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认识你自己 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去见方丈,诚恳地说:“我初 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指教。” 方丈说:“你先认识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 认识了,现在该于什么?” 方丈微微一笑,说:“肯定还有不认识的,再去了解吧!” 三天后,小和尚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人我都认 识了。” 方丈还是微微一笑说:“还有一个人,你不认识,而且,这 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室,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 间屋一间屋地寻找。他无论如何想不出还有哪个他不认识 但又对他特别重要的人。 有一天,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看到自己的倒影,豁然顿 悟:这个不认识的人就是他自己啊! 《佛教故事》 要变成一个人身很难。佛经里说的很多了,《人胎经》也好,什 么经也好,佛在几千年前讲的,你们可以比较现代的医学。佛说女 性的子官有很多种情况,子宫长得高不容易成胎;矮了不容易成 胎;子宫后曲也不行;子宫太寒也不行;有些太热也不能成胎;有些 有性病有什么病,也不能成胎。女性即使很健康的,成胎的条件也 011
大师谈世事 佛眼观生死— 有几十条。 男性的精虫跟女性的卵子碰在一起,不一定变成胎儿,没有中阴 身加入是不行的。可是,就算有中阴身加入,算不定碰得不好变成子 宫外孕,也不能成胎。 佛说的,三缘和合才成胎,成为这个生命,因缘成熟了变成人。 南怀瑾:《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緇门警训》 人”是什么?即是人的一名所名的那个人究竟是怎样?依照中 国的人字,是象形的,所以首先可云人是个有形体的。但有形体仅 足区别无形体的虚空而已,其余如动植矿物等都是有形体的,又如 何从有形体的物中显出这所名的人呢?于是从形体上显然不同的 点,则可曰人是“自然主义的宇宙下那个渺小的两手动物”(胡适 之语)。然此不过在动物中加有两手的符号罢了,其余就作用而言, 亦可曰人是能用火或用铁器的动物,或曰人是能有言语文字的动 物,此亦皆就其一种作用为符号,便于指别曰人而已。其实有此诸 作用未必为人—若鸟亦能言语等——,离此等作用亦未尝不为 人也。然大致先认人为动物的一类,以为人类所表现出来的常性就 在作用活动,那么,诸动物若象马等皆有活动作用,难道象马等也 可以叫它作人么?想大家要齐声说是不对罢!于是有谓人是有形物 故非虚空,又是有形体有生机物故非土石,人又是有形体有生机 有活动作用的动物故非草木,人又是有能群的政治及理性的道德 者故非禽兽。讲到能群的政治与理性的道德,可谓能在动物中崭然 显出人的不共性了。故日:“天地之性人为贵”。又曰:“人为万物灵 长”。古来讲做一个人要有理性的道德,即现在所讲做人要有人格 就是从理性中发挥道德以完成人格的人。这种人格是尊重的,是异 于禽兽的。此内具的理性道德发现于人伦的群众,即为礼法政治 等。然后以儒家所说的“仁”。最足表明人之性德,故孟子说:“仁者 012
人也”。子思说:“人者,仁也”。孔子也说:“克己复礼为仁”。此仁乃 指人之性德。亦指为君子或成人的意思,如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 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样观察,古来贤哲很注重有性德人格 的人,所以人是应保持仁之理性道德,乃能永久不失去人之所以为 人的德性。不然,不但不能养成为有德性的仁人,而人与人就不免发 生种种冲突种种残害不仁的事来。放眼一观,现世界人类的悲惨现 象,即由未有完成人格的人无理性之举,所以不能尽行人道。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集》 文明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能够在宏观上认识其他星 球,乃至遨游于太空之中;能够在微观上直探物质本原,发现物质 的基本组织结构。遗憾的是,这所有的一切却不能帮助人类进一步 认识自己。 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心念, 不能在烦恼生起的当下观照它、克服它。如果我们想从痛苦中得到 解脱,首先就得认识自己。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祖师告诉我们,直 下承担就是认识自己。在我们的生命中,身体不是自己的,只是四 大的假合;思维不是自己的,只是概念的延续。除了物质的身体和 精神的思维,“我”是什么呢?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方才发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 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不能证得。这就是说,在我们的 内心,除了妄想执著还有清净的如来智慧德相,而这正是我们真 正的自己。所谓直下承担,就是要认识到自己本来具足的佛性。 大珠慧海禅师参拜马祖。祖问:“来这里干什么?”慧海禅师曰: “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抛弃不 顾到处乱跑做什么?”慧海禅师问:“哪个是我的宝藏呢?”祖曰:“现 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为什么还要 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禅师在马祖的开示之下,当下认识到自己。后来 有人问慧海禅师:“如何是佛?”他回答说:“清淡对面,非佛而谁。”又 如灵训禅师参归宗,灵训问:“如何是佛?”归宗禅师说:“我告诉你,恐 013
大师谈世事 佛眼观生死 怕不相信。”灵训说:“大和尚的开示,我岂敢不信?”归宗禅师说:“你 就是。”如何是佛?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生命,也就是我们的 佛性。 佛性虽然不是我们见闻觉知的妄识,但也没离开见闻觉知。云 门禅师说:“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 用何妨分不分。”我们认识自己,要从能见能闻的作用中直下承担, 但不可住著于见闻之相。 不落于思维是认识自己。思维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续,是前 尘影事的重现。一旦落于思维分别,住著于是非得失的纠缠中, 我们就会迷失自已的本性。临济禅师上堂开示道:“赤肉团上有 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者看看。”时有僧相问:“如 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一把抓住他说:“道,道!”这位僧人想 了一下,师便放开手说:“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又如六祖接 引惠明的公案。六祖从五祖处得了衣钵后南行而去,惠明从后面 追上,六祖将衣钵放在石上,惠明拿不动,于是说:“我为法来,不 为衣来。”六祖说:“汝既为法来,可放下万缘,不要有任何念头。” 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 明当下认识到自己。这两则公案都是告诉我们,只有离开通常的 思维分别,才能认识自己。 明心见性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要从心性中去认识,心指我们 现前的心念,这个心念是虚妄不实、生灭变化的。但透过生灭变化 的表面还有不生不灭的心体。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明了心的虚 妄性,不被它的变化所迷惑,从中进一步见到自己的清净心性和真 正生命。 六祖在五祖门下悟道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 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六祖已经悟到本性,继续为 他开示说:不识本心,学佛法是没有什么利益的,如果认识到本心, 见到自己的本性,那就会成为大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无始以来,众生都是因为不认识自己,于是认贼为子,随着妄 014
想分别,沉溺于六道之中。倘若我们认识自己的本地风光,就能息 灭烦恼妄想,不被外境的迁流变化所牵引。从而开发出生命中的智 慧潜能,在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运,并进一步完善人格,如是方能 得大自在。 ——济群法师:《生命的痛苦及解脱》 Tinny 生命之维系 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生命之火永不熄灭。究竟是什么 东西,把我们的生命都维系起来了呢?我们分几点来说明: 1.识 第一是心识的力量。心识是生命的主体,是生命的根源。一般 人喜欢谈心理、谈超意识、谈超灵觉、谈第六感,或者“心有灵犀 点通”、“神通”、“灵感”之类的,一般心理学只讲到“心”,我们现在 要讲的,是比“心”还要更深入的“识”。 佛法将“眼耳鼻舌身”说为前五识,“心”解释为“第六识”, 意”是“第七识”,“识”才是真正生命所依的第八识。我们的第 六识“心”领导着“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从事种种活动,这前五 识造下了种种业后,将由“第七识”传送给“第八识”,第八识叫 阿赖耶识”,又叫“藏识”,它将人所造的善业恶业全都贮藏了 起来。这第八识是生命中的主人,《八识规矩颂》说:“去后来先 做主翁”,人死时,眼耳鼻舌身皆不发生作用,但“识”要最后才 会离去。人入胎时,眼耳鼻舌身均已长成,但要等到“识”发生作 用,才能了解世间 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