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一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因纯粹而传奇 茂密的原始森林背景下,鸟鸣啾啾,两只孔雀在夜色中嬉戏。 龙年喧闹的央视春晩,进行到这里突然沉静了。大家仿佛跟着这两只孔雀,步入 南部山林,看它们相知,相恋 这是杨丽萍、王迪表演的舞蹈《雀之恋》。舞者杨丽萍,已年逾五旬。 高成明是杨丽萍的老朋友,也是《雀之恋》的编舞之一。他说:“大部分艺术作 品是命题作文,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在他看来,杨丽萍成为传奇的根源,是 她很早就决定纯粹依靠自己的作品,成就自己的艺术 1958年,杨丽萍出生在云南,白族人。文革时,她看到学生居然打老师,并且 以敢打老师为荣。她开始对人性感到悲观,于是更加喜欢跳舞,“跳舞要单纯 点 l971年,杨丽萍13岁。在西双版纳农场学校的桌上领操,被西双版纳歌舞团的 军代表看中,从此改变命运。 除了春晚的几次亮相,杨丽萍的舞蹈真正与大众发生密切关系,是她创作的大型 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这个舞蹈现已成了云南的名片。 这个节目,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采风,精心排演了15个月。但《云南映象》 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01年,这个策划不仅舞蹈界不接受,也没有投资者接受。合作者本想让杨丽 萍编一台“土风舞”。可是,杨丽萍的舞蹈把他们吓住了,充满了性意味的烟盒 舞,打歌,还有女人被扔进火里祭神。双方谈不到一起,没有了投资,于是杨丽 萍决定:自己养活所有演员。 “这个时代,取悦观众是相对容易的。时代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高成明说 但杨丽萍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观众虽然习惯了已经存在的东西,但并不代表他们 不能欣赏更好的东西。“这是她最大的不同 从开始准备到上演,这两年多,大概是杨丽萍一生最艰苦的日子,全团的经费, 都靠她四处拍广告、走穴来筹集。 203年3月8日,正是“非典”时期。就在《云南映象》首演后第二天,剧团 突然接到通知,只能演一场。消息传出,若干老板冲进剧院,围着杨丽萍大叫: “骗子,还钱来!”“狗屁艺术家!”杨丽萍被若干人包围着,依然镇定自若地 指挥台上调试灯光 就演了一次,台下只有1名观众,之后放假几个月,可能就此别离了。很多演员 选择了回山里。杨丽萍当众哭了。现在回想起来,她说,“跳舞很难成名,如果 你把跳舞当成功利性的东西,只会很失落。 改变发生在《云南映象》参加当年“荷花杯”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后。整个团队 开始被文化界认同,杨丽萍也不再是一个个体舞者,他们成为国内唯一能靠一台 节目养活自己的舞蹈团。 杨丽萍非常清楚,若想有条孔雀裙,必须先挣到买孔雀裙的钱。“既要能赚到钱 买到孔雀裙;也要让那条孔雀裙充满灵性,没有任何铜臭味,这是很难的一件 事
河南省 2013 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因纯粹而传奇 茂密的原始森林背景下,鸟鸣啾啾,两只孔雀在夜色中嬉戏。 龙年喧闹的央视春晚,进行到这里突然沉静了。大家仿佛跟着这两只孔雀,步入 南部山林,看它们相知,相恋。 这是杨丽萍、王迪表演的舞蹈《雀之恋》。舞者杨丽萍,已年逾五旬。 高成明是杨丽萍的老朋友,也是《雀之恋》的编舞之一。他说:“大部分艺术作 品是命题作文,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在他看来,杨丽萍成为传奇的根源,是 她很早就决定纯粹依靠自己的作品,成就自己的艺术。 1958 年,杨丽萍出生在云南,白族人。文革时,她看到学生居然打老师,并且 以敢打老师为荣。她开始对人性感到悲观,于是更加喜欢跳舞,“跳舞要单纯一 点”。 1971 年,杨丽萍 13 岁。在西双版纳农场学校的桌上领操,被西双版纳歌舞团的 军代表看中,从此改变命运。 除了春晚的几次亮相,杨丽萍的舞蹈真正与大众发生密切关系,是她创作的大型 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这个舞蹈现已成了云南的名片。 这个节目,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采风,精心排演了 15 个月。但《云南映象》 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01 年,这个策划不仅舞蹈界不接受,也没有投资者接受。合作者本想让杨丽 萍编一台“土风舞”。可是,杨丽萍的舞蹈把他们吓住了,充满了性意味的烟盒 舞,打歌,还有女人被扔进火里祭神。双方谈不到一起,没有了投资,于是杨丽 萍决定:自己养活所有演员。 “这个时代,取悦观众是相对容易的。时代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高成明说。 但杨丽萍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观众虽然习惯了已经存在的东西,但并不代表他们 不能欣赏更好的东西。“这是她最大的不同,” 从开始准备到上演,这两年多,大概是杨丽萍一生最艰苦的日子,全团的经费, 都靠她四处拍广告、走穴来筹集。 2003 年 3 月 8 日,正是“非典”时期。就在《云南映象》首演后第二天,剧团 突然接到通知,只能演一场。消息传出,若干老板冲进剧院,围着杨丽萍大叫: “骗子,还钱来!”“狗屁艺术家!”杨丽萍被若干人包围着,依然镇定自若地 指挥台上调试灯光。 就演了一次,台下只有 1 名观众,之后放假几个月,可能就此别离了。很多演员 选择了回山里。杨丽萍当众哭了。现在回想起来,她说,“跳舞很难成名,如果 你把跳舞当成功利性的东西,只会很失落。” 改变发生在《云南映象》参加当年“荷花杯”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后。整个团队 开始被文化界认同,杨丽萍也不再是一个个体舞者,他们成为国内唯一能靠一台 节目养活自己的舞蹈团。 杨丽萍非常清楚,若想有条孔雀裙,必须先挣到买孔雀裙的钱。“既要能赚到钱, 买到孔雀裙;也要让那条孔雀裙充满灵性,没有任何铜臭味,这是很难的一件 事
商业行为不会影响到艺术吗?她反问:你有那么脆弱吗?“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 会迷失自己的艺术方向。 这个热爱自然、特立独行的骄傲舞者终于证明,自己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因发 自心底的坚持,以及对美的追求 或许,正是纯粹的个性成就了她。云南政协改选时,领导来找她,希望她能去参 加,她迟到了好久,到了就问:这个职位要开会吧?开会我可不能干。领导当场 就变了脸色 她的纯粹,还表现在她的“符号”上一一几十年来,她爱孔雀,跳孔雀,久而久 之,眉眼间也现出孔雀的神气 但这只孔雀生活的环境已然变化。她去云南的山寨采风,发现村民们不再唱、跳 那些属于自己民族的古老艺术。“最早的唱歌跳舞跟生命、跟生活有关,如果农 村生活都变成城市生活,他们哪来兴趣再传承这种东西?”她为此忧虑。 但她坚持认为,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因此,2012年春晩,她选 择跳现代舞的王迪来当自己的搭档。《雀之恋》是展现中国民族艺术魅力的,两 只孔雀精美的造型、精巧的动作、精致的情感、精湛的演绎,震撼了观众 光传承还不行,还得创作适合现代东方的艺术。”杨丽萍认为,如果中国舞蹈 发展需要一个方向的话,这应该是一个方向。但这种创作,需要人能够沉静下来, 需要平实的、非功利的社会氛围和舞蹈环境,需要有一个真正有利于艺术创造的 文化体制。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舞蹈界和投资者对民族舞的排斥,观众素质的低下,让《云南映象》从准备 到上演的过程困难重重,这两年大概是杨丽萍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 B.在表演《雀之恋》时,杨丽萍已年逾五旬。在其几十年的舞蹈生涯中,她从 个个体舞者到拥有自己的舞蹈团,这一过程也是她的艺术追求不断被大众理 解、接受的过程。 C.高成明认为这个时代艺术应该取悦观众,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但杨丽萍坚 持不迎合观众,所以她的《云南映象》几经波折才得到认可。 D.源于生活的艺术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杨丽萍的舞蹈植根于生活,她热爱自 然,坚持采风,最终纯粹依靠作品成就了自己的艺术。 E.本文描写了杨丽萍热爱艺术、献身舞蹈、培养新人的事迹,塑造了一位为舞 蹈事业而坚守“纯粹”的传奇女性形象。 (2)杨丽萍的“纯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民族艺术要想获得成功,应该具备哪些因素。 (6分) (4)杨丽萍说,既要能赚钱买孔雀裙,也要让孔雀裙没有任何铜臭味,这是很 难的一件事。请结合文本内容,谈一谈你对艺术商业化的看法。(8分)
商业行为不会影响到艺术吗?她反问:你有那么脆弱吗?“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 会迷失自己的艺术方向。” 这个热爱自然、特立独行的骄傲舞者终于证明,自己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因发 自心底的坚持,以及对美的追求。 或许,正是纯粹的个性成就了她。云南政协改选时,领导来找她,希望她能去参 加,她迟到了好久,到了就问:这个职位要开会吧?开会我可不能干。领导当场 就变了脸色。 她的纯粹,还表现在她的“符号”上——几十年来,她爱孔雀,跳孔雀,久而久 之,眉眼间也现出孔雀的神气。 但这只孔雀生活的环境已然变化。她去云南的山寨采风,发现村民们不再唱、跳 那些属于自己民族的古老艺术。“最早的唱歌跳舞跟生命、跟生活有关,如果农 村生活都变成城市生活,他们哪来兴趣再传承这种东西?”她为此忧虑。 但她坚持认为,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因此,2012 年春晚,她选 择跳现代舞的王迪来当自己的搭档。《雀之恋》是展现中国民族艺术魅力的,两 只孔雀精美的造型、精巧的动作、精致的情感、精湛的演绎,震撼了观众。 “光传承还不行,还得创作适合现代东方的艺术。”杨丽萍认为,如果中国舞蹈 发展需要一个方向的话,这应该是一个方向。但这种创作,需要人能够沉静下来, 需要平实的、非功利的社会氛围和舞蹈环境,需要有一个真正有利于艺术创造的 文化体制。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舞蹈界和投资者对民族舞的排斥,观众素质的低下,让《云南映象》从准备 到上演的过程困难重重,这两年大概是杨丽萍一生中最艰苦的日子。 B.在表演《雀之恋》时,杨丽萍已年逾五旬。在其几十年的舞蹈生涯中,她从 一个个体舞者到拥有自己的舞蹈团,这一过程也是她的艺术追求不断被大众理 解、接受的过程。 C.高成明认为这个时代艺术应该取悦观众,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但杨丽萍坚 持不迎合观众,所以她的《云南映象》几经波折才得到认可。 D.源于生活的艺术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杨丽萍的舞蹈植根于生活,她热爱自 然,坚持采风,最终纯粹依靠作品成就了自己的艺术。 E.本文描写了杨丽萍热爱艺术、献身舞蹈、培养新人的事迹,塑造了一位为舞 蹈事业而坚守“纯粹”的传奇女性形象。 (2)杨丽萍的“纯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民族艺术要想获得成功,应该具备哪些因素。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丽萍说,既要能赚钱买孔雀裙,也要让孔雀裙没有任何铜臭味,这是很 难的一件事。请结合文本内容,谈一谈你对艺术商业化的看法。(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A中,“对 民族舞的排斥”“观众素质的低下”表述不当:C中“这个时代艺术应该取悦观 众,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并非高成明的观点,“不迎合观众”也不是《云南映 象》最终得到认可的原因;E中“培养新人”无中生有) (2)①个性纯粹:特立独行,不慕虚名,领导请她进入政协,她却不客气地拒 绝了。②艺术追求纯粹。跳舞的目的单纯,源于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艺术道路遭 遇挫折能坚强面对,不懈坚持;坚信髙水平艺术作品能得到观众认可,在艺术创 作上坚持己见,绝不迎合世俗;视舞蹈为纯粹艺术,维护舞蹈的纯净之美,不让 舞蹈沾染铜臭。③符号纯粹:始终如一地爱孔雀,跳孔雀舞。(6分;答出一点 给2分,其中观点和说明各1分) (3)①要有热爱民族艺术、困境中不懈坚持的艺术工作者。正是因为杨丽萍对 艺术的执着追求,顽强坚守,才使富有云南特色的民族舞蹈走进大众视野,赢得 广泛赞誉;②要有鲜明突出的民族特色。杨丽萍的创作灵感源于对自然、对生活 的观察,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因艺术地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 风情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③要与时俱进,以适应当今观众的欣赏需求。2012 年春晚,杨丽萍特意选择跳现代舞的王迪来当自己的搭档,以达到传统与现代的 结合,体现了她的“新东方美学”的追求;④要有一个有利于艺术创造艺术发展 的文化体制。不再让优秀的艺术作品为成活而自寻门路,或者半途而废。(6分;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示例:艺术可以适度地商业化,但不能因为追求商业化而迷失艺术的本真 理由:①艺术品也是消费品,只有走上商业化之路,艺术才可能被更多的观众所 欣赏。正是因为《云南映象》在商业演出上的成功,才使得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 部作品。②艺术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品,单纯追求商业化就容易使艺术丧失 其本真。杨丽萍始终坚守纯粹的艺术追求,才使得《云南映象》在艺术和商业上 都取得了成功。 (8分;其中“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例如:艺术不应该商业化,艺术追求 应该纯粹,不媚俗,不取悦观众:艺术不必刻意商业化,如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 水平,自然就能获得专家、观众的认可,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等等。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莫言访谈录《南方周末》记者 2012年10月13日上午8点,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 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 候采访。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还是很配合地 脱掉了运动外套。 南方周末:对于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不同版本,准确的表 述应该是什么? 莫言:10月11日18点40分前后,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当时 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 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伍中,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我想, 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 的优秀作家,我压力倍增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1)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A 中,“对 民族舞的排斥”“观众素质的低下”表述不当;C 中“这个时代艺术应该取悦观 众,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并非高成明的观点,“不迎合观众”也不是《云南映 象》最终得到认可的原因;E 中“培养新人”无中生有) (2)①个性纯粹:特立独行,不慕虚名,领导请她进入政协,她却不客气地拒 绝了。②艺术追求纯粹。跳舞的目的单纯,源于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艺术道路遭 遇挫折能坚强面对,不懈坚持;坚信高水平艺术作品能得到观众认可,在艺术创 作上坚持己见,绝不迎合世俗;视舞蹈为纯粹艺术,维护舞蹈的纯净之美,不让 舞蹈沾染铜臭。③符号纯粹:始终如一地爱孔雀,跳孔雀舞。(6 分;答出一点 给 2 分,其中观点和说明各 1 分) (3)①要有热爱民族艺术、困境中不懈坚持的艺术工作者。正是因为杨丽萍对 艺术的执着追求,顽强坚守,才使富有云南特色的民族舞蹈走进大众视野,赢得 广泛赞誉;②要有鲜明突出的民族特色。杨丽萍的创作灵感源于对自然、对生活 的观察,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因艺术地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 风情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③要与时俱进,以适应当今观众的欣赏需求。2012 年春晚,杨丽萍特意选择跳现代舞的王迪来当自己的搭档,以达到传统与现代的 结合,体现了她的“新东方美学”的追求;④要有一个有利于艺术创造艺术发展 的文化体制。不再让优秀的艺术作品为成活而自寻门路,或者半途而废。(6 分; 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示例:艺术可以适度地商业化,但不能因为追求商业化而迷失艺术的本真。 理由:①艺术品也是消费品,只有走上商业化之路,艺术才可能被更多的观众所 欣赏。正是因为《云南映象》在商业演出上的成功,才使得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 部作品。②艺术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品,单纯追求商业化就容易使艺术丧失 其本真。杨丽萍始终坚守纯粹的艺术追求,才使得《云南映象》在艺术和商业上 都取得了成功。 (8 分;其中“观点”明确 2 分,“理由”答出一点给 3 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例如:艺术不应该商业化,艺术追求 应该纯粹,不媚俗,不取悦观众;艺术不必刻意商业化,如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 水平,自然就能获得专家、观众的认可,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等等。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莫言访谈录 《南方周末》记者 2012 年 10 月 13 日上午 8 点,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 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 候采访。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还是很配合地 脱掉了运动外套。 南方周末:对于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不同版本,准确的表 述应该是什么? 莫言:10 月 11 日 18 点 40 分前后,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当时 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 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伍中,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我想, 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 的优秀作家,我压力倍增;
南方周末: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聊斋志异》, 却不提《红楼梦》,为什么? 莫言: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 老人讲过;《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很入迷。《红楼梦》是 我早在18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我 的影响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读得出它的味道。 南方周末:美国汉学家认为,你创作的《生死疲劳》“几乎涵盖了中国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莫言: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虚 幻的部分,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的。虽然小 说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50或100年之前的。如果 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 有联系,也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 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南方周末:法新社认为,你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写作的 时候,你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 莫言: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我1980年的中短篇,在 当时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蛙》涉 及了计划生育。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 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解 放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到从1980年延 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这个 小说是文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 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南方周末: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 师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 莫言: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爱知县称念 寺的住持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 者,他把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 心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 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 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我非常尊重他。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 较广泛。他关注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 我写不出来。 南方周末:你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 然,对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贝多芬从贵族中昂首挺胸而过;歌德退到路边, 毕恭毕敬地脱帽行礼。你说年轻的时候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就意识到,像歌德那样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莫言: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当年的音乐家要依附有权势的人,他们需要 被供养。贝多芬见到国王扬长而去是了不起的,而歌德留在原地,脱帽致敬,被 认为没有骨气。当年我也觉得歌德软弱可鄙,而贝多芬可钦可敬。就像贝多芬说 的“贝多芬只有一个,而国王有许多个”。年轻的时候,读到这句话觉得扬眉吐 气。但随着年龄增长,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理解:当面对国王的仪仗扬长而去且 会赢得公众鼓掌时,这样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勇气;而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
南方周末: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聊斋志异》, 却不提《红楼梦》,为什么? 莫言: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 老人讲过;《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很入迷。《红楼梦》是 我早在 18 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我 的影响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读得出它的味道。 南方周末:美国汉学家认为,你创作的《生死疲劳》“几乎涵盖了中国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莫言: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虚 幻的部分,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的。虽然小 说描写的历史跨度有 50 年,但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 50 或 100 年之前的。如果 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 有联系,也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 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南方周末:法新社认为,你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写作的 时候,你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 莫言: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我 1980 年的中短篇,在 当时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蛙》涉 及了计划生育。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 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解 放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到从 1980 年延 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这个 小说是文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 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南方周末: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 师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 莫言: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爱知县称念 寺的住持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 者,他把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 心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 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 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我非常尊重他。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 较广泛。他关注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 我写不出来。 南方周末:你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 然,对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贝多芬从贵族中昂首挺胸而过;歌德退到路边, 毕恭毕敬地脱帽行礼。你说年轻的时候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就意识到,像歌德那样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莫言: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当年的音乐家要依附有权势的人,他们需要 被供养。贝多芬见到国王扬长而去是了不起的,而歌德留在原地,脱帽致敬,被 认为没有骨气。当年我也觉得歌德软弱可鄙,而贝多芬可钦可敬。就像贝多芬说 的“贝多芬只有一个,而国王有许多个”。年轻的时候,读到这句话觉得扬眉吐 气。但随着年龄增长,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理解:当面对国王的仪仗扬长而去且 会赢得公众鼓掌时,这样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勇气;而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
而且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勇气。但歌德的教养让他跟大多数百姓 样,尊重世俗礼仪,站在路边脱帽致敬。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 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国家尊严等。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当作普通百姓的 人 (摘编自2012年10月《南方周末南方人物》)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莫言毫无大师架子,依然 保持平民姿态: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甚至穿着一双拖鞋。 B.莫言曾说过,自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认为《红楼梦》超过 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从18岁开始阅读,经过历练后才能读出《红楼梦》 的味道。 C.作品《生死疲劳》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延伸的不止50年,其 中生死轮回变牛变马是虚幻部分,动物眼中看到的人间生活是现实部分。 D.日本爱知县的莫言馒头是高粱米的颜色、糖和奶油夹心,据说点心铺 老板既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莫言的信众,又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 E.莫言认为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心态年轻,与西方交流 广泛,具有更多现代生活气质,并坦承自己写不出村上春树的这类作品 (2)简要概括莫言获奖后惊喜和惶恐的原因。(6分) (3)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请结合其作品简要 概述 (6 分 (4)面对国王和贵族,做歌德,还是做贝多芬?结合莫言的认识,谈谈你的观点 和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主观表述题,意思对即可。 12.(25分)(1)(5分)E、C (2)(6分)①惊喜是因为自己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认可,并且是在自己相对比 较年轻的时候能够获奖;②惶恐是因为降落在自己身上的荣誉如此巨大,并且和 世界上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相比,自己压力倍增。 (3)(6分)①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 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比如《生死疲劳》,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
而且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勇气。但歌德的教养让他跟大多数百姓一 样,尊重世俗礼仪,站在路边脱帽致敬。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 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国家尊严等。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当作普通百姓的 人。 (摘编自 2012 年 10 月《南方周末南方人物》)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莫言毫无大师架子,依然 保持平民姿态: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甚至穿着一双拖鞋。 B.莫言曾说过,自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认为《红楼梦》超过 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从 18 岁开始阅读,经过历练后才能读出《红楼梦》 的味道。 C.作品《生死疲劳》描写的历史跨度有 50 年,但延伸的不止 50 年,其 中生死轮回变牛变马是虚幻部分,动物眼中看到的人间生活是现实部分。 D.日本爱知县的莫言馒头是高粱米的颜色、糖和奶油夹心,据说点心铺 老板既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莫言的信众,又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 E.莫言认为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心态年轻,与西方交流 广泛,具有更多现代生活气质,并坦承自己写不出村上春树的这类作品。 (2)简要概括莫言获奖后惊喜和惶恐的原因。(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请结合其作品简要 概述。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面对国王和贵族,做歌德,还是做贝多芬?结合莫言的认识,谈谈你的观点 和看法。(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主观表述题,意思对即可。) 12.(25 分)(1)(5 分)E、C (2)(6 分)①惊喜是因为自己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认可,并且是在自己相对比 较年轻的时候能够获奖;②惶恐是因为降落在自己身上的荣誉如此巨大,并且和 世界上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相比,自己压力倍增。 (3)(6 分)①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 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比如《生死疲劳》,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