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族发展的条件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的 发展程度。 (1)民族发展的内因: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民族发展的外因: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 非常重要因素,此外,自然环境、民族要素、社会环境、人口状况、 横向联合、宗教信仰以及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等等,都对民族的发展 有着影响。 3、民族发展的类型和趋向 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1)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求制民族、封建制民族): (2)资本主义民族: (3)社会主义民族。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追,形 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 (2)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消灭了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铲除 了私有制,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走 向共同发展繁荣(依据: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 国家和政府提供发展的机会相同)。 4、民族发展的模式: 常态发展模式、异态发展模式和跳跃式发展模式 6
(四)民族的消亡 1、民族消亡及其途径和一般规律 民族消亡不是指个别民族的消失,而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特征 和差别的最终消失,民族融合的实现。 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不能用人为 的、强迫的、暴力的方式去实现。是在各民族密切联系交往中,不断 增加共同性,减少差别性,最终趋于一致。 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实现的结果。 民族消亡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 亡,最后才是民族的消亡,这是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2、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 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按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的现象。是对部分 民族消失而言的。 民族同化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强制同化和自然同化。 强制同化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是反动的。自然同化是不同民 族整体、或部分成员之间,经历的一个长期的”自愿选择”、接受和自 然适应过程,有利于民族的交往和接近。 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有本质的区别: (1)民族同化是部分或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融合则是所有或全 部民族的消失。 (2)民族同化是单方面的变化,民族融合则是互相转化的。 3、民族消亡的时间和主要标志
民族消亡是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实现的事情 民族消亡的主要标志是: (1)各民族心理素质差别的消失和全人类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 (2)各民族语言差别的消失和全人类共同语言的形成。 (五)中国与世界的民族概况 1、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1)我国的民族构成: 民族人口数量上的差异:汉族115940万人少数民族10643万 人,未确定族称的人749341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3421人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汉族占总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占总人 口的8.41% 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人口在千万以上的少数民族1个(出 族)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17个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15个人口在一万以上的少数民族15个人口不足一万的少数民族7 个(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高山)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 居、交错分布。 原因是: 第一、各民族人民之间长期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第二、历代王朝实行的戍边、屯田和开荒等政策,导致各民族人 民相互迁徙与流动:
第三、民族压迫与民族内、外部的斗争,使力量较弱的民族为逃 避战祸而进行大迁徙: 第四、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了谋生、追求耕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民 族地区迁徙流动: 第五、朝代的更替也造成各民族分散、交错杂居。 (3)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一是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二是物产众多、资源丰富; 三是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要地。 (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1996年10月阐述的, 是指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 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他认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 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 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 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他认为这是民族认同意识的多层次论,它所包 括的五十六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然都称民族, 但层次不同,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 层。 2、世界民族概况 (1)人口状况 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已超过60亿(1998年12月底),分属于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