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学案 文言文翻译专题 第一课时 一高考真题演练 1.(10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丁丑,俞瑱在居庯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 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 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 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 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 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 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λ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 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1)翻译: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2)翻译: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 2.(10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 査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学案 文言文翻译专题 第一课时 一.高考真题演练: 1. (10 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 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 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 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 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 “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 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 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译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译 (1)翻译: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2)翻译: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 2. (10 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
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鱖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 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 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 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 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徼服单 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 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 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译 (1)【参考译文】:(查道的)母亲曾经患病,想喝鳜鱼汤,正是冬于严寒的冬季,集市上 不能买到(鳜鱼)。 (2)【参考译文】:(查道)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 沟壑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一是“理解”,即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它是文言 文阅读的基础;二是“翻译”即能把文言文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出来,它是文 言文阅读专题中直接考查的内容。 二、指点迷津 理解句子 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 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 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 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 特点即活用。 例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 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 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 荣利……” 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 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
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 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 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 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 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 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 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 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译: ② 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译: (1)【参考译文】:(查道的)母亲曾经患病,想喝鳜鱼汤,正是冬于严寒的冬季,集市上 不能买到(鳜鱼)。 (2)【参考译文】:(查道)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 沟壑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一是“理解”,即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它是文言 文阅读的基础;二是“翻译”即能把文言文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出来,它是文 言文阅读专题中直接考查的内容。 二、指点迷津 理解句子 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 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 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 切认知。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 特点即活用。 例 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 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 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 荣利……” 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 “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
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chai,为当差之意, 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相 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 将禀告上司挽留你。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 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 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例2:(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读cuan)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 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 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 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 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 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 便请假回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 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 处理。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 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 功?”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 降。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三、课堂练习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广)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 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 (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 译 第(1)题有两个难点:一是“其”是代词还是语气副词?二是“之谓也”是古汉语的 固定结构,表达什么意思?太史公引《传》曰的“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其中的文字不可 能是针对李将军的事说的,因此“其”只能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译为“大概”,而不能译 成“这”。“之谓也”可译为“说的是”或“是说”。因此全句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吧? 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第(2)题的考查点在“及”,“知”和“尽哀”这三个点上。及,到;知,了解、熟知 “尽哀”是两个词,尽,竭尽,哀,哀悼。据此,全句可译为: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 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 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 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
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 chāi,为当差之意, 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相 留”,自然不是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 将禀告上司挽留你。这样看来,所谓以易求难,就是根据已知求未知。“求”的过程,就是 对语句作分析的过程。 2.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 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 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 例 2:(胡)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读 cuàn)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 进道,往还如是。质(胡威之父)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 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其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 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在这段文字中,“先其将归,请假还家”一句,字词上没有一点疑难,但“先其将归” 是什么意思?是“早就要带他回去”吗?自然不是。原来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先“之后省 略了一个介词“于”,其,指代胡威。这样看来,全句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先,(都督) 便请假回家。用这个意思去替代原句,正好与下文意思一致,因为“阴资装”等句意思是: 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接他,就与他结伴同行,每次遇到什么事情,就帮助他 处理。从分析句式入手,是理解句子的重要方法,如“至于公事,何由济乎?”句中“何由” 是“由何”的倒置,“何由济乎?”就是“凭什么才能成功?”而不是“有什么理有才能成 功?”又如“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一句中,破,使动用法,降,也是使动用法,使…… 降。据此全句是说: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部投降。 三、课堂练习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广)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 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 (2)及死之日,天下知也不知,皆为尽哀。 译: 第(1)题有两个难点:一是“其”是代词还是语气副词?二是“之谓也”是古汉语的 固定结构,表达什么意思?太史公引《传》曰的“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其中的文字不可 能是针对李将军的事说的,因此“其”只能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译为“大概”,而不能译 成“这”。“之谓也”可译为“说的是”或“是说”。因此全句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吧? 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第(2)题的考查点在“及”,“知”和“尽哀”这三个点上。及,到;知,了解、熟知; “尽哀”是两个词,尽,竭尽,哀,哀悼。据此,全句可译为: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 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2.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 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
叔能知人也。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2)天下之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第(1)题,从字字落实的角度,应注意:尝,曾经:穷困,困窘,而不是经济上贫穷 不以我,不认为我;时,时运。全句应译为: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 “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第(2)题,多,动词,赞美:知,识别,了解。全句应译为:人们(天下人)不赞美 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3.把下列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译文 答案:说,用作名词;达,了解,明白;仆,“我”的谦称;微,不显露的,内心的 趣,意向,志向:规,打算。全句可译为:先生的话(或: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 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们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文言文翻译专题 第二课时 高考真题演练 1.(10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 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 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 劳不想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 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 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 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叔能知人也。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译: (2)天下之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 第(1)题,从字字落实的角度,应注意:尝,曾经;穷困,困窘,而不是经济上贫穷; 不以我,不认为我;时,时运。全句应译为: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 “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第(2)题,多,动词,赞美;知,识别,了解。全句应译为:人们(天下人)不赞美 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 3.把下列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译文: 答案:说,用作名词;达,了解,明白;仆,“我”的谦称;微,不显露的,内心的; 趣,意向,志向;规,打算。全句可译为:先生的话(或: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 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们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文言文翻译专题 第二课时 一.高考真题演练: 1. (10 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 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 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 劳不想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 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 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 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 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 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 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 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 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 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 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译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译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译 (1)译文: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译文: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3)译文: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二、指点迷津 理解句子 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 右舍”一上下文。 例3: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 曰:“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 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 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 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 重”,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 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一一对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 思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相许”,许之,答应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 译”,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 三、课堂练习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 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 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 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 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 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 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 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译: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译: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译: (1)译文: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译文: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3)译文: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二、指点迷津 理解句子 3.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 右舍”——上下文。 例 3: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受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中有重德寡言者,忽 曰:“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 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 这段文字中,“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助相许”是什么意思呢?句中的“异”是“异心”, 还是“不同”之意?上文说,裴晋公在未做官时,曾与他人相约,一旦“显重”就“彼此引 重”,而现在裴已为相,却不肯答应某人担当辅弼之臣的请求。从这里可以看出,裴晋公的 做法似与当初相约有所“不同”,而看不出“异心”——对国家有叛逆之心。因此本句的意 思是:裴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相许”,许之,答应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 译”,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 三、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