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案 教学简况 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学时安排 2学时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4学时) 2学时 第二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授课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授课对象 本科生 任课教师 范明水 职称 讲师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 教学目的 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 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 和要求 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 力。 重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 重点难点 3、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 4、社会发展的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基本知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基” 分析 基本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授。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启发式、案例教学,适当提问、讨论。 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板书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案 教 学 简 况 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学时安排 (4学时) 2 学时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 学时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授课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授课对象 本科生 任课教师 范明水 职 称 讲师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 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 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 4、社会发展的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基” 分析 基本知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 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基本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基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讲授。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辅以启发式、案例教学,适当提问、讨论。 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配合板书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 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 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 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 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 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 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 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 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 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 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 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 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 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 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 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 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 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 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 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 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 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 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 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 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 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 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 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 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 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 术、宗教、哲学等。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在 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 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 教学纳容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 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播放:《走进新时代》歌曲,并提问: 歌中返歌了哪三个不同时代? 各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社会意识)是什么? 它们分别是根据什么样的国情(社会存在)制定的?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 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 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 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 史的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发挥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意义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 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
3 教学内容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 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 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 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 术、宗教、哲学等。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在 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 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 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 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播放:《走进新时代》歌曲,并提问: 歌中讴歌了哪三个不同时代? 各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社会意识)是什么? 它们分别是根据什么样的国情(社会存在)制定的?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 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 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 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 史的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发挥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意义: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 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
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我们 必须坚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兴起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 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 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教学纳容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 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二是劳动对像。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像将 日益扩大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智慧 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人才资源 是第一资源。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 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 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 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 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 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 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 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 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
4 教学内容 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我们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兴起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 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国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 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 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二是劳动对象。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将 日益扩大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智慧 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人才资源 是第一资源。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 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 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 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 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 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 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 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 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
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 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 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 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 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 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 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 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 教学纳内容 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 削。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 征是: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 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 剥削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 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 生产关系的性质。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可见,生产力状况是生 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 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 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 的反面。“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 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 切社会形式。”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 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
5 教学内容 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 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 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 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 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 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 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 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 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 削。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 征是: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 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 剥削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 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 生产关系的性质。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可见,生产力状况是生 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 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 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 的反面。“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 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 切社会形式。”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 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