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而自相诬陷,慘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 犯人,分条上奏使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 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 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已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 们,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 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贡献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 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 足以显示我们的优待,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实在是正确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 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 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很久以来议政沉滞,大家都各有各的主见。而政策正是由众人商议决定 的,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 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万里求 功,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 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 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 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公开处死。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 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201·济南质检(A)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 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日: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 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 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 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 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 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 万三干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 不胜,以数干人委之。单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 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元 第-16-页共57页
第- 16 -页 共57页 堪而自相诬陷,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 犯人,分条上奏使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 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 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已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 们,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 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贡献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 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 足以显示我们的优待,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实在是正确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 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 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很久以来议政沉滞,大家都各有各的主见。而政策正是由众人商议决定 的,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 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万里求 功,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 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 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 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公开处死。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 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2011·济南质检(A)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 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 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 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 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 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 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 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 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 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
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碳燕军,杀剧辛。后七年 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 桓崎。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 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 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 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C.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委:丢弃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臣如前,乃敢奉令 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 B.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 小怕事。 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 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 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 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9.B(起用)10.C(都是转折连词。A.才,副词/竞然,副词B.把,介词/因为,连 词D.给,动词/跟,介词)11.D12.B(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 附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 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 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他)制定规章说: “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 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 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将 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别人替代他边将的职 务。(这样过了)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出战。多次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 上(军队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 起用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 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始终认为李牧 第-17-页共57页
第- 17 -页 共57页 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 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 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 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 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 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C.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委:丢弃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臣如前,乃.敢奉令 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 B.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 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 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 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 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9.B(起用) 10.C(都是转折连词。A.才,副词 /竟然,副词 B.把,介词/因为,连 词 D.给,动词/跟,介词) 11.D 12.B(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 附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 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 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他)制定规章说: “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 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 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将 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别人替代他边将的职 务。(这样过了)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出战。多次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 上(军队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 起用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 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始终认为李牧
胆怯。守边将士每日得到奖赏却不被任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 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干五万人,弓弩手十万 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张旗鼓地允许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小股兵力入侵, (李牧)假装败逃,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 下奇特的战阵,拉开左右战线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十几万人马。消灭褴,打败东胡,迫使 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以后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 赵悼襄王十年,廉颇逃亡到魏国去后,赵王派李牧攻打燕国,夺取了武遂、方城。过了七年,秦国 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杀了十万(赵国兵士)。赵王就任命李牧做大将军,在宜安攻打秦军, 大败秦军,赶跑了秦将桓崎。(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过了三年,秦国攻打番吾,李牧打败秦军, 向南拒敌韩、魏。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给赵 王的宠臣郭开大笔金钱,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 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杀了他,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 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并杀死 【20ll·济南质检(B)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 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日:‘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 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 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 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 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 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 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 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 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 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 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贪,负其强 负依仗 B.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列一般 C.舍相如广成传 舍宿舍 D.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此非庙垣,乃坝中垣 第-18-页共57页
第- 18 -页 共57页 胆怯。守边将士每日得到奖赏却不被任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 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干五万人,弓弩手十万 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张旗鼓地允许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小股兵力入侵, (李牧)假装败逃,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 下奇特的战阵,拉开左右战线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十几万人马。消灭 褴,打败东胡,迫使 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以后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 赵悼襄王十年,廉颇逃亡到魏国去后,赵王派李牧攻打燕国,夺取了武遂、方城。过了七年,秦国 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杀了十万(赵国兵士)。赵王就任命李牧做大将军,在宜安攻打秦军, 大败秦军,赶跑了秦将桓齮。(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过了三年,秦国攻打番吾,李牧打败秦军, 向南拒敌韩、魏。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给赵 王的宠臣郭开大笔金钱,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 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杀了他,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 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并杀死 【2011·济南质检(B)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2 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 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 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 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 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 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 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 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 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 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 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 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贪,负.其强 负 依仗 B.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列 一般 C.舍.相如广成传 舍 宿舍 D.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 延请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此非庙垣,乃.堧中垣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北救赵而西却秦 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1.下面六句话分别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蔺相如机智的一组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④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⑤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⑥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④⑥D.②③⑥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 意偿赵城的阴谋。 B.蔺相如面对无诚意的秦王,当机立断,取回和氏璧,怒发冲冠,斥责秦王的轻慢无礼,揭露 了秦国君臣以城易璧的骗局 C.面对强暴之秦,蔺相如表现的不仅仅是智慧,还有胆识。他持璧睨柱,与和氏璧共存亡,以 维护赵国的尊严。 D.秦王面对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蔺相如,只好斋戒五日,还设了九宾之礼。可蔺相如已经派人 归璧于赵,以致秦王想绝秦赵之欢。 9.C(安排住宿)10.D(他,代词:A项,因为,介词:来,目的连词;B项,于是 就,副词:是,副词:C项,因而,连词;并列关系的连词) B12.D(“以致秦王想绝 秦赵之欢”,原文无此意。) 【2011·南通一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奇零草序 [明]张煌言 余自舞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 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 散亡几尽矣。于时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于氽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 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诚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 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飖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 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丁亥春,余舟覆于江,而丙戍所作亡矣。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余率 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然残编断简,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 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 七。己亥,长江之役,同仇兵熸°,予以间行得归,凡留供覆瓿者,尽同石头书邮°,始知文字亦有 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之未夷,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 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載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 可复考,故所订几若《广陵散》。 嗟乎!国破家亡,氽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 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 煕。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 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 【注】①张煌言(1620~1664),浙江鄞县人。抗清将领,后被清兵捕获,拒降而死。②舞象:古代一种武舞,后世 以舞象代指成童。③节:符节。代指主将。④昌国:今浙江舟山。⑤熸(jidn):火熄灭。这里指郑成功战败。⑥石 头书邮,这里指作者的诗稿沉入江中 第-19-页共57页
第- 19 -页 共57页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北救赵而.西却秦 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11.下面六句话分别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蔺相如机智的一组是( )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④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⑤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⑥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 意偿赵城的阴谋。 B.蔺相如面对无诚意的秦王,当机立断,取回和氏璧,怒发冲冠,斥责秦王的轻慢无礼,揭露 了秦国君臣以城易璧的骗局。 C.面对强暴之秦,蔺相如表现的不仅仅是智慧,还有胆识。他持璧睨柱,与和氏璧共存亡,以 维护赵国的尊严。 D.秦王面对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蔺相如,只好斋戒五日,还设了九宾之礼。可蔺相如已经派人 归璧于赵,以致秦王想绝秦赵之欢。 9.C(安排住宿) 10.D (他,代词;A 项,因为,介词;来,目的连词;B 项,于是、 就,副词;是,副词;C 项,因而,连词;并列关系的连词) 11.B 12.D(“以致秦王想绝 秦赵之欢”,原文无此意。) 【2011·南通一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奇零草序 [明]张煌言① 余自舞象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 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 散亡几尽矣。于时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 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诚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 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 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丁亥春,余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节③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余率 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然残编断简,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国④陷,而笥中草竟靡有 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 七。己亥,长江之役,同仇兵熸⑤,予以间行得归,凡留供覆瓿者,尽同石头书邮⑥,始知文字亦有 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之未夷,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 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 可复考,故所订几若《广陵散》。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 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 煕。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 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 【注】①张煌言(1620~1664),浙江鄞县人。抗清将领,后被清兵捕获,拒降而死。②舞象:古代一种武舞,后世 以舞象代指成童。③节:符节。代指主将。④昌国:今浙江舟山。⑤熸(jiān):火熄灭。这里指郑成功战败。⑥石 头书邮,这里指作者的诗稿沉入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