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说明食品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8、说明食品辐射处理的三种方式。 9、哪些因素决定辐射剂量? 10、有哪些措施可提高食品辐射保藏效果? 11、根据哪几方面研究确定安全辐照剂量? 12、食品辐射常用的辐射源有哪些? 13、为了减少食品在辐照过程中的变化,约束间接作用的途径有哪些? 14、说明辐射对食品成分的影响。 15、影响食品辐照的因素有哪些? 16、谈谈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问题, 17、谈谈辐射保葳食品的特点。 18、简述辐射对脂类所产生的影响有哪几个方面? 19、辐射处理的控制要以哪几方面要求为基础? 20、关于食品辐射处理保藏应考虑的安全卫生问题主要有哪些? 第五章物理技术处理食品的新进展 一、名词解释 1、微波 2、有耗介质 6
16 7、说明食品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8、说明食品辐射处理的三种方式。 9、哪些因素决定辐射剂量? 10、有哪些措施可提高食品辐射保藏效果? 11、根据哪几方面研究确定安全辐照剂量? 12、食品辐射常用的辐射源有哪些? 13、为了减少食品在辐照过程中的变化,约束间接作用的途径有哪些? 14、说明辐射对食品成分的影响。 15、影响食品辐照的因素有哪些? 16、谈谈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问题。 17、谈谈辐射保葳食品的特点。 18、简述辐射对脂类所产生的影响有哪几个方面? 19、辐射处理的控制要以哪几方面要求为基础? 20、关于食品辐射处理保藏应考虑的安全卫生问题主要有哪些? 第五章 物理技术处理食品的新进展 一、名词解释 1、微波 2、有耗介质
3、高压杀菌 4、脉冲杀菌 二、填空题 1、微波的穿透深度随波长的而变化,它与有关,越高, 越短,其穿透力越弱。 2、影响微波加热的主要因素有: 和 3、微波加热设备主要由: 及 等几部分组成 4、微波加热器按被加热物和微波场的作用形式分为: 和 等几大类。 5、微波加热器按结构分为: 和 等几大类,其中 最常用。 三、判断题 1、利用微波加热时从加热角度看频率越高,加热速度越快。 () 2、利用微波加热时功率越大,场强越大,加热速度越快。 () 3、利用微波加热时介质吸收的功率与电源的频率和电场强度成反比 () 4、利用微波加热时物料中含空气越多,物料介电常数便越大,从而越易被加热。 () 四、单项选择题 1、食品微波杀菌的作用机理包括: 1
17 3、高压杀菌 4、脉冲杀菌 二、填空题 1、微波的穿透深度随波长的_而变化,它与_有关,_越高,_ 越短,其穿透力越弱。 2、影响微波加热的主要因素有:_、_、_、_、 _和_。 3、微波加热设备主要由:_、_、_、_及 _等几部分组成。 4、微波加热器按被加热物和微波场的作用形式分为:_、_、 _和_等几大类。 5、微波加热器按结构分为:_、_、 _、_和_ 等几大类,其中_、_、_最常用。 三、判断题 1、利用微波加热时从加热角度看频率越高,加热速度越快。 ( ) 2、利用微波加热时功率越大,场强越大,加热速度越快。 ( ) 3 、 利 用 微 波加 热 时 介 质吸 收 的 功 率与 电 源 的 频率 和 电 场 强度 成 反 比 ( ) 4、利用微波加热时物料中含空气越多,物料介电常数便越大,从而越易被加热。 ( ) 四、单项选择题 1、食品微波杀菌的作用机理包括: ( )
A、热效应和非热生化效应 B、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C、冷效应和生化效应 D、冷效应和非热生化效应 2、微波食品的外包装材料必须具有的特性是 () A、耐冷冻性和耐热性 B、耐磨性与耐冷冻性 C、耐冷冻性和耐冲击性 D、耐高压性与耐冲击性 五、多项选择题 1、选择加热器要考虑的因素有: () A、加工食品的体积与厚度B、食品的含水量及介质损耗C、生产量及成本D、 设备体积 2、微波加热在食品加工中主要应用于 () A、食品微波烹调 B、食品微波干燥 C、食品微波解冻与杀菌和灭酶 D、食品微波焙烤与膨化 3、适应微波的包装材料根据其功能可分为三类: () A、能被微波穿透材料 B、能吸收微波能的材料 C、能消耗微波能的材料 D、能反射微波能的材料 4、食品处理的其他的物理技术主要还有: () A、防腐技术 B、磁场技术 C、光脉冲技术 D、综合技术 六、简答题 1、微波加热具有哪些特点? 2、微波干燥的优点与缺点各有哪些? 3、请简述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微波干燥有哪些? 4、简述酶的压力失活机制
18 A、热效应和非热生化效应 B、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C、冷效应和生化效应 D、冷效应和非热生化效应 2、微波食品的外包装材料必须具有的特性是 ( ) A、耐冷冻性和耐热性 B、耐磨性与耐冷冻性 C、耐冷冻性和耐冲击性 D、耐高压性与耐冲击性 五、多项选择题 1、选择加热器要考虑的因素有: ( ) A、加工食品的体积与厚度 B、食品的含水量及介质损耗 C、生产量及成本 D、 设备体积 2、微波加热在食品加工中主要应用于 ( ) A、食品微波烹调 B、食品微波干燥 C、食品微波解冻与杀菌和灭酶 D、食品微波焙烤与膨化 3、适应微波的包装材料根据其功能可分为三类: ( ) A、能被微波穿透材料 B、能吸收微波能的材料 C、能消耗微波能的材料 D、能反射微波能的材料 4、食品处理的其他的物理技术主要还有: ( ) A、防腐技术 B、磁场技术 C、光脉冲技术 D、综合技术 六、简答题 1、微波加热具有哪些特点? 2、微波干燥的优点与缺点各有哪些? 3、请简述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微波干燥有哪些? 4、简述酶的压力失活机制
5、简述影响脉冲杀灭微生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二篇化学技术和生物学技术对食品的处理 一、判断题 1、渗透压取决于溶液溶质的浓度,和溶质的数量无关。 () 2、腌制的主要配料是食盐,食盐虽不能杀菌,但一定浓度的食盐(10.0%~15.0%) 能抑制许多细菌的生长繁殖,因而对制品有防腐作用 () 3、糖类特别是还原糖也有增加腌制品颜色稳定性的作用。 () 4、熏烟中烃类已被证实是致癌物质,与防腐和风味无关 () 5、植酸有较强的金属整合作用,因此具有抗氧化能力,能防止罐头特别是水产 罐头结晶鸭粪石)与变黑等作用。 () 6、有些微生物既能在有氧的情况下又能在无氧的情况下进行呼吸,这种微生物 称为兼性厌氧微生物, () 7、乳酸菌与酵母菌都不是兼性厌氧菌。 () 二、填空题 L、盐腌、糖渍是常用的提高食品 的保藏方法。它能造成微生物的 状态,夺取微生物体内的 ,使微生物不能生存。 2、糖渍食品必须在 和 条件下保存。因为糖极 易」 ,使防腐作用降低。常见的糖渍食品有 等。 3、蜜饯类又分为 和 和 成为食品腌渍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基础。 5、扩散是 的过程。扩散的推动力就 是
19 5、简述影响脉冲杀灭微生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二篇 化学技术和生物学技术对食品的处理 一、判断题 1、 渗透压取决于溶液溶质的浓度,和溶质的数量无关。 ( ) 2、 腌制的主要配料是食盐,食盐虽不能杀菌,但—定浓度的食盐(10.0%~15.0%) 能抑制许多细菌的生长繁殖,因而对制品有防腐作用 ( ) 3、 糖类特别是还原糖也有增加腌制品颜色稳定性的作用。 ( ) 4、 熏烟中烃类已被证实是致癌物质,与防腐和风味无关。 ( ) 5、 植酸有较强的金属整合作用,因此具有抗氧化能力,能防止罐头特别是水产 罐头结晶鸭粪石)与变黑等作用。 ( ) 6、有些微生物既能在有氧的情况下又能在无氧的情况下进行呼吸,这种微生物 称为兼性厌氧微生物。 ( ) 7、乳酸菌与酵母菌都不是兼性厌氧菌。 ( ) 二、填空题 1、盐腌、糖渍是常用的提高食品 的保藏方法。它能造成微生物的 状态,夺取微生物体内的 ,使微生物不能生存。 2 、 糖 渍食 品 必须 在 和 条件 下 保存 。 因为 糖 极 易 ,使防腐作用降低。常见的糖渍食品有 、 、 等。 3、蜜饯类又分为 、 和 。 4、 和 成为食品腌渍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基础。 5、扩散是 的过程。扩散的推动力就 是
6、不同糖类在溶液中的散速度可比较如下:葡萄糖蔗糖饴 糖中的糊精。 7、食品腌渍过程实际上是 和 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 平衡过程,其根本动力就是由于 的存在,当 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时,和过程就达到平衡。 8、微生物原生质膜的渗透性不同,对盐的耐受性不一样。大多数腐败菌不能忍 受%以上的盐浓度,暂时授到抑制,%以上,基本受到抑制, 包括肉毒杆菌;乳酸菌能忍受 %的盐浓度;盐浓度 %时差不多 所有微生物都停止生长,但也有少数如霉菌、酵母(圆酵母)可忍受30%的盐浓 度。对于糖液,%才能抑制细菌和霭菌的生长,而酵母能忍受更高的糖 液浓度,说明酵母菌膜的渗透性 ,溶质易 ,建立不了高渗透压 而引起质壁分离。 9、对于腌渍保藏来讲,两个目的:(1)动植物组织一一使 (2)微生物 10、在使用亚硝酸盐的同时,常用 等还原性物质来防止肌红 蛋白氧化,且可把氧化型的褐色高铁肌红蛋白还原为红色的还原型肌红蛋白,以 助发色。此外 可与肌红蛋白结合生成很稳定的 肌红蛋 白, 11、果脯与蜜饯的差别在于:果脯中只含 ,而蜜饯中还含有一部 分 12、我国规定,在肉类制品中亚硝酸盐最大使用量为 gkg。 13、磷酸盐有增强肉的 和 作用。 14、熏烟主要是 包括和等以及 等 30
20 6、不同糖类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可比较如下:葡萄糖 蔗糖 饴 糖中的糊精。 7、食品腌渍过程实际上是 和 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 平衡过程,其根本动力就是由于 的存在,当 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时, 和 过程就达到平衡。 8、微生物原生质膜的渗透性不同,对盐的耐受性不一样。大多数腐败菌不能忍 受 %以上的盐浓度,暂时受到抑制, %以上,基本受到抑制, 包括肉毒杆菌;乳酸菌能忍受 %的盐浓度;盐浓度 %时差不多 所有微生物都停止生长,但也有少数如霉菌、酵母(圆酵母)可忍受 30%的盐浓 度。对于糖液, %才能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而酵母能忍受更高的糖 液浓度,说明酵母菌膜的渗透性 ,溶质易 ,建立不了高渗透压 而引起质壁分离。 9、对于腌渍保藏来讲,两个目的:(1)动植物组织——使 ; (2)微生物—— 。 10、在使用亚硝酸盐的同时,常用 等还原性物质来防止肌红 蛋白氧化,且可把氧化型的褐色高铁肌红蛋白还原为红色的还原型肌红蛋白,以 助发色。此外, 可与肌红蛋白结合生成很稳定的 肌红蛋 白, 11、果脯与蜜饯的差别在于:果脯中只含 ,而蜜饯中还含有一部 分 。 12、我国规定,在肉类制品中亚硝酸盐最大使用量为 g/kg。 13、磷酸盐有增强肉的 和 作用。 14、熏烟主要是 包括 和 等,以及 、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