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六校2016届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 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 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 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 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 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 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 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 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 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 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 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 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 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 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 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 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 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 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 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 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 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 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 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 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 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 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 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 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湖北省孝感市六校 2016 届高三 1 月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 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 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 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 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 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 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 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 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 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 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 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 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 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 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 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 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 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 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 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 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 “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 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 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 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 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 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 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 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 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 东汉时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 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 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 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 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 围棋被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成为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并列的国艺,显示它有着极高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 D. 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 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 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 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 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 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 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4~7题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少苦学,治《左氏春秋》。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 北海主簿,以治行闻。后唐天成中,为邹平令。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 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 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长兴初,召拜太常博士, 习力奏留之。习致仕,衎东归养亲 未几,房知温镇青州,复辟置幕下。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 其患。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知温 诸子不慧,衎劝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晋祖嘉之,归功于衎。俄迁都官员外郎, 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知州事。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 风痺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岁余,父疾不能起,衎亲自掬矢, 未尝少倦。晋祖闻之,召为工部郎中,连使促召至阙,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 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唧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朝 请。逾年,上表请还侍养,授青州行营司马。丁父忧,哀毁甚。俄召为驾部郎中、 盐铁判官。以母老恳辞,有诏止守本官。开运末,授左谏议大夫,权判河南府, 召拜御史中丞。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尝上言:“才除御史者, 旋授外藩宾佐,复有以私故细事求假外拜,州郡无参谒之仪,出入失风宪之体, 渐恐四方得以轻易,百辟无所准绳。请自今藩镇幕僚,勿得任台官;虽亲王、宰 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非奉制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杂务。”诏惟辟 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复抗表求侍养,改户部侍郎。衎又坚乞罢免,诏书褒许, 即与其母东归
C. 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 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 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 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 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 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 围棋被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成为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并列的国艺,显示它有着极高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 D. 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 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 分) A. 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 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 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 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 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 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 4~7 题。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少苦学,治《左氏春秋》。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 北海主簿,以治行闻。后唐天成中,为邹平令。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 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 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长兴初,召拜太常博士, 习力奏留之。习致仕,衎东归养亲。 未几,房知温镇青州,复辟置幕下。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 其患。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知温 诸子不慧,衎劝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晋祖嘉之,归功于衎。俄迁都官员外郎, 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知州事。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 风痺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岁余,父疾不能起,衎亲自掬矢, 未尝少倦。晋祖闻之,召为工部郎中,连使促召至阙,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 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朝 请。逾年,上表请还侍养,授青州行营司马。丁父忧,哀毁甚。俄召为驾部郎中、 盐铁判官。以母老恳辞,有诏止守本官。开运末,授左谏议大夫,权判河南府, 召拜御史中丞。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尝上言:“才除御史者, 旋授外藩宾佐,复有以私故细事求假外拜,州郡无参谒之仪,出入失风宪之体, 渐恐四方得以轻易,百辟无所准绳。请自今藩镇幕僚,勿得任台官;虽亲王、宰 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非奉制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杂务。”诏惟辟 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复抗表求侍养,改户部侍郎。衎又坚乞罢免,诏书褒许, 即与其母东归
汉乾祐末,丁忧。服除,诏郓州髙行周津遣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周广顺初 起为尚书右丞,俄充端明殿学士。太祖征兖州,驻城下,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庙 城平,以衎权知州事。归朝,权知开封。时王峻持权,衎与陈观俱为峻所引用 会峻败,观左迁,衎罢职,守兵部侍郎。显德初,上表求解官,授工部尚书,致 仕还乡里,台阁缙绅祖饯都门外,冠盖相望,时人荣之。建隆三年春,卒于家, 年七十四 (《宋史·列传二十九》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 /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B.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 /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C.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 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D.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 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 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相同意思。 因年老、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称为“乞骸骨”“填沟壑” C.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 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 D.丁忧,亦称丁艰,即遭遇父母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 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衎曾因向符习进献贺礼而受到笞刑,但事后符习很后悔,又上表推荐他做 观察推官,暂且搪塞前面所做的事 B.颜衎担任都官员外郎时,收到家信,得知父亲生病,没有奏报就弃官回家侍 候老人,最后不再有当官的想法。 C.父亲去世后,颜衎因母亲年老需要侍候,上表辞官,不许;后又两次上疏请 求,最终得到皇帝褒奖,与母亲回家了 D.颜衎曾因王峻的引荐而被重用,后又受到王峻的牵连而被罢官。最后退休回 家,临行时朝内官员争相为他送行 7.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5分) 译 文 (2)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5分) 译文
汉乾祐末,丁忧。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周广顺初, 起为尚书右丞,俄充端明殿学士。太祖征兖州,驻城下,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庙。 城平,以衎权知州事。归朝,权知开封。时王峻持权,衎与陈观俱为峻所引用。 会峻败,观左迁,衎罢职,守兵部侍郎。显德初,上表求解官,授工部尚书,致 仕还乡里,台阁缙绅祖饯都门外,冠盖相望,时人荣之。建隆三年春,卒于家, 年七十四。 (《宋史·列传二十九》)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 /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B. 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 /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C. 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 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D. 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 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 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相同意思。 因年老、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称为“乞骸骨”“填沟壑”。 C. 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 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 D. 丁忧,亦称丁艰,即遭遇父母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 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颜衎曾因向符习进献贺礼而受到笞刑,但事后符习很后悔,又上表推荐他做 观察推官,暂且搪塞前面所做的事。 B. 颜衎担任都官员外郎时,收到家信,得知父亲生病,没有奏报就弃官回家侍 候老人,最后不再有当官的想法。 C. 父亲去世后,颜衎因母亲年老需要侍候,上表辞官,不许;后又两次上疏请 求,最终得到皇帝褒奖,与母亲回家了。 D. 颜衎曾因王峻的引荐而被重用,后又受到王峻的牵连而被罢官。最后退休回 家,临行时朝内官员争相为他送行。 7. 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5 分) 译 文: (2)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5 分) 译 文: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8.下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简要分析全词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用 联,描摹了潮平江阔、风浪潜踪的江景,表现了诗人壮观、豪迈的气概。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强化了蜀地政治形势的险恶, 向友人表明属地不可久留,用 规劝有人早离是非之地。 (3)《赤壁赋》中 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笑声表 现的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盆兰花季明 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 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 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 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 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 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睛倏地被满院五彩缤 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 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 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8. 下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 分) 9. 请简要分析全词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用 “ , ” 一联,描摹了潮平江阔、风浪潜踪的江景,表现了诗人壮观、豪迈的气概。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强化了蜀地政治形势的险恶, 向友人表明属地不可久留,用 “ , ”规劝有人早离是非之地。 (3)《赤壁赋》中 “ , ” 两句,借助具体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婉转、悲凉幽怨的笑声表 现的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盆兰花 季明 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 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 一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 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 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 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睛倏地被满院五彩缤 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 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 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
老安憨憨地一笑,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 喜欢,尽管拿去!” 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 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所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 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 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 竟好在哪里,便随手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这天,几个外出打 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 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 另一个人说:“我打工的那个城市,一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 “五千多块?”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 又一个说:“五千多块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 三万块?那是啥兰花?”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 钱呢 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 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好像就是这样的!” 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 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 临走时,几个年轻人说:“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 啦,响都不响呢!” 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 半响,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个狗日的画家!”站起身,冲进屋里,找 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 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这个人也非常喜爱 兰花 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 老安斜着眼睛,说:“你给啥价?” 百块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 那人惊叫一声:“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 你!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 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 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狗日的!” “画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问。 老安想了想,说:“他叫李致宁!”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李致宁?那幅画呢?” 老安愕然地看着他:“干啥?
老安憨憨地一笑,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 喜欢,尽管拿去!” 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 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所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 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 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 竟好在哪里,便随手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这天,几个外出打 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一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 “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 另一个人说:“我打工的那个城市,一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 “五千多块?”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 又一个说:“五千多块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 “三万块?那是啥兰花?”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 钱呢! 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 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好像就是这样的!” 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 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 临走时,几个年轻人说:“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 啦,响都不响呢!” 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 半响,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个狗日的画家!”站起身,冲进屋里,找 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 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这个人也非常喜爱 兰花。 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 老安斜着眼睛,说:“你给啥价?” “一百块。”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 那人惊叫一声:“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 你!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 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 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狗日的!” “画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问。 老安想了想,说:“他叫李致宁!”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李致宁?那幅画呢?” 老安愕然地看着他:“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