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西安市下期第一次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 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 所以大成至圣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 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 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 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 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曾斩 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 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 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孔子对“礼”非常尊重。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 对颜渊厚葬;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 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 君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 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 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 他们之间的距离。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 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 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已复 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被称为 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 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 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 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被奉为经典, 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 一一节选自黄仁宇《孔 孟》 1.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生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忧患、紧张。 B.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内心存在性恶论,孟子则明确主张性善论 C.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 D.宋朝以后,《孟子》地位高于《论语》,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二者地位不 同了 2.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 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
2010 年西安市下期第一次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 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 所以大成至圣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 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 66 次, 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 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 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曾斩 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 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 70 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 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孔子对“礼”非常尊重。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 对颜渊厚葬;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 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 君。”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 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 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 他们之间的距离。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 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 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 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被称为 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 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 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 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被奉为经典, 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 响。 ——节选自黄仁宇《孔 孟》 1.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生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忧患、紧张。 B.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内心存在性恶论,孟子则明确主张性善论。 C.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 D.宋朝以后,《孟子》地位高于《论语》,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二者地位不 同了。 2.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 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
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孔子对自己所坚 持的“仁”,并不很自信,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 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本性产生 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式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 定不很严重;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还相当宁静的社会,他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 过去的社会秩序仍有恢复的希望,这表现了他一腔复古的热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 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 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 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 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 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 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 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 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 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奷,而相随 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 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 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 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 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 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 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办 C.吏人诣阙请留之 诣:到……去
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 70 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这说明,孔子对自己所坚 持的“仁”,并不很自信,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 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本性产生 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式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 定不很严重;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还相当宁静的社会,他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 过去的社会秩序仍有恢复的希望,这表现了他一腔复古的热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 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 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 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 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 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 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 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 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 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 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 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 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 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 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 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 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 惜。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 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办 C.吏人诣阙请留之 诣:到……去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侵略 5.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除候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 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 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 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7.将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②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 指介之推。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白露为霜 ,在水 方。(《诗经·蒹葭》) ,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侵略 5.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除候 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 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 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 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 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7.将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②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 指介之推。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 分)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 ,白露为霜, ,在水一 方。(《诗经·蒹葭》) ⑵ , ,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 , 。(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刚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木鱼馄饨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 旧,风趣依旧。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 阵清越的木鱼声,总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那刻 敲响,即使风雨夜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 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 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 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就在街巷里穿梭, 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岀低沉但雄长的声音。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 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 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 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吴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 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 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 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 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 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走近,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 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 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只是一种再也简 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 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 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 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和老人熟了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 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 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 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一一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 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 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这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成为那 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 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 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入夜我还可 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木鱼馄饨 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 旧,风趣依旧。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 阵清越的木鱼声,总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那刻 敲响,即使风雨夜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 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 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 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就在街巷里穿梭, 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但雄长的声音。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 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一种极好的佐证。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 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 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 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 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 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 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 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 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 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只是一种再也简 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 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 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 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和老人熟了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 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 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 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 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 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这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成为那一 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 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 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入夜我还可 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 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 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到不着痕迹的程度。 B.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开始对木鱼声产生了“魔障”是“抑”, 明白了木鱼“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是“扬”。 C.“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卖馄饨老人的崇敬, 也使前后文形成自然的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 D.本文通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 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E.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 是无关紧要的事”,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2).为什么最初卖馄饨老人的木鱼声会给作者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6 分)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简笔勾勒的卖混沌老人的形象。(6分) (4)·林清玄曾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 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结合本文探究这一思 想的内涵。(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苦闷中的求索 陈孝全 1922年春为生计所迫,朱自清应允了第六师范校长郑鹤春的聘请只身到台州教 书,把妻子和儿女留在杭州。六师学生慕名已久,热烈欢迎他的到来。但3月间, 师同学来信要求朱自清回去,因为他的家小也还在那里,于是决定回杭州。六 师的学生得知消息坚决挽留,盛情难却,他只好答应他们:“暑假后,一定回台 州来!” 师的同学对朱自清的回来感到特别高兴,因为他们正酝酿成立“湖畔诗社”。 朱自清对湖畔诗社给予大力的支持,于5月18日写了《读<湖畔>诗集》一文, 这是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正值此时,他的内心世界掀起 了一阵汹涌的波涛,这一灵魂震颤绝非偶然,而是久已郁积于胸之苦闷情绪的必 然爆发。想当初,五四青年学生们,为改变中国的历史面貌,满怀激情,奔走呼 号,风流一时。他们满以为经此狂飚扫荡,祖国河山必然焕发一新。谁知狂潮一 退,依然荒滩一片。各系军阀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丑剧。面对如 此现实朱自清感到惶惶然了,当年为他那么热情歌颂的五四“金粒”种子,在中 国土地上并没有开花结果呵!黑夜漫漫,风雨沉沉,光明路径又在何方?他从心中 迸发出一声呼告:这样莽荡荡的世界之中,到底哪里是他的路呢! 朱自清内心虽是痛苦,却始终没有颓唐,他一直面向人生,苦苦探索,这就如他 的知友叶圣陶说的,“佩弦并非玩世,是认真处世”的人。他也主张刹那主义: 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之位置 朱自清对俞平伯诉说了自己的懊恼和怅惘,他说自己“因怅惘而感到空虚,只有 转向才可以比较安心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 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文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 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到不着痕迹的程度。 B.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开始对木鱼声产生了“魔障” 是“抑”, 明白了木鱼“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是“扬”。 C.“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卖馄饨老人的崇敬, 也使前后文形成自然的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 D.本文通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香, 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E.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 是无关紧要的事”,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2).为什么最初卖馄饨老人的木鱼声会给作者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6 分) (3).请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简笔勾勒的卖混沌老人的形象。(6 分) (4).林清玄曾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 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结合本文探究这一思 想的内涵。(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苦闷中的求索 陈孝全 1922 年春为生计所迫,朱自清应允了第六师范校长郑鹤春的聘请只身到台州教 书,把妻子和儿女留在杭州。六师学生慕名已久,热烈欢迎他的到来。但 3 月间, 一师同学来信要求朱自清回去,因为他的家小也还在那里,于是决定回杭州。六 师的学生得知消息坚决挽留,盛情难却,他只好答应他们:“暑假后,一定回台 州来!” 一师的同学对朱自清的回来感到特别高兴,因为他们正酝酿成立“湖畔诗社”。 朱自清对湖畔诗社给予大力的支持,于 5 月 18 日写了《读<湖畔>诗集》一文, 这是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正值此时,他的内心世界掀起 了一阵汹涌的波涛,这一灵魂震颤绝非偶然,而是久已郁积于胸之苦闷情绪的必 然爆发。想当初,五四青年学生们,为改变中国的历史面貌,满怀激情,奔走呼 号,风流一时。他们满以为经此狂飚扫荡,祖国河山必然焕发一新。谁知狂潮一 退,依然荒滩一片。各系军阀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丑剧。面对如 此现实朱自清感到惶惶然了,当年为他那么热情歌颂的五四“金粒”种子,在中 国土地上并没有开花结果呵!黑夜漫漫,风雨沉沉,光明路径又在何方?他从心中 迸发出一声呼告:这样莽荡荡的世界之中,到底哪里是他的路呢! 朱自清内心虽是痛苦,却始终没有颓唐,他一直面向人生,苦苦探索,这就如他 的知友叶圣陶说的,“佩弦并非玩世,是认真处世”的人。他也主张刹那主义: 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之位置。 朱自清对俞平伯诉说了自己的懊恼和怅惘,他说自己“因怅惘而感到空虚,只有 转向才可以比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