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谈世事 —佛眼观生死 “识”是我们生命的主体,它是永不毁坏也永不遗失的,是一只无 形的储藏库、保险箱。各位!在你的储藏库保险箱中,你打算储藏些 什么样的东西呢?等于你种的一块田你要在田中播下什么种子呢? 2.中阴身 维系着我们生命的第二种东西,叫做“中阴身”,又叫“中有身”。 人生自百年以后,旧房子似的身体已毁,新房子似的躯体尚未 迁入,中间这段过渡时期的生命的主体便是中阴身,或叫中有身。 中阴身非精血和合而成,非血相连之躯,它介乎生死之间,所以叫 中有”,它是一个约一尺大小的形体你可以说它是一团气或一片 影子,大约就是这类东西。中阴身以识为依,以香为食,它的主要任 务,就是找它的归宿,亦即经云“善寻当生之处”。其归宿是否容易 找到,还视其根器而定,如《涅粲经》说: 上根者转生,只在一念之间。 中根者转生,要十五天。 下根者转生,则要七七四十九天。 民间习俗中,有为鬼做“超渡”、“头七”、“二七”、“七七”等仪 式,就是这个道理。 中阴身见男女交合,对未来的母亲生起强烈的爱念,出生后即 为男孩;对父亲生起需求的爱意出生后即为女孩。生男生女,中阴 身的人胎出胎,就因此而形成。如果堕入地狱,中有身先感受风寒 霜雪的逼迫,见到热地狱的火焰,生起暖想爱触,以身投去,即会堕 入八热地狱;若是为热浪盛火所逼害,见到寒气欲想获得清凉,以 身投人,即会堕入八寒地狱。 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所合的报身;人,不知前生的所作所 行诸事,就是因为隔了身体,所谓“隔阴之迷”。中阴身,可以说分开 了前生与今世,但也联系了今世与前生
3.业 维系生命的第三个力量,就是业力。业力,有“润生”及“发芽” 两种力量。譬如我们所播之种子,还要予以浇水施肥才能生长,而 这“业力”就是生命的水分及肥料。所以,有了业力,生命才能继续 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身体所做的、口中说出的、心里所想的,都 会成为业。身、口、意三业有善有恶、有好有坏,尽管业报各有不同, 但有业就有报是不会讹错的。 人生于世,当然都会有善恶诸业,但人死转生,究竟先受何种 业报? 有时是先从所造之最重业先受报应;有时随忆念受报;有时则先 从习气受报,即我们平常的习惯。比方,本来我造了一个重业,该堕地 狱;但是,我平常念“阿弥陀佛”念惯了,随时随地都念“阿弥陀佛”;你 骂我我说“阿弥陀佛”;你打我我还是“阿弥陀佛”。念习惯了,甚至临 死那一刹那,口中还是念“阿弥陀佛”,就由于这种念佛的习惯使得我 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忆念和习惯对于受生都是很重要的。 有人说:“说什么善恶报应,根本没标准;好人反而遭遇不幸, 倒是坏人往往一帆风顺。”但是,各位!看人不要光凭一时,所谓“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报应中,有现世报有来 生报、有多生报;就如我们种的花草树木一样,有的是今年生、有的 是来年生、有的则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才开花结果。 有这么一首偈描写业力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佛教另外还有一首“三世因果偈”,将人的前生、今生、来生的 因果,作了一番阐释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017
大师谈世事 佛眼观生死 业,维系了我们的三世因果维系了我们过去、现在到未来的 生命。 4.十二因缘 维系我们生命的主要力量,除了“识”、“中阴身”及“业”之外, 就是“十二因缘”了。 十二因缘,就是生命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所轮转的十二 个程序。什么是十二因缘呢? 无明——因为缘生万法才生,缘灭万法亦灭,一切法无常无 我,人们不知如是法的真实相,是为无明。无明是人与生俱来,没有 别的法为无明之缘,所以又称做无始无明。无明是总覆一切缘生法 的实相,亦即是愚痴之谓。 行欲界是善不善的行业,色界无色界的禅定业系为行行是 能造作,能牵引三界的身口意三业的力量为行性质虽通“有”,但现在 造作潜果未熟之业曰有,现果巳熟远推前业曰行,这是行与有区别。 识——识,通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由于识的了别,使境增 明,使根增长,使思想等有所领导。 名色——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物质的肉体,名色包括了 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物质。名色亦即五蕴的异名。 六入一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内六根,传达色声香味触法 外六境的机能。 触—内六根与外六境相接触,主观上所起的感觉作用。亦即根、 境识三种和合曰触苦乐感情,饥寒痛痒都是由触觉所领导产生。 受—受,对不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苦痛感曰苦受,对欢喜的 境物人事生起快感曰乐受,对不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克服各种苦 感和乐感,名为不苦不乐受。 爱——爱,有爱财爱情爱命爱生爱执等,爱,又有欲爱、色 爱、无色爱,总指对所欲境上渴爱之贪念也。爱为生死的根本,即无 明之义,所谓“贪爱名为母,无明则是父。”贪爱增上则成取,以取为 018
缘表现于行动者为有。 取——取有四义:一为于五欲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起追求想 曰欲取,二为于正理起谬解,如对五蕴生我见、边见、妄计取着日见 取,三为于生活不合规律而有许多禁戒日戒取,四为于所爱事物起 我和我所有执,如我执我慢、我法、我语等曰我取。总之取是于所 有事物上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一切的攀缘追求,因此引发三有业 的活动。 有—有与业的意义相通,佛经常说到业有与生有之谓,身口 意对周围环境,表现为喜的恶的活动曰业有,经过一度活动就会对 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曰生有,总之不忘因果曰有 生—人从母胎呱呱坠地即谓生,色受想行识五蕴我的主体展 开对外的活动发展,直至老死,此一期生命曰生。生的本义就必然具 有无常逼恼之苦,生是人间的苦相,一切忧患艰难都随着生而俱来。 老死——人的有为法的生理机能衰退,最后呼吸停止,诸蕴因 缘离散,无常变迁的事实终于到来,此即谓之老死,但此老死并非 人的全部消灭,老死了“色蕴”,识却与无明和行天再另一期的生命 流转了。 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和行,是过去二因;识明色、六人、触、受, 是现在五果;爱、取、有,是现在三因;生和老死是未来二果,十二因 缘的道理,甚为玄妙。这里,我们以两个例子来譬喻十二因缘。第 一,如城:十二因缘有如一座城墙,人为城墙所困,虽然有门,但是 门口站有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人虽然本来可以跳出十二因缘的 束缚,但由于贪、嗔、痴、我执、烦恼的牵引,因此不容易跳出十二因 缘的流转。第二如树:十二因缘有如一株果树,果树的种子被种下 后,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果子落地后又长新株,又复萌芽、长大、 开花、结果。新生的果实虽不是原来的种子,但是彼此之间却有着 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虽然身体在五趣六道 中轮回不停,但是生命之流却是前后相续的,其主体是一致的。 星云法师:《星云大师讲演录》 019
大师谈世事 佛眼观生死 易逝的生命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 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 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知。 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珍贵;但对愚人来 说,却像是一把泥土,一点价值也没有。 佛说“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人能挡住 死期,让生命永驻人间;既然这么去来无常的生命,我们更应该好 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 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 有为人生发挥自己的功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 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怕时间消逝,花了许多心血,想尽各种方法,要遮挡时间,结果 是:浪费了更多时间,一无所成! 人多迷于寻找奇迹,因而停滞不进;时间再多,路再长,也了无 用处,终无所得。 个人几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实在很少,再勤劳 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 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