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 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乃奏记求罢去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 子玄请于执政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 (臣子)随便接受官职不是忠诚,(君王)任意授予官职不是恩惠。 B.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刘子玄为士人没有良知并甘心于这种祸乱之状而感到哀伤。 .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 刘子玄苦于长官太多,想法、观点不能统一。 D.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礼 朝廷虽然重用他的才能,但却鄙薄他的为人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刘知几少年时对《左传》颇感兴趣,听讲后还能辨析疑难。父亲了解了他的想法之后就答应 教授他《左传》 B.刘知几因为萧至忠多次指责他编史无成效,加上仕途不顺等原因曾自请离职,萧至忠最终并 未答应刘知几的请求 C.刘知几在编写《武后实录》时,因为意愿不能实现,于是就写了《史通》来讥评今古,引来 徐坚等人的不满。 D.刘知几自视极高,在史学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后因替犯罪的儿子求情而遭贬。去世后 皇帝还是肯定了他的史学贡献 C(切:严厉) 7.B两个“相”都是“互相”的意思。(A项第一个“为”,介词,给:第二个“为”,动词, 写。C项第一个“乃”,副词,于是,就;第二个“乃”,副词,仅仅,只。D项第一个“于 介词,与“见”组合,表被动:第二个“于”,介词,向。) 8.D(“薄其礼”理解错误,应该是“在礼节待遇上却欠缺优厚”) 9.C(徐坚并没有不满,而是高度评价了《史通》的价值) 附:文言译文 刘子玄,名知几,因为避玄宗的名讳,所以就用他的字来代替。十二岁时,父亲給他讲授《古 文尚书》,学业不见长进,父亲恼怒,用小杖责打来督促他。后来听说父亲要给兄长们讲授《春秋左 氏传》,刘子玄混在里面去听,回来后就剖析疑难的问题,感叹说:“《古文尚书》要是像这样,我怎 么会懈怠呢!”父亲对他的想法感到很惊异,答应给他讲授《春秋左氏传》。过了一年,刘子玄就通 览了各种史书。他以擅长文词知名。后来考中进士。 武后证圣初年,下诏令让九品以上的官员陈述朝廷政事得失。刘子玄上书说:“君主不应轻易地 授予官职,大臣不应轻易地接受官职。臣子随便地接受官职不是忠诚,君王任意地授予官职不是 思。如今群臣没有功劳,碰到机遇就能升迁,以致京城中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形容数量多) 的谚语。”又说:“刺史任职不是三年以上的不可以转任,应当考核政绩的优劣,明确奖惩。”武后称 第-11-页共57页
第- 11 -页 共57页 A.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 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 B.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乃.奏记求罢去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 子玄请于.执政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 (臣子)随便接受官职不是忠诚,(君王)任意授予官职不是恩惠。 B.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 刘子玄为士人没有良知并甘心于这种祸乱之状而感到哀伤。 C.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 刘子玄苦于长官太多,想法、观点不能统一。 D.朝廷厚用其才而薄其礼 朝廷虽然重用他的才能,但却鄙薄他的为人。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刘知几少年时对《左传》颇感兴趣,听讲后还能辨析疑难。父亲了解了他的想法之后就答应 教授他《左传》。 B.刘知几因为萧至忠多次指责他编史无成效,加上仕途不顺等原因曾自请离职,萧至忠最终并 未答应刘知几的请求。 C.刘知几在编写《武后实录》时,因为意愿不能实现,于是就写了《史通》来讥评今古,引来 徐坚等人的不满。 D.刘知几自视极高,在史学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后因替犯罪的儿子求情而遭贬。去世后, 皇帝还是肯定了他的史学贡献。 6.C(切:严厉) 7.B 两个“相”都是“互相”的意思。(A 项 第一个“为”,介词,给;第二个“为”,动词, 写。C 项第一个“乃”,副词,于是,就;第二个“乃”,副词,仅仅,只。D 项第一个“于”, 介词,与“见”组合,表被动;第二个“于”,介词,向。) 8.D(“薄其礼”理解错误,应该是“在礼节待遇上却欠缺优厚”) 9.C(徐坚并没有不满,而是高度评价了《史通》的价值) 附:文言译文 刘子玄,名知几,因为避玄宗的名讳,所以就用他的字来代替。十二岁时,父亲给他讲授《古 文尚书》,学业不见长进,父亲恼怒,用小杖责打来督促他。后来听说父亲要给兄长们讲授《春秋左 氏传》,刘子玄混在里面去听,回来后就剖析疑难的问题,感叹说:“《古文尚书》要是像这样,我怎 么会懈怠呢!”父亲对他的想法感到很惊异,答应给他讲授《春秋左氏传》。过了一年,刘子玄就通 览了各种史书。他以擅长文词知名。后来考中进士。 武后证圣初年,下诏令让九品以上的官员陈述朝廷政事得失。刘子玄上书说:“君主不应轻易地 授予官职,大臣不应轻易地接受官职。臣子随便地接受官职不是忠诚,君王任意地授予官职不是施 恩。如今群臣没有功劳,碰到机遇就能升迁,以致京城中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形容数量多) 的谚语。”又说:“刺史任职不是三年以上的不可以转任,应当考核政绩的优劣,明确奖惩。”武后称
赞他的直率,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当时,酷吏横行,祸及善良的人,公卿被诛杀的接连不断。刘 子玄为士人没有良知并甘心于这种祸乱之状而感到哀伤,写了《思慎赋》来讽议时事。 度升迁做到了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提拔为太子率更令,以耿介正直要求自己,多 年没有升迁。适逢天子西回长安,刘子玄自己请求留在东都。三年,有人上书说刘子玄身为国家的 史臣却私自著述,朝廷派人从驿路征召他到京师,担任写史的事务,迁任秘书少监。当时宰相韦巨 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都兼任监修,刘子玄苦于长官太多,想法、观点不统一,而 萧至忠又多次指他编写无成效,加之仕途不顺利,于是奏记请求离职,并借机向萧至忠上书,对 他讲了著史的“五不可”。又说:“朝廷虽重用史官的才能,却没有给予史官相应优厚的礼遇。萧至 忠看过之后,感叹爱惜他的才华,没有准许他离职。宗楚客等人憎恶刘子玄的批评直率严厉,对史 官们说:“这个人作书,想把我们置于何地? 当初,刘子玄编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人不采纳。刘子玄以为自己虽被朝廷任 用,但自己的意愿却不能实现,于是著《史通》,来讥刺品评古今的史书。徐坚读《史通》后,感叹 道:“写史的人应当把这本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开元初年,刘子玄调任左散骑常侍。正赶上他的儿子任太乐令,犯事被治罪,刘子玄向宰相求 情,玄宗发怒,把刘子玄贬到安州作别驾。在安州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刘子玄善于提出新的见解, 论辩考据清晰敏锐,认为当时的那些文士们都不如自己,朝廷有所论著他总要参与修撰。在他去世 后,玄宗阅读《史通》,称赞写得好。追赠他为工部尚书,谥号为文, 【201l·杭州一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 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岀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 “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 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 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 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 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 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 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 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 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忐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 第-12-页共57页
第- 12 -页 共57页 赞他的直率,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当时,酷吏横行,祸及善良的人,公卿被诛杀的接连不断。刘 子玄为士人没有良知并甘心于这种祸乱之状而感到哀伤,写了《思慎赋》来讽议时事。 几度升迁做到了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提拔为太子率更令,以耿介正直要求自己,多 年没有升迁。适逢天子西回长安,刘子玄自己请求留在东都。三年,有人上书说刘子玄身为国家的 史臣却私自著述,朝廷派人从驿路征召他到京师,担任写史的事务,迁任秘书少监。当时宰相韦巨 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都兼任监修,刘子玄苦于长官太多,想法、观点不统一,而 萧至忠又多次指责他编写无成效,加之仕途不顺利,于是奏记请求离职,并借机向萧至忠上书,对 他讲了著史的“五不可”。又说:“朝廷虽重用史官的才能,却没有给予史官相应优厚的礼遇。萧至 忠看过之后,感叹爱惜他的才华,没有准许他离职。宗楚客等人憎恶刘子玄的批评直率严厉,对史 官们说:“这个人作书,想把我们置于何地?” 当初,刘子玄编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人不采纳。刘子玄以为自己虽被朝廷任 用,但自己的意愿却不能实现,于是著《史通》,来讥刺品评古今的史书。徐坚读《史通》后,感叹 道:“写史的人应当把这本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开元初年,刘子玄调任左散骑常侍。正赶上他的儿子任太乐令,犯事被治罪,刘子玄向宰相求 情,玄宗发怒,把刘子玄贬到安州作别驾。在安州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刘子玄善于提出新的见解, 论辩考据清晰敏锐,认为当时的那些文士们都不如自己,朝廷有所论著他总要参与修撰。在他去世 后,玄宗阅读《史通》,称赞写得好。追赠他为工部尚书,谥号为文。 【2011·杭州一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l7—21 题。(18 分)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 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 “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 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 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 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 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 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 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 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 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
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 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 权:权且 B.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延:邀请 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规:规范 D.以不视疾为恨 恨:遗憾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神童荐之 以旌其所为 B.欲因群材以更治 相如因持璧却立 C.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 窃为大王不可取也 D.乃辅臣例宣借者 乃其一气之余烈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λ.晏殊七岁便能写文章,参加殿试提笔成文,复试时主动要求更换已做过的试题,因而深得 皇帝赞美,这充分表现了晏殊出众的文学才华和诚实的优良品质o B.晏殊性情暴躁、自恃清髙,曾用笏板撞落侍从牙齿,也曾轻视诏令、役使官兵,因而或被免 官或被降职,一生坎坷,从中暴露出了古代文人的性格弱点。 C.晏殊任应天府时,兴办学校;太后拜谒太庙,他以《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应答;陕西作 战时,他提出切实有效的军事建议。可见,晏殊具有文才武略。 D.本文写晏殊,除了正面刻画,还侧面烘托。如写晏殊重病时,皇帝将亲临探望,晏殊去世 后,皇帝亲自祭奠,罢朝两天,以此突出晏殊在当时的崇高地位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帝召殊与进土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3分) (2)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3分) 17.C18.D19.B 20.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闖赐同进士出身。(3分,错一处扣 1分,扣完为止) 21.①向太后奏事的大臣,需隔着帘子汇报,使太后在帘子内听政,不能看到他们是谁 ②我是老毛病犯了,马上就要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 (6分,各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011·淮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 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 第-13-页共57页
第- 13 -页 共57页 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 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 权:权且 B.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延:邀请 C.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 规:规范 D.以不视疾为恨 恨:遗憾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神童荐之 以旌其所为 B.欲因群材以更治 相如因持璧却立 C.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 窃为大王不可取也 D.乃辅臣例宣借者 乃其一气之余烈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殊七岁便能写文章,参加殿试提笔成文,复试时主动要求更换已做过的试题,因而深得 皇帝赞美,这充分表现了晏殊出众的文学才华和诚实的优良品质 o B.晏殊性情暴躁、自恃清高,曾用笏板撞落侍从牙齿,也曾轻视诏令、役使官兵,因而或被免 官或被降职,一生坎坷,从中暴露出了古代文人的性格弱点。 C.晏殊任应天府时,兴办学校;太后拜谒太庙,他以《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应答;陕西作 战时,他提出切实有效的军事建议。可见,晏殊具有文才武略。 D.本文写晏殊,除了正面刻画,还侧面烘托。如写晏殊重病时,皇帝将亲临探望,晏殊去世 后,皇帝亲自祭奠,罢朝两天,以此突出晏殊在当时的崇高地位。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3 分) (2)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3 分) 17.C 18.D 19.B 20.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3 分,错一处扣 1 分,扣完为止) 21.①向太后奏事的大臣,需隔着帘子汇报,使太后在帘子内听政,不能看到他们是谁。 ②我是老毛病犯了,马上就要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 (6 分,各 3 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011·淮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 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
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 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 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 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 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 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 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 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 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 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竞从安议 竞:竟然 B.书连上辄寝 寝:搁置 C.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 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诛:诛杀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袁安严肃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②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③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④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⑤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 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③⑥B.②④⑥C.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朝廷先交给楚郡审理,刘英供词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到任后深入 调査,严加审理,掌握了大量证据,力排众议,当即释放了四百多家无罪的人, 第-14-页共57页
第- 14 -页 共57页 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 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 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 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 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 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 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 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 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 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竟从安议 竟:竟然 B.书连上辄寝 寝:搁置 C.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 D.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诛:诛杀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袁安严肃正直的一组是 ( ) 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②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③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④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⑤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 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朝廷先交给楚郡审理,刘英供词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到任后深入 调查,严加审理,掌握了大量证据,力排众议,当即释放了四百多家无罪的人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其他)公卿最 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 他多次上书力谏,甚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多次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守正不移,直言敢谏,不怕得罪贵戚。窦景专掌大权,指使门客公然 夺百姓财物,袁安弹劾窦景,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3分) (2)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3分) 译文 (3)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4分) 4.A(最终) 5.C 6.A.(“‘深入调査,严加审理,掌握了大量证据,力排众议,释放了四百多家无罪的人”不正 确,应是袁安上奏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获得皇帝许可后,才释放的人) 7.(1)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每句1分,共3分, 得分点为“檄”因”致书”) (2)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分条上奏使他们 出狱。(得分点为“按狱明验”,全句通顺得1分,共3分) (3)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的优待宽恕,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实在 是正确的。(每句1分,共4分,得分点为“负信”还”“贷诚便”) 附参考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被州里人敬重。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 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情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 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 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狱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 第-15-页共57页
第- 15 -页 共57页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其他)公卿最 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 他多次上书力谏,甚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多次。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守正不移,直言敢谏,不怕得罪贵戚。窦景专掌大权,指使门客公然 夺百姓财物,袁安弹劾窦景,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3分) 译文: (2)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3分) 译文: (3)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4分) 译文: 4.A(最终) 5.C 6.A.(“深入调查,严加审理,掌握了大量证据,力排众议,释放了四百多家无罪的人”不正 确,应是袁安上奏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获得皇帝许可后,才释放的人) 7.(1)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每句1分,共3分, 得分点为“檄”“因”“致书”) (2)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分条上奏使他们 出狱。(得分点为“按狱”“明验”,全句通顺得1分,共3分) (3)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的优待宽恕,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实在 是正确的。(每句1分,共4分,得分点为“负信”“还”“贷”“诚便”) 附参考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被州里人敬重。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 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情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 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 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狱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