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于物与物的关系,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再度丧失了自己”。于是,对 “神”的祟拜变成对“物”的崇拜。马克思的哲学,就是指引人们超越“人的依 赖关系”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实现“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 础的自由个性”的哲学,也就是争取人类解放的哲学。 六 世界观与价值论 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并不仅仅是解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从根本上 说,它是改变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即启迪、激励和指导人们以实践的方式改变 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让世界满足人的需求的理论。因此,哲学对人与世界的关 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探索,在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根 据、标准和尺度,也就是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和“最高的支 撑点”。这表明,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它最为关注的乃是人自身的幸福与发展, 如何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评价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才是激发人们进行哲学 思考的深层理论问题。这就是“价值论”问题。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超越“自然”关系或“自在”关系的“自为”关系 和“价值”关系。这就是说,人不是作为纯粹自然的存在而与自然的世界相统 一,恰好相反,人是作为超越自然的存在,以实践的方式即否定世界的现存状态 的方式而实现与世界的统一。世界不会满足人,人用自己的行动让世界满足自 己。这就是人对世界的价值关系。 人对世界的价值关系,是一种目的性要求与对象性活动相统一的实践关系。 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创造生活意义的目的性、对象性活动。在人的目的性要求 和对象性活动中,人是实现自己的目的性要求并诉诸自己的对象性活动的主体, 而世界则是人的目的性要求和对象性活动的客体。这表明,人以自己的目的性要 求和对象性活动为中介而构成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实践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关 系。 价值普遍地存在于人的各种活动之中,并制约人的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人的 各种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价值目的,是发现、创造、追求价值的目的。当人通过劳 动实现了由“物种”到“人类”的提升,以改变世界的方式来维持和发展自身之 后,价值就贯穿于人类的全部活动之中,作为目的性要求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 并使人与世界的关系成为一种真正的价值关系。 17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把“自在的世界”变成“属人的世界”的过程,也就是 把“自然界”变成“价值界”的过程。这种“属人的世界”或“价值界”,才是 人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人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与世界发生的价值关系, 才是现实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表明,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不能离 开人与世界之间的价值关系,孤立地从认知关系去理解和解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 系。进一步说,人对世界的认知关系,本身就蕴含着人对世界的价值关系。人们 总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世界,而“方法”本身就是服从有效与无效、有利与 不利、方便与麻烦等价值范畴的。价值观本身是作为如何看待人与世界之间的价 值关系的方法而起作用的,就此而言,价值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方法论是价值 观,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价值观既是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与方法,更是怎样评价人与世界关 系的理论与方法。价值观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尺度 和标准的哲学反思。人的生命活动是创造意义的生活活动,然而,究竟什么是 “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怎样做是“有意义”的、怎样做是“无意 义”的?区分“有意义”与“无意义”的根据是什么?评价“有意义”与“无意 义”的标准是什么?在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进步与代价、历史的“大尺 度”与“小尺度”的诸种矛盾中,如何确立评价的标准和选择的根据?在当代, 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构成哲学反思的当务之急。“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 态平衡”,“与大自然交朋友”之声不绝于耳。然而,生态危机的根源,却在于人 的利益与心态。徜若以局部利益牺牲整体利益,以眼前利益栖性长远利益,以一 己私利牺牲人类利益,则生态问题只能日趋严重。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哲 学家粱漱溟就曾感慨万千地指出:“科学发达至于今日,既穷极原子、电子种种 之幽渺,复能以腾游天际,且即攀登星月,其有所认识于物,从而利用乎物者, 不可谓无术矣。顾大地之上人祸方亟,竟自无术以弥之。是盖:以言主宰乎物, 似若能之;以言人之自主于行止进退之间,殆未能也。”①毋庸讳言,梁先生是 把“物质文明”、“科学技术”的“负效应”看得过头了。然而,在人类准备“跨 世纪”的今天,环顾当下的世界,思考人类的未来,积极地协调个人之间、群体 之间、阶层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利益”与“心态”,不正是人类实现 和平与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长远之计吗?这表明,从价值论与世界观的统一中去理 解哲学的“世界观理论”,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显著的现实意 义。 ①梁漱误:《人心与人生》,】页,北京,学林出版杜,1984。 18
价值论在现代哲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强烈的关注。现代哲学的价 值论不仅一般性地探索价值的本质、起源和评价等问题,而且越来越具体地探索 了价值与事实、价值与需要、价值与利益、价值与创造、价值与选择、价值与评 价、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价值规范与价值认同等问题。尤为重要的是,现代哲 学的价值论是在与哲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的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中发展 的,这不仅实现了价值论本身的深化,而且有力地推进了哲学的全部理论内容的 发展。 19 --
21 做纪 烹林 第二章 哲学的研究领域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它是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观 的统一,具有极为丰富的理论内容。哲学的理论内容不仅表现为通 常所说的“哲学原理”,而且表现在哲学的全部研究领域之中。 人类通过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而形成关于“世界”的“思想”, 面人类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及其所形成的关于“世界”的全部“思 想”则又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这表明,哲学的研究领域是极 其广阔的,由此而形成的哲学理论也是极其丰富的。经过哲学的长 期发展,现代哲学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较为稳定的研究领域,并构 成了哲学界普遍认同的“二级学科”。了解这些“二级学科”的内 容与特点,对于把握哲学的研究领域、理论内容和深化哲学的自我 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二级学科”,就是包括于某个“一级学科”之中的一系 列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关的分支学科。当代中国的专业分类,是把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 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作为十二个“学科门类”;在这些“学 20
科门类”中,又具体地区分为一系列的“一级学科”,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的 “一级学科”包括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 族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谙言文学、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和历史学;在这些“一级学科”中,则进一步更为具体地区分为一系列的 “二级学科”,其中,哲学的“二级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 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和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这样八个 学科。 应当明确,这种“二级学科”的划分,是同哲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内容相互 交叉的,而不是一一对应的。这就是说,有些二级学科是从研究领域的角度划分 的,有些二级学科是从理论内容的角度划分的,而有些二级学科则是同当代中国 的研究状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密切相关的。具体地说,这些“二级学科”主 要是涵盖了下述内容:(1)哲学原理,即包括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论 等在内的哲学基本理论;(2)哲学史,即关于哲学自身的萌芽、产生、发展过程 及其规律的学说,其中包括关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哲学的理论与历史的学说: (3)伦理学,即关于伦理道德的学说;(4)逻辑学,即关于思维形式和思维工 具、规则的学说;(5)美学,即关于美、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学 说;(6)宗教学,即关于宗教的起源、发展、本质和社会作用的学说;(7)科学 技术哲学,即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及其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学说。 在了解和掌握这些“二级学科”时,我们必须注意,它们作为“哲学”的二 级学科,都具有哲学的性质,因而都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其“重 大的基本问题”。如果离开哲学的基本问题,把这些二级学科当做是关于各个不 同领域的知识,就会使它们失去自身的哲学性质。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哲学层 面学习和探索哲学的极为关键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 格斯共同创立,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史上 的一次最伟大的革命变革,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的发展进人了…个崭新阶段。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既是同它的创建者的个人智慧和追求目标密不可分 的,又是同这种哲学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息息相关的。马克思和恩格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