在区域 一、垂直线标 1.前正中线: 即胸骨中线, 是通过胸骨正中的垂直线: 2.锁骨中线(左、右):通过锁骨的肩峰断与胸骨端两者中点向下的垂直线: 3.胸骨线(左、右):沿胸骨边缘与前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 4.胸骨旁线(左、右):通过胸骨线和锁骨中线的中点的垂直线: 腋前线(左、右):通过腋窝前皱襞沿前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 6 后线(左、右:通过实后皱襞沿后侧 垂直线 .腋中线(左、右):自腋窝顶端于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向下的垂直线: 8.肩胛线(左、右):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后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 9.后正中线:即脊柱中线。 三、自然陷窝和解剖风域: 腋窝(左、右) 2 骨上窝:胸骨柄上方的凹陷 正常气管位于其后 .锁骨上窝(左、右):锁骨上方的凹陷部,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的上部: 4.锁骨下窝(左、右):锁骨下方的凹陷部,下界为第3肋骨下缘,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的下部: 5.肩胛上区(左、右):肩胛冈以上的区域,其外上界为斜方肌的上缘,相当于上叶肺尖的下部: 6.肩胛下区(左、右):为两肩胛下角的连线与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
第一学时 第五章 胸 部 第一节 胸部的体表标志 胸部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判断心脏、肺等胸廓内脏器的生理、病理状态。为了标记正常脏器的轮廓和 位置,以及异常体征的部位和范围,必须熟识胸廓上的自然标志和人为划线。藉此可明确地反映和记录脏 器各部分的异常变化在体表上的投影。 一、 骨骼标志 1. 胸骨上切迹:位于胸骨柄上方。正常情况下气管位于切迹正中。 2. 胸骨柄:胸骨上端略呈六角形的骨块。其上部两侧与左右锁骨的胸骨端相连接,下方则与胸骨体 相连。 3. 胸骨角:又叫 Louis 角。位于胸骨上切迹下大约 5 厘米,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 成。意义: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 2 肋软骨连接,是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重要标志;还标志支 气管分叉、心房上缘、上下纵隔交界、第 5 胸椎。 4. 腹上角:左右肋弓(由两侧的第 7—10 肋软骨相互连接而成)在胸骨下端会合处所形成的夹角, 又称胸骨下角。相当于横膈的穹隆部。正常约 70°—110°,与体型有关。其后为肝脏左叶、胃 以及胰腺的所在区域。 5. 剑突:为胸骨体下端的突出部分,呈三角形,其底部与胸骨体相连。正常人剑突的长短存在很大 差异。 6. 肋骨:12 对。由后上方向前下方倾斜,其倾斜度上方略小,下方稍大。 第 1—7 肋骨在前胸部与各自的肋软骨连接; 第 8—10 肋骨与 3 个联合一起的肋软骨连接后,再与胸骨相连; 第 11、12 肋骨不与胸骨相连,其前端为游离缘,称为浮肋。 7. 肋间隙:为两个肋骨之间的空隙。 8. 肩胛骨:位于后胸壁第 2—8 肋骨之间。 肩胛骨的最下端称为肩胛下角;取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可以作为第 7 或 第 8 肋骨水平的标志,或相当于第 8 胸椎的水平。 9. 脊柱棘突:是后正中线的标志。C7 最为突出,其下即为胸椎的起点。 10. 肋脊角:第 12 肋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所在区域。 二、 垂直线标志 1. 前正中线:即胸骨中线,是通过胸骨正中的垂直线; 2. 锁骨中线(左、右):通过锁骨的肩峰断与胸骨端两者中点向下的垂直线; 3. 胸骨线(左、右):沿胸骨边缘与前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 4. 胸骨旁线(左、右):通过胸骨线和锁骨中线的中点的垂直线; 5. 腋前线(左、右):通过腋窝前皱襞沿前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 6. 腋后线(左、右):通过腋窝后皱襞沿后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 7. 腋中线(左、右):自腋窝顶端于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向下的垂直线; 8. 肩胛线(左、右):双臂下垂时通过肩胛下角与后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 9. 后正中线:即脊柱中线。 三、 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 1. 腋窝(左、右): 2. 胸骨上窝:胸骨柄上方的凹陷,正常气管位于其后; 3. 锁骨上窝(左、右):锁骨上方的凹陷部,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的上部; 4. 锁骨下窝(左、右):锁骨下方的凹陷部,下界为第 3 肋骨下缘,相当于两肺上叶肺尖的下部; 5. 肩胛上区(左、右):肩胛冈以上的区域,其外上界为斜方肌的上缘,相当于上叶肺尖的下部; 6. 肩胛下区(左、右):为两肩胛下角的连线与第 12 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
7。肩胛间区(左、右):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区域: 四、肺和胸膜的界限: 气管分叉部位:平胸骨角,即胸4、5水平处: 右主支气管粗、短、直,左主支细长而倾斜: 气管支气管树:0一17级:传导气道 18一22级:呼吸气道,可进行气体交换 各个肺叶在体表的投影: 肺尖:突出于锁骨之上,最高点近锁骨的胸骨端,达胸1水平,距锁骨上缘约3厘米 肺上界:在前胸壁的投影呈一向上凸起的弧线,开始于胸锁关节向上至胸1水平,然后折向下至锁骨中 13与内1/3交界处: 肺外侧界:由肺上界向下延伸而成,几乎与侧胸壁的内表面接触: 肺内侧界:自胸横关节处下行,于胸骨角水平处左右两肺的内侧界几乎相遇,然后分别沿前正中线两旁 向下,至第4肋软骨水平分开,右侧几乎呈直线继续向下,至第6肋软骨水平处折向右,下行 与右肺下界相连: 左侧于第4肋软骨水平向左达第4肋骨前端,沿第4一6肋骨前面向下, 至第6肋软骨水平再向左,下行与左肺下界连接: 肺下界:左右两肺基本相似,于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处分别位于第6、8、10肋间: 叶间肺界:叶间隙:肺叶与肺叶之间由胸膜脏层分开,称之为叶间隙 斜裂:右肺上、中叶与下叶之间的叶间隙,以及左肺上、下叶之间的叶间隙(始于后正中 线T,向下向外,在腋后线与第4肋骨相交,向下向前,止于第6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 水平裂:右肺上叶与中叶之间的叶间隙(始于腋后线第4肋骨,止于第3肋间隙的胸骨右缘): 物赋:就层膜:覆盖在肺表面的胞 壁层胸膜:覆盖在胸内面、膈上面及纵隔的胸膜 助丽窦:每侧的肋胸膜与膈胸膜在肺下界以下的转折处称为肋膈窦,约有2、3个肋间的高度,在 深吸气时也不会被肺充满:
7. 肩胛间区(左、右):两肩胛骨内缘之间的区域; 四、 肺和胸膜的界限: 气管分叉部位:平胸骨角,即胸 4、5 水平处; 右主支气管粗、短、直,左主支细长而倾斜; 气管支气管树:0—17 级:传导气道 18—22 级:呼吸气道,可进行气体交换 各个肺叶在体表的投影: 肺尖:突出于锁骨之上,最高点近锁骨的胸骨端,达胸 1 水平,距锁骨上缘约 3 厘米; 肺上界:在前胸壁的投影呈一向上凸起的弧线,开始于胸锁关节向上至胸 1 水平,然后折向下至锁骨中 1/3 与内 1/3 交界处; 肺外侧界:由肺上界向下延伸而成,几乎与侧胸壁的内表面接触; 肺内侧界:自胸锁关节处下行,于胸骨角水平处左右两肺的内侧界几乎相遇,然后分别沿前正中线两旁 向下,至第 4 肋软骨水平分开,右侧几乎呈直线继续向下,至第 6 肋软骨水平处折向右,下行 与右肺下界相连; 左侧于第 4 肋软骨水平向左达第 4 肋骨前端,沿第 4—6 肋骨前面向下, 至第 6 肋软骨水平再向左,下行与左肺下界连接; 肺下界:左右两肺基本相似,于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处分别位于第 6、8、10 肋间; 叶间肺界:叶间隙:肺叶与肺叶之间由胸膜脏层分开,称之为叶间隙; 斜裂:右肺上、中叶与下叶之间的叶间隙,以及左肺上、下叶之间的叶间隙(始于后正中 线 T3,向下向外,在腋后线与第 4 肋骨相交,向下向前,止于第 6 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 水平裂:右肺上叶与中叶之间的叶间隙(始于腋后线第 4 肋骨,止于第 3 肋间隙的胸骨右缘); 胸膜:脏层胸膜:覆盖在肺表面的胸膜; 壁层胸膜:覆盖在胸廓内面、膈上面及纵隔的胸膜; 肋膈窦:每侧的肋胸膜与膈胸膜在肺下界以下的转折处称为肋膈窦,约有 2、3 个肋间的高度,在 深吸气时也不会被肺充满;
第二学时 第一节胞、胸廊与到房 胸壁:应注意营养状态、 皮肤、淋巴结、骨酪肌的发有等,还包括 1.静脉:当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流受阻建立侧支循环时,可见胸壁静脉充盈或曲张: 上腔静脉阻塞时,血流自上而下:下腔静脉阻塞时,血流自下而上: 2.皮下气肿:胸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时谓之皮下气肿。严重者可向其他部位蔓延。 诊:捻发感或据雪感! 听诊:捻发音 原因:肺、气管或胸膜受损后气体自病变部位逸出,积存于皮下:偶见于局部产气杆菌感染而发生 3.胸壁压痛:见于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胸壁软组织炎及肋骨骨折的志者。白血病志者可以 有胸骨压痛和扣击痛。 4.应注意有无回缩或膨隆。 吸气肋间隙回缩:呼吸道阻塞 间隙膨隆:大量胸腔积液、张力性气胸、严重肺气肿患者用力呼气时: 局部肋间隙膨隆:胸壁肿瘤、主动脉瘤、婴儿和儿童心脏明显肿大者: 二、胸廓:两侧大致对称,呈椭圆型。成人胸廓前后径较左右径短,大约为1:15:小儿和老人的前后 径略小于左右径或几乎相等,呈圆柱型。 1.扁平胸: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一半。见于瘦长体型者,也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者 如结核 2.桶状胸:前后径增加,几乎与左右径相等其至超过左右径:肋骨斜度变小,与脊柱 夹角常大于45。:肋间隙增宽且饱满:腹上角增大,且呼吸时改变不明显: 见于:严重肺气肿者,也可见于老年人、矮胖体型者: 3.向偻病胸:多见于儿童: 佝偻病串珠:沿胸骨两侧各肋软骨与肋骨交界处隆起形成串珠状 助沟:下胸部前面的骨 外翻,沿膈附着的部位其胸壁向内凹陷形成沟带状: 漏斗胸:胸骨剑突处显著内陷,形似漏斗: 鸡胸:胸廓的前后径略长于左右径,其上下距离较短,胸骨下端常前突,胸廓 前侧壁助骨凹陷: 4.胸一侧变形:膨隆:大量积液、气胸、 一亚面代他性陆气 平坦或下陷:肺不张、肺纤维化、广泛性胸膜增厚和粘连: 5.胸席局部隆起:见于心脏明显肿大、心包大量积液、主动脉瘤、胸内或胸壁肿瘤等: 还见于肋软骨炎和肋骨骨折等: 6.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改变:常见于脊柱结核等,严重者可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乳房:体位:坐或仰卧位,一般先视诊,再触诊: 视诊 1.对称性:一般基本对称,轻度不对称可见于两侧乳房发有程度不同 一侧明显增大:先天畸形、囊肿形成、炎症、肿瘤等: 一侧明显缩小:多见于发有不全: 2.表观情况:乳房皮肤发红:局部炎症或乳貔累及浅表淋巴管引起癌性淋巴管炎: 前者常伴局部肿、热、 后者局部皮肤 深红色,浅表血管可见,无热痛: 癌细胞机械填塞淋巴管引起淋巴水肿, 毛囊和毛囊孔明显下陷,外观呈“橘皮”、“猪皮”样。 3乳头:注意其位置、大小、是否对称、有无倒置或内翻: 乳头回缩:自幼发生可为发有异常,近期发生可为癌变: 血性分泌物:最常见于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瘤,亦见于乳癌
第二学时 第二节 胸壁、胸廓与乳房 一、 胸壁:应注意营养状态、皮肤、淋巴结、骨骼肌的发育等,还包括: 1. 静脉:当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流受阻建立侧支循环时,可见胸壁静脉充盈或曲张; 上腔静脉阻塞时,血流自上而下;下腔静脉阻塞时,血流自下而上; 2. 皮下气肿:胸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时谓之皮下气肿。严重者可向其他部位蔓延。 触诊:捻发感或握雪感; 听诊:捻发音; 原因:肺、气管或胸膜受损后气体自病变部位逸出,积存于皮下;偶见于局部产气杆菌感染而发生; 3.胸壁压痛:见于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胸壁软组织炎及肋骨骨折的患者。白血病患者可以 有胸骨压痛和扣击痛。 4. 应注意有无回缩或膨隆。 吸气肋间隙回缩:呼吸道阻塞; 肋间隙膨隆:大量胸腔积液、张力性气胸、严重肺气肿患者用力呼气时; 局部肋间隙膨隆:胸壁肿瘤、主动脉瘤、婴儿和儿童心脏明显肿大者; 二、胸廓:两侧大致对称,呈椭圆型。成人胸廓前后径较左右径短,大约为 1:1.5;小儿和老人的前后 径略小于左右径或几乎相等,呈圆柱型。 1. 扁平胸: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一半。见于瘦长体型者,也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者 如结核; 2. 桶状胸:前后径增加,几乎与左右径相等甚至超过左右径;肋骨斜度变小,与脊柱 夹角常大于 45°;肋间隙增宽且饱满;腹上角增大,且呼吸时改变不明显; 见于:严重肺气肿者,也可见于老年人、矮胖体型者; 3. 佝偻病胸:多见于儿童; 佝偻病串珠:沿胸骨两侧各肋软骨与肋骨交界处隆起形成串珠状; 肋膈沟:下胸部前面的肋骨外翻,沿膈附着的部位其胸壁向内凹陷形成沟带状; 漏斗胸:胸骨剑突处显著内陷,形似漏斗; 鸡胸:胸廓的前后径略长于左右径,其上下距离较短,胸骨下端常前突,胸廓 前侧壁肋骨凹陷; 4. 胸廓一侧变形:膨隆:大量积液、气胸、一侧严重代偿性肺气肿; 平坦或下陷:肺不张、肺纤维化、广泛性胸膜增厚和粘连; 5. 胸廓局部隆起:见于心脏明显肿大、心包大量积液、主动脉瘤、胸内或胸壁肿瘤等; 还见于肋软骨炎和肋骨骨折等; 6. 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改变:常见于脊柱结核等,严重者可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二、 乳房:体位:坐或仰卧位,一般先视诊,再触诊; (一) 视诊: 1. 对称性:一般基本对称,轻度不对称可见于两侧乳房发育程度不同; 一侧明显增大:先天畸形、囊肿形成、炎症、肿瘤等; 一侧明显缩小:多见于发育不全; 2. 表观情况:乳房皮肤发红:局部炎症或乳癌累及浅表淋巴管引起癌性淋巴管炎; 前者常伴局部肿、热、痛; 后者局部皮肤可呈深红色,浅表血管可见,无热痛; 癌细胞机械填塞淋巴管引起淋巴水肿, 毛囊和毛囊孔明显下陷,外观呈“橘皮”、“猪皮”样。 3 .乳头:注意其位置、大小、是否对称、有无倒置或内翻; 乳头回缩:自幼发生可为发育异常,近期发生可为癌变; 血性分泌物:最常见于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瘤,亦见于乳癌;
分泌物由清亮变为绿色、紫色、黄色:常见于慢性囊性乳腺炎: 4.皮肤回缩:可见于外伤或者炎症使局部脂肪坏死,成纤维细胞增生,使受累区乳房表层和深层之间悬 韧带纤维缩短: 还常提示乳癌 5.肢窝和锁骨上窝:观察乳房的淋巴引流情况: (二)触诊: 边界:上界为第2或3肋骨,下界为第6或7肋骨,内界起自胸骨缘,外界止于腋前线: 体位:坐位,先两臂下垂,然后两臂高举超过头部或双手叉腰再行检查 当仰卧位时 可给以小枕头抬高肩部使乳房能较对称地位于胸壁上 以乳头为中心做一垂直线和水平线,将乳房分为4个象限。 先健侧,后志侧。 左侧:外上象限一一顺时针方向一 一最后查到头: 右侧:同样方式,但是沿逆时针方向:注意有无红肿、热痛、包块等:注意乳头有无硬结、弹性消失、 分泌物 1.硬度和弹性:局部硬度增加和弹性消失提示皮下组织被炎症或新生物浸润: 2。压痛:提示炎症:恶性病变很少压痛: 3.包块:()部位:以乳头为中心,按时钟钟点的方位和轴向描述: (2)大小:长度、宽度、厚度: ()外形:是否规则,边缘是否迟纯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④硬度:柔软、囊性、中等硬度、极硬 (⑤)压痛:恶性病变压痛多不明显: (6)活动度:恶性病变早期也可活动: 还应注意腋窝、锁骨上淋巴结、颈部淋巴结 (三)乳房的常见病变: 1. 急性乳腺炎:红、肿、热、痛,常局限于一侧乳房的某一象限触诊有硬结包块,可伴有寒战、 发热等全身症状:常见于哺乳期妇女: 2。乳腺肿瘤:乳癌:一般无炎症表现,多单发、与皮下组织粘连、“橘皮”样,乳头常回缩:多见 于中年以上的妇女:晚期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纤维瘤等:质软、界限清楚、活动度好: 3.男性乳房增生:内分泌素乱(如用睢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肝硬化等)
分泌物由清亮变为绿色、紫色、黄色:常见于慢性囊性乳腺炎; 4.皮肤回缩:可见于外伤或者炎症使局部脂肪坏死,成纤维细胞增生,使受累区乳房表层和深层之间悬 韧带纤维缩短; 还常提示乳癌; 5.腋窝和锁骨上窝:观察乳房的淋巴引流情况; (二)触诊: 边界:上界为第 2 或 3 肋骨,下界为第 6 或 7 肋骨,内界起自胸骨缘,外界止于腋前线; 体位:坐位,先两臂下垂,然后两臂高举超过头部或双手叉腰再行检查; 当仰卧位时:可给以小枕头抬高肩部使乳房能较对称地位于胸壁上; 以乳头为中心做一垂直线和水平线,将乳房分为 4 个象限。 先健侧,后患侧。 左侧:外上象限——顺时针方向——最后查乳头; 右侧:同样方式,但是沿逆时针方向;注意有无红肿、热痛、包块等;注意乳头有无硬结、弹性消失、 分泌物等。 1. 硬度和弹性:局部硬度增加和弹性消失提示皮下组织被炎症或新生物浸润; 2. 压痛:提示炎症;恶性病变很少压痛; 3. 包块:⑴部位:以乳头为中心,按时钟钟点的方位和轴向描述; ⑵大小:长度、宽度、厚度; ⑶外形:是否规则,边缘是否迟钝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⑷硬度:柔软、囊性、中等硬度、极硬; ⑸压痛:恶性病变压痛多不明显; ⑹活动度:恶性病变早期也可活动; 还应注意腋窝、锁骨上淋巴结、颈部淋巴结 (三)乳房的常见病变: 1. 急性乳腺炎:红、肿、热、痛,常局限于一侧乳房的某一象限;触诊有硬结包块,可伴有寒战、 发热等全身症状;常见于哺乳期妇女; 2. 乳腺肿瘤:乳癌:一般无炎症表现,多单发、与皮下组织粘连、“橘皮”样,乳头常回缩;多见 于中年以上的妇女;晚期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纤维瘤等:质软、界限清楚、活动度好; 3. 男性乳房增生:内分泌紊乱(如用雌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肝硬化等);
第三学时 第四节肺和胸膜 一、视诊 (一)呼吸运动: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 某些疾病可使呼吸运动发生改变,肺炎、重症肺结核、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肋骨骨折等均可使胸式 呼吸减弱而腹式呼吸增强: 腹膜炎、大量陶水、肝牌极度肿大、腹路内后大肿瘤、好妮晚期时,胞式呼吸减弱,代之以胸式呼吸: 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 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 吸气性呼吸困难:上气道阻塞时吸气时间延长,故又称为: 呼气性呼吸困难:下气道阻塞时,因气流呼出不畅,呼气需要用力,从而引起肋间隙膨隆,呼气时间 延长: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和阻塞性肺气肿: Litten现象:又称膈波影,是借光线照射显示膈肌移动的一种现象:正常膈肌移动范围6cm: (二)呼吸须率:1618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14:新生儿:44次/分: 1呼吸过速: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发热、疼痛、贫血、甲亢、心衰等:体温每升高1度, 呼吸大约增加4次/分: 2.呼吸过缓: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颅内压增高等: 3呼吸深度变化」 呼吸浅快:呼吸肌麻痹、严重鼓肠、腹水、肥胖、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气胸等 呼吸深快: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可造成过度通气、呼碱: 深而慢?的呼吸:严重代酸时可出现,因为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降低,通过肺脏 排出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之故,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尿毒症酸中毒等, 这种呼吸又称Kussmaul呼吸。 (三)呼吸节律 潮式呼吸,又称Cheyne--Stokes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 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周期可长达 30秒至2分钟,暂停期可持续5-30秒: 2.间停呼吸,又称Bi0s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 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以上两种周期性呼吸节律变化的机制: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 多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某些中毒如糖尿病酮中毒、巴比 妥中毒等:间停呼吸较潮式呼吸更为严重,预后不良,多为临终前发生: 注意:老年人由于脑动脉硬化,中枢神经供血不足,可在深睡时出现潮式呼吸: 3.抑制性呼吸:急性胸膜炎、胸膜恶性肿瘤、肋骨骨折、胸部严重外伤等由于剧烈疼 吸气相突然中断, 运动短 的突然 到 患者表情痛 4. 叹总样呼吸: 一段正常的呼吸节律中插入一次深大呼吸, 能性改变,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或抑郁症: 一、触诊 (一)胸廓扩张度:一测胸兜扩张受限: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胸脱增厚、肺不张等 (二)语音震颤:又称触觉震颜 其强弱主要取决于气管、支气管是否通畅、胸壁传导是否良好 正常人 语音震颤的强弱受发 音调高低、胸噬厚薄 气管至胸壁距离不同而不同 胶的,发音强、音调低、胸壁遵、支气管至胸壁距离近者语音震断强: 语音震颤在肩胛间区及左右胸骨旁第1,2肋间隙最强,在肺底最弱: 正常成人,男性和消瘦者较儿童、女性、肥胖者强:前胸上部、右胸上部较前胸下部、左胸上部为强: 语音震减弱或消失见于:肺泡内含气过多如肺气肿: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大
第三学时 第四节 肺和胸膜 一、视诊 (一) 呼吸运动: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 某些疾病可使呼吸运动发生改变,肺炎、重症肺结核、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肋骨骨折等均可使胸式 呼吸减弱而腹式呼吸增强; 腹膜炎、大量腹水、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内巨大肿瘤、妊娠晚期时,腹式呼吸减弱,代之以胸式呼吸; 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 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 吸气性呼吸困难:上气道阻塞时吸气时间延长,故又称为-; 呼气性呼吸困难:下气道阻塞时,因气流呼出不畅,呼气需要用力,从而引起肋间隙膨隆,呼气时间 延长;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和阻塞性肺气肿; Litten 现象:又称膈波影,是借光线照射显示膈肌移动的一种现象;正常膈肌移动范围 6cm; (二) 呼吸频率:16-18 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1:4;新生儿:44 次/分; 1.呼吸过速:呼吸频率超过 24 次/分:发热、疼痛、贫血、甲亢、心衰等;体温每升高 1 度, 呼吸大约增加 4 次/分; 2.呼吸过缓:呼吸频率低于 12 次/分: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颅内压增高等; 3.呼吸深度变化: 呼吸浅快:呼吸肌麻痹、严重鼓肠、腹水、肥胖、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气胸等; 呼吸深快: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可造成过度通气、呼碱; 深而慢?的呼吸:严重代酸时可出现,因为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 降低,通过肺脏 排出 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之故,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尿毒症酸中毒等, 这种呼吸又称 Kussmaul 呼吸。 (三) 呼吸节律 1. 潮式呼吸,又称 Cheyne-Stokes 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 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周期可长达 30 秒至 2 分钟,暂停期可持续 5-30 秒; 2. 间停呼吸,又称 Biots 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 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以上两种周期性呼吸节律变化的机制: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 多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某些中毒如糖尿病酮中毒、巴比 妥中毒等;间停呼吸较潮式呼吸更为严重,预后不良,多为临终前发生; 注意:老年人由于脑动脉硬化,中枢神经供血不足,可在深睡时出现潮式呼吸; 3. 抑制性呼吸:急性胸膜炎、胸膜恶性肿瘤、肋骨骨折、胸部严重外伤等由于剧烈疼 痛所致吸气相突然中断,呼吸运动短暂的突然受到抑制,患者表情痛苦、呼吸浅快; 4. 叹息样呼吸:一段正常的呼吸节律中插入一次深大呼吸,并常伴有叹息声;多为功 能性改变,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或抑郁症; 二、触诊 (一)胸廓扩张度:一侧胸廓扩张受限: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肺不张等; (二)语音震颤:又称触觉震颤,其强弱主要取决于气管、支气管是否通畅、胸壁传导是否良好; 正常人语音震颤的强弱受发音强弱、音调高低、胸壁厚薄、支气管至胸壁距离不同而不同; 一般的,发音强、音调低、胸壁薄、支气管至胸壁距离近者语音震颤强; 语音震颤在肩胛间区及左右胸骨旁第 1,2 肋间隙最强,在肺底最弱; 正常成人,男性和消瘦者较儿童、女性、肥胖者强;前胸上部、右胸上部较前胸下部、左胸上部为强; 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见于:肺泡内含气过多如肺气肿;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