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河北山西2015届高三高考考前质量监测(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阅渎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1至8页, 第Ⅱ卷9至10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卜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马古道:维系欧亚大陆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态 陈保亚 ①大约在唐代,茶传入藏族地区,很快成为藏族地区人民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 少的一部分.,《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远在唐朝以前, 中国很多地方就有饮茶的习俗,但都没有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不同于丝绸之路 上存在的主流商品丝绸,茶是古道上的维系商品,在以滇藏川为核心的早期局域 古道获得了独立的性质。恃茶性,即藏族等青藏髙原民族对茶的全民依赖,藏族 对茶的依赖使远征马帮穿越横断山成为常年的必要行 为,于是形成了茶马古道 ②茶马古道是以主干道为主的网络结构。主干道上有很多重镇,这是茶马古道的 主要流通线路。每个重镇是一个节点,从节点上又会引出茶马古道支线,这些支 线上又有很多马店。每个马店是一个节点,茶叶顺着支线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 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对茶的需求。茶在沿途要交易和消耗,茶马古道网络就」 直会得到维系,茶也成为维持古道存在的维系商品,这就使得茶马古道具有很强 的生命力,不可中断 ③滇川藏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的核心地带.若从茶成为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 茶马古道的范围更为广泛,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的欧亚大陆连接通道都 在向茶马古道转型,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生活在世界屋脊带的民族自唐宋以来都 形成了恃茶性。 ④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和佛教的冲突,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一度处于萧 条状态,很多商品开始走海路。随着漠北回鹘(回纥)西迁(见《旧唐书·回纥 传》)及其向丝绸之路的移动,丝绸之路性质开始变化。根据古文献记载,吐蕃 是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之一,另一个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是回鹘。《新 唐书·陆羽传》记录了回鹘市茶的情况,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代 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也有记录说“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 市茶而归,亦足怪焉”。西迁到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把饮茶习俗也带到了丝绸之路 上。随着回鹘恃茶行为的形成,茶的需求剧増。宋、明以来文献中记录的西部茶 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据。从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 看,丝绸之路从唐宋开始便向茶马古道转型,这时饮茶习俗已延伸到帕米尔山系 和天山山脉
河南河北山西 2015 届高三高考考前质量监测(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 I 卷(阅渎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 I 卷 1 至 8 页, 第Ⅱ卷 9 至 10 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卜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茶马古道:维系欧亚大陆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态 陈保亚 ①大约在唐代,茶传入藏族地区,很快成为藏族地区人民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 少的一部分.,《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远在唐朝以前, 中国很多地方就有饮茶的习俗,但都没有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不同于丝绸之路 上存在的主流商品丝绸,茶是古道上的维系商品,在以滇藏川为核心的早期局域 古道获得了独立的性质。恃茶性,即藏族等青藏高原民族对茶的全民依赖,藏族 对茶的依赖使远征马帮穿越横断山成为常年的必要行 为,于是形成了茶马古道。 ②茶马古道是以主干道为主的网络结构。主干道上有很多重镇,这是茶马古道的 主要流通线路。每个重镇是一个节点,从节点上又会引出茶马古道支线,这些支 线上又有很多马店。每个马店是一个节点,茶叶顺着支线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 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对茶的需求。茶在沿途要交易和消耗,茶马古道网络就一 直会得到维系,茶也成为维持古道存在的维系商品,这就使得茶马古道具有很强 的生命力,不可中断。 ③滇川藏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的核心地带.若从茶成为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 茶马古道的范围更为广泛,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的欧亚大陆连接通道都 在向茶马古道转型,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生活在世界屋脊带的民族自唐宋以来都 形成了恃茶性。 ④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和佛教的冲突,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一度处于萧 条状态,很多商品开始走海路。随着漠北回鹘(回纥)西迁(见《旧唐书·回纥 传》)及其向丝绸之路的移动,丝绸之路性质开始变化。根据古文献记载,吐蕃 是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之一,另一个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是回鹘。《新 唐书·陆羽传》记录了回鹘市茶的情况,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代 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也有记录说“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 市茶而归,亦足怪焉”。西迁到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把饮茶习俗也带到了丝绸之路 上。随着回鹘恃茶行为的形成,茶的需求剧增。宋、明以来文献中记录的西部茶 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据。从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 看,丝绸之路从唐宋开始便向茶马古道转型,这时饮茶习俗已延伸到帕米尔山系 和天山山脉
⑤全民饮茶的习惯随着茶马古道也扩散到了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 域民族现在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茶”的读音在整个 阿尔泰区域语言中基本形式是“chaj”,这一形式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 俄罗斯以及欧洲很多国家。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喝茶习惯的形成,改变 了北方丝绸之路的性质,使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茶马古道的性质,茶成为丝绸之 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不过这些地方的沙漠地区不是用马而是用骆驼运茶。在 阿尔泰山、阴山以北,还存在一条横贯欧亚东西的草原之路,也有人把这条道路 归入丝绸之路,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宋辽时期的契丹民族是草原之路的主要活动 者,他们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宋或《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先公使辽, 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1993年,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辽金张氏墓群里发现了一幅关于备茶的壁画, 该墓群的其他壁画也有关于饮茶活动的记录。壁画上的饮茶活动涉及茶碾子、茶 饼、茶壶、茶盘等工具和煎茶等内容。由此可见,当时饮茶活动已经出现在辽金 地区 ⑥到明清时,大量茶叶从张家口出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至欧洲等地,茶叶 读音形式在沿途各个民族语言中也是“chaj”,茶是草原之路得以年年持续的维 系商品。至清末,茶叶已占恰克图口岸全部出口商品的90%以上,从这种意义看, 草原之路也转型为茶马古道。 (选自2014年1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茶马古道“恃茶性”的一项是(3分) A.藏民懂得茶叶容易运输和保存,还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所以把酥油 茶当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B.蒙古族视茶为“仙草灵丹”,一块砖茶可以换一头羊或一头牛,草原上有“以 茶代羊”馈赠朋友的风俗习惯。 C.宋或《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 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D.全民饮茶的习惯扩散到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也成为恃 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约在唐代,青藏高原民族所形成的恃茶性促使马帮穿越横断山贩运茶叶, 并使之成为一种常年的必要行为,由此形成了茶马古道。 B.在茶马古道上,茶叶是古道网络存在的维系商品,它通过主干道上的很多重 镇、马店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的需求 C.茶马古道的范围广泛,滇川藏地带局域古道是其核心地带,自唐宋以来,地 处世界屋脊带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也都向它转型。 D.从茶马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从唐宋开始,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 恃茶习惯的形成使茶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是说夷人每天的饮食结构 中离不开茶,这说明当时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B.宋、明以来的文献记录了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的相关内容 这可以证明西迁的回鹘把饮茶文化及恃茶性带到了丝绸之路上。 C.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恃茶情况的出现,表明北方丝绸之路在很大程度上 带有了茶马古道的性质,茶叶逐渐上升为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
⑤全民饮茶的习惯随着茶马古道也扩散到了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 域民族现在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茶”的读音在整个 阿尔泰区域语言中基本形式是“chaj”,这一形式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 俄罗斯以及欧洲很多国家。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喝茶习惯的形成,改变 了北方丝绸之路的性质,使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茶马古道的性质,茶成为丝绸之 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不过这些地方的沙漠地区不是用马而是用骆驼运茶。在 阿尔泰山、阴山以北,还存在一条横贯欧亚东西的草原之路,也有人把这条道路 归入丝绸之路,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宋辽时期的契丹民族是草原之路的主要活动 者,他们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宋或《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先公使辽, 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1993 年,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辽金张氏墓群里发现了一幅关于备茶的壁画, 该墓群的其他壁画也有关于饮茶活动的记录。壁画上的饮茶活动涉及茶碾子、茶 饼、茶壶、茶盘等工具和煎茶等内容。由此可见,当时饮茶活动已经出现在辽金 地区。 ⑥到明清时,大量茶叶从张家口出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至欧洲等地,茶叶 读音形式在沿途各个民族语言中也是“chaj”,茶是草原之路得以年年持续的维 系商品。至清末,茶叶已占恰克图口岸全部出口商品的 90%以上,从这种意义看, 草原之路也转型为茶马古道。 (选自 2014 年 12 月 5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茶马古道“恃茶性”的一项是(3 分) A.藏民懂得茶叶容易运输和保存,还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所以把酥油 茶当作日 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B.蒙古族视茶为“仙草灵丹”,一块砖茶可以换一头羊或一头牛,草原上有“以 茶代羊”馈赠朋友的风俗习惯。 C.宋或《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 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D.全民饮茶的习惯扩散到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也成为恃 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大约在唐代,青藏高原民族所形成的恃茶性促使马帮穿越横断山贩运茶叶, 并使之成为一种常年的必要行为,由此形成了茶马古道。 B.在茶马古道上,茶叶是古道网络存在的维系商品,它通过主干道上的很多重 镇、马店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的需求。 C.茶马古道的范围广泛,滇川藏地带局域古道是其核心地带,自唐宋以来,地 处世界屋脊带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也都向它转型。 D.从茶马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从唐宋开始,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 恃茶习惯的形成使茶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是说夷人每天的饮食结构 中离不开茶, 这说明当时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B.宋、明以来的文献记录了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的相关内容, 这可以 证明西迁的回鹘把饮茶文化及恃茶性带到了丝绸之路上。 C.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恃茶情况的出现,表明北方丝绸之路在很大程度上 带有了茶 马古道的性质,茶叶逐渐上升为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
D.茶叶成为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以及草原之路得以存在和持续的维系商品, 清末茶叶占到恰克图出口商品的90%以上,这个事例就足以证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 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 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 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 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 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 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岁余,征为河南尹。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鞫人。常称曰:“凡学仕者,高则 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世,尹所不忍为也。”闻之者皆感激自励。在职 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 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 求欲无厌,即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 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 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 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日:“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 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阁訚衍衍,得礼之容, 寝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履。”帝竟从安议。 明年,代第五伦为司空。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 (选自《后汉书·袁安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严重有威严重:严肃持重 B.洛阳令身出案行案行:巡视 C.北虏遣使奉献和亲奉献:进贡 D.还之足示中国优贷优贷:富庶 5.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 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 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 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 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D.茶叶成为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以及草原之路得以存在和持续的维系商品, 清末茶 叶占到恰克图出口商品的 90%以上,这个事例就足以证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 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 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 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 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 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 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岁余,征为河南尹。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鞫人。常称曰:“凡学仕者,高则 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世,尹所不忍为也。”闻之者皆感激自励。在职 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 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 求欲无厌,即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 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 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 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日:“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 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阁訚衍衍,得礼之容, 寝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履。”帝竟从安议。 明年,代第五伦为司空。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 (选自《后汉书·袁安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人严重有威 严重:严肃持重 B.洛阳令身出案行 案行:巡视 C.北虏遣使奉献和亲 奉献:进贡 D.还之足示中国优贷 优贷:富庶 5.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 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 “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 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 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安甘于清贫,严于自律。有一年大雪成灾,大家都在扫雪开路,有人出门 寻食,袁安却僵卧在床,他不愿在大雪天人人挨饿时影响别人 B.袁安执法严明,宽厚仁慈。在做楚郡太守处理楚王英阴谋叛乱的案件时,他 把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逐一上奏,救出了四百多家人 C.袁安清正廉明,爱惜名声。袁安任河南尹,政策号令严明却没有因窝藏贿赂 罪审讯过人,他的言行感动激励了很多人,在朝廷上下很有名气 D.袁安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孟云上书请求将俘虏发还北匈奴,而公卿们不同 意,只有袁安胸有大局,力排众议,最终皇帝也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日:“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 (2)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得张正字诗①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 望,引疾辞要职,闲居江州 8.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 分) 9.请结合全诗首、颔、尾联内容,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维《使至塞上》的“ ”两句,以“飘蓬”“归雁” 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两鸟。 (2)韩愈在《马说》中,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不能尽马之才能,不能明晓 马之意思的句子是“ (3)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 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 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袁安甘于清贫,严于自律。有一年大雪成灾,大家都在扫雪开路,有人出门 寻食,袁安却僵卧在床,他不愿在大雪天人人挨饿时影响别人。 B.袁安执法严明,宽厚仁慈。在做楚郡太守处理楚王英阴谋叛乱的案件时,他 把那些没 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逐一上奏,救出了四百多家人。 C.袁安清正廉明,爱惜名声。袁安任河南尹,政策号令严明却没有因窝藏贿赂 罪审讯过 人,他的言行感动激励了很多人,在朝廷上下很有名气。 D.袁安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孟云上书请求将俘虏发还北匈奴,而公卿们不同 意,只有袁安胸有大局,力排众议,最终皇帝也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安日:“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 (2)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二)古代诗歌阅读。(1 1 分) 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得张正字诗①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 望,引疾辞要职,闲居江州。 8.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 分) 9.请结合全诗首、颔、尾联内容,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王维《使至塞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飘蓬”“归雁” 自比,叙 事写景,一石两鸟。 (2)韩愈在《马说》中,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不能尽马之才能,不能明晓 马之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 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 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 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 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 上看着。 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顸 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 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 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 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 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 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 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 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 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梁 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 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 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 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 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 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顸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 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 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 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 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 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 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顸 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 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 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 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 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 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 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 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 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梁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梁 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 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 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 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 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 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顸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 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