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汉、唐、宋、明、清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 致的建筑美学风格,这个风格就是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建筑主要 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祭拜神灵 即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 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了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 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庙宇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不是高耸入 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使人产生 某种恐惧感的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 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本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 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 适和与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 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着明显的优势,排斥了反理性的迷 狂意识,正是这种迷狂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展现严肃、方正、井井 有条的特点。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 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 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 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 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格。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 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 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 通过“借景”“虚实”等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 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 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 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建筑艺术》) 1.下列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的土木体制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且成为后世的主要建 筑形式;从秦到清一直保持、延续着一致的建筑艺术风格。 B.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建筑材料暖和、坚实,建 筑物之间相互接连和配合,平面铺开,雄伟壮观 C.中国建筑的代表主要是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它威严庄重而高耸人云, 给人以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 D.中国建筑以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为特征,表现了中 国人实用的、人世的、理智的、历史的生活意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不仅说明当时木建筑具有 定的规模,而且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B.中国建筑讲究对称,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有机安排,因此,虽然它 的风格严肃方正、缺少变化,但整体布局和谐统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汉、唐、宋、明、清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 致的建筑美学风格,这个风格就是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建筑主要 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祭拜神灵 即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 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了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 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庙宇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不是高耸入 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使人产生 某种恐惧感的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 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本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 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 适和与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 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着明显的优势,排斥了反理性的迷 狂意识,正是这种迷狂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展现严肃、方正、井井 有条的特点。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 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 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 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 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格。随着晚期封建社会中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 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 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山重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 通过“借景”“虚实”等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 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 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 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摘编自李泽厚《建筑艺术》) 1.下列对于中国建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的土木体制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且成为后世的主要建 筑形式;从秦到清一直保持、延续着一致的建筑艺术风格。 B.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建筑材料暖和、坚实,建 筑物之间相互接连和配合,平面铺开,雄伟壮观。 C.中国建筑的代表主要是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它威严庄重而高耸人云, 给人以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 D.中国建筑以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为特征,表现了中 国人实用的、人世的、理智的、历史的生活意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不仅说明当时木建筑具有 一定的规模,而且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B.中国建筑讲究对称,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有机安排,因此,虽然它 的风格严肃方正、缺少变化,但整体布局和谐统一
C.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能使人在游历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 环境的和谐,这是中国建筑理性精神的很好体现。 D.新石器时代,人们祭拜神灵就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所;儒学替 代宗教后,神人同在的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以逶迤交错、气势雄浑的建筑群取胜,基督教、伊斯兰教建 筑则以孤立高耸、出世脱俗的单个建筑见长,二者各具特色 B.封建社会晚期,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出现了,打破了以前建 筑的严格对称性,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的变化。 C.“借景”“虚实”等方式把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明了 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逐渐取代充满理性精神的美学思想 D.以阴冷的石头、空旷的空间等体现出的反理性迷狂意识是西方宗教建 筑的审美特征,这与中国建筑的审美观念有很大不同 (9分,每小题3分) 1C(“高管入云,,甜越世理解有议 2B(“块少变化”分析有误) 表明了更为自由的天理念逐渐取代充置性神的关学思想”分折有误 河南师大附中期末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 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 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 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 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 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 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 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 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 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 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 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 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 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 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当时流行的天 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 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 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
C.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能使人在游历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 环境的和谐,这是中国建筑理性精神的很好体现。 D.新石器时代,人们祭拜神灵就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所;儒学替 代宗教后,神人同在的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以逶迤交错、气势雄浑的建筑群取胜,基督教、伊斯兰教建 筑则以孤立高耸、出世脱俗的单个建筑见长,二者各具特色。 B.封建社会晚期,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的建筑出现了,打破了以前建 筑的严格对称性,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意识形态的变化。 C.“借景”“虚实”等方式把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明了 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逐渐取代充满理性精神的美学思想。 D.以阴冷的石头、空旷的空间等体现出的反理性迷狂意识是西方宗教建 筑的审美特征,这与中国建筑的审美观念有很大不同。 河南师大附中期末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 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 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得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 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 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 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 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 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 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 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 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 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 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 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 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当时流行的天 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 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 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