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一中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量修审是人:盒秋滨 (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母语文化及其他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 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 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 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 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 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 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 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 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 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 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 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 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 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 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 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 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 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 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 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 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 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 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 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 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 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 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有例为证,联合国机关部门统计, 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 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
鹤岗一中 2011—2012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董 博 审题人:金 秋 滨 (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母语文化及其他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 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 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 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 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 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 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 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 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 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 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 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 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 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 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 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 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 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 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 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 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 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 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 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 为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 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 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有例为证,联合国机关部门统计, 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主要大国都在用法律 形式维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
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 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 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 们的万世基业。 1关于母语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母语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纯洁的文化,但随着近年来“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它的 安全已经受到了影响 B.母语文化是民族主义精神的载体,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实质上就是捍卫母语文化, 延续民族主义精神 C.母语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它能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汉语的 文化表达。 D.母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当外来语强势入侵时,必须坚决捍卫汉 语言文化的纯洁与历史传统 2下列关于“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的母语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如近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使用己经到了非常 严重的程度,而且我们的母语文化有可能被外来文化完全取代。 B外来文化己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母语文化的安全,而我们的母语文化还没有采取积极的措 施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反而对外来文化采取了盲目崇拜的态度。 C.我们的母语文化历来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善于融合、改造、照搬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发 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就是明证。 D.文字之争实际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因此我们不能因吸收外来文化而损害母 语文化的纯洁和历史传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咖啡”“俱乐部”“银行”“电话”“菠菜”“啤酒”“芭蕾舞”等外来词都是通过音译而进 入汉语基本语汇的,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如今已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外来词语了。 B.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是某些国人轻视民族文化、缺失自信力的表现 C.汉字具有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绝妙结合的特点,而且是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这些 都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也是她优于西方其他文字之处。 D.汉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的老文字之一,之所以能保留至今,跟我们中国有海纳百川的 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或改造或融合等方法来应对外来文 化的入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 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 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 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淅江,泛具区(太湖的古名)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
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 坚决维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 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 们的万世基业。 1.关于母语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母语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纯洁的文化,但随着近年来“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它的 安全已经受到了影响。 B.母语文化是民族主义精神的载体,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实质上就是捍卫母语文化, 延续民族主义精神。 C. 母语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它能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汉语的 文化表达。 D.母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当外来语强势入侵时,必须坚决捍卫汉 语言文化的纯洁与历史传统。 2.下列关于“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母语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如近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使用已经到了非常 严重的程度,而且我们的母语文化有可能被外来文化完全取代。 B.外来文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母语文化的安全,而我们的母语文化还没有采取积极的措 施来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反而对外来文化采取了盲目崇拜的态度。 C.我们的母语文化历来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善于融合、改造、照搬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发 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就是明证。 D.文字之争实际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因此我们不能因吸收外来文化而损害母 语文化的纯洁和历史传统。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咖啡”“俱乐部”“银行”“电话”“菠菜”“啤酒”“芭蕾舞”等外来词都是通过音译而进 入汉语基本语汇的,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如今已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外来词语了。 B.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是某些国人轻视民族文化、缺失自信力的表现。 C.汉字具有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绝妙结合的特点,而且是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这些 都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也是她优于西方其他文字之处。 D.汉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的老文字之一,之所以能保留至今,跟我们中国有海纳百川的 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或改造或融合等方法来应对外来文 化的入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6 题。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 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 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 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太湖的古名)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
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 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 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 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 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因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 理,众莫能折。时藩府②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 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 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 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③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④历代法书周彝⑤汉砚唐雷氏琴⑥,日游其间 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⑦,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 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生姓宋,名克,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选自明·高启《高太史凫藻集》) 注: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大官,曾作《握奇经》(讲兵法的书) ②藩府:指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③楼君卿、原巨先:都是任侠好客的人。④ 庋:收藏。⑤周彝:周代的铜器。⑥雷氏琴:传说唐代雷威用松木制的琴 ⑦钟、王:钟繇、王羲之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谢酒徒去 谢:告别 B.故人皆多生 多:赞许 C.素工草隶,逼钟、王 逼:逼迫 D.使酒人恶能勇 恶:怎么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反映南宫生“任侠好客”性格的一组是(3分)() ①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②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③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 ④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莫能折 ⑤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 A.②④⑤ ②③⑤ C.①③④ ③④⑤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宫生年轻时不仅任侠好客,而且有大志,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才未能建 番大的功业。 B.南宫生的“任侠”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勇”和“义”,文章也正是从这两个方 面举例说明的 C.作者表现南宫生的“奇”,引的事例都很突出,叙述、描写很生动,所以能够给读者以深 刻的印象。 D.文章末尾推崇南宫生由进取变为退隐,这是旧时代一部分士大夫的思想,我们今天应该 批判地对待 7、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旦因客诣生谢,请结欢。(5分) 译
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 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 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 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非懦懦, 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因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 理,众莫能折。时藩府②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 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 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 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③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④历代法书周彝⑤汉砚唐雷氏琴⑥,日游其间 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⑦,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 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生姓宋,名克,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选自明•高启《高太史凫藻集》) 注: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大官,曾作《握奇经》(讲兵法的书)。 ②藩府:指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③楼君卿、原巨先:都是任侠好客的人。④ 庋:收藏。⑤周彝:周代的铜器。⑥雷氏琴:传说唐代雷威用松木制的琴。 ⑦钟、王:钟繇、王羲之。 4、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乃谢酒徒去 谢:告别 B.故人皆多生 多:赞许 C.素工草隶,逼钟、王 逼:逼迫 D.使酒人恶能勇 恶:怎么 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反映南宫生“任侠好客”性格的一组是(3 分)( ) ①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 ②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③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 ④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莫能折 ⑤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南宫生年轻时不仅任侠好客,而且有大志,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才未能建 一番大的功业。 B.南宫生的“任侠”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勇”和“义”,文章也正是从这两个方 面举例说明的。 C.作者表现南宫生的“奇”,引的事例都很突出,叙述、描写很生动,所以能够给读者以深 刻的印象。 D.文章末尾推崇南宫生由进取变为退隐,这是旧时代一部分士大夫的思想,我们今天应该 批判地对待。 7、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明旦因客诣生谢,请结欢。(5 分) 译文:
2)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淸泉,琼珠碎却圆。 8、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6分) 9、试析“燃”字的妙用(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用之如泥沙?……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 怀旧空吟闻笛赋 自将磨洗认前朝。 4、君问归期未有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忆蔡尚思先生 施宣圆 5月20日,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蔡尚思先生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 享年104岁。噩耗传来,我思绪滚滚,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先生的音容笑貌· 与匡亚明先生争论孔子 蔡尚思先生是我的老师。上世纪60年代初,他给我们年级上中国近现代史选修课,我 有时去旁听。那时老师下课后就回去,学生和他们接触不多。我和他熟悉是在80年代初以 后,我常常去他家和他聊天 1987年2月的一天,他来电要我去他家,说有事和我商量。我到了他家,他取出一张 《文汇报》,指着学林版一篇匡亚明先生的文章《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说,他不同意 匡老的观点,要写文章同他商榷 匡老是老革命,是南京大学校长,是一位孔子研究专家。匡老的这篇文章提出用“三分 法”来考察孔子的思想。所谓“三分法”,一是凡属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宗法等级制、专 制君王统治利益的,必须批判,必须决裂;二是凡属于含有合理因素、又含有历史局限性带 来的消极因素的思想,必须进行科学分析,批判其消极因素,吸取其积极因素;三是凡属至
2)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 8-9 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8、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6 分) 9、试析“燃”字的妙用(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 ,用之如泥沙?……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 。 2、怀旧空吟闻笛赋, 。 3、 ,自将磨洗认前朝。 4、君问归期未有期,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忆蔡尚思先生 施宣圆 5 月 20 日,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蔡尚思先生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 享年 104 岁。噩耗传来,我思绪滚滚,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先生的音容笑貌…… 与匡亚明先生争论孔子 蔡尚思先生是我的老师。上世纪 60 年代初,他给我们年级上中国近现代史选修课,我 有时去旁听。那时老师下课后就回去,学生和他们接触不多。我和他熟悉是在 80 年代初以 后,我常常去他家和他聊天。 1987 年 2 月的一天,他来电要我去他家,说有事和我商量。我到了他家,他取出一张 《文汇报》,指着学林版一篇匡亚明先生的文章《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说,他不同意 匡老的观点,要写文章同他商榷。 匡老是老革命,是南京大学校长,是一位孔子研究专家。匡老的这篇文章提出用“三分 法”来考察孔子的思想。所谓“三分法”,一是凡属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宗法等级制、专 制君王统治利益的,必须批判,必须决裂;二是凡属于含有合理因素、又含有历史局限性带 来的消极因素的思想,必须进行科学分析,批判其消极因素,吸取其积极因素;三是凡属至
今仍有生命力而闪耀真理智慧因素的要发扬光大 不久,蔡尚思先生送来文章:《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一与匡亚明冋志商榷》,指出 在孔子及孔学的研究中,根据具体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坚持“两分法”,才是最基本最重要 的研究方法,匡老的“三分法”不是研究孔子的根本方法。两篇文章发表后,成为当时还未 形成争鸣风气的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 蔡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勇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不良的学术风气,也敢于言人 所未言,发人所未发。1997年国庆节,我去他家,他说现在学术界都说陈寅恪是“国学大 师”,简直是“大家公认”的,他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贵在实事求是,不能信口开河。 上世纪20年代初,陈寅恪曾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的身份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讲课 蔡先生听过他的课。蔡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而值得骄傲的就是周秦诸子,可以说 周秦诸子是中国文化的老祖宗,而陈寅恪先生却反而认为“周秦诸子,实无足称”,“今人盛 称周秦之国粹,实大误”。难道有这样的“国学大师”吗?蔡先生认为:“陈寅恪先生确是大 师,但要知道,在大师中,他是中国史学大师之一与通晓多种多国文字大师,而不是所谓的 国学大师’。” 他对老师是很尊重和钦佩的,再三强调,仅凭陈寅恪通晓十六七种文字,他就真是古今 中外第一人,比所谓“国学大师”更加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我问他敢不敢 写文章发表?他说怎么不敢。说罢,从信封中抽出一篇稿子,我一看,标题:我知道的陈寅 恪先生(发表时改为《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原来,他稿子已经写好。“我爱我的老师 但我更尊重历史事实。”蔡先生这样说 “学术研究贵在争鸣 在学术界,蔡先生是以敢于讲真话、敢于争鸣著称的一位老教授。解放前,他就以批判 封建礼教道统而得罪国民党当局。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地参加孔学和其他学术问题的争论。 每次参加学术研讨会,不管大会还是小会,他都与人争鸣:他的文章都要提出自己的真知灼 见。于是,有人说蔡先生思想“偏激”、“好辩”;也有人劝他做学术界的“好好先生”,年龄 那么大了,何苦再去得罪人呢?然而,他总是坚信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在学术上决不朝秦暮 楚。他的态度是真诚的,他的见解是他研究的心得,他的讲话发自他的内心 蔡先生说:“学术研究贵在争鸣,没有争鸣就不能有所创新,自成一家。没有争鸣就只 好陈陈相因,人云亦云,变成奴才,止步不前,葬送学术。”他多次在报刊上著文呼吁:学 术没有禁区,学术必须民主,学术必须争鸣,没有争鸣就没有学术,没有争鸣就出不了大家 他在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不断实践自己的诺言。正因为如此,他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 的思想家一一进行剖析,重新评估,完成了以《中国传统思想的总批判》为代表的20余部 中国思想史大著,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一家之言。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匡亚明认为应该用“三分法”来考察孔子的思想。所谓“三分法”,指凡属于糟粕的内 容必须抛弃:凡属于合理又含有历史局限性的内容则有选择地吸收:凡属于真理的内容则要 发扬光大 B.蔡尚思先生认为在孔子及孔学的研究中应坚持传统的“两分法”。并由此引发了与匡亚明 先生的一段争论 C.蔡尚思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且值得骄傲的就是周秦诸子,而陈寅恪先生却认 为“周秦诸子,实无足称”。为此又引发了学术界的一场争论 D.蔡尚思先生对老师陈寅恪很尊重很钦佩,虽然如此,他仍然不赞同人们称陈为“国学大 师”,表现了蔡尚思先生敢于求实的精神
今仍有生命力而闪耀真理智慧因素的要发扬光大。 不久,蔡尚思先生送来文章:《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与匡亚明同志商榷》,指出 在孔子及孔学的研究中,根据具体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坚持“两分法”,才是最基本最重要 的研究方法,匡老的“三分法”不是研究孔子的根本方法。两篇文章发表后,成为当时还未 形成争鸣风气的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 蔡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勇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不良的学术风气,也敢于言人 所未言,发人所未发。1997 年国庆节,我去他家,他说现在学术界都说陈寅恪是“国学大 师”,简直是“大家公认”的,他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贵在实事求是,不能信口开河。 上世纪 20 年代初,陈寅恪曾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的身份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讲课, 蔡先生听过他的课。蔡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而值得骄傲的就是周秦诸子,可以说 周秦诸子是中国文化的老祖宗,而陈寅恪先生却反而认为“周秦诸子,实无足称”,“今人盛 称周秦之国粹,实大误”。难道有这样的“国学大师”吗?蔡先生认为:“陈寅恪先生确是大 师,但要知道,在大师中,他是中国史学大师之一与通晓多种多国文字大师,而不是所谓的 ‘国学大师’。” 他对老师是很尊重和钦佩的,再三强调,仅凭陈寅恪通晓十六七种文字,他就真是古今 中外第一人,比所谓“国学大师”更加难能可贵,更加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我问他敢不敢 写文章发表?他说怎么不敢。说罢,从信封中抽出一篇稿子,我一看,标题:我知道的陈寅 恪先生(发表时改为《陈寅恪不是“国学大师”》),原来,他稿子已经写好。“我爱我的老师, 但我更尊重历史事实。”蔡先生这样说。 “学术研究贵在争鸣” 在学术界,蔡先生是以敢于讲真话、敢于争鸣著称的一位老教授。解放前,他就以批判 封建礼教道统而得罪国民党当局。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地参加孔学和其他学术问题的争论。 每次参加学术研讨会,不管大会还是小会,他都与人争鸣;他的文章都要提出自己的真知灼 见。于是,有人说蔡先生思想“偏激”、“好辩”;也有人劝他做学术界的“好好先生”,年龄 那么大了,何苦再去得罪人呢?然而,他总是坚信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在学术上决不朝秦暮 楚。他的态度是真诚的,他的见解是他研究的心得,他的讲话发自他的内心。 蔡先生说:“学术研究贵在争鸣,没有争鸣就不能有所创新,自成一家。没有争鸣就只 好陈陈相因,人云亦云,变成奴才,止步不前,葬送学术。”他多次在报刊上著文呼吁:学 术没有禁区,学术必须民主,学术必须争鸣,没有争鸣就没有学术,没有争鸣就出不了大家。 他在 70 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不断实践自己的诺言。正因为如此,他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 的思想家一一进行剖析,重新评估,完成了以《中国传统思想的总批判》为代表的 20 余部 中国思想史大著,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一家之言。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匡亚明认为应该用“三分法”来考察孔子的思想。所谓“三分法”,指凡属于糟粕的内 容必须抛弃;凡属于合理又含有历史局限性的内容则有选择地吸收;凡属于真理的内容则要 发扬光大。 B.蔡尚思先生认为在孔子及孔学的研究中应坚持传统的“两分法”。并由此引发了与匡亚明 先生的一段争论。 C.蔡尚思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且值得骄傲的就是周秦诸子,而陈寅恪先生却认 为“周秦诸子,实无足称”。为此又引发了学术界的一场争论。 D.蔡尚思先生对老师陈寅恪很尊重很钦佩,虽然如此,他仍然不赞同人们称陈为“国学大 师”,表现了蔡尚思先生敢于求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