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市一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周考 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鲁迅与中国的“自由主义 钱理群 鲁迅在一篇杂文里引用了罗兰夫人的一句话:“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以行!”他对“自由”理念到中国的变形、变质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20世纪 20年代,鲁迅与现代评论派展开论战,这是他和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第 次公开论战与决裂。但是,鲁迅的批判,并不针对“自由”理念本身,而是置疑: 这些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搬来的诸如“保护少数”“宽容”等西方自 由主义的理论,他们是“信而从”,还是“怕和利用”?其实答案很清楚:只要 看看他们怎样“言行不,名实不副,前后矛盾”“只要看他们的普于变化, 教授不宽容,甚至扬言要借助权势将他们“投畀豺豹”;他们以“保护少数”为 名,为女师大校长杨荫榆辩护,又以“多数”的名义,对被当局雇用的流氓强拉 出学校的学生大加讨伐。这些“自由主义者”不过是“做戏的虚无党”。 鲁迅对现代评论派批判的另一面,是揭露他们隐藏在绅士服里的“官魂”。20 世纪30年代鲁迅和新月派论战时,也是抓住他们自觉充当固民党政权的“诤 臣”“诤友”这一点,将他们称作“贾府里的焦大”。中国自由主义者的理念是 维护“秩序”。胡适强调要维护政府“制裁一切推翻政府或反抗政府的行为”的 合法性,不能向政府要求“革命的自由权”,即表明了“诤臣”与“诤友”的基 本立场,决定了其与官方的暖昧关系。 还应注意,鲁迅对自由主义理念的另一方面的批评。他在1928年的随笔集<思 想·山水·人物〉“题记”里,谈到“这书的归趣是政治,所提倡的是自由主 义”,表示“我对于这些都不了然”。但接着又说,“我自己,倒以为瞿提(歌 德)所说,自由和平等不能并求,也不能并得的话,更有见地,所以人们只得先 取其一的”。这里引人注目地提出了“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世纪初, 鲁迅强烈地感到片面、极端的“众数”的“民主”“平等”对“个体自由”可能 造成压抑,因此,他突出了“自由”的诉求;而在二三十年代,他却发现了中国 的一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自命“特殊知识阶级”,完全无视日趋严重的社会不 平等,把对自由的诉求变成排斥多数人(特别是普通平民)的“精美自由”,因此 他又要突出“平等”的诉求。 正如一位研究者所分析的,“鲁迅为自由而战,就不得不呈现为双重的挣扎:既 向片面追求平等的集体主义者要求个人自由,强调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不要忘记 最终目标是自由,又向片面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者要求正视现实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有时是缺乏个人自由的结果,有时则是个人自由发扬的结果”。 而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这种双重挣扎,使鲁迅既不见容于追求‘平等’而漠 视‘自由’的左翼文化界,也不见容于强调‘自由’而漠视‘平等’的自由主义 者。自由的鲁迅一直就这样在被割裂的自由的夹缝中经受着孤独的煎熬一一以上 双方都有理由从各自理解的自由理念出发,责难鲁迅反动”,而这样的双面“责 难”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 (选自《迅与中国现代文化》,有删改)
河南南阳市一中 2011 届高三第一次周考 语文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鲁迅与中国的“自由主义” 钱理群 鲁迅在一篇杂文里引用了罗兰夫人的一句话:“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以行!”他对“自由”理念到中国的变形、变质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20 世纪 20 年代,鲁迅与现代评论派展开论战,这是他和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第一 次公开论战与决裂。但是,鲁迅的批判,并不针对“自由”理念本身,而是置疑: 这些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搬来的诸如“保护少数”“宽容”等西方自 由主义的理论,他们是“信而从”,还是“怕和利用”?其实答案很清楚:只要 看看他们怎样“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 毫无节操,是什么也不信从的”。他们口喊“宽容”,却对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 教授不宽容,甚至扬言要借助权势将他们“投畀豺豹”;他们以“保护少数”为 名,为女师大校长杨荫榆辩护,又以“多数”的名义,对被当局雇用的流氓强拉 出学校的学生大加讨伐。这些“自由主义者”不过是“做戏的虚无党”。 鲁迅对现代评论派批判的另一面,是揭露他们隐藏在绅士服里的“官魂”。20 世纪 30 年代鲁迅和新月派论战时,也是抓住他们自觉充当固民党政权的“诤 臣”“诤友”这一点,将他们称作“贾府里的焦大”。中国自由主义者的理念是 维护“秩序”。胡适强调要维护政府“制裁一切推翻政府或反抗政府的行为”的 合法性,不能向政府要求“革命的自由权”,即表明了“诤臣”与“诤友”的基 本立场,决定了其与官方的暧昧关系。 还应注意,鲁迅对自由主义理念的另一方面的批评。他在 1928 年的随笔集<思 想·山水·人物>“题记”里,谈到“这书的归趣是政治,所提倡的是自由主 义”,表示“我对于这些都不了然”。但接着又说,“我自己,倒以为瞿提(歌 德)所说,自由和平等不能并求,也不能并得的话,更有见地,所以人们只得先 取其一的”。这里引人注目地提出了“自由”与“平等”的关系问题。上世纪初, 鲁迅强烈地感到片面、极端的“众数”的“民主”“平等”对“个体自由”可能 造成压抑,因此,他突出了“自由”的诉求;而在二三十年代,他却发现了中国 的一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自命“特殊知识阶级”,完全无视日趋严重的社会不 平等,把对自由的诉求变成排斥多数人(特别是普通平民)的“精美自由”,因此, 他又要突出“平等”的诉求。 正如一位研究者所分析的,“鲁迅为自由而战,就不得不呈现为双重的挣扎:既 向片面追求平等的集体主义者要求个人自由,强调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不要忘记 最终目标是自由,又向片面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者要求正视现实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有时是缺乏个人自由的结果,有时则是个人自由发扬的结果”。 而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这种双重挣扎,使鲁迅既不见容于追求‘平等’而漠 视‘自由’的左翼文化界,也不见容于强调‘自由’而漠视‘平等’的自由主义 者。自由的鲁迅一直就这样在被割裂的自由的夹缝中经受着孤独的煎熬——以上 双方都有理由从各自理解的自由理念出发,责难鲁迅反动”,而这样的双面“责 难”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 (选自《迅与中国现代文化》,有删改)
1.下面说法符合鲁迅所倡导的“自由”理念的一项是()(3分) A.“自由”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从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中获得的“保护 少数”“宽容”等内容。 B.“自由”是有条件的,它必须以维护政府的权威为前提 C.“自由”也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与“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应是包含平等 意识的大境界 D.“自由”应为“精英自由”,只有掌握着最先进文化与最高权力的人才可能 获得它。 2.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批评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是“做戏的虚无党”,他们口称宽容,却对 异己采取极端言行,尽打击之能 B.“自由主义者”为女师大校长杨荫榆辩护,对被当局雇用的流氓强拉出学校 的学生大加讨伐,可以看作是现代评论派“官魂”的外在表现。 C.鲁迅的“双重挣扎”其实反映了他对“自由”与“平等”关系的认识:二者 有同一性,不可忽视任何一方。 D.鲁迅对“自由”与“平等”的理解就是左翼文化界对该问题的探讨结果,他 当之无愧地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 3.依据原文内容,下面的结论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引用罗兰夫人的话,说明了“自由”是“罪恶”的元凶;而中国的“自 由主义者”极力倡导“自由”,也就纵容了罪恶,使鲁迅与他们发生了决裂。 B.胡适的主张表达出了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与官方的关系,如果说他们是政 府的“诤臣”的话,那么,鲁迅就是政府的“逆贼”,他具有的是“民魂” C.鲁迅赞同歌德的“自由和平等不能并求,也不能并得”的观点,因此他时而 呼吁“自由”,时而又提倡“平等”,这反映了鲁迅思想的矛盾性。 D.鲁迅对“自由”与“平等”的理解,总是充满着尖锐的冲突与痛苦的挣扎, 所以他只能孤独地存在,并不断受到指责与批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种皓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 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髙梵从中单驾出 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 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 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 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 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 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 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
1.下面说法符合鲁迅所倡导的“自由”理念的一项是( )(3 分) A.“自由”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从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中获得的“保护 少数”“宽容”等内容。 B.“自由”是有条件的,它必须以维护政府的权威为前提。 C.“自由”也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与“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应是包含平等 意识的大境界。 D.“自由”应为“精英自由”,只有掌握着最先进文化与最高权力的人才可能 获得它。 2.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鲁迅批评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是“做戏的虚无党”,他们口称宽容,却对 异己采取极端言行,尽打击之能。 B.“自由主义者”为女师大校长杨荫榆辩护,对被当局雇用的流氓强拉出学校 的学生大加讨伐,可以看作是现代评论派“官魂”的外在表现。 C.鲁迅的“双重挣扎”其实反映了他对“自由”与“平等”关系的认识:二者 有同一性,不可忽视任何一方。 D.鲁迅对“自由”与“平等”的理解就是左翼文化界对该问题的探讨结果,他 当之无愧地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 3.依据原文内容,下面的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鲁迅引用罗兰夫人的话,说明了“自由”是“罪恶”的元凶;而中国的“自 由主义者”极力倡导“自由”,也就纵容了罪恶,使鲁迅与他们发生了决裂。 B.胡适的主张表达出了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与官方的关系,如果说他们是政 府的“诤臣”的话,那么,鲁迅就是政府的“逆贼”,他具有的是“民魂”。 C.鲁迅赞同歌德的“自由和平等不能并求,也不能并得”的观点,因此他时而 呼吁“自由”,时而又提倡“平等”,这反映了鲁迅思想的矛盾性。 D.鲁迅对“自由”与“平等”的理解,总是充满着尖锐的冲突与痛苦的挣扎, 所以他只能孤独地存在,并不断受到指 责与批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种 皓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 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 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 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 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 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 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 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 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
而相随受罪,臣恐泪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 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梁 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 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 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 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 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 惜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 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办 C.吏人诣阙请留之 诣:到……去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侵略 5.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 除侯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 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 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 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 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梁 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 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 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 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 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 惜。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 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案:查办 C.吏人诣阙请留之 诣:到……去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侵略 5.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 除候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 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 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 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8~9 题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上句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句 士”指介之推 8.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 分) 9.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2)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 ,非能 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3)外无期功强近之 亲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园花寂寞红 季羡林 ①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整整四十年以来, 直住着一对老夫妇:女的是德国人,北大教员;男的是中国人,钢铁学院教授 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上句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句 “士”指介之推。 8.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 分) 9.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 叶之扁舟, 。 (苏轼《赤壁赋》) (2)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 ; ,非能 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 (3)外无期功强近之 亲, ,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园花寂寞红 季羡林 ①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整整四十年以来, 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女的是德国人,北大教员;男的是中国人,钢铁学院教授。 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
友了。三十年前,我们的楼建成,我是第一个搬进来住的,从那以后,老朋友又 成了邻居。逢年过节,互相拜访,感情融洽。 ②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 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嘴里 叼着半只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他种花很有一些特点。除 了一些常见的花以外,他喜欢种外国种的唐菖蒲,还有颜色不同的名贵的月季。 最难得的是一种特大的牵牛花,比平常的牵牛花要大一倍,宛如小碗口一般。每 年春天开花时,颇引起行人的注目 ③我是颇喜欢花的。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买几盆名贵的花,总养不了多 久,就呜呼哀哉。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 “蹭”花,现在有这样神奇的牵牛花,绚丽夺目的月季和唐菖蒲,就摆在眼前, 我焉得不“蹭”呢?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 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 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④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两个月前,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 时,就离开了人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我年届耄耋,阅历多 矣,自谓已能做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有情,有多得 超过了需要的情,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浅 显而实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 ⑤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嘴里叼着半根 雪茄,笑眯眯的,蹲在那里,侍弄花草。这当然只是幻象。老友走了,永远永远 地走了。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 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她们似乎认出了我 知道我是自己主人的老友,知道我是自己的认真入迷的欣赏者,知道我是自己的 知己。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⑥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即使是寂寞吧,牵牛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的。一旦秋风 劲吹,落叶满山,牵牛和月季还能开下去吗?再过一些时候,冬天还会降临人间 的。到了那时候,牵牛们和月季们只能被压在白皑皑的积雪下面的土里,做着春 天的梦,连感到寂寞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⑦明年,春天总会重返大地的。春天总还是春天,她能让万物复苏,让万物再充 满了活力。但是,这小花园的月季和牵牛怎样呢?月季大概还能靠自己的力量长 出芽来,也许还能开出几朵小花。然而护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间。谁为她们施肥浇 水呢?等待她们的不仅仅是寂寞,而是枯萎和死亡。至于牵牛花,没有主人播种, 恐怕连幼芽也长不出来。她们将永远被埋在地中了 ⑧我一想到这里,就不禁悲从中来。眼前包围着月季和牵牛的寂寞,也包围住了 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来时行将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连幼 芽都冒不出来的牵牛。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如果非降临 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 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 (1)作者为什么在开头一节叙述与一对老夫妇的交往过程?(6分) 答 (2)文章前后两次描写老友在花园侍弄花草,写法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6分)
友了。三十年前,我们的楼建成,我是第一个搬进来住的,从那以后,老朋友又 成了邻居。逢年过节,互相拜访,感情融洽。 ②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 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嘴里 叼着半只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他种花很有一些特点。除 了一些常见的花以外,他喜欢种外国种的唐菖蒲,还有颜色不同的名贵的月季。 最难得的是一种特大的牵牛花,比平常的牵牛花要大一倍,宛如小碗口一般。每 年春天开花时,颇引起行人的注目。 ③我是颇喜欢花的。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买几盆名贵的花,总养不了多 久,就呜呼哀哉。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 “蹭”花,现在有这样神奇的牵牛花,绚丽夺目的月季和唐菖蒲,就摆在眼前, 我焉得不“蹭”呢?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 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 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④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两个月前,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 时,就离开了人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我年届耄耋,阅历多 矣,自谓已能做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有情,有多得 超过了需要的情,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浅 显而实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 ⑤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嘴里叼着半根 雪茄,笑眯眯的,蹲在那里,侍弄花草。这当然只是幻象。老友走了,永远永远 地走了。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 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她们似乎认出了我, 知道我是自己主人的老友,知道我是自己的认真入迷的欣赏者,知道我是自己的 知己。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⑥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即使是寂寞吧,牵牛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的。一旦秋风 劲吹,落叶满山,牵牛和月季还能开下去吗?再过一些时候,冬天还会降临人间 的。到了那时候,牵牛们和月季们只能被压在白皑皑的积雪下面的土里,做着春 天的梦,连感到寂寞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⑦明年,春天总会重返大地的。春天总还是春天,她能让万物复苏,让万物再充 满了活力。但是,这小花园的月季和牵牛怎样呢?月季大概还能靠自己的力量长 出芽来,也许还能开出几朵小花。然而护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间。谁为她们施肥浇 水呢?等待她们的不仅仅是寂寞,而是枯萎和死亡。至于牵牛花,没有主人播种, 恐怕连幼芽也长不出来。她们将永远被埋在地中了。 ⑧我一想到这里,就不禁悲从中来。眼前包围着月季和牵牛的寂寞,也包围住了 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来时行将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连幼 芽都冒不出来的牵牛。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如果非降临 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 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 (1)作者为什么在开头一节叙述与一对老夫妇的交往过程?(6 分) 答: (2)文章前后两次描写老友在花园侍弄花草,写法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