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重庆市是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重庆直辖后, 实施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使重庆市呈典型的二元经济格局.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提高重庆的经济总量和核心 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实现现有资源的高效配置,创造创新主体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 与互动的环境就成为必然选择。加强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必 要性表现为 三大先导产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需求十分迫切。根据重庆市 的实际情况,市政府确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环保产业作 为中长期的先导产业。但软件产业处于发育初期,规模小,骨干 企业少,产业链尚未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供应少,技术产 业化周期长;环保产业中的主要技术,如目前急需的污水处理、 垃圾处理、烟气脱硫、清洁汽车等技术对国外的依赖程度高,自 主创新力不强,行业龙头企业少,市场开放度低。建立先导产业 的技术创新能力日显迫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庆 市的传统工业技术改造潜力巨大。例如汽车摩托车工业,重庆市 是唯拥有重、轻、轿、微、改(专)、摩品种齐全的汽车工业 基地。2002年,重庆市汽车产销规模居全国第四,摩托车产量保
1 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重庆市是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重庆直辖后, 实施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使重庆市呈典型的二元经济格局。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提高重庆的经济总量和核心 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实现现有资源的高效配置,创造创新主体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 与互动的环境就成为必然选择。加强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必 要性表现为: 三大先导产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需求十分迫切。根据重庆市 的实际情况,市政府确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环保产业作 为中长期的先导产业。但软件产业处于发育初期,规模小,骨干 企业少,产业链尚未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供应少,技术产 业化周期长;环保产业中的主要技术,如目前急需的污水处理、 垃圾处理、烟气脱硫、清洁汽车等技术对国外的依赖程度高,自 主创新力不强,行业龙头企业少,市场开放度低。建立先导产业 的技术创新能力日显迫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庆 市的传统工业技术改造潜力巨大。例如汽车摩托车工业,重庆市 是唯一拥有重、轻、轿、微、改(专)、摩品种齐全的汽车工业 基地。2002年,重庆市汽车产销规模居全国第四,摩托车产量保
持全国第一。但目前汽车摩托车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外方的被动 局面亟待改变,自主开发的关键零部件急需技术提升,汽车摩托 车行业的加工装备急需迸行数字化改造。这些对新技术供给与技 术转换能力建设提出需求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支持。重庆市既是大城市,也 是大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当前,重庆农 业中动植物品种改良技术,食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检验与监测 等技术,农产品深加工中,围绕发展肉类、柑桔、优质粮油、蚕 丝、中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深精加工技术;贮藏、保鲜、加工 包装等方面技术需求十分迫切;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业可持 续发展方面也急需开发肥料新品种、实用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 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技术。因此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急需提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依赖科技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 建设,将直接淹没重庆市巫山、云阳、开县、万州、忠县等15个 区县,涉及22个区县,面积64633km2,占全市的786%。但三 峡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水污染、固体废物危害、生态环境恶 化、空气污染严重等系列问题。急需污染控制技术、生态环境保 护技术、生态型小康城镇建设技术、环保装备。为此,建设社会 事业创新体系不可轻视 、现状与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2 持全国第一。但目前汽车摩托车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外方的被动 局面亟待改变,自主开发的关键零部件急需技术提升,汽车摩托 车行业的加工装备急需进行数字化改造。这些对新技术供给与技 术转换能力建设提出需求。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支持。重庆市既是大城市,也 是大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当前,重庆农 业中动植物品种改良技术,食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检验与监测 等技术,农产品深加工中,围绕发展肉类、柑桔、优质粮油、蚕 丝、中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深精加工技术;贮藏、保鲜、加工、 包装等方面技术需求十分迫切;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业可持 续发展方面也急需开发肥料新品种、实用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 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技术。因此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急需提 高。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依赖科技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 建设,将直接淹没重庆市巫山、云阳、开县、万州、忠县等 15 个 区县,涉及 22 个区县,面积 64633km2,占全市的 78.6%。但三 峡库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面临水污染、固体废物危害、生态环境恶 化、空气污染严重等系列问题。急需污染控制技术、生态环境保 护技术、生态型小康城镇建设技术、环保装备。为此,建设社会 事业创新体系不可轻视。 一、现状与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市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新医药与生物 工程、新材料与环保、汽车、摩托车配套产品等四大高新技术产 业群,并构筑了“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 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2003年,我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 业累计508家、高新技术产品968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 值770.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4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427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8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3.5亿美元,占我市同期外贸出口总额的23% (二)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16家中央在渝科硏机构有12家确定了改制方向,第- 批实施企业化转制的28家市属技术开发类和工程勘察设计类科研 机构,有26家实现了转制。第二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制工作也 已起步。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与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相配套的重庆科 技资产控股公司,解决了院所改制后的出资人问题。二是大力发 展科技风险投资,联合市外两家企业和高新区管委会,共同投资 2258亿元,成功重组了我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三)科技计划投入产出效益良好 据对直辖以来455项产业技术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抽样调查, 截止2001年底,累计投资94亿元,其中国家拔款4650万元,市 科技三项费拔款5700万元,实现产值528亿元,利税10.6亿元, 专利申请209件,获权160件。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为1:56,投 入利税比为1:1.23。每百万元科技拔款引导的科技投资为800万
3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市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新医药与生物 工程、新材料与环保、汽车、摩托车配套产品等四大高新技术产 业群,并构筑了“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 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2003 年,我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 业累计 508 家、高新技术产品 968 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 值 770.6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34.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427.0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18.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3.5 亿美元,占我市同期外贸出口总额的 22.3%。 (二)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 16 家中央在渝科研机构有 12 家确定了改制方向,第一 批实施企业化转制的 28 家市属技术开发类和工程勘察设计类科研 机构,有 26 家实现了转制。第二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制工作也 已起步。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与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相配套的重庆科 技资产控股公司,解决了院所改制后的出资人问题。二是大力发 展科技风险投资,联合市外两家企业和高新区管委会,共同投资 2.258 亿元,成功重组了我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三)科技计划投入产出效益良好 据对直辖以来 455 项产业技术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抽样调查, 截止 2001 年底,累计投资 9.4 亿元,其中国家拨款 4650 万元,市 科技三项费拨款 5700 万元,实现产值 52.8 亿元,利税 10.6 亿元, 专利申请 209 件,获权 160 件。项目的投入产出比为 1:5.6,投 入利税比为 1:1.23。每百万元科技拨款引导的科技投资为 800 万
元,产值为5100万元,利税为1024万元,专利申请数为2件、 获权数1.6件。据《重庆市R&D资源综合分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研究》报告,我市每增加1%的R&D投入,GDP就会增加0.303% (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建设取的显著成 绩。截止2003年,全市有高等学校32所,市级以上独立科硏院 所5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7个,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54个; 重点实验室75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中心23个, 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3个;企业技术中心74个,其中国家级企业 技术中心6个。 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等高新 技术产业园区持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和速度。高新区、经开区、 大学科技园和渝北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国家级园区的科技企业已 超过72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约3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 过27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约3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近150亿 元,占全市的比重约34% 在四个园区当中,高新区和经开区占据主导地位。2003年,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14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0亿元; 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3亿 元而大学科技园和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仅实现总产值12.3亿元。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渐成网络。全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约820 家,从业人员约6000人。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23个,知识产
4 元,产值为 5100 万元,利税为 1024 万元,专利申请数为 2 件、 获权数 1.6 件。据《重庆市 R&D 资源综合分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研究》报告,我市每增加 1%的 R&D 投入,GDP 就会增加 0.303%。 (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建设取的显著成 绩。截止 2003 年,全市有高等学校 32 所,市级以上独立科研院 所 58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7 个,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 54 个; 重点实验室 75 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 个;工程中心 23 个, 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 3 个;企业技术中心 74 个,其中国家级企业 技术中心 6 个。 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等高新 技术产业园区持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和速度。高新区、经开区、 大学科技园和渝北现代农业科技园 4 个国家级园区的科技企业已 超过 7200 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约 300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 过 270 亿元,占全市的比重约 3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近 150 亿 元,占全市的比重约 34%。 在四个园区当中,高新区和经开区占据主导地位。2003 年,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 142 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60 亿元; 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123 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83 亿 元;而大学科技园和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仅实现总产值 12.3 亿元。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渐成网络。全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约 820 家,从业人员约 6000 人。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 23 个,知识产
权事务中心7个,检测机构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0个,创业服 务中心20多个,常设技术市场3个,技术产权交易机构2个,科 技风险投资机构1个,中小企业担保机构3家。 科技人员及大型仪器仪表设备情况。全市科技活动人员6.2 万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8万人年;1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 仪器设备总值约8亿元。 (五)技术市场渐成气候 1997年至2002年,技术合同累计成交147.5亿元,位居西部 之冠,年平均增长速度46.5%,比全国快262个百分点。2002年 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09亿元,中1997年的68倍。科技部2002 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称,重庆市每万人口技术合同 成效金额935万元在全国排第6位在西部排第1位。1999~202 年连续4年技术合同额占西部地区的30%以上,成为西部地区最 大的技术交易中心,其聚集力已经显现;2002年我市技术合同额 中,27%辐射到全国各地,辐射能力明显加强。 (六)知识产权战略效果凸现 2002年我市申请各类专利达3142件,是1997年折3.3倍,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7%,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速快9.1个百分点;获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1761件,是1997年的52倍,年平均增 长速度为39%,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速快21.9个百分点。我市申请 专利数占全国专利申请数的比重由1997年的1.06%增加到2002 年的1.53%,专利获权数占全国专利获权数的比重由073%增加到
5 权事务中心 7 个,检测机构 8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 20 个,创业服 务中心 20 多个,常设技术市场 3 个,技术产权交易机构 2 个,科 技风险投资机构 1 个,中小企业担保机构 3 家。 科技人员及大型仪器仪表设备情况。全市科技活动人员 6.2 万人,R&D 人员折合全时当量 1.8 万人年;10 万元以上大型科学 仪器设备总值约 8 亿元。 (五)技术市场渐成气候 1997 年至 2002 年,技术合同累计成交 147.5 亿元,位居西部 之冠,年平均增长速度 46.5%,比全国快 26.2 个百分点。2002 年 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 40.9 亿元,中 1997 年的 6.8 倍。科技部 2002 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称,重庆市每万人口技术合同 成效金额 93.5 万元,在全国排第 6 位,在西部排第 1 位。1999~2002 年连续 4 年技术合同额占西部地区的 30%以上,成为西部地区最 大的技术交易中心,其聚集力已经显现;2002 年我市技术合同额 中,27%辐射到全国各地,辐射能力明显加强。 (六)知识产权战略效果凸现 2002 年我市申请各类专利达 3142 件,是 1997 年折 3.3 倍,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27%,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速快 9.1 个百分点;获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 1761 件,是 1997 年的 5.2 倍,年平均增 长速度为 39%,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速快 21.9 个百分点。我市申请 专利数占全国专利申请数的比重由 1997 年的 1.06%增加到 2002 年的 1.53%,专利获权数占全国专利获权数的比重由 0.73%增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