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西北工大附中第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 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 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 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 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 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 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 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 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 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 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 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 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 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 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己。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 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 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
2010 年高考西北工大附中第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 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 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 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 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 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 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 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 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 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 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 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 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 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 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 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 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
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 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 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 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 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 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 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 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 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 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 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 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 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 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 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 13000 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 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 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 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 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 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 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 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 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 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即西学和马克 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 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 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 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 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 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 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 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 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19分)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 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 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己 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 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 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 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 以其似賦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 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 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 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 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 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苏轼《答谢民师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 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 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 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 4---7 题(19 分)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 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 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 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 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 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 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 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 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 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 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 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 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苏轼《答谢民师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具审起居佳胜审:清楚,明白B、坐废累年废:废黜,放逐 C、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了:完结 D、而乃以赋鄙之鄙:轻视,看不起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 B、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C、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 D、使贾谊见孔子 清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 生。”是说文章要根据内容的要求,自由表达,摆脱形式限制,使之恰到好处,以取得自然 流畅,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 B、在苏轼看来,《离骚》的突出价值在于具有“风雅”的讥刺作用。 C、从“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 然于口与手者乎!”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更多地关注着灵感思维的直觉性与短暂性 D、从最后一段看,苏轼不愿意答应谢民师给惠力法雨堂题字 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2)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3)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A、具审起居佳胜 审:清楚,明白 B、坐废累年 废:废黜,放逐 C、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 了:完结 D、而乃以赋鄙之 鄙:轻视,看不起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 B、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C、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 D、使贾谊见孔子 清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 生。”是说文章要根据内容的要求,自由表达,摆脱形式限制,使之恰到好处,以取得自然 流畅,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 B、在苏轼看来,《离骚》的突出价值在于具有“风雅”的讥刺作用。 C、从“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 然于口与手者乎!”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更多地关注着灵感思维的直觉性与短暂性。 D、从最后一段看,苏轼不愿意答应谢民师给惠力法雨堂题字。 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2)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3)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 画眉深浅入时无。 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 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8、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5分) 9、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 对此加以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 ,雄飞雌从绕林间。 (3)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倩何人唤取, (5)吾所以为此者 (6)寓形宇内复几时? 乙选考题 请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 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 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8、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5 分) 9、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 对此加以说明。(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 ,雄飞雌从绕林间。 (3)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倩何人唤取, , ? (5)吾所以为此者, 。(6)寓形宇内复几时? ? 乙 选考题 请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