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16届高三1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第一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儒家“五伦”说辨析 冯天瑜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 “五伦”一体论之 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五常”视作吃人的旧 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与,“五伦”捆绑 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 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分别代 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 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 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民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 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间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 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 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 述中,其精义有二: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尚书》中的“民 可近,不可下。民惟邦 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名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民听。”又称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 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 论题,是“爱民”“利民”, 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 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 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 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 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 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 际关系。“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湖北省宜昌市 2016 届高三 1 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 页,全卷共 1 50 分,考试用时 1 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第一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儒家“五伦”说辨析 冯天瑜 “五伦”说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以来的伦常说,将“三纲”与 “五伦”一体论之, 一并推尊为人伦准则;20 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则将“三纲五常”视作吃人的旧 礼教,加以整体摒弃。其实,无论肯定还是否定,将“三纲”与,“五伦”捆绑 在一起并不完全符合思想史实际。“三纲”说与“五伦”说虽然都是宗法社会的 产物、宗法观念的表现,有相通性,但二者的主旨和成说时期皆有差异,分别代 表我国传统伦常观念的两种走势,应当区别对待。 大体言之,酝酿于战国、定形于秦汉的“三纲”说是皇权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君 主集权制下的垂直式独断,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等级威权以及下对上的无条件服 从。而形成于先秦的“五伦”说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民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 蓄着血亲温情。“五伦”说,即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包含着人际间的温馨、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发乎人心 的骨肉之情,讲究的是“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五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集中反映在《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 先秦典籍的民本主义表 述中,其精义有二:其一,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尚书》中的“民 可近,不可下。民惟邦 本,本固邦宁”,是此精义的著名表述。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名论。其二,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民听。”又称: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五伦”说对君与臣两方面都提出要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 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本主义者的一个经常性 论题,是“爱民”“利民”, 反对“虐民”“残民”。孟子反复劝导国君“保民而王”,荀子则有警句:“君 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与魏征君臣对中的“水可 载舟,亦可覆舟”的名论,即承袭于此。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五伦”说同样提 出双向性要求。例如,在夫妇关系上,以“义”为标准,强调“夫妇以义事,义 绝而离之”“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父子关系上,主张“父慈子孝”;在兄 弟关系上,主张“兄友弟恭”。 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 际关系。“五伦”、说对人们提出互敬互助的要求,以形成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今天来说也不无现实意义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 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 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定认同,故我国 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进一步弘扬“五 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造发 展,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 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这是 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 (摘编自冯天瑜《儒家“五伦”说辨析》有删改) 1.关于“五伦”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五伦”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被推崇为人伦准则,20世纪初 的新文化运动将其视作 吃人的旧礼教。 B.,五伦”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体现,与“三纲”有相通性,但在 主旨和成说时期方面有一 定差异 C.“五伦”说即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包含着人际的温馨 理解和信任,讲究“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D.“五伦”说形成于先秦,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 着血亲温情,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对民本主义的表述体现了“五 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 如《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B.“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是“五 伦”的精义,正是从这些 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 C.无论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父子关系上,抑或夫妇关系上,“五伦”说都提 出了双向性要求,对维 护人际关系有一定积极作用。 D.“五伦”说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 定性的肯定认同,因此 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主张保民而王,荀子阐发的“水舟关系”都体现了民本主义者的“爱 民”“利民”思想,唐太 宗治理国家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B.虽然“五伦”与“三纲”被尊为封建社会的人伦准则,但“五伦”与”三 纲”不同,其精义对我们 今日建设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片面的单向要求,或是上对下的专断或是下对上的民主,都会导致社会矛盾 激化,国家丧失稳定
当然,“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 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 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定性的·肯定认同,故我国 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今日建设和谐社会,可进一步弘扬“五 伦”说在人际关系上的双向观照、和谐相处之义:同时要超越前人,有所创造发 展,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不同层级的良性互动,则有助于处理社会人际 关系,如政府与民众关系、劳资关系、民族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这是 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摘编自冯天瑜《儒家“五伦”说辨析》有删改) 1.关于“五伦”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五伦”是儒家伦理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被推崇为人伦准则,20 世纪初 的新文化运动将其视作 吃人的旧礼教。 B.,五伦”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宗法观念的体现,与“三纲”有相通性,但在 主旨和成说时期方面有一 , 定差异。 C.“五伦”说即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包含着人际的温馨、 理解和信任,讲究“情理”和人际关系的对称性、和谐性。 D.“五伦”说形成于先秦,相对较多地保留了氏族民主遗存和分权之义,蕴蓄 着血亲温情,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 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尚书>《左传》《孟子》《老子》等先秦典籍对民本主义的表述体现了“五 伦”说主张的君臣关系, 如《尚书》载周武王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B.“下是上的基础,民众是立国的根本”“民意即天意,民心即圣心”是“五 伦”的精义,正是从这些 认识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论。 C.无论在君臣关系上,还是在父子关系上,抑或夫妇关系上,“五伦”说都提 出了双向性要求,对维 护人际关系有一定积极作用。 D.“五伦”说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给予法 定性的肯定认同,因此 我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主张保民而王,荀子阐发的“水舟关系”都体现了民本主义者的“爱 民”“利民”思想,唐太 宗治理国家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B.虽然“五伦”与“三纲”被尊为封建社会的人伦准则,但“五伦”与”三 纲”不同,其精义对我们 今日建设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片面的单向要求,或是上对下的专断或是下对上的民主,都会导致社会矛盾 激化,国家丧失稳定
无法持续发展。 D.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 互助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以“五伦”为标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爚(yue),字晦伯,建阳人。与弟韬仲受学于朱熹、吕祖谦。乾道八年举进 士,调山阴主簿。焓 正版籍,吏不容奸。调饶州录事,通判黄奕将以事污焓,而己自以赃抵罪去。都 大坑冶耿某闵遗骸暴露, 议用浮屠法葬之水火,爚贻书曰:“使死者有知,祸亦惨矣。”请择髙阜为丛冢 以葬 调莲城令,大修学校,乞行经界。改知闽县,治以清简,庭无滞讼,兴利去害, 知无不为。差通判潭 州,未上,丁父忧。伪学禁兴,爚从熹武夷山讲道读书,怡然自适。筑云庄山房, 为终老隐居之计。调赣州坑冶司主管文字,,差知德庆府,入奏言:“前者北伐 之役,执事者不度事势,贻陛下忧。今虽从和议,愿益恐惧修省,必开言路以广 忠益,必张公道以进人才,必饬边备以防敌患 迁尚左郎官,请节内外冗费以收楮币。转对言:“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间 难以求义理之当否 政事之得失则圣学进而治道隆矣。”乞收拾人才及修明军政。迁浙西提点刑狱, 巡按不避寒暑,多所平反 有杀人而匿权家者,吏弗敢捕,爚竟获之 迁国子司业,言于丞相史弥远,请以熹所著</SPAN>论语》、《中庸》、《大学》、 《孟子》之说以备劝讲,正君定 国,慰天下学士大夫之心。奏言:“宋兴,《六经》微旨,孔、孟遗言,发明于 千载之后,以事父则孝,以 事君则忠,而世之所谓道学也。庆元以来,权佞当国,恶人议己,指道为伪,屏 其人,禁其书,学者无所 依乡,义利不明,趋向污下,人欲横流,廉耻日丧。乞罢伪学之诏,息邪说, 正人心,宗社之福。”又请 以熹《白鹿洞规>颁示太学,取熹《四书集注》刊行之。 兼工部侍郎。奏:“乞使沿边之民,各自仕伍,教阅于乡,有急则相救援,无事 则耕稼自若,军政隐然 寓于田里之间,此非止一时之利也。”请城沿边州郡、罢遣贺正使。试刑部侍郎, 兼职依旧,赐对衣、金 带,辞,不允。两请致仕,不允。奏绝金人岁币,建制置司于历阳以援两淮。乞 罢瑞庆圣节,谢绝金使。 卒,赠光禄大夫,赐谥文简。 (《宋史·刘爚传》有删改) 4对文中划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圣 学进/而治道隆矣
无法持续发展。 . D.清末民初的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 互助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以“五伦”为标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爚(yue),字晦伯,建阳人。与弟韬仲受学于朱熹、吕祖谦。乾道八年举进 士,调山阴主簿。焓 正版籍,吏不容奸。调饶州录事,通判黄奕将以事污焓,而己自以赃抵罪去。都 大坑冶耿某闵遗骸暴露, 议用浮屠法葬之水火,爚贻书曰:“使死者有知,祸亦惨矣。”请择高阜为丛冢 以葬。 调莲城令,大修学校,乞行经界。改知闽县,治以清简,庭无滞讼,兴利去害, 知无不为。差通判潭 州,未上,丁父忧。伪学禁兴,爚从熹武夷山讲道读书,怡然自适。筑云庄山房, 为终老隐居之计。调赣州坑冶司主管文字,,差知德庆府,入奏言:“前者北伐 之役,执事者不度事势,贻陛下忧。今虽从和议,愿益恐惧修省,必开言路以广 忠益,必张公道以进人才,必饬边备以防敌患。” 迁尚左郎官,请节内外冗费以收楮币。转对言:“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 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 政事之得失则圣学进而治道隆矣。”乞收拾人才及修明军政。迁浙西提点刑狱, 巡按不避寒暑,多所平反。 有杀人而匿权家者,吏弗敢捕,爚竟获之。 迁国子司业,言于丞相史弥远,请以熹所著<</SPAN>论语》、《中庸》、《大学》、 《孟子》之说以备劝讲,正君定 国,慰天下学士大夫之心。奏言:“宋兴,《六经》微旨,孔、孟遗言,发明于 千载之后,以事父则孝,以 事君则忠,而世之所谓道学也。庆元以来,权佞当国,恶人议己,指道为伪,屏 其人,禁其书,学者无所 依乡,义利不明,趋向污下,人欲横流,廉耻日丧。乞罢伪学之诏,息邪说,、 正人心,宗社之福。”又请 以熹《白鹿洞规>颁示太学,取熹《四书集注》刊行之。 兼工部侍郎。奏:“乞使沿边之民,各自什伍,教阅于乡,有急则相救援,无事 则耕稼自若,军政隐然 寓于田里之间,此非止一时之利也。”请城沿边州郡、罢遣贺正使。试刑部侍郎, 兼职依旧,赐对衣、金 带,辞,不允。两请致仕,不允。奏绝金人岁币,建制置司于历阳以援两淮。乞 罢瑞庆圣节,谢绝金使。 卒,赠光禄大夫,赐谥文简。 (《宋史·刘爚传》有删改) 4.对文中划破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圣 学进/而治道隆矣
B.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圣 学进/而治道隆矣 C.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 圣学进而治道隆矣 D.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 圣学进而治道隆矣 5.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浮屠”是梵语音译,也写做“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文中“浮屠法 葬之水火”也就是指佛 教提倡水葬、火葬。 B.《六经》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本儒学经典,相 传是由孔子晚年整理的。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如果是遭到罢免则往往称为“贬” 或“黜 D.“谥号”是指朝廷根据官员为官政绩和品行赐予称号,以示嘉奖;如范仲淹 赐谥文正,本文中刘煸 则赐谥文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步入仕途不久,刘爚调任饶州录事,但是饶州通判黄奕用不实之言,诬陷刘 爚,使刘爚在任期未 满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背着罪名离任。 B.在担任潭州通判期间,刘爚一面跟随老师朱熹讲道读书,一面建议朝廷广开 言路,延揽人才,加 强边备。 C.刘爚认为,南宋庆元以后,奸人当道,他们害怕有人用公义议论自己,因而 排斥儒学、迫害儒士, 导致社会世风日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拾儒学。 D.兼任工部侍郎后,刘爚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边境设立州郡、建立援助两淮 的制置司、不再向金 人纳贡、停止不必要的节庆等,这些建议都被朝廷一一采纳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改知闽县,治以清简,庭无滞讼,兴利去害,知无不为。(5分) (2)乞使沿边之民,各自什伍,教阅于乡,有急则相救援,无事则耕稼自若。(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9题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髙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8.上阕写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9.晏殊曾在《浣溪沙》中抒发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慨, 本词抒发的情感与《浣 溪沙》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B.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圣 学进/而治道隆矣 C.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 圣学进而治道隆矣 D.愿于经筵讲读/大臣奏对/反复问难/以求义理之当否/与政事之得失/则 圣学进而治道隆矣: 5.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浮屠”是梵语音译,也写做“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文中“浮屠法 葬之水火”也就是指佛 教提倡水葬、火葬。 B.《六经》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本儒学经典,相 传是由孔子晚年整理的。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如果是遭到罢免则往往称为“贬” 或“黜”。 D.“谥号”是指朝廷根据官员为官政绩和品行赐予称号,以示嘉奖;如范仲淹 赐谥文正,本文中刘煸 则赐谥文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步入仕途不久,刘爚调任饶州录事,但是饶州通判黄奕用不实之言,诬陷刘 爚,使刘爚在任期未 满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背着罪名离任。 B.在担任潭州通判期间,刘爚一面跟随老师朱熹讲道读书,一面建议朝廷广开 言路,延揽人才,加 强边备。 C.刘爚认为,南宋庆元以后,奸人当道,他们害怕有人用公义议论自己,因而 排斥儒学、迫害儒士, 导致社会世风日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拾儒学。 D.兼任工部侍郎后,刘爚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边境设立州郡、建立援助两淮 的制置司、不再向金 人纳贡、停止不必要的节庆等,这些建议都被朝廷一一采纳。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改知闽县,治以清简,庭无滞讼,兴利去害,知无不为。(5 分) (2)乞使沿边之民,各自什伍,教阅于乡,有急则相救援,无事则耕稼自若。(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 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 8-9 题。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8.上阕写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5 分) 9.晏殊曾在《浣溪沙》中抒发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慨, 本词抒发的情感与《浣 溪沙》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年轻时曾才貌双全的诗句是:, (2).《阿房宫赋》中“ 两句写秦宫中的妃嫔媵嫱每日梳洗打扮 使得河水都泛起了油脂 (3)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 两句借回雁峰 的典故,反映了塞外之人的思归之情。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 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 1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茹饭① 韩少功 春天到了,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语言变化的季节。罗伯的一个远方侄儿来山里挑 炭,已经走到罗伯门 口,主人顺口说了一句:“茹饭了?” “茹饭”就是吃饭,古人“茹毛饮血”就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茹”字:见面问 一问对方茹了没有 是马桥人一种习惯。一般来说,是句不可当真的世故 同样不可当真的回答应该是“茹了。”——尤其在眼下的春天,在青黄不接家家 吃浆之际,在多数人 都饿得大脚跟发软膝盖发凉之际 没料到侄儿有点呆气,硬邦邦回了一句“没茹”,使罗伯一时手足无措,吃了一 惊。他问:“真的没茹?” 后生说:“真的没茹。”罗眨眨眼,“你这个人就是,茹了就茹了,没茹就没茹, 到底茹了没有?”后生被 逼出一脸苦相,“真的没茹呵。”罗有点生气:“我晓得你,从来不讲老实话 茹了说没茹,没茹呢说茹了, 搞什么鬼么!你要是真地没有茹,我就去煮,柴是现成的,米是现成的,一把火 就成了。要不,到人家那 里借一碗也便当得很,你讲什么客气呢!”后生被这一番话弄得晕头转向,不明 白自己刚才客气在何处, 很惭愧地冒出了汗珠,“我……我真的……”罗气势汹汹地说:“你呀你,都要 收婆娘了,说句话还是琐琐 碎碎,不别脱,不砍切②,有什么不好说的?到了这里,到了家里一样。又不是 外人。茹了就是茹了,没 茹就是没茹。 后生已无招架之功,被逼无奈,只好很不情愿地吞吞吐吐:,“我……茹……” 罗激动地一拍大腿,“我晓得吧?我一眼就看出来了,还不是?你是诳我。我都 快满花甲了,你在我 面前还没有一句老实话。作孽呵。坐吧。” 他指了指门槛边的一张凳子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年轻时曾才貌双全的诗句是: ,____。 (2).《阿房宫赋》中“___ _, ”两句写秦宫中的妃嫔媵嫱每日梳洗打扮, 使得河水都泛起了油脂。 (3)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___ _, ”两句借回雁峰 的典故,反映了塞外之人的思归之情。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 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茹饭① 韩少功 春天到了,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语言变化的季节。罗伯的一个远方侄儿来山里挑 炭,已经走到罗伯门 口,主人顺口说了一句:“茹饭了?” “茹饭”就是吃饭,古人“茹毛饮血”就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茹”字:见面问 一问对方茹了没有, 是马桥人一种习惯。一般来说,是句不可当真的世故。 同样不可当真的回答应该是“茹了。”——尤其在眼下的春天,在青黄不接家家 吃浆之际,在多数人 都饿得大脚跟发软膝盖发凉之际。 没料到侄儿有点呆气,硬邦邦回了一句“没茹”,使罗伯一时手足无措,吃了一 惊。他问:“真的没茹?” 后生说:“真的没茹。”罗眨眨眼,“你这个人就是,茹了就茹了,没茹就没茹, 到底茹了没有?”后生被 逼出一脸苦相,“真的没茹呵。”罗有点生气:“我晓得你,从来不讲老实话。 茹了说没茹,没茹呢说茹了, 搞什么鬼么!你要是真地没有茹,我就去煮,柴是现成的,米是现成的,一把火 就成了。要不,到人家那 里借一碗也便当得很,你讲什么客气呢!”后生被这一番话弄得晕头转向,不明 白自己刚才客气在何处, 很惭愧地冒出了汗珠,“我……我真的……”罗气势汹汹地说:“你呀你,都要 收婆娘了,说句话还是琐琐 碎碎,不别脱,不砍切②,有什么不好说的?到了这里,到了家里一样。又不是 外人。茹了就是茹了,没 茹就是没茹。” 后生已无招架之功,被逼无奈,只好很不情愿地吞吞吐吐:,“我……茹……” 罗激动地一拍大腿,“我晓得吧?我一眼就看出来了,还不是?你是诳我。我都 快满花甲了,你在我 面前还没有一句老实话。作孽呵。坐吧。” 他指了指门槛边的一张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