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春大学旅游学院TheTourismCollegeof Changchun University《园林植物学》课程教案2018年4月1
1 《园林植物学》课程教案
学科基础必2018-2019学课程类型授课时间修课程年第一学期2018级考试授课对象考核方式风景园林s 2一2 维管组织、维管束和组织系统第三章种子和幼苗s3一1种子的结构章节标题第三章种子和幼苗一、教学内容$2一2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一、复合组织植物个体发育中,凡由同类细胞构成的组织,称简单组织,如分生组织、薄壁组织;而由多种类型细胞构成的组织,称复合组织,如表皮、周皮、木质部、韧皮部、维管束。1.维管组织木质部:导管、管胞、木薄壁组织、木纤维;韧皮部:筛管、伴胞、筛胞、韧皮薄壁细胞、韧皮纤维。1.维管束由木质部和韧皮部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由原形成层分化产生。根据有无形成层而分两大类:有限维管束、无限维管束(有束中形成层)。根据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排列位置而分为:外韧维管束:一般被子植物,又分有限~和无限~。周韧维管束:被子植物花丝,酸模、秋海棠茎,蕨根状茎,双韧维管束:瓜类、茄类、薯类。二、组织系统皮系统:包括表皮和周皮,覆盖于植物体表面的保护层。基本系统:包括各类薄壁组织、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维管系统:Vascularsystem: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这些维管组织贯穿于植物体内,并相互连接而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的完整体系。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韧皮部运输有机养料。第三章种子和幼苗种子是种子植物所特有的繁殖器官。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进化程度最高、结构最复杂、能产生种子的高等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2
2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必 修课程 授课时间 2018-2019 学 年第一学期 授课对象 2018 级 风景园林 考核方式 考试 § 2—2 维管组织、维管束和组织系统 第三章 种子和幼苗 § 3—1 种子的结构 章节标题 第三章 种子和幼苗 一、教学内容 §2- 2 复 合 组 织 和 组 织 系 统 一、复合组织 植物个体发育中,凡由同类细胞构成的组织,称简单组织,如分生组织、薄 壁组织;而由多种类型细胞构成的组织,称复合组织,如表皮、周皮、木质部、 韧皮部、维管束。 1.维管组织 木质部:导管、管胞、木薄壁组织、木纤维; 韧皮部:筛管、伴胞、筛胞、韧皮薄壁细胞、韧皮纤维。 1. 维管束 由木质部和韧皮部共同组成的束状结构,由原形成层分化产生。根 据有无形成层而分两大类:有限维管束、无限维管束(有束中形成层)。 根据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排列位置而分为: 外韧维管束:一般被子植物,又 分有限~和无限~。 周韧维管束:被子植物花丝,酸模、秋海棠茎,蕨根状茎。 双韧维管束:瓜类、茄类、薯类。 二、组织系统 皮系统:包括表皮和周皮,覆盖于植物体表面的保护层。 基本系统:包括各类薄壁组织、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维管系统:Vascular system: 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这些维管组织贯穿于植物体 内,并相互连接而组成一个结构和功能上的完整体系。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 韧皮部运输有机养料。 第 三 章 种 子 和 幼 苗 种子是种子植物所特有的繁殖器官。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进化程度最高、结 构最复杂、能产生种子的高等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由胚珠形成的种子是真正的种子,如大豆、油菜、花生等的种子。在农业生产上除真正的种子外,还有果实、营养器官等也常视为种子,如小麦、玉米、向日葵的籽粒,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甘薯的种苗是由块根发育而成。s3一1种子的基本结构一、胚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是构成种子的最重要部分,是新植物的原始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等构成。二、胚乳胚乳: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成。主要有淀粉、脂肪、蛋白质。三、种皮种皮:由一层珠被或两层珠被发育而成。二、教学目标及要求掌握维管组织的组成、维管束的类型,种子的结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维管束的类型种子的结构四、教学过程设计1.课程导入2.内容讲授3.巩固练习4.归纳小结5.作业布置五、相关资源六、板书设计
3 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由胚珠形成的种子是真正的种子,如大豆、油菜、 花生等的种子。在农业生产上除真正的种子外,还有果实、营养器官等也常视为 种子,如小麦、玉米、向日葵的籽粒,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甘薯的种苗是 由块根发育而成。 §3- 1 种 子 的 基 本 结 构 一、胚 胚 :是由受 精 卵发 育 而来 的 ,是 构 成种 子 的最 重 要部 分 ,是 新 植物 的原始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等构成。 二、胚 乳 胚乳: 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成。主要有淀粉、脂肪、蛋白质。 三、种 皮 种皮: 由一层珠被或两层珠被发育而成。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掌握维管组织的组成、维管束的类型,种子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维管束的类型 种子的结构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课程导入 2.内容讲授 3.巩固练习 4.归纳小结 5.作业布置 五、相关资源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4
4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