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六月考试 语文试卷命题人:关艳清核对人:祝晓娟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8) 页,第Ⅱ卷第(9)页至第(10)页 2、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现代文阅读(3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 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 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 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 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 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 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 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一—“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 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 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 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 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 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 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 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
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六月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关艳清 核对人:祝晓娟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8) 页,第Ⅱ卷第(9)页至第(10)页。 2、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 75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9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 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 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 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 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 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 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 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 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 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 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 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 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 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 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
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 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 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 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 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 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 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 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 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 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 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 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 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 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
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 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 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 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 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 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 国书法理论在很早以前就诞生了。 B、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这种理论不断 细化并影响了历代对“永字八法”的讨论。 C、用“眼中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如果遇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 这种以物对应的方法就陷入了尴尬。 D、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体现了尚意书法追求的心性 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的书论家不仅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还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 画的形状与面貌,这说明当时已存在“观物取象”的意识。 B、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 之形,对点画的描述微观细致。 C、梁武帝评价王羲之的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的字“如龙威虎振,剑拔弩 张”,这是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不同风格和流露出的不同的生命意象。 D、孙过庭《书谱》认为,在感受与体悟之后,可知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简单的视 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且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我国书法理论萌芽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很高,它的内涵在不同时段、不同理
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 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 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 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 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l 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 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 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 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 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 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 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 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 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 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 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 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 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 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 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
论家的认知中存在着不同之处。 B、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眼中自然”“胸中自然”“手中自然”三个阶段互为因果,体现 了从偏重自然精神到偏重人格精神的发展过程。 C、宋代书法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主要追求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 然”,以“一切都自然而然”为书法的最高境界。 D、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悟与回归,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不断深化,由注重点画形 状,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风格,再到注重心性表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 1923 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 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 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 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 A,而且 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 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 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 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 中首次发现的新属 5 个,新种 121 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 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 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 120 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 41 位真菌学家中, 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 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 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 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 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 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
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 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 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 “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 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 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 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 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 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 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 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 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邓叔群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 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 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 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 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二项是( (4分) A、本文以空间顺序写作,着重记叙了邓叔群一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为读者塑造 了一个具有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的科学家的形象。 B、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 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作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
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 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 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 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 “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 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 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 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 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 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 年, 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 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 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邓叔群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 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 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 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 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二项是( ) (4 分) A、本文以空间顺序写作,着重记叙了邓叔群一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为读者塑造 了一个具有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的科学家的形象。 B、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 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C、作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
筹建农学院。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 D、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将私人房产捐献给国家。抗美 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并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 术骨干。 6.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陈设一个家 (台湾)吴念真 才一进门,屋内就传来一个气急败坏的声音:“你给我出去哦!”小梁刚开口说“我是电 视台……”里头就已飞出来一个玻璃罐子碎裂在他脚前,一阵恶臭随之飘了过来。 他仓皇地逃到屋外打手机,制片接到电话也一阵大骂:“你活该!我不是说过去之前先 找里长吗?蠢!” 走过山路,看到远处有人在菜园除草,彼此隔空吼叫两三句,小梁就找到里长了。里长 带着他再度走向那个场景时,小梁才仔细地观察四周的风景:举目所及,大部分都是杂草丛 生的田地,零落的房舍不是弃置、失修,就是大门深锁。完全符合剧本的描述:一个人口外 移严重、只剩少数老人独居或相依为命的萧条小村落 里长说,他跟制片建议用老太太的家当场景,主要是想给她一点租金,“这也是功德 件,你说是不是?” 他说老太太的先生早年是矿工,肺不好,过世时六十岁还不到:儿子是货车司机,很孝 顺,没想到几年前出车祸死了。媳妇领了保险金带着孙子要离开时,村里人都骂,老太太说 这样对孙子才好,“去都市把书读高一点,才不会像祖父和爸爸一样,用命换饭吃!” 过去几年,老太太辗转各个建筑工地,帮人煮三餐赚钱过生活,几年前身体不好才回来, 现在只靠领政府给的津贴过日子 有里长陪,小梁总算进到那间异味扑鼻的屋子里。老太太约莫七十岁,苍白、瘦弱, 头乱发,双腿好像都已经没力了,只能靠着助步的铁架在有限的范围里活动。 不过,看到小梁,她倒是和善地笑着跟他道歉,说村子很少听见年轻人的声音,之前有 几个年轻人进到她家里,结果“不是来偷就是来抢,连铁门都整个给我拔去”! 里长问她:“你是用什么武器丢这个少年的? “一罐没吃完的酱菜啦,早上要吃的时候才知道长霉了。”她有点自责地说,“我哦,会被 雷公打!
筹建农学院。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 D、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将私人房产捐献给国家。抗美 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并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 术骨干。 6.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 陈设一个家 (台湾)吴念真 才一进门,屋内就传来一个气急败坏的声音:“你给我出去哦!”小梁刚开口说“我是电 视台……”里头就已飞出来一个玻璃罐子碎裂在他脚前,一阵恶臭随之飘了过来。 他仓皇地逃到屋外打手机,制片接到电话也一阵大骂:“你活该!我不是说过去之前先 找里长吗?蠢!” 走过山路,看到远处有人在菜园除草,彼此隔空吼叫两三句,小梁就找到里长了。里长 带着他再度走向那个场景时,小梁才仔细地观察四周的风景:举目所及,大部分都是杂草丛 生的田地,零落的房舍不是弃置、失修,就是大门深锁。完全符合剧本的描述:一个人口外 移严重、只剩少数老人独居或相依为命的萧条小村落。 里长说,他跟制片建议用老太太的家当场景,主要是想给她一点租金,“这也是功德一 件,你说是不是?” 他说老太太的先生早年是矿工,肺不好,过世时六十岁还不到;儿子是货车司机,很孝 顺,没想到几年前出车祸死了。媳妇领了保险金带着孙子要离开时,村里人都骂,老太太说 这样对孙子才好,“去都市把书读高一点,才不会像祖父和爸爸一样,用命换饭吃!” 过去几年,老太太辗转各个建筑工地,帮人煮三餐赚钱过生活,几年前身体不好才回来, 现在只靠领政府给的津贴过日子。 有里长陪,小梁总算进到那间异味扑鼻的屋子里。老太太约莫七十岁,苍白、瘦弱,一 头乱发,双腿好像都已经没力了,只能靠着助步的铁架在有限的范围里活动。 不过,看到小梁,她倒是和善地笑着跟他道歉,说村子很少听见年轻人的声音,之前有 几个年轻人进到她家里,结果“不是来偷就是来抢,连铁门都整个给我拔去”! 里长问她:“你是用什么武器丢这个少年的?” “一罐没吃完的酱菜啦,早上要吃的时候才知道长霉了。”她有点自责地说,“我哦,会被 雷公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