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谈世事 -佛眼观生死 兴然的归宿 今世众生之命, 没有定相,不知能活多久, 它悲寂、苦短,为苦恼所系缚。 凡是活着的,都无法逃避死亡。 旦衰老,死亡就将来临。 生命的规律,其实就是这样。 熟透的果实,往往会过早落下枝头。 同样,活着的生命也必定死去, 死的恐惧总是围绕着他们。 仿佛陶工烧制的陶器终将全部坏损一样, 众生的命也是如此。 年轻人也好,壮年也好, 愚者也罢,智者也罢, 都将为死所征服。 一切必走向死亡。 《释迦牟尼妙语录》 人的死亡不外乎两种, 种是死得过早,一种是死得太晚 不过,任何人的一生都会有了结 死亡就是一生的了结。 正因为死亡之线横在前方, 026
我们才必须对一生进行一次总决算。 你,不是你的一生之外的任何存在。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妇人,她只生了一个几子,因此,她对这唯 的孩子百般呵护,特别关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妇人的独生子忽然染上恶疾,虽然妇人尽其所能邀请各方名医来 给她的儿子看病,但是,医师们诊视以后都相继摇头叹息,束手无 策。不久,妇人的独生子就离开了人世。 这突忽而至的打击,就像晴天霹雳,妇人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 实。她天天守在儿子的坟前,夜以继日地哀伤哭泣。她形若槁木,面 如死灰,悲伤地喃喃自语:“在这个世间,儿子是我唯一的亲人,现 在他竟然舍下了我先走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地活着,有什么意思 啊?今后我要依靠谁啊?……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妇人决定不再离开坟前一步,她要和自已心爱的儿子死在 起!四天、五天过去了,妇人一粒米也没有吃,她哀伤地守在坟前哭 泣,爱子就此永别的事实如锥刺心,实在是让妇人痛不欲生啊! 这时,远方的佛陀在定中观察到这个情形,就带领了五百位清 净比丘前往墓冢。佛陀与比丘们是这样的安详、庄严,当这一行清 净的队伍宁静地从远处走过来时,妇人远远地就感受到佛陀的慈 光摄受,她认出了佛陀!她忽然想到世尊的大威德力,正可以解除 她的烦忧。于是她迎上前去,向佛陀五体投地行接足礼。佛陀慈愍 地望着她,缓缓地问道:“你为什么一个人孤单地在这墓冢之间 呢?”妇人忍住悲痛回答:“伟大的世尊啊!我唯一的儿子带着我 生的希望走了,他走了,我活下去的勇气也随着他走了!"佛陀听了 妇人哀痛的叙述,便问道:“你想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吗?”“世尊! 那是我的希望!”妇人仿佛是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般。 只要你点着上好的香来到这里,我便能咒愿,使你的儿子 复活。”佛陀接着嘱咐:“但是,记住!这上好的香要用从来没有死 过人的人家的火来点燃。” 027
大师谈世事 佛眼观生死 妇人听了,二话不说,赶紧准备上好的香,拿着香立刻去寻找 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她见人就问:“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 人过世呢?”“妹妹一个月前走了。”“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 呢?”“家中祖先乃至于与我同辈的兄弟姊妹都一个接着一个过世 了。”妇人始终不死心,然而,问遍了村里的人家,没有一家是没死 过人的,她找不到这种火来点香,失望地走回坟前,向佛陀说:“大 德世尊,我走遍了整个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世,没有家里不死 人的啊……” 佛陀见因缘成熟,就对妇人说:“这个婆娑世界的万事万物,都 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 了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相。人也是一样的, 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并不是只有你心爱的 儿子才经历这变化无常的过程啊!所以,你又何必执迷不悟,一心 寻死呢?能活着,就要珍惜可贵的生命,运用这个人身来修行,体悟 无常的真理,从苦中解脱。”老妇人听了佛陀为她宜说无常的真谛 立刻扭转了自己错误的观念知见,此时围绕在冢间观看的数千人 群,在听闻佛法真理的当下,也一起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佛教故事》 aY2 佛弗教生死观 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 杯,是一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 常害怕。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便连忙把打破 的茶杯藏在背后。当老师走到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 028
“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 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佛教故事》 中国文学受佛学影响,经常用一句话:“人生如梦。”不错,人 生是如梦,但是梦也是人生。我们在刹那之间做一个梦,有时几 十年的生活都反映在梦中。像有名的“黄粱梦”,是中国佛道两家 的名人吕纯阳得道以前做的梦,他梦到自己考功名、中状元、出 将人相,四十年功名宝贵家庭儿女样样圆满,最后犯罪被杀头, 头一砍醒了。醒后看到旁边有个老头在煮饭,饭还没有熟呢!四 十年中一顿饭还没熟,形容人生的短暂。因此吕纯阳想到这个就 修道去了。 实际上一个梦几十年在一顿饭里还太长,真正的梦再长没有 超过五分钟的。有些梦从年轻梦到老,经历很多事,其实没有超过 五分钟。梦中的时间与现实生活的时间是相对的,证明一切时间 都是唯心相对。人生如梦,梦也是人生。活到八十岁的人回头看过 去的八十年,仿佛昨日的事。我经常说走路可以看到人生,爬山走 路看前面还有那么远,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很短,人生就是这么 回事。 生灭当中是有,但它不是永恒的存在,这个地方要细细地体 会。念念是生灭,但是能够使你的念头发动跳动的那个东西,它不 生不灭。因此,我们晓得“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 它本来是空的,“而能得大报”,为什么最后要受大果报?不要认为 念头空,无所谓,想一想没有关系。真正了解佛法的人,单独一个人 坐在房间,或坐在高山顶上四顾无人,一个念头都不敢乱想乱动, 想,因果历然。 南怀瑾:《宗镜录》 029
大师谈世事 佛眼观生死一 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在各项进步当中,有一项非常可 喜、可贵的现象,那就是“生死学”,不但受到社会大众的关心,甚至 热心研究。 生死,这是人人都免不了的问题,然而过去大家一直都忌讳而 避开不谈;不过到了现在,大都已能坦然地面对生死,而且不但不 再逃避,反而有心来揭开生死的面纱。 在古老的观念里,生之可喜死则可悲。当人之生也,弄璋弄瓦, 皆在庆贺之内;一旦撒手人寰,即呼天喊地,万分的感伤悲泣。其实, 当人出生之时,就注定了死是必然的结果;所以人之生也,都要死亡, 又有何可喜呢?当人之死也如冬天去了,春天还会再来死又有何悲 呢?生死是一体的,不是两个生了要死死了还会再生,所谓生生死 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生也不足为喜,死也不足为悲啊! 人之死亡,如住久了的房子,一旦朽坏就要拆除重建,才有新 屋可住;当新居落成之时,这是可喜呢?还是可悲呢?一部旧的汽 车,将要淘汰换新;当换一部新车之时,我们是欢喜呢?还是悲伤 呢?老朽的身体像房屋乔迁,像破落的汽车汰旧更新,这是正常的 过程,应该可喜,不是可悲! 人之惧死,就是认为生可见,死是灭,所以灭之可悲也!其实, 人之生命如杯水,茶杯跌坏了不可复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 抹布擦拭,重新装回茶杯里。茶杯虽然不能复原,但生命之水却 滴也不会少。 人之身体,又如木材;木材烧火,一根接着一根,纵然木材不 同,但是生命之火,仍会一直延续不断。 信仰佛教,并非就没有了生死问题,只是要人看破生死!生死 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 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人生世缘已了,随着自然而去;重重无尽的未来,也会随着因 缘而来。能把生死看成是如如不二,生又有何喜?死又何足为悲呢? 星云法师:《迷悟之间》 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