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发展了从高树到低树乃至地面的滑翔能力,最后变成了具有主动振翅飞翔能力 2000年,徐星等人通过对赵氏小盗龙的研究,认为某些小型兽脚类恐龙可能具有树栖习 性。而此次通过对顾氏小盗龙的研究,发现顾氏小盗龙浑身披着羽毛,前肢羽化为翼,后肢 也羽化为翼,这些恐龙长有四个翅膀。 徐星说,这种形态之前还没有在任何其他脊椎动物当中发现。这些长有四个翅膀的恐龙 很可能具有滑翔能力,这一发现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 供了关键证据 经典研究成果受到挑战 美国俄亥俄大学威特默博士称徐星等人工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鸟类飞行起源研究方面 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一发现,古生物学家们必须重新评价一些经典性的工作。 徐星说,顾氏小盗龙是目前发现的第一批会飞的恐龙。“长有羽毛的恐龙”与“长有翅膀 的恐龙”的相继发现,使得人们对如何定义鸟类感到更加困惑:此前,科学家们把具有飞羽、 能够飞行作为最早鸟类的鉴定特征,而现在新发现的恐龙也具有这些特征。而且,研究表明 这些恐龙的运动姿态与经典的模型也有出入。显然,现在一些传统的模型需要重新评价, 些经典的结论也可能需要修改 谈及下一步工作时,徐星表示,要在辽西以外的地区继续寻找相关恐龙化石,还要寻找 1.4亿年以前的化石,以此来证明鸟类最直接的祖先也是这样演化而来。 单位:光明日报社 刊登:《光明日报》2003年1月22日、2003年1月27
步发展了从高树到低树乃至地面的滑翔能力,最后变成了具有主动振翅飞翔能力。 2000 年,徐星等人通过对赵氏小盗龙的研究,认为某些小型兽脚类恐龙可能具有树栖习 性。而此次通过对顾氏小盗龙的研究,发现顾氏小盗龙浑身披着羽毛,前肢羽化为翼,后肢 也羽化为翼,这些恐龙长有四个翅膀。 徐星说,这种形态之前还没有在任何其他脊椎动物当中发现。这些长有四个翅膀的恐龙 很可能具有滑翔能力,这一发现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 供了关键证据。 经典研究成果受到挑战 美国俄亥俄大学威特默博士称徐星等人工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鸟类飞行起源研究方面 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一发现,古生物学家们必须重新评价一些经典性的工作。 徐星说,顾氏小盗龙是目前发现的第一批会飞的恐龙。“长有羽毛的恐龙”与“长有翅膀 的恐龙”的相继发现,使得人们对如何定义鸟类感到更加困惑:此前,科学家们把具有飞羽、 能够飞行作为最早鸟类的鉴定特征,而现在新发现的恐龙也具有这些特征。而且,研究表明, 这些恐龙的运动姿态与经典的模型也有出入。显然,现在一些传统的模型需要重新评价,一 些经典的结论也可能需要修改。 谈及下一步工作时,徐星表示,要在辽西以外的地区继续寻找相关恐龙化石,还要寻找 1.4 亿年以前的化石,以此来证明鸟类最直接的祖先也是这样演化而来。 单位:光明日报社 刊登:《光明日报》2003 年 1 月 22 日、2003 年 1 月 27 日
神舟四号”升空将了却一段10年“恋情” 细胞“太空婚礼”下月举行 融合烟草和小白鼠所有基因的新生命随之诞生 任荃 本报讯走路跌跌撞撞、感觉飘飘忽忽,逃离了地心引力的浩瀚太空让人寸步难行,但 却是孕育生物新品的天然“温床”。下月底,一场筹备了10年的细胞“太空婚礼”,将随“神 舟四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升空而如期举行,担纲婚礼“司仪”的将是一台设在中科院上海技 术物理研宄所的远程遥控器。 刚刚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回沪的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与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慧琼博 士,昨天向记者透露,参加此次“太空婚礼”的“新人”其实是一批植物与动物细胞。为确 保万无一失,几星期前,它们的母体—一烟草和小白鼠,已从上海安全飞抵酒泉,并在“神 舟四号”的“候船大楼”内快乐“安家”。在那里,烟草和小白鼠们暂由基地工作人员细心照 料,直到飞船起飞前8小时,研究人员才会将“新人”与母体分离,然后亲自护送上船 因此,它们也是最后一批登上飞船的“乘客”。 细胞婚礼”会是什么样?植生所微重力研究组组长刘承宪研究员解释说,“其实就是让 两个不同品种的细胞,在电场作用下越靠越近,直至相互穿越,并最终融为一体。”如此奇妙 的景象,简直不可思议!谈话间,郑慧琼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了一组生动照片。当充满液 体的融合室中加上直流电场,两个原本相互游离的细胞一下子贴到一起,开始了“窃窃私语” 紧接着,在瞬间高压脉冲的作用下,细胞膜被击出了小孔,透过这微小空间,两股细胞质展 开了“心灵沟通”。渐渐地,细胞核也扭捏着“亲热”起来,20分钟后,它俩已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个新生命就这样诞生了。与普通的转基因植物不同,新生命体内融合了来自“父 母”双方的所有基因,研究人员在下一步的选种、育种时就有了更多选择 虽然只是短短20分钟,可郑慧琼坦言,要在普通实验室进行一场这样的“婚礼”,却相 当不容易。原来,在重力条件下,密度不同的两个细胞很难处于同一溶液的同一层面,两者 结合的几率也就大大降低。而一旦将“婚礼”移至完全失重的太空,密度难题也就不存在了 作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组成部分,细胞电融合实验不仅能育出地球上难得一见的植物 新品种,还能帮助硏究人员培养出特定的动物体细胞,源源不断地为药厂分泌大量所需抗体 刘承宪表示,如果此次太空实验进展顺利,他们将率先从小鼠杂交瘤细胞的分泌物中直接提 取到乙肝抗体,这将为规划未来空间药厂提供第一手数据 单位:文汇报社 刊登:《文汇报》2002年11月28日
“神舟四号”升空将了却一段 10 年“恋情” 细胞“太空婚礼”下月举行 ——融合烟草和小白鼠所有基因的新生命随之诞生 任 荃 本报讯 走路跌跌撞撞、感觉飘飘忽忽,逃离了地心引力的浩瀚太空让人寸步难行,但 却是孕育生物新品的天然“温床”。下月底,一场筹备了 10 年的细胞“太空婚礼”,将随“神 舟四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升空而如期举行,担纲婚礼“司仪”的将是一台设在中科院上海技 术物理研究所的远程遥控器。 刚刚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回沪的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与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慧琼博 士,昨天向记者透露,参加此次“太空婚礼”的“新人”其实是一批植物与动物细胞。为确 保万无一失,几星期前,它们的母体——烟草和小白鼠,已从上海安全飞抵酒泉,并在“神 舟四号”的“候船大楼”内快乐“安家”。在那里,烟草和小白鼠们暂由基地工作人员细心照 料,直到飞船起飞前 8 小时,研究人员才会将“新人”与母体分离,然后亲自护送上船。 因此,它们也是最后一批登上飞船的“乘客”。 “细胞婚礼”会是什么样?植生所微重力研究组组长刘承宪研究员解释说,“其实就是让 两个不同品种的细胞,在电场作用下越靠越近,直至相互穿越,并最终融为一体。”如此奇妙 的景象,简直不可思议!谈话间,郑慧琼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了一组生动照片。当充满液 体的融合室中加上直流电场,两个原本相互游离的细胞一下子贴到一起,开始了“窃窃私语”。 紧接着,在瞬间高压脉冲的作用下,细胞膜被击出了小孔,透过这微小空间,两股细胞质展 开了“心灵沟通”。渐渐地,细胞核也扭捏着“亲热”起来,20 分钟后,它俩已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个新生命就这样诞生了。与普通的转基因植物不同,新生命体内融合了来自“父 母”双方的所有基因,研究人员在下一步的选种、育种时就有了更多选择。 虽然只是短短 20 分钟,可郑慧琼坦言,要在普通实验室进行一场这样的“婚礼”,却相 当不容易。原来,在重力条件下,密度不同的两个细胞很难处于同一溶液的同一层面,两者 结合的几率也就大大降低。而一旦将“婚礼”移至完全失重的太空,密度难题也就不存在了。 作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组成部分,细胞电融合实验不仅能育出地球上难得一见的植物 新品种,还能帮助研究人员培养出特定的动物体细胞,源源不断地为药厂分泌大量所需抗体。 刘承宪表示,如果此次太空实验进展顺利,他们将率先从小鼠杂交瘤细胞的分泌物中直接提 取到乙肝抗体,这将为规划未来空间药厂提供第一手数据。 单位:文汇报社 刊登:《文汇报》2002 年 11 月 28 日
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 刘洪海 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带给我们巨大的鼓舞,十三 亿人民意气风发地树立和落实党中央确定的科学发展观。此时此刻,中国科学院2004年度工 作会议昨天隆重开幕。请注意,这不仅仅是一次部门会议或一次单位会议,她透露出诸多令 人振奋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在不平凡的2003年创造的功绩得到社会各界公认,参加会议的教 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无不给予 高度评价:作为中国科技创新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实施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开始进入“创 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路甬祥同志提出新的科技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为基础,将科学 发展观应用于科技实践,对于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科学院发展作出周密部署。这让我们衷心地 感到自豪: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再次走在整个社会的前头。 新的科技发展观的提出,说明中国科技工作者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自觉 愿意不愿意、积极不积极、能够不能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 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愿意不愿意、积极不积极、能够不能够落实科学发展观。新的科技发 展观从理论和战略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要保证未来一二十年内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要保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中国要保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路甬祥同志精辟阐述的新的科技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在科技战线的体现,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必 须遵循的原则:同时新的科技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提供重要的思想源头和技术保证。我们要 以充分应用科学技术、节省资源、维护生态、保护环境、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实现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让十几亿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加民主更加文明的小康生 活 新的科技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科技工作者的雄心壮志。中国科学院五十多年来有一 个优秀传统,那就是凡事总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思考。正如路甬祥同志指出的那样,新 的科技发展观依据于对中国科学院三重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中国科学院必须在日益激烈的 国际科技竞争占据主动地位:中国科学院必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的科学基础和强大的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必须实现科技创新跨越发展 真正走到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其实,中国科学院的这种神圣使命感、强烈责任感正是中国 科技工作者最宝贵的精神品质,这种雄心壮志让每一个华夏儿女热血沸腾:有这样一支科技 攻关队伍,乃中华民族之幸,乃中国人民之福 新的科技发展观的提出,证明中国科技工作者博大的胸怀。21世纪是经济日益全球化政 治日益多极化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化的世纪。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以全心全意地服务中国人民为 最高宗旨,时时刻刻关心当代中国的最高利益,同时高度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是世界 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绝不像某些国家那样依靠掠夺整个 地球资源,以污染整个世界环境为代价,甚至单独占有本该由全人类享受的财富。中国的崛 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国的繁荣是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的繁荣。前一个时期,某些国家出于某 种政治意图或狭隘私利,散布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等 种种奇谈怪论。事实胜于雄辩,恰恰是中国的发展为这些国家提供巨大的出口和投资机遇
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 刘洪海 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带给我们巨大的鼓舞,十三 亿人民意气风发地树立和落实党中央确定的科学发展观。此时此刻,中国科学院 2004 年度工 作会议昨天隆重开幕。请注意,这不仅仅是一次部门会议或一次单位会议,她透露出诸多令 人振奋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在不平凡的 2003 年创造的功绩得到社会各界公认,参加会议的教 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无不给予 高度评价;作为中国科技创新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实施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开始进入“创 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路甬祥同志提出新的科技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为基础,将科学 发展观应用于科技实践,对于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科学院发展作出周密部署。这让我们衷心地 感到自豪: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再次走在整个社会的前头。 新的科技发展观的提出,说明中国科技工作者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自觉。 愿意不愿意、积极不积极、能够不能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 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愿意不愿意、积极不积极、能够不能够落实科学发展观。新的科技发 展观从理论和战略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要保证未来一二十年内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要保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中国要保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路甬祥同志精辟阐述的新的科技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在科技战线的体现,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必 须遵循的原则;同时新的科技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提供重要的思想源头和技术保证。我们要 以充分应用科学技术、节省资源、维护生态、保护环境、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实现 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让十几亿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加民主更加文明的小康生 活。 新的科技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科技工作者的雄心壮志。中国科学院五十多年来有一 个优秀传统,那就是凡事总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思考。正如路甬祥同志指出的那样,新 的科技发展观依据于对中国科学院三重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中国科学院必须在日益激烈的 国际科技竞争占据主动地位;中国科学院必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的科学基础和强大的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必须实现科技创新跨越发展, 真正走到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其实,中国科学院的这种神圣使命感、强烈责任感正是中国 科技工作者最宝贵的精神品质,这种雄心壮志让每一个华夏儿女热血沸腾:有这样一支科技 攻关队伍,乃中华民族之幸,乃中国人民之福。 新的科技发展观的提出,证明中国科技工作者博大的胸怀。21 世纪是经济日益全球化政 治日益多极化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化的世纪。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以全心全意地服务中国人民为 最高宗旨,时时刻刻关心当代中国的最高利益,同时高度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是世界 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绝不像某些国家那样依靠掠夺整个 地球资源,以污染整个世界环境为代价,甚至单独占有本该由全人类享受的财富。中国的崛 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国的繁荣是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的繁荣。前一个时期,某些国家出于某 种政治意图或狭隘私利,散布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等 种种奇谈怪论。事实胜于雄辩,恰恰是中国的发展为这些国家提供巨大的出口和投资机遇
为这些国家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为一度低迷的国际经济提供动力。新的科技发展观 的落实必将极大地提高中国科技发展素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将让世界再次 感受中国的魅力 新的科技发展观的提出,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她标志着科技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重要起点。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大踏步地前进! 单位:科学时报社 刊登:《科学时报》2004年3月18日
为这些国家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为一度低迷的国际经济提供动力。新的科技发展观 的落实必将极大地提高中国科技发展素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将让世界再次 感受中国的魅力。 新的科技发展观的提出,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她标志着科技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重要起点。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大踏步地前进! 单位:科学时报社 刊登:《科学时报》2004 年 3 月 18 日
凝聚和造就科技拔尖人才 中科院人才工作纪实 张景勇周玮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张景勇周玮)竺可桢、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钱学 森、陈景润、蒋新松……个个名字如雷贯耳;“两弹一星”、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在世界 上率先完成籼稻基因组框架图及精细图、合成出世界上最细的碳纳米管……一项项成果震惊 世界。 他们,与一个机构息息相关,那就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机构一一中国科学院。中 科院的历史,是一部科技成果史,更是一部凝聚和造就科技拔尖人才的历史。尤其是近年来, 中科院明确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战略思路,在培养和造就 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60名研究员,只有60人受聘” 中科院大胆启动新型用人机制 几年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硏究院“研究员下岗事件”曾掀起轩然大波。1998年, 中科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第一批进入试点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原有160名研 究员,改革后只有60人被聘为首批岗位聘任研究员。 现在人们对这种做法早就习以为常,其实为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中科院一直在改 革原有相对固定和僵化的用人机制。1987年为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中科院出台了“特批青年 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制度,一批有才华的年轻人得以崭露头角:1999年开 始实施全员聘用合同制,实现了科研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重大转变,建立了科技队伍动态更 新的制度基础:2001年开始实施岗位聘任制度,全面停止了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按需设岗、按岗聘任”。 曾在加拿大做过4年访问学者的马小军,因条件具备被聘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 用材料题目组组长,虽然只有本科学历,“手下”却有3个高级研究人员、两个博士后和几位 硕士生;程兵主动放弃英国国籍,回到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参与主持金融避险对策研 这些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但中科院大胆构建新型人事制度,有效激发起科技人员的活 力,营造岀人员能进能岀、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髙能低的喜人局面,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 而出创造了良好制度环境。截至去年底,中科院创新岗位聘任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核定创新 岗位17328个,占全院正式职工总数的38%。在创新岗位聘任人员中,45岁以下人员占75%, 56岁以上人员只占8.1%。 在人尽其才的同时,中科院为使科技人员的社会价值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在分配和激 励杋制上积极探索,实行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 元结构分配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在部分研究所试行了所长年薪制,并积极探索知识和技术 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基本形成了全院宏观调控指导和研究所自主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管 理模式,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凝聚和造就科技拔尖人才 ——中科院人才工作纪实 张景勇 周 玮 新华社北京 12 月 12 日电(记者张景勇 周玮)竺可桢、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钱学 森、陈景润、蒋新松……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两弹一星”、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在世界 上率先完成籼稻基因组框架图及精细图、合成出世界上最细的碳纳米管……一项项成果震惊 世界。 他们,与一个机构息息相关,那就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机构——中国科学院。中 科院的历史,是一部科技成果史,更是一部凝聚和造就科技拔尖人才的历史。尤其是近年来, 中科院明确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战略思路,在培养和造就 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60 名研究员,只有 60 人受聘” ——中科院大胆启动新型用人机制 几年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下岗事件”曾掀起轩然大波。1998 年, 中科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第一批进入试点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原有 160 名研 究员,改革后只有 60 人被聘为首批岗位聘任研究员。 现在人们对这种做法早就习以为常,其实为促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中科院一直在改 革原有相对固定和僵化的用人机制。1987 年为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中科院出台了“特批青年 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制度,一批有才华的年轻人得以崭露头角;1999 年开 始实施全员聘用合同制,实现了科研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重大转变,建立了科技队伍动态更 新的制度基础;2001 年开始实施岗位聘任制度,全面停止了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按需设岗、按岗聘任”。 曾在加拿大做过 4 年访问学者的马小军,因条件具备被聘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医 用材料题目组组长,虽然只有本科学历,“手下”却有 3 个高级研究人员、两个博士后和几位 硕士生;程兵主动放弃英国国籍,回到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参与主持金融避险对策研 究…… 这些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但中科院大胆构建新型人事制度,有效激发起科技人员的活 力,营造出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喜人局面,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 而出创造了良好制度环境。截至去年底,中科院创新岗位聘任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核定创新 岗位 17328 个,占全院正式职工总数的 38%。在创新岗位聘任人员中,45 岁以下人员占 75%, 56 岁以上人员只占 8.1%。 在人尽其才的同时,中科院为使科技人员的社会价值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在分配和激 励机制上积极探索,实行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 三元结构分配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在部分研究所试行了所长年薪制,并积极探索知识和技术 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基本形成了全院宏观调控指导和研究所自主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管 理模式,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