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高中 2011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与社会经济生活 戏曲在宋代的形成,是和它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进入商品化的市场密切相关的。而在这之 前,它尚未进入商品化的市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生活息 息相关 表演艺术的萌生,在中国是很早的。大约在人类产生不久,原始的表演艺术就产生了。 现有的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已无可争辩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例如,和戏曲表演密切有关的 音乐和舞蹈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就开始了。这种原始乐舞大多是人们在劳动或生存之 余的自娱自乐。参加者往往是氏族或部落内部的人,他们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与商品 化和经济生活完全无关。另外,在原始社会中还有一种乐舞是专为祭祀和巫术活动服务的, 参与者一般是氏族中有较高地位的人员。这类活动的功利性、目的性很强。其时,在氏族内 部还没有商品的流通。自然和商品经济也谈不上挂钩 人类进入有阶级的社会以后这种原始的乐舞也开始岀现变化。一种是属于民间的演艺, 如迎神、赛会时,乡民们常要进行祭神等活动,同时还表演一些舞蹈等。这类表演不为统治 者重视,在史籍中的具体记载不多。但有一点则可肯定,民众系自愿参加,而且都是本乡本 土者,依然是自娱自乐为主,基本上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而不是以经济活动为主。另-种
河南开封高中 2011 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戏曲与社会经济生活 戏曲在宋代的形成,是和它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进入商品化的市场密切相关的。而在这之 前,它尚未进入商品化的市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生活息 息相关。 表演艺术的萌生,在中国是很早的。大约在人类产生不久,原始的表演艺术就产生了。 现有的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已无可争辩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例如,和戏曲表演密切有关的 音乐和舞蹈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就开始了。这种原始乐舞大多是人们在劳动或生存之 余的自娱自乐。参加者往往是氏族或部落内部的人,他们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与商品 化和经济生活完全无关。另外,在原始社会中还有一种乐舞是专为祭祀和巫术活动服务的, 参与者一般是氏族中有较高地位的人员。这类活动的功利性、目的性很强。其时,在氏族内 部还没有商品的流通。自然和商品经济也谈不上挂钩。 人类进入有阶级的社会以后,这种原始的乐舞也开始出现变化。一种是属于民间的演艺, 如迎神、赛会时,乡民们常要进行祭神等活动,同时还表演一些舞蹈等。这类表演不为统治 者重视,在史籍中的具体记载不多。但有一点则可肯定,民众系自愿参加,而且都是本乡本 土者,依然是自娱自乐为主,基本上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而不是以经济活动为主。另一种
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这在史书上记载很多。古代中国崇尚礼乐,每当有重大活动 例如祭祀、燕飨、乡射等,都窝不开乐舞的表演。为此,统治者还在朝廷中专门设立乐官和 乐师等职,专事乐舞演艺人员的培养和演出活动。这些人一般是土大夫子弟,出身高贵,没 有生活之忧。以后虽有不少奴隶和平民子弟进入演艺队伍,但他们吃的是皇粮,而非卖艺人 因此和商品经济也无多大关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代,虽然演艺活动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基本上仍和社会的经济活 动没有太多的关系。以民间出岀现的歌舞戏《踏谣娘》而言,虽说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表演 时也有角色的分工,形式上歌、舞结合,有表、唱和音乐的伴奏,已初具戏曲的雏型,然而 它的演出仍然是民众的一种娱乐活动,从其内容来说,主要是抒发人们心中郁积的情绪,与 社会的经济生活关系不大。至于宫廷内的演出,是唐代表演艺术的主要方式。统治者在朝廷 中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并从全国各地挑选大量艺术人才进入“教坊”,以满足他们精神 享受的需要。艺人的演出在宫廷进行,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与广大的民众没有关系,也 和社会的经济活动无关。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戏曲在唐代尚未形成的主要原因之 而戏曲等演艺活动的发展离不开较为宽松和安定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而宋王朝在建 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进程中,加强思想和文化统治,尤其是在它与辽、金的连年征战 中损兵折将后,更实行崇文轻武的治国方略。自北宋中期以后,“天下小康,边衅未动”,人 民安居乐业。社会一派歌舞升平,戏曲在这样的氛围中正式形成了。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战争硝烟的消散,社会经济也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城市商 品经济,更呈现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广大农民在土地的买卖中,获得了掌握劳动果实的较 多自主权,这直接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这种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为戏曲的兴起提 供了最好的机遇。 1.下列不能证明宋代以前的演艺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关系不大的一项是 A.原始乐舞大多是人们在劳动或生存之余的自娱自乐,参加者往往既是表演者,又是
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这在史书上记载很多。古代中国崇尚礼乐,每当有重大活动, 例如祭祀、燕飨、乡射等,都离不开乐舞的表演。为此,统治者还在朝廷中专门设立乐官和 乐师等职,专事乐舞演艺人员的培养和演出活动。这些人一般是士大夫子弟,出身高贵,没 有生活之忧。以后虽有不少奴隶和平民子弟进入演艺队伍,但他们吃的是皇粮,而非卖艺人, 因此和商品经济也无多大关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代,虽然演艺活动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基本上仍和社会的经济活 动没有太多的关系。以民间出现的歌舞戏《踏谣娘》而言,虽说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表演 时也有角色的分工,形式上歌、舞结合,有表、唱和音乐的伴奏,已初具戏曲的雏型,然而 它的演出仍然是民众的一种娱乐活动,从其内容来说,主要是抒发人们心中郁积的情绪,与 社会的经济生活关系不大。至于宫廷内的演出,是唐代表演艺术的主要方式。统治者在朝廷 中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并从全国各地挑选大量艺术人才进入“教坊”,以满足他们精神 享受的需要。艺人的演出在宫廷进行,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与广大的民众没有关系,也 和社会的经济活动无关。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戏曲在唐代尚未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戏曲等演艺活动的发展离不开较为宽松和安定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而宋王朝在建 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进程中,加强思想和文化统治,尤其是在它与辽、金的连年征战 中损兵折将后,更实行崇文轻武的治国方略。自北宋中期以后,“天下小康,边衅未动”,人 民安居乐业。社会一派歌舞升平,戏曲在这样的氛围中正式形成了。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战争硝烟的消散,社会经济也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城市商 品经济,更呈现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广大农民在土地的买卖中,获得了掌握劳动果实的较 多自主权,这直接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这种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为戏曲的兴起提 供了最好的机遇。 1.下列不能证明宋代以前的演艺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关系不大的一项是 ( ) A.原始乐舞大多是人们在劳动或生存之余的自娱自乐,参加者往往既是表演者,又是
观赏者 B.宋代以前的民间演艺,民众系自愿参加,而且都是本乡本土者,以自娱自乐为主。 C.民间出现的歌舞戏《踏谣娘》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表演时也有角色的分工,形式 上歌、舞结合,有表、唱和音乐的伴奏,已初具戏曲的雏型。 D.唐代表演艺术演出是民众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抒发人们心中郁积的情绪。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表演艺术的萌生,在中国是很早的。原始的表演艺术就发生在人类产生不久 B.原始社会专为祭祀和巫术活动服务的乐舞,活动的功利性、目的性很强 C.统治者在朝廷中专门设立乐官和乐师等职,专事乐舞演艺人员都是士大夫子弟,出 身高贵,没有生活之忧 D.迎神、赛会时,乡民们举行祭神活动还表演的一些舞蹈等艺术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民 间宗教活动,而不是经济活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是一种表演艺术,只要社会稳定,有了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就能产生戏曲。 B.在宋以前的阶级社会里,主要有两类表演艺术,一种是属于民间的演艺,另一种是 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它们和商品经济并无多大关系。 C.唐代表演艺术主要在宫廷内演出,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脱离了社会的经济活动 这就是中国古代戏曲在唐代尚未形成的原因。 D.宋以后的戏曲因为需要和商品化的市场紧密相连,因此也就不会再有专门为统治者 服务的演艺活动了。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 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安国日:“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 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干石。田甲亡走。安国日:“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 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 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日:“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 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1)汉数千里争利,则人 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日:“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
观赏者。 B.宋代以前的民间演艺,民众系自愿参加,而且都是本乡本土者,以自娱自乐为主。 C.民间出现的歌舞戏《踏谣娘》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表演时也有角色的分工,形式 上歌、舞结合,有表、唱和音乐的伴奏,已初具戏曲的雏型。 D.唐代表演艺术演出是民众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抒发人们心中郁积的情绪。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表演艺术的萌生,在中国是很早的。原始的表演艺术就发生在人类产生不久。 B.原始社会专为祭祀和巫术活动服务的乐舞,活动的功利性、目的性很强。 C.统治者在朝廷中专门设立乐官和乐师等职,专事乐舞演艺人员都是士大夫子弟,出 身高贵,没有生活之忧。 D.迎神、赛会时,乡民们举行祭神活动还表演的一些舞蹈等艺术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民 间宗教活动,而不是经济活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戏曲是一种表演艺术,只要社会稳定,有了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就能产生戏曲。 B.在宋以前的阶级社会里,主要有两类表演艺术,一种是属于民间的演艺,另一种是 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它们和商品经济并无多大关系。 C.唐代表演艺术主要在宫廷内演出,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脱离了社会的经济活动。 这就是中国古代戏曲在唐代尚未形成的原因。 D.宋以后的戏曲因为需要和商品化的市场紧密相连,因此也就不会再有专门为统治者 服务的演艺活动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 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 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 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 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 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1)汉数千里争利,则人 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
(2)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日:“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 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 信。日:“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 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 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 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 日:“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 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土亦以此称慕之,唯天予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 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无何,梁内史缺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倍:违背 C.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 行:将要。 D.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 怪:责怪。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安国“为人多大略”“忠厚”特点的一组句子是() ①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②安国日:“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③安国笑日:“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④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⑤阴使聂翁壹为间 ⑥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①②④ 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 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 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 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 并统领各路兵马
(2)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 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 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 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 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 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 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 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予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 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居.无何,梁内史缺 居:过了。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倍:违背。 C.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 行:将要。 D.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 怪:责怪。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安国“为人多大略”“忠厚”特点的一组句子是( ) ①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②安国日:“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③安国笑日:“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④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⑤阴使聂翁壹为间 ⑥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 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 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 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 并统领各路兵马
第Ⅱ卷(共108分) 四、(共21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译 (2)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⑩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 中,从事著述。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岀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 矢志守节。 8.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5分) 9.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诗经·氓》) (2)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3)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葛亮《出师表》) (5)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乙选考题
第Ⅱ卷(共 108 分) 四、(共 21 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译文 (2)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8—9 题。 柳梢青 · 春 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 中,从事著述。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 矢志守节。 8.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5 分) 9.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诗经·氓》) (2)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3)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诸葛亮《出师表》) (5)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乙 选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