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案 教学简况 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学时 学时安排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4学时) 2学时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授课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授课对象 本科生 任课教师 范明水 职称 讲师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 教学目的 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 和要求 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 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重点: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重点难点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难点: 1、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2、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基本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认识运动的基 本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基”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分析 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示#授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启发式、案例教学,适当提问、讨论。 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板书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案 教 学 简 况 章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时安排 (4 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2 学时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授课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授课对象 本科生 任课教师 范明水 职 称 讲师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 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 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 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难点: 1、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2、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基” 分析 基本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认识运动的基 本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基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讲授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启发式、案例教学,适当提问、讨论。 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板书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毛泽东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 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认识主体的特点:(1)自然性;(2)社会性;:(3 意识性。 2、认识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像。认识 客体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客体的特 教学纳容 点:(1)客观性;(2)动态性;(3)多样性。 3、认识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 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4、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认识关系 一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实践关系一一 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价值关系 主体追求客体的价值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 的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决定了认识的发生。首先,劳动实践活动为 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 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 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示,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最后 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的产生,使 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 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认识主体的特点:(1)自然性;(2)社会性;(3) 意识性。 2、认识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 客体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客体的特 点:(1)客观性;(2)动态性;(3)多样性。 3、认识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 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4、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价值关系——主体追求客体的价值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 的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决定了认识的发生。首先,劳动实践活动为 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 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 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示,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最后, 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的产生,使 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第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认识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 1.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 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 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 的东西。 教学内容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代表:从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 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 古代“生而知之”和“良知”、“良能”的认识论思想,一直 到西方近代的“天赋观念”说,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不同 形式。 对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评价: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 就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 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唯 心主义一般看到了主体认识图示、认识结构对认识活动所引 起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又把这种认识图式、认识结构先验化 了,往往导致神秘主义。 2,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观点: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一种不 能证明其对错,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 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代表:休谟(英)和康德(德) 对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评价: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在人 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人为地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往
3 教学内容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第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认识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 1.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 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 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 的东西。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代表:从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 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 古代“生而知之”和“良知”、“良能”的认识论思想,一直 到西方近代的“天赋观念”说,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不同 形式。 对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评价: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 就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 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唯 心主义一般看到了主体认识图示、认识结构对认识活动所引 起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又把这种认识图式、认识结构先验化 了,往往导致神秘主义。 2.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观点: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一种不 能证明其对错,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 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代表:休谟(英)和康德(德) 对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评价: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在人 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人为地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往
往为信仰主义保留和开辟地盘,在本质上是错误的,但它从 反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能判定认识与对象、主 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3.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观点:坚持从物到感觉和 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大脑之外,认识 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 直观映射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 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的接受外界刺 激的过程,即客观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代表:西方古代的影像说、流 射说、蜡块说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论和感觉论等都属于这种理 论。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评价: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 教学纳容 两个根本缺陷:一是脱离实践,二是不懂辩证法。 (二)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全面地分析和 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 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个 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 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毛泽东 “知,接也。”“虑,求也。”“循所闻而得其意。” -墨子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 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
4 教学内容 往为信仰主义保留和开辟地盘,在本质上是错误的,但它从 反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能判定认识与对象、主 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3.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观点:坚持从物到感觉和 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大脑之外,认识 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 直观映射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 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的接受外界刺 激的过程,即客观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代表:西方古代的影像说、流 射说、蜡块说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论和感觉论等都属于这种理 论。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评价: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 两个根本缺陷:一是脱离实践,二是不懂辩证法。 (二)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全面地分析和 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 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个 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 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毛泽东 “知,接也。” “虑,求也。” “循所闻而得其意。” -墨子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 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
初级阶级。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 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知觉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它能够反映出对象的 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对曾 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 组。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 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 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教学内容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 象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它是思维的 “细胞”,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而 在内容上则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反映。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已知 合乎规律的推出未知的逻辑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 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 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一方面,理性
5 教学内容 初级阶级。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 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知觉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它能够反映出对象的 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对曾 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 组。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 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 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 象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它是思维的 “细胞”,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而 在内容上则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反映。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已知 合乎规律的推出未知的逻辑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 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 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一方面,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