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ll·巢湖一检】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 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的农业 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堿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粗放牧业;南方民 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 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度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史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 天然条件。 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 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 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 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 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 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 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 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士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 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力不敌中原朝延时,有 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采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 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 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 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欠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 几干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 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采,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 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经济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 第-1一页共29页
第- 1 -页 共29页 【2011·巢湖一检】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 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的农业 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粗放牧业;南方民 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 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度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史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 天然条件。 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 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 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 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 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 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 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 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 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力不敌中原朝延时,有 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采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 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 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 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欠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 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采,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 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经济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
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料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 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 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 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 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夸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作者陈育宁,有删节)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中华各民族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原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居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有大量农副产品,如谷物 布帛等,通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 B.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经济形式单一;南方民族居住区域多高山、丘陵,交通不便, 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C.南北方民族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中原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为 它们之间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D.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联系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有过分裂,但 分裂是短期的,统一则是长期的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由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经济相互联系、依赖,将各民族社会生活中 内在需求紧密结舍在一起所形成的。 B.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考虑经济生活,出于民族的生计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 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C.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边,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不断逼近中原,都表明边 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 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贸易互市场所,是为了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 而中原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地发展。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些从地理上说明中华 各民族交往和联系有相当大的困难 B.北方弱小民族主动“人贡”以谋求经济利益,北方民族留在汉地融合于汉族,这说明汉族强 大,北方民族委屈靠拢甚至合聚 C.几千年中华各民族问的关系变化,或战争或和平,实质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 这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 D.中华大地各民族相互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 元一体的整体,超越世界其他民族 lC项。C项表述与原文不一致,原文说“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 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指的是中原、北方和南方三者之间。【评分提示】正确得3分 2D项。“农业生产力则可以独立发展”错误,原文说“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评 分提示】3分。 3C项。A项,“有相当大的困难”不合文意。B项,“委屈地”不合文意,从文章内容看,北方 民族是主动愿意的靠拢甚至合聚。D项无中生有,“超越世界其他民族”不是作者的观点。【评分提 第-2-页共29页
第- 2 -页 共29页 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料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 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 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 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 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夸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作者陈育宁,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中华各民族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中原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居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有大量农副产品,如谷物、 布帛等,通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 B.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经济形式单一;南方民族居住区域多高山、丘陵,交通不便, 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C.南北方民族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中原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为 它们之间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D.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联系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有过分裂,但 分裂是短期的,统一则是长期的。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由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经济相互联系、依赖,将各民族社会生活中 内在需求紧密结舍在一起所形成的。 B.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考虑经济生活,出于民族的生计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 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C.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边,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不断逼近中原,都表明边 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 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贸易互市场所,是为了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 而中原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地发展。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些从地理上说明中华 各民族交往和联系有相当大的困难。 B.北方弱小民族主动“人贡”以谋求经济利益,北方民族留在汉地融合于汉族,这说明汉族强 大,北方民族委屈靠拢甚至合聚。 C.几千年中华各民族问的关系变化,或战争或和平,实质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 这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 D.中华大地各民族相互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 元一体的整体,超越世界其他民族。 1.C 项。C 项表述与原文不一致,原文说“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 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指的是中原、北方和南方三者之间。【评分提示】正确得 3 分。 2.D 项。“农业生产力则可以独立发展”错误,原文说“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评 分提示】3 分。 3.C 项。A 项,“有相当大的困难”不合文意。B 项,“委屈地”不合文意,从文章内容看,北方 民族是主动愿意的靠拢甚至合聚。D 项无中生有,“超越世界其他民族”不是作者的观点。【评分提
】3分。 【2011·佛山顺德期末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心理学与文学 (瑞士)荣格 (1)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 赖以产生的母体。我们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可望以此揭示使人 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因此,心理学家就面临着两种独特的、彼此有区别的任务,并且必须 以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考察它们。 (2)就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必须考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这种产物带有明显的 意图和自觉的形式;而就艺术家来说,我们要研究的则是心理结构本身。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应 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对某一明确限定的、具体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活 生生的、富于创造性的人类当作一种独特的个性来加以分析。尽管这两项任务紧密相关甚至相互依 存,但谁也不能为对方提供所寻求的解释 (3)要通过艺术作品对艺术家作出结论,或者反过来,要通过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作出结论,显 然都是不可能的。即使可以作出某些结论,但这些结论不可能是绝对的,它们最多是可能的臆测或 碰巧的猜想而已。知道歌德和他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或多或少有助于我们懂得浮士德的叫喊:“母 亲们——母亲们——听起来是多么奇怪哟!虽然我们从歌德这个人身上可以准确无误地感觉到母子 之间确有一种很深的联系,然而这并不足以使我们明白,从歌德对母亲的依恋中,如何能产生出浮 土德戏剧本身。同样,从相反的方向来推论也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尽管尼伯龙根所生活的充满 英雄气概的男性世界,与瓦格纳身上具有的某种病态的女性气质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潜在的联系, 但在《尼伯龙根的戒指》这部作品里,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我们辨认和推断岀瓦格纳偶尔喜欢穿 女性服装 这一事实。 (4)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允许我们建立起我们所希望的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密的因 第-3-页共29页
第- 3 -页 共29页 示】3 分。 【2011·佛山顺德期末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心理学与文学 (瑞士) 荣格 (1)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 赖以产生的母体。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可望以此揭示使人 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因此,心理学家就面临着两种独特的、彼此有区别的任务,并且必须 以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考察它们。 (2)就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必须考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这种产物带有明显的 意图和自觉的形式;而就艺术家来说,我们要研究的则是心理结构本身。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应 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对某一明确限定的、具体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活 生生的、富于创造性的人类当作一种独特的个性来加以分析。尽管这两项任务紧密相关甚至相互依 存,但谁也不能为对方提供所寻求的解释。 (3)要通过艺术作品对艺术家作出结论,或者反过来,要通过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作出结论,显 然都是不可能的。即使可以作出某些结论,但这些结论不可能是绝对的,它们最多是可能的臆测或 碰巧的猜想而已。知道歌德和他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或多或少有助于我们懂得浮士德的叫喊:“母 亲们——母亲们——听起来是多么奇怪哟!”虽然我们从歌德这个人身上可以准确无误地感觉到母子 之间确有一种很深的联系,然而这并不足以使我们明白,从歌德对母亲的依恋中,如何能产生出浮 士德戏剧本身。同样,从相反的方向来推论也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尽管尼伯龙根所生活的充满 英雄气概的男性世界,与瓦格纳身上具有的某种病态的女性气质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潜在的联系, 但在《尼伯龙根的戒指》这部作品里,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我们辨认和推断出瓦格纳偶尔喜欢穿 女性服装 这一事实。 (4)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允许我们建立起我们所希望的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密的因
果联系。只有在心理生理本能和心理生理反应这一领域内,我们才能自信地运用因果联系的观念。 心理学家应满足于从精神生活的起点上,也就是说,在一种更具复杂性的层次上,对所发生的心理 事件作不同程度的广泛描述,对错综复杂的心理脉络作生动的描绘。 (5)心理学家绝不会放弃要求在复杂的心理事件中研究和建立因果联系的主张,然而他又绝不 可能在最完满的意义上实践这一主张,因为生命中创造性的一面(它在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挫败了一切希望建立理性程式的企图。任何一种对刺激的反应,都可以从因果性上去作出解释;但 是,创造性活动与单纯的反应是完全对立的,它将永远使人类难以理解。我们只能描述其表现飛式 它可能被朦胧地感受到,但不可能被完全把握住。心理学和艺术硏究将永远不得不相互求助,而不 会是由一方去削弱另一方。 (6)心理事件是可以推导的,这是心理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心理产物是某种自在自为的东西而 不管艺术家个人有什么问题,这是艺术研究的条原理。这两条原理,尽管是相对的,但都是正确 的。 选自《荣格文集》,冯川译) 12一13题为选择题,答案填涂在客观题答题区域上。(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 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两项是()()(5分) A.人的心理是科学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因而心理学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 B.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意图和自觉的形式 C.除了在心理生理的本能和反应领域内的事物,我们都能运用因果联系去分析 D.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所体现的创造性的一面能最充分地表现在人的生命中 E.心理事件可以推导,但艺术这种创造性活动却不能建立理性的程式 13.下列关于“艺术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一种复杂心理活动产物 B.是一种自在自为的东西 C.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D.是一种心理生理的本能 14.阅读第(3)段,填空(4分):本段作者举了两个事例来说明道理。举歌德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而举瓦格纳的例子则是为了说明 15.完全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文学艺术,存在怎样的困弊?请从目前心理学的不足和艺术的特性两 个方面回答。(4分) 第-4-页共29页
第- 4 -页 共29页 果联系。只有在心理生理本能和心理生理反应这一领域内,我们才能自信地运用因果联系的观念。 心理学家应满足于从精神生活的起点上,也就是说,在一种更具复杂性的层次上,对所发生的心理 事件作不同程度的广泛描述,对错综复杂的心理脉络作生动的描绘。 (5)心理学家绝不会放弃要求在复杂的心理事件中研究和建立因果联系的主张,然而他又绝不 可能在最完满的意义上实践这一主张,因为生命中创造性的一面 (它在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挫败了一切希望建立理性程式的企图。任何一种对刺激的反应,都可以从因果性上去作出解释;但 是,创造性活动与单纯的反应是完全对立的,它将永远使人类难以理解。我们只能描述其表现形式: 它可能被朦胧地感受到,但不可能被完全把握住。心理学和艺术研究将永远不得不相互求助,而不 会是由一方去削弱另一方。 (6)心理事件是可以推导的,这是心理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心理产物是某种自在自为的东西而 不管艺术家个人有什么问题,这是艺术研究的—条原理。这两条原理,尽管是相对的,但都是正确 的。 (选自《荣格文集》,冯川译) 12 一 13 题为选择题,答案填涂在客观题答题区域上。(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多 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两项是 ( ) ( ) (5 分) A.人的心理是科学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因而心理学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 B.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意图和自觉的形式。 C.除了在心理生理的本能和反应领域内的事物,我们都能运用因果联系去分析。 D.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所体现的创造性的一面能最充分地表现在人的生命中。 E.心理事件可以推导,但艺术这种创造性活动却不能建立理性的程式。 13.下列关于“艺术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是一种复杂心理活动产物 B.是一种自在自为的东西 C.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D.是一种心理生理的本能 14.阅读第(3)段,填空(4 分):本段作者举了两个事例来说明道理。举歌德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举瓦格纳的例子则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完全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文学艺术,存在怎样的困弊? 请从目前心理学的不足和艺术的特性两 个方面回答。(4 分)
12.(5分,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CD.(C.与原文意思相反,原文为“只有在心 理生理本能和心理生理反应这一领域内,我们才能自信地运用因果联系的观念”, D.主宾颠倒,原文为“生命中创造性的一面在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13.(3分)D.(“是一种心理生理的本能”是心理事件的特点,而不是艺术作品的特点。) (4分) (1)从心理学角度对艺术家独特的个性进行分析,不能解释艺术作品是如何形成的。 (2)从心理学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不能解释艺术家独特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 (评分说明:照抄本段第一个句子,而不能说出“结论”的具体含义的,只给2分。 15.(4分,每一点2分1)心理学方面:目前心理学还未能建立起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密的因果系, 因而无法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也无法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 (2)艺术方面: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难以像心理事件一样能从因果性上去作出解释,因而很 难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也难以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 【2011·佛山顺德期末考】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19~21题。(15分) 文化节目收视下滑:期待建设性互动 《百家讲坛》收视率已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舆论普遍不太乐观,认为这个影响很大 的节目进入了“衰退期”。 (1)记者:《百家讲坛》的起落是不是说明:学术通俗娱乐化可能行不通的 梁永安(文化学专家):我觉得现在下这种判断还为时尚早。一档节目起起落落很正常,社会的 焦点总是在不断转移,比如当前的股市楼市、金融风暴等问题,一时之间,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关注 有所减弱也算正常。 何况《百家讲坛》原来的定位就不是学术,也就谈不上什么学术通俗化。准确来说,它立该属 于文化传播平台,而不是学术硏究的专业空间。最明显的特征是:演讲者并不提供自己独特的材料 发现或者体系构建。比如于丹就很聪明,声明自己是在学术的“墙外″讲《论语》,与真正的经学研 究区隔开来,阐发自己的感受。舆论以为她对学术话语有所威胁,其实完全没有,学术自有学术的 一套研究体系、学理化的表达方式 (2)那么您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永安∶我想它可能面临困顿期的内容资源的转型。《百家讲坛》的听众,主要是生于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的人,他们对三国、《论语》等历史本来就很感兴趣,而新代人却未必买帐,且不说新一 第-5-页共29页
第- 5 -页 共29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2.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C D. (C.与原文意思相反,原文为“只有在心 理生理本能和心理生理反应这一领域内,我们才能自信地运用因果联系的观念”,; D.主宾颠倒,原文为“生命中创造性的一面在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13.(3 分)D.(“是一种心理生理的本能”是心理事件的特点,而不是艺术作品的特点。) 14. (4 分) (1)从心理学角度对艺术家独特的个性进行分析,不能解释艺术作品是如何形成的。 (2)从心理学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不能解释艺术家独特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 (评分说明:照抄本段第一个句子,而不能说出“结论”的具体含义的,只给 2 分。) 15.(4 分,每一点 2 分)(1)心理学方面:目前心理学还未能建立起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密的因果系, 因而无法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也无法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 (2) 艺术方面: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难以像心理事件一样能从因果性上去作出解释,因而很 难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也难以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 【2011·佛山顺德期末考】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 19~21 题。(15 分) 文化节目收视下滑:期待建设性互动 《百家讲坛》收视率已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舆论普遍不太乐观,认为这个影响很大 的节目进入了“衰退期”。 (1)记者:《百家讲坛》的起落是不是说明:学术通俗娱乐化可能行不通的? 梁永安 (文化学专家):我觉得现在下这种判断还为时尚早。一档节目起起落落很正常,社会的 焦点总是在不断转移,比如当前的股市楼市、金融风暴等问题,一时之间,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关注 有所减弱也算正常。 何况《百家讲坛》原来的定位就不是学术,也就谈不上什么学术通俗化。准确来说,它立该属 于文化传播平台,而不是学术研究的专业空间。最明显的特征是:演讲者并不提供自己独特的材料 发现或者体系构建。比如于丹就很聪明,声明自己是在学术的“墙外”讲《论语》,与真正的经学研 究区隔开来,阐发自己的感受。舆论以为她对学术话语有所威胁,其实完全没有,学术自有学术的 一套研究体系、学理化的表达方式。 (2)那么您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永安:我想它可能面临困顿期的内容资源的转型。《百家讲坛》的听众,主要是生于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的人,他们对三国、《论语》等历史本来就很感兴趣,而新一代人却未必买帐,且不说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