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案 教学简况 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 学时安排 3学时 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6学时) 3学时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自学 授课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授课对象 本科生 任课教师 范明水 职称 讲师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提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 教学目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 和要求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重点: 1、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2、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与经济危机 难点: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 基本知识: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冲的 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 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 “三基” 盾及其表现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 分析 点和本质。 基本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经济危机理论 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授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启发式、案例教学,适当提问、讨论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案 教 学 简 况 章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学时安排 (6学时) 3 学时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 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3 学时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自学 授课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授课对象 本科生 任课教师 范明水 职 称 讲师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提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重点难点 重点: 1、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2、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与经济危机 难点: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 “三基” 分析 基本知识: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 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 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及其表现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 点和本质。 基本理论: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经济危机理论 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讲授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启发式、案例教学,适当提问、讨论
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板书。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两个途径:(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 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二)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 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它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 民的土地,即圈地运动。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观看视频资料: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灭亡,资本主义 教学内容 制度确立。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作为自 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一一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 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前提条件),所谓社会分工是指杜 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不同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 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板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两个途径:(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 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二)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 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它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 民的土地,即圈地运动。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观看视频资料: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灭亡,资本主义 制度确立。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作为自 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 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前提条件)。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 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不同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 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 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 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 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提问】辨析:凡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 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 兼得。即,商品不能同时存在于卖者和买者手中。 统一: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 教学纳容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问题导入】商品为什么具有二因素?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有用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 式的劳动。 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活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 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它形成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 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3)二者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 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 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
3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 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 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 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种使用价值相交 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提问】 辨析:凡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 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 兼得。即,商品不能同时存在于卖者和买者手中。 统—: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 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问题导入】 商品为什么具有二因素?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有用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 式的劳动。 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活劳动)是指撇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 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它形成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 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3)二者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 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 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
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 社会属性。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商品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含义 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而劳动量又是按 劳动时间来计算的,所以生产某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 某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即,商品的价值量与 生产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提问】生产1双皮鞋,甲用8小时,乙用10小时,丙用 12小时,哪双皮鞋的价值量大?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指个 别商品生产者(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而是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教学内容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 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 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的组织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 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比较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 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一定文化知 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劳动。 复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 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4 教学内容 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 社会属性。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商品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含义 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而劳动量又是按 劳动时间来计算的,所以生产某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越多, 某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即,商品的价值量与 生产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提问】生产 1 双皮鞋,甲用 8 小时,乙用 10 小时,丙用 12 小时,哪双皮鞋的价值量大?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指个 别商品生产者(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而是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 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 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的组织形式,生产资料的质量和 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比较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 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一定文化知 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劳动。 复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也就是说, 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启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增加复杂劳动者,加强 对职工的科技培养和训练。因此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 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商品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 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 价格 虽然每一次可能都和价值不等,但从较长时间来看,价 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 教学内容 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 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 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 的配置有一定盲目性。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 式一扩大的价值形式一一般价值形式一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
5 教学内容 启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增加复杂劳动者,加强 对职工的科技培养和训练。因此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 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商品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 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虽然每一次可能都和价值不等,但从较长时间来看,价 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 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致的。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 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 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 的配置有一定盲目性。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 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