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岀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 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 “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 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 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 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 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 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 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 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 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 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 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 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 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 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 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 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 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一一人们在读懂字义 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 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 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 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 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 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 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 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 美体验”;但我们不宜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此。 B.书法和写字之间有着朴素的联系,书法从根本上讲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 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C.书法的美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而不能由书 法家凭空创造
河南省 2013 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 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 “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 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 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 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 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 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 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 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 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 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 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 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 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 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 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 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 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 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 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 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 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 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 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 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一 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 美体验”;但我们不宜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此。 B.书法和写字之间有着朴素的联系,书法从根本上讲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 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C.书法的美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而不能由书 法家凭空创造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只适合用“高峰堕石”“夏云舒 卷”等具体优美的比喻来形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是指汉字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 偏旁、笔划体系,这一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仍然具有汉字的魅力。 B.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 统性的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就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C.书法家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对写字精益求 精,这与捡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D.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 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玫瑰花的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玫瑰花,其所指是爱情;文字的能指是它作为符 号的形态,所指是符号背后的含义。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书法以艺术为目的,书法家正是凭借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 创作书法作品的,读者也正是以这样的“审美经验”来欣赏作品的 C.作为书法基本造型的“材料”,汉字具有超越汉语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即 使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D.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 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背离了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只适合……比喻来形容”说法过于绝对) 2.D(“书写汉语的终结”说法过于绝对,“已经无法挽回”无中生有) B(曲解了文意) 焦作市一模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易砚,也称奚砚、易水古砚,相传始于战国,成于唐代。千百年来,易 砚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石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砚林中独树一帜 易砚产生于河北易县。易县古称易州,位于太行山与燕山山脉交汇处。 易砚和同出于易州的易墨颇有渊源。宋晁贯之《墨经》载:“凡古人用墨,多自 制造,故匠氏不显。唐之匠氏,唯闻祖敏。”祖敏,唐代制墨家,号济上,易州 人。唐宋以来,历代制墨匠人多出自易州。相传,是继承了祖敏的制墨技术的奚 超父子,在易水津水峪取易水研墨时,发现此地石质密实,色黑紫,夹斑纹,细 腻似玉,于是采回雕刻成砚,人称“奚砚” 易砚石料最初采于南易水南岸百林寺。这些砚石是名为“紫翠石”“玉 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石料上往往点缀着黄、白、绿等颜色的斑点、纹理, 甚至暗紫、碧绿等不同色彩的页状叠积。所制砚台具备发墨、贮墨、润笔、励毫 的特性。 易砚以色彩柔和著称。制砚师利用不同石材的色彩页层、斑纹,根据石 料形状、石质等设计构思,巧用玉石工艺的“俏色”,因材施艺。从古至今,易 砚制作技艺由简到繁,形制逐渐多样,题材日益丰富。制砚师综合采用平雕、透 雕等手法,雕刻出山水、花卉、瓜果、人物、禽兽、鱼虫、名胜等形象,惟妙惟 肖,栩栩如生。因而,易砚自唐宋以来成为宫廷贡品和传世名砚,受到王公贵族、 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的珍爱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只适合用“高峰堕石”“夏云舒 卷”等具体优美的比喻来形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是指汉字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 偏旁、笔划体系,这一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仍然具有汉字的魅力。 B.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 统性的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就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C.书法家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对写字精益求 精,这与捡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D.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 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玫瑰花的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玫瑰花,其所指是爱情;文字的能指是它作为符 号的形态,所指是符号背后的含义。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书法以艺术为目的,书法家正是凭借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 创作书法作品的,读者也正是以这样的“审美经验”来欣赏作品的。 C.作为书法基本造型的“材料”,汉字具有超越汉语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即 使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D.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 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背离了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D(“只适合……比喻来形容”说法过于绝对) 2.D(“书写汉语的终结”说法过于绝对,“已经无法挽回”无中生有) 3.B(曲解了文意) 焦作市一模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易砚,也称奚砚、易水古砚,相传始于战国,成于唐代。千百年来,易 砚以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石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砚林中独树一帜。 易砚产生于河北易县。易县古称易州,位于太行山与燕山山脉交汇处。 易砚和同出于易州的易墨颇有渊源。宋晁贯之《墨经》载:“凡古人用墨,多自 制造,故匠氏不显。唐之匠氏,唯闻祖敏。”祖敏,唐代制墨家,号济上,易州 人。唐宋以来,历代制墨匠人多出自易州。相传,是继承了祖敏的制墨技术的奚 超父子,在易水津水峪取易水研墨时,发现此地石质密实,色黑紫,夹斑纹,细 腻似玉,于是采回雕刻成砚,人称“奚砚”。 易砚石料最初采于南易水南岸百林寺。这些砚石是名为“紫翠石”“玉 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石料上往往点缀着黄、白、绿等颜色的斑点、纹理, 甚至暗紫、碧绿等不同色彩的页状叠积。所制砚台具备发墨、贮墨、润笔、励毫 的特性。 易砚以色彩柔和著称。制砚师利用不同石材的色彩页层、斑纹,根据石 料形状、石质等设计构思,巧用玉石工艺的“俏色”,因材施艺。从古至今,易 砚制作技艺由简到繁,形制逐渐多样,题材日益丰富。制砚师综合采用平雕、透 雕等手法,雕刻出山水、花卉、瓜果、人物、禽兽、鱼虫、名胜等形象,惟妙惟 肖,栩栩如生。因而,易砚自唐宋以来成为宫廷贡品和传世名砚,受到王公贵族、 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的珍爱
古代易州文化发达,也战乱频发,因而易砚的发展历程也波澜起伏。古 代易砚技艺持续的传承与成熟,时间跨度从五代到清雍正皇帝在易县首建西陵。 宋辽时期,易州列入辽国疆土,易砚受到辽邦器重,易砚技艺得到发展。元朝建 立后,易砚作为北方的重要砚种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明代易砚继续保持发展势 头,至清代,易砚被乾隆皇帝等赏识,促进了其技艺的成熟 明清时期的易砚从实用性向收藏观赏性飞跃,制砚融雕刻、书法、文学 等为一体,形制和题材趋向多样化,北国的刚劲浑朴兼江南的纤秀细腻,独特的 风格已露端倪,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易砚出现了公社和个人共同 开发生产的局面,主要生产龙砚、龟砚、蚕砚、琴砚、棋砚等。改革开放以来, 易砚进入创新与兴盛时期,易县工艺美术厂独创“易水”砚品牌,为易砚夺得诸 多荣誉。1996年,易县工艺美术厂改制,河北易县燕下都易水古砚厂接收了美 术厂的技术工人和商标,易水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04年,公司更名为河北 易水砚有限公司,并于2006年被文化部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 地 208年,“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传统文脉、拓现代新境的易砚迎来了一个新的时 代 (摘编自2012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孙若琳的《古砚新辉》 1.下列对易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砚,产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交汇处的河北易县,以色彩柔和著称, 和同出于易州的易墨十分有渊源,也称作奚砚、易水古砚。 B.用作易砚的砚石都是点缀着黄、白、绿等颜色的斑点、纹理,甚至暗 紫、碧绿等不同颜色的页状叠积的石料 C.易砚制作工艺由简到繁,题材日益丰富,制砚师采用平雕、透雕等手 法,雕刻出的山水、花卉、人物、名胜等形象惟妙惟肖。 D.易砚不仅成为宫廷贡品和传世名砚,而且受到了王公贵族、文人墨客 乃至平民百姓的珍爱,这应该是自唐宋以后的事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奚超父子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制墨家的制墨技术,另一方面,又在易水 津水峪发现了石质密实、颜色黑紫并夹带斑纹、细腻如玉而适合雕刻成砚的石材 B.从五代到清雍正皇帝在易县首建西陵,古代易砚技艺得到持续的传承 与成熟:在宋辽时期,技艺得到发展;到清代,因被乾隆皇帝等赏识,促进了其 技艺的成熟。 C.出现公社和个人共同开发生产易砚的局面,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主 要生产龙砚、龟砚、蚕砚、琴砚、棋砚等;改革开放以后,易砚进入创新与兴盛 时期。 D.2004年,曾接收了易县工艺美术厂的技术和商标的河北易县燕下都 易水古砚厂,更名为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之后被文化部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 范基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为“紫翠石”“玉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最初采于南易水南岸 百林寺,这种砚石所制的砚台具备发墨、贮墨、润笔、励毫的特性。 B.制砚师巧用玉石工艺的“俏色”,根据石料形状、石质等设计构思, 利用不同石材的色彩页层、斑纹,因材施艺
古代易州文化发达,也战乱频发,因而易砚的发展历程也波澜起伏。古 代易砚技艺持续的传承与成熟,时间跨度从五代到清雍正皇帝在易县首建西陵。 宋辽时期,易州列入辽国疆土,易砚受到辽邦器重,易砚技艺得到发展。元朝建 立后,易砚作为北方的重要砚种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明代易砚继续保持发展势 头,至清代,易砚被乾隆皇帝等赏识,促进了其技艺的成熟。 明清时期的易砚从实用性向收藏观赏性飞跃,制砚融雕刻、书法、文学 等为一体,形制和题材趋向多样化,北国的刚劲浑朴兼江南的纤秀细腻,独特的 风格已露端倪,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易砚出现了公社和个人共同 开发生产的局面,主要生产龙砚、龟砚、蚕砚、琴砚、棋砚等。改革开放以来, 易砚进入创新与兴盛时期,易县工艺美术厂独创“易水”砚品牌,为易砚夺得诸 多荣誉。1996 年,易县工艺美术厂改制,河北易县燕下都易水古砚厂接收了美 术厂的技术工人和商标,易水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04 年,公司更名为河北 易水砚有限公司,并于 2006 年被文化部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 地”。 2008 年,“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传统文脉、拓现代新境的易砚迎来了一个新的时 代。 (摘编自 2012 年 11 月 25 日《人民日报》孙若琳的《古砚新辉》) 1.下列对易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砚,产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交汇处的河北易县,以色彩柔和著称, 和同出于易州的易墨十分有渊源,也称作奚砚、易水古砚。 B.用作易砚的砚石都是点缀着黄、白、绿等颜色的斑点、纹理,甚至暗 紫、碧绿等不同颜色的页状叠积的石料。 C.易砚制作工艺由简到繁,题材日益丰富,制砚师采用平雕、透雕等手 法,雕刻出的山水、花卉、人物、名胜等形象惟妙惟肖。 D.易砚不仅成为宫廷贡品和传世名砚,而且受到了王公贵族、文人墨客 乃至平民百姓的珍爱,这应该是自唐宋以后的事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奚超父子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制墨家的制墨技术,另一方面,又在易水 津水峪发现了石质密实、颜色黑紫并夹带斑纹、细腻如玉而适合雕刻成砚的石材。 B.从五代到清雍正皇帝在易县首建西陵,古代易砚技艺得到持续的传承 与成熟:在宋辽时期,技艺得到发展;到清代,因被乾隆皇帝等赏识,促进了其 技艺的成熟。 C.出现公社和个人共同开发生产易砚的局面,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主 要生产龙砚、龟砚、蚕砚、琴砚、棋砚等;改革开放以后,易砚进入创新与兴盛 时期。 D.2004 年,曾接收了易县工艺美术厂的技术和商标的河北易县燕下都 易水古砚厂,更名为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之后被文化部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 范基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为“紫翠石”“玉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最初采于南易水南岸 百林寺,这种砚石所制的砚台具备发墨、贮墨、润笔、励毫的特性。 B.制砚师巧用玉石工艺的“俏色”,根据石料形状、石质等设计构思, 利用不同石材的色彩页层、斑纹,因材施艺
C.明清时期,制砚融雕刻、书画、文学为一体,从实用性向收藏观赏性 飞跃,形制和题材趋向多样化,这种独特的风格一直延续到民国 D.因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石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易砚在中国独树一 帜,目前,已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平顶山市期末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 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 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一一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 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 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髙,不是 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 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 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髙,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 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 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 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 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 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 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 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 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 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 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 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 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 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 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 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 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 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 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 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一这便是儒家 入世之“登髙”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 颠。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明清时期,制砚融雕刻、书画、文学为一体,从实用性向收藏观赏性 飞跃,形制和题材趋向多样化,这种独特的风格一直延续到民国。 D.因其悠久的历史、天赋的石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易砚在中国独树一 帜,目前,已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B 2.D 3.D 平顶山市期末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 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 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 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 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 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 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 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 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 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 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 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 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 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 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 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 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 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 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 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 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 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 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 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 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 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 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 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 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 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 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 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 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髙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髙,虽然目的不同,但 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 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 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 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 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 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 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分)C(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2.(3分)C(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3分)D(“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 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开封市一模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来看,当时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已形成,并成为中国后 世主要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建筑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是中国建 筑一大特色,《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 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结构的特点,不以单 的独立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 筑为特征,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从发掘的极为片段的秦 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情况看,雄伟壮观:从陶俑的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坚实也无不 显示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 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 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 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 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 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 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 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 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 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 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 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 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3 分)C(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2.(3 分)C(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3.(3 分)D(“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 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开封市一模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来看,当时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已形成,并成为中国后 世主要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建筑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是中国建 筑一大特色,《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 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结构的特点,不以单一 的独立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 筑为特征,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从发掘的极为片段的秦 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情况看,雄伟壮观;从陶俑的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坚实也无不 显示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