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无所事事,让时间空过,人生就在懈怠睡眠中慢慢地堕 落,良知良能就这样睡着了一辈子—一如此的生命只能叫做“睡中 人 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圣人与凡夫的境界,最大的差异在于圣人可以自我掌握时空。 生命非常短暂,所以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切 勿前脚已经落地了,后脚还不肯放开,“前脚走,后脚放”意即:昨天 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于今天该做的事上。 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 的成就,不论施人多少,亦莫讨人情、求报酬。过去的留不住,未来 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 直停滞在昨天、过去就会产生杂念,有执著顾恋之心。人 旦时时刻刻回忆往事,便会痛苦、怨恨、嗔怒、不甘心 未来的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 自己当下的本分。 人生不一定球球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 棒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静思语》 021
022
Q第二章生死之间 23
大师谈世事 -佛眼观生死— 悟 思 L 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 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 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相。人也是一 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 世间没有常驻不灭的东西。如果将一个人的出生作 为人生旅途的起点,那么,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开始, 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旅途的终点,在奔向他的末日。正 是由于我们的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死亡,正如一位 哲人所说的那样:每个生命的经验均以死为方向,这 乃是生命经验之本质,这一点对每个人来说是公平 的。不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到了寿终正寝之时,黄 泉路上就完全平等了。佛教依据缘起的智慧考察生 命现象,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生命不 仅包括了我们的现在,还有着生生不已的过去和未 来。我们这一期的人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 段。生命像流水,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 来;生命又像铁链,一环套着一环。我们现有的生命 形式仅仅是其中的一片浪花、一个环节。人的“生 与“死"的关系,就如同“冰"和“水"般互相转递,水可 以凝结成冰,冰也可以溶化成水;死了以后可以再 024
生,生了之后还是会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我们在 生死轮转之中,其实我们的生命永远不死。 但是,生命每时每刻却在不停地消逝,然而能洞 察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洞察到能够超越的人更是 微乎其微。通常,人们总是沉浸在种种短暂幻化泡沫 式的欢乐中,不愿意正视这些,生命从来就没有停止 流逝。现今社会多教育人如何成功,但是很少有人传 授如何享受生命,学着思考生死,正视死亡,超越死 亡带来的恐惧。当前人类面临许多重要的生存问题, 但由于死亡是生存的必然归宿,所以我们需要寻找 种在无痛苦中自然死亡的方法。人类的无奈在于, 明明知道生命必然的归宿是死亡,却似乎对此无能 为力。生命的结束,意味着一切的消失——人死如灯 灭,“到了生死关头,一切都没有什么可爱的。”死亡 作为个体生命的结束,充分体现了人生的有限。这是 必须面对的事实,无法逃避。 人不可能选择生同样不可能选择死,但人可以选择 如何的死去,以此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标准,一点也不为 过。人的一生是极为短暂的,在短暂的人生路上,我们总 应该做点什么汶川地震中舍小家为大家、舍亲人为 他人、寻声救命、救苦救难的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去点燃 其他生命,以自己的生命为更多的生命奉献出来,当肉体 消亡时,其精神价值历万劫而不灭,这便是佛菩萨所实践 的生命体现。“一次伟大的死去,更是一种崇高无限的新 生。”生与死之间的抉择并不难,你的心会给你答案。 也许,我们的生命没有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也许我 们的生命没有面对灾难的环境特性,但只要我们解 读了生命的可贵,理解了慈爱的光芒,我们就能更加 坦然地面对生死抉择。 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