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B 唐山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共8页,包括七道大题21道小题,共150分。其中前三道大题(10个小题) 为选择题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3、做选择题时,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做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所有题目的解答均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九州方圆蜇伏脉搏微弱英雄气概 B.一如继往渲泄 诺千斤大跌眼镜 C.出其不意发轫蛛丝马迹 副对联 D.人情事故精萃悬梁刺股工程竣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长期以来,社会上都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以及教师的硬性指标,尽管中央 直反对这样做 B.先辈既然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范,那么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日益推 进的今天,领导干部应如何去做呢? C.奧运安保部门指出:对于安全保卫工作不落实,存在安全隐患和导致安全事故 发生的,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 D.我们只要认真思考才会发现,既然血管堵塞了,如果通过单纯的吃药方式治疗 股骨头坏死,是不太现实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地铁近期故障频发,运营事故只是影响居民出行,一旦发生火灾,很可能造成 全市轨道交通的瘫痪,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B.奧运会最大的现场就是北京这座偌大的城市,置身其中的每个市民,他们的嘉 言懿行,都会生动地诠释着付出的朴素含义 C.近几年,黄河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的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 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D.自强不息的大唐人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以夸父逐日的精神,努力追赶世界电信 业发展潮流,助推我国电信技术实现了从铜缆到光缆的巨大转变 4.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对三鹿奶粉事件中负有重要责任的质检总局、农业部 卫生部、工商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有关人员作出处理 B.如果一味地升级南海问题并诉诸于武力,“两会”提出的关注民生、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等一系列富民强国的大政方针就无法落实
试卷类型:B 唐山市 2008—2009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共 8 页,包括七道大题 21 道小题,共 150 分。其中前三道大题(10 个小题) 为选择题。 2、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3、做选择题时,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做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所有题目的解答均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九州方圆 蜇伏 脉搏微弱 英雄气概 B.一如继往 渲泄 一诺千斤 大跌眼镜 C.出其不意 发轫 蛛丝马迹 一副对联 D.人情事故 精萃 悬梁刺股 工程竣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长期以来,社会上都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以及教师的硬性指标,尽管..中央一 直反对这样做。 B.先辈既然..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典范,那么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日益推 进的今天,领导干部应如何去做呢? C.奥运安保部门指出:对于安全保卫工作不落实,存在安全隐患和.导致安全事故 发生的,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 D.我们只要认真思考才.会发现,既然血管堵塞了,如果通过单纯的吃药方式治疗 股骨头坏死,是不太现实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地铁近期故障频发,运营事故只是影响居民出行,一旦发生火灾,很可能造成 全市轨道交通的瘫痪,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 B.奥运会最大的现场就是北京这座偌大的城市,置身其中的每个市民,他们的嘉. 言懿行 ...,都会生动地诠释着付出的朴素含义。 C.近几年,黄河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断流的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 ....的情况,人们 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D.自强不息的大唐人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以夸父逐日 ....的精神,努力追赶世界电信 业发展潮流,助推我国电信技术实现了从铜缆到光缆的巨大转变。 4.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对三鹿奶粉事件中负有重要责任的质检总局、农业部、 卫生部、工商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有关人员作出处理。 B.如果一味地升级南海问题并诉诸于武力,“两会”提出的关注民生、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等一系列富民强国的大政方针就无法落实
C.省国资委围绕以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为目标,以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步伐、深化国 有企业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D.随着公司的业务不断拓展,业务量明显增加,可公司里只有我跟他学过开车, 公司领导很着急。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 “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 个最根本方面。“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 “和”并非孔子的发明。出观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不 过这一汉字常常被用来表征一个更古老、更复杂的由“龠”与“禾”组成的汉字“稣”。在 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着一种乐器,可能是一种短笛或有两个或三个管孔的 排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汉字“穌”在《说文解字》中被界定为“和众声”。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和紧密关联的,如《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 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在古代,原初的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礼与乐的 共同作用确立了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进而,礼乐也具有了形 而上的意义。孔子相信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 节人的情感,而且能够于混乱中致有序。 从音乐的角度看,和被扩展而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结合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新 的统一体得以产生。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两个事物间的“同” 是对一事物业已具有的特性的简单复制,而“和”则是创造新的事物。在这一意义上,“和” 就是“生”、“化”、“大” 表现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种内在状态,即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遵循中道原则。儒家认为, 在内心修习和,我们就会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则必将损害德行。这样,和就等同于美 德,并被视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在儒家学者看来,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作为 最高美德,和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有序与和平的实现必须内外兼修 正如儒家学者将政治视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为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周 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要于内在、外在中体觉和,人们就必须 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深化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克明自我的 本性。如此,作为最高理想的和就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在 这一意义上,“和”有时也被称为“中和”。透过“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 行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与均衡性 早期大儒们宣扬的和的学说在后期新儒家那里获得了发展。新儒家学者不仅将和作为 个核心概念,还将它视为一种激发儒家学术的精神,一种策动儒家实践的活力。他们相信 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节选自《新华文摘》) 5.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儒家早期宣扬的“和”的理论的一项是 A.认为“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B.认为“和”与音乐紧密关联,而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D.认为“和”是最高理想,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的理想能激励着人们为了获得安宁和谐而不断地纠正混乱、无序。 B.在儒家看来,“和”是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 C.“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人们相亲相敬也就有了社会的
C.省国资委围绕以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为目标,以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步伐、深化国 有企业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D.随着公司的业务不断拓展,业务量明显增加,可公司里只有我跟他学过开车, 公司领导很着急。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 “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 个最根本方面。“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 “和”并非孔子的发明。出观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不 过这一汉字常常被用来表征一个更古老、更复杂的由“龠”与“禾”组成的汉字“稣”。在 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着一种乐器,可能是一种短笛或有两个或三个管孔的 排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汉字“龢”在《说文解字》中被界定为“和众声”。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和紧密关联的,如《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 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在古代,原初的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礼与乐的 共同作用确立了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进而,礼乐也具有了形 而上的意义。孔子相信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 节人的情感,而且能够于混乱中致有序。 从音乐的角度看,和被扩展而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结合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新 的统一体得以产生。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两个事物间的“同” 是对一事物业已具有的特性的简单复制,而“和”则是创造新的事物。在这一意义上,“和” 就是“生”、“化”、“大”。 表现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种内在状态,即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遵循中道原则。儒家认为, 在内心修习和,我们就会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则必将损害德行。这样,和就等同于美 德,并被视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在儒家学者看来,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作为 最高美德,和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有序与和平的实现必须内外兼修。 正如儒家学者将政治视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为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周 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要于内在、外在中体觉和,人们就必须 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深化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克明自我的 本性。如此,作为最高理想的和就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在 这一意义上,“和”有时也被称为“中和”。透过“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 行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与均衡性。 早期大儒们宣扬的和的学说在后期新儒家那里获得了发展。新儒家学者不仅将和作为 一个核心概念,还将它视为一种激发儒家学术的精神,一种策动儒家实践的活力。他们相信, 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节选自《新华文摘》) 5.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儒家早期宣扬的“和”的理论的一项是 A.认为“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B.认为“和”与音乐紧密关联,而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D.认为“和”是最高理想,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的理想能激励着人们为了获得安宁和谐而不断地纠正混乱、无序。 B.在儒家看来,“和”是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 C.“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人们相亲相敬也就有了社会的
和谐。 D.两个事物间的“和”可以理解为对事物各自特性的相加。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之所以提倡和,其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帮助统治者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据此可知,儒家对和的原 初理解与音乐无关 C.根据《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可以推断, 儒家早就认识到,音乐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过触及人心、匡正行为创造了和。 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足以使我们摆脱冲突和混乱,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消除 冲突的社会根源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祖父见奇之 “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门矣!”故名之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 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或荐镇恶于高祖,既至与语,甚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 下辄安一鼓。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 舰。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 大军,似从下上,垂已至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 东门。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有是父兄子 弟中表亲亲者,镇恶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射镇恶 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高祖将北伐,转镇恶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不克咸阳,誓不复济江而 还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峻,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悬军远入,转输 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 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 倏忽间,诸舰悉逐流去。镇恶抚慰士卒曰:“卿诸人并家在江南,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 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去,岂复有求生之计邪!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不然,则无 遗类矣。”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退路,莫不腾踊争先。(姚)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 者,真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人:“成吾霸业 泓率妻子归降。镇恶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高祖劳之 镇恶率军出北地,为沈田子所杀,事在《序传》。时年四十六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然,则无遗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或荐镇恶于高祖 不能容于远
和谐。 D.两个事物间的“和”可以理解为对事物各自特性的相加。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之所以提倡和,其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帮助统治者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据此可知,儒家对和的原 初理解与音乐无关 C.根据《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可以推断, 儒家早就认识到,音乐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过触及人心、匡正行为创造了和。 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足以使我们摆脱冲突和混乱,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消除 冲突的社会根源。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祖父见奇之,曰: “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 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或荐镇恶于.高祖,既至与语,甚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 下辄安一鼓。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 舰。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 大军,似从下上,垂已至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 东门。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有是父兄子 弟中表亲亲者,镇恶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射镇恶 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高祖将北伐,转镇恶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不克咸阳,誓不复济江而 还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嶮,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悬军远入,转输 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 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 倏忽间,诸舰悉逐流去。镇恶抚慰士卒曰:“卿诸人并家在江南,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 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去,岂复有求生之计邪!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不然,则.无 遗类矣。”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退路,莫不腾踊争先。(姚)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 泓率妻子归降。镇恶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高祖劳之曰:“成吾霸业 者,真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镇恶率军出北地,为沈田子所杀,事在《序传》。时年四十六。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然,则.无遗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C.或荐镇恶于.高祖 不能容于远..
D.镇恶令且斗且共语 彼且恶乎待哉 9.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和“作战勇敢”的一组是 A.①行令闭诸城门 ②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 B.①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 ②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C.①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 ②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D.①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 ②亲到弘农督上民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伐时由于孤军深入,军中一度缺粮,王镇恶亲自征集军粮,百姓争先恐后地 送来了粮食;攻下长安后,王镇恶宣扬国家恩泽,安抚归降的人,号令严明 安居 乐业 B.王镇恶在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犯了忌讳,家人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把 他留了下来;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武艺出众,做事果断,是难得的将才。 C.在西征刘毅的战役中,王镇恶率百艘战船溯江而上袭击敌城,他顺势采用疑兵 之计麻痹敌人,采用攻心之术瓦解敌军,在战斗中他身中五箭,勇猛顽强,最后使刘毅 败亡。 D.在北伐姚泓的战役中,王镇恶担任先锋,发誓不达目的决不渡江而还:他采用 破釜沉舟之计激励将士,而且身先士卒,最后攻陷了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投降。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S分) 译文 (2)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①,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慘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 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1)“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 样写的好处。(3分) (2)“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2小题任选1题)5分)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所以游目骋 怀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李清照《声声慢》)
D.镇恶令且.斗且共语 彼且.恶乎待哉 9.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和“作战勇敢”的一组是 A.①行令闭诸城门 ②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 B.①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 ②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C.①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 ②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D.①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 ②亲到弘农督上民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伐时由于孤军深入,军中一度缺粮,王镇恶亲自征集军粮,百姓争先恐后地 送来了粮食;攻下长安后,王镇恶宣扬国家恩泽,安抚归降的人,号令严明,百姓安居 乐业。 B.王镇恶在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犯了忌讳,家人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把 他留了下来;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武艺出众,做事果断,是难得的将才。 C.在西征刘毅的战役中,王镇恶率百艘战船溯江而上袭击敌城,他顺势采用疑兵 之计麻痹敌人,采用攻心之术瓦解敌军,在战斗中他身中五箭,勇猛顽强,最后使刘毅 败亡。 D.在北伐姚泓的战役中,王镇恶担任先锋,发誓不达目的决不渡江而还;他采用 破釜沉舟之计激励将士,而且身先士卒,最后攻陷了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投降。 第Ⅱ卷(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5 分) 译文: (2)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5 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①,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 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1)“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 样写的好处。(3 分) 答: (2)“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2 小题任选 1 题)(5 分)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 ,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所以游目骋 怀,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飞入芒花林清玄 母亲蹲在厨房的大灶旁边,手里拿着柴刀,用力剁香蕉树多汁的茎,然后把剁碎的小 块茎丢入灶上大锅中,与潲水同熬,准备去喂猪。 我从大厅穿过后院跑进厨房时,正看到母亲额上的汗水反射着门口射入的微光,非常明 “妈,给我两角钱。”我靠在厨房的木板门上说 “走!走!走!没看到忙着吗?”母亲头也没抬,继续做她的活儿。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终于看了我一眼。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 粘了一些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没有钱给你买金啖。”母亲用力地把柴刀剁下去。 “别人都有,为什么我们没有?”我怨愤地说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没有就是没有!”母亲显然动了肝火,用力地剁香蕉茎 柴刀砍在砧板上咚咚作响 我那一天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冲口而出:“不管,我一定要!”说着就用力踢厨房的门板 母亲用尽力气,将柴刀咔的一声立在砧板上,顺手抄起一根竹管,劈头盖脸地就打了下 来。 我一转身,飞也似的奔了出去。平常,我们一旦忤逆母亲,只要一溜烟跑掉,她就不再 追究。 那一天,母亲大概是气极了,并没有转头继续工作,反而快速地追了出来,像一阵风 我心里升起一种恐惧,想到脾气一向很好的母亲,这一次大概是真的生气了,万一被抓到 定会被狠狠打一顿。母亲很少打我们,但只要她动了手,必然会把我们打到讨饶为止。 边跑边想,我立即选择了那条有火车道的小径,那是家附近比较复杂而难走的小路,整 条路都是枕木,通常母亲追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选这条路逃跑,母亲往往不会继续追来,而 她也很少生气到晚上。 那一天真是反常极了,母亲提着竹管,快步地跨过铁轨的枕木追过来,好像不追到我不 肯罢休。 “哎哟!”我跑过铁桥时,突然听到母亲惨叫一声,一回头,正好看到母亲扑跌在铁轨 上面,砰的一声,显然跌得不轻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想:一定很癩!因为铁轨上铺的都是不规则的石子,我们这些小骨头 跌倒都痛得半死,何况是母亲? 我停下来,转身看母亲,她一时爬不起来,用力搓着膝盖,我看到鲜血从她的膝上汩汩 流出,鲜红色的,非常鲜明。母亲咬着牙看我 我不假思索地跑回去,跑到母亲身边,用力扶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 我跪下去说:“妈,您打我吧!我错了。” 母亲把竹管用力地丢在地上,这 看见她的泪从眼中急速地流出,然后她把我 拉起来,用力抱着我,我听到火车从很远的地方开过来。 这是我小学二年级时的一幕。每次一想到母亲,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 薯田里去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 地的时候,我发现她和新开的芒花一般高。芒花雪一样的白,母亲的发丝墨一般的黑,真是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飞入芒花 林清玄 母亲蹲在厨房的大灶旁边,手里拿着柴刀,用力剁香蕉树多汁的茎,然后把剁碎的小 块茎丢入灶上大锅中,与潲水同熬,准备去喂猪。 我从大厅穿过后院跑进厨房时,正看到母亲额上的汗水反射着门口射入的微光,非常明 亮。 “妈,给我两角钱。”我靠在厨房的木板门上说。 “走!走!走!没看到忙着吗?”母亲头也没抬,继续做她的活儿。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终于看了我一眼。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 粘了一些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没有钱给你买金啖。”母亲用力地把柴刀剁下去。 “别人都有,为什么我们没有?”我怨愤地说。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没有就是没有!”母亲显然动了肝火,用力地剁香蕉茎, 柴刀砍在砧板上咚咚作响。 我那一天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冲口而出:“不管,我一定要!”说着就用力踢厨房的门板。 母亲用尽力气,将柴刀咔的一声立在砧板上,顺手抄起一根竹管,劈头盖脸地就打了下 来。 我一转身,飞也似的奔了出去。平常,我们一旦忤逆母亲,只要一溜烟跑掉,她就不再 追究。 那一天,母亲大概是气极了,并没有转头继续工作,反而快速地追了出来,像一阵风。 我心里升起一种恐惧,想到脾气一向很好的母亲,这一次大概是真的生气了,万一被抓到一 定会被狠狠打一顿。母亲很少打我们,但只要她动了手,必然会把我们打到讨饶为止。 边跑边想,我立即选择了那条有火车道的小径,那是家附近比较复杂而难走的小路,整 条路都是枕木,通常母亲追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选这条路逃跑,母亲往往不会继续追来,而 她也很少生气到晚上。 那一天真是反常极了,母亲提着竹管,快步地跨过铁轨的枕木追过来,好像不追到我不 肯罢休。 “哎哟!”我跑过铁桥时,突然听到母亲惨叫一声,一回头,正好看到母亲扑跌在铁轨 上面,砰的一声,显然跌得不轻。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想:一定很痛!因为铁轨上铺的都是不规则的石子,我们这些小骨头 跌倒都痛得半死,何况是母亲? 我停下来,转身看母亲,她一时爬不起来,用力搓着膝盖,我看到鲜血从她的膝上汩汩 流出,鲜红色的,非常鲜明。母亲咬着牙看我。 我不假思索地跑回去,跑到母亲身边,用力扶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 我跪下去说:“妈,您打我吧!我错了。” 母亲把竹管用力地丢在地上,这时,我才看见她的泪从眼中急速地流出,然后她把我 拉起来,用力抱着我,我听到火车从很远的地方开过来。 这是我小学二年级时的一幕。每次一想到母亲,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 薯田里去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 地的时候,我发现她和新开的芒花一般高。芒花雪一样的白,母亲的发丝墨一般的黑,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