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龙芯一号CP芯片成功的经验时,李国杰特别谈到他原准备用一员老将,改点胡伟 武这位小将,是听了群众的意见,看中的是他的人品和激情,实践证明这个决心是下对了、 点对了 青年科学家执CPU牛耳 设计CPU芯片的重大任务交给了体系结构室,青年科学家担当科技先锋。36岁的主任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唐志敏是项目负责人,负责领导CPU设计的总体规划和实施;33岁的硏 究员、博士生导师胡伟武负责芯片的设计:38岁的张志敏研究员负责设计中的工程管理 当时有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做这么大项目需要巨额的科研经费,怎样申请国家项目得到 资金支持?二是选择什么技术路线,兼容不兼容,与谁兼容?唐志敏和胡伟武很快统一走兼 容的路子。但在选择与哪个指令系统兼容问题上,胡伟武比较看好性能高的 Alpha芯片,唐 志敏比较看好应用广泛的MIPS芯片,争论了好几次,唐志敏才说服他的师弟胡伟武同意与 MIPS指令系统兼容。MIPS指令系统比 Alpha略复杂一些,但既然定了目标,就一直坚持下去了 后来发现与MIPS芯片兼容的好处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2001年“五一”以后,系统结构 基本定型,用C语言写的模拟器也可以运行,工作全面铺开。所里期待国庆节前拿出一个验 证芯片。这是动员令。从此,芯片组开始了夜以继日的三个月奋战。 芯片实验室的墙上贴着两条醒目的标语:“人生能有几回搏”和“求实、创新”。胡伟武 身先士卒,向技术的堡垒冲锋,多次走投无路,又几经峰回路转。他带领20多岁的小伙子 和他们一样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通宵,脸色变得苍白。他的学生张福新是加班熬夜最多的一个, 天早上,胡伟武见他手扶着鼠标睡着了,心痛得真想掉泪。但还得横下一条心把他叫醒。 没有办法,不这样就要拖后腿。张志敏研究员在与胡伟武的合作中竟成了“黄金”搭档。胡 伟武理论强,富有激情,每周例会布置工作,总要动员几句。张志敏富有设计的工程经验, 人很冷静,在胡伟武动员以后总提醒会遇到的困难,泼点冷水 所里给芯片组创造了宽松的条件,全所上下都在支持他们。工作上更是一方有难,八方 支援。芯片组调试需要一专门房间,不到半小时,所办主任王凡就让他们去看房,原来腾的 是所办仓库:为了保证用电安全,盛夏,电工师傅挥汗如雨接上了一条10000瓦的电源。党 委书记邓燕为让大家有一个平躺着休息一下的条件,在所里办公用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腾 出一间房摆上了床。哪个同志困极了,就在那里休息一下,然后接着干。一次胡伟武急需 个器件,求援的信息在内部网上发出后,王贞松老师很快提供信息,使他找到了这个器件, 节约了不少时间 在他们的工作有了初步进展的时候,中科院负责高技术工作的副院长江绵恒视察了芯片 组的工作。在看了仿真和验证的环境,听了已经做和准备做的工作后,他肯定了研究所取得 的成绩,满怀信心地说:“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出来!”并当场交代高技术局桂文庄局长特事 特办,先拨500万元支持。 计算所,特别是新一代优秀青年科学家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他们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 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设计出第一块验证芯片。8月中旬着手进行调试,一天凌 晨4点,验证芯片引脚处接出部位这个最可能出问题的地方,真的出了问题,插上去没有动 静,一时没有解决的办法。大家连续奋斗到晩上Ω点多钟,才发现是插脚的焊点加渣,去掉 后液晶显示器上如约显示出“GoDS0N”的字样,大家一片欢呼。他们连续作战,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连续工作了三天两夜。直到8月19日凌晨2点42分,屏幕上终于出现了“ Login 字样。与使用普通的unix工作站一样,登陆上去随便玩。在这一历史时刻,胡伟武用电子邮 件,给唐志敏主任和李国杰所长报喜 2001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路甬祥在胡伟武撰写的《我们的CPU》
回顾龙芯一号 CPU 芯片成功的经验时,李国杰特别谈到他原准备用一员老将,改点胡伟 武这位小将,是听了群众的意见,看中的是他的人品和激情,实践证明这个决心是下对了、 点对了。 青年科学家执 CPU 牛耳 设计 CPU 芯片的重大任务交给了体系结构室,青年科学家担当科技先锋。36 岁的主任、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唐志敏是项目负责人,负责领导 CPU 设计的总体规划和实施;33 岁的研 究员、博士生导师胡伟武负责芯片的设计;38 岁的张志敏研究员负责设计中的工程管理。 当时有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做这么大项目需要巨额的科研经费,怎样申请国家项目得到 资金支持?二是选择什么技术路线,兼容不兼容,与谁兼容?唐志敏和胡伟武很快统一走兼 容的路子。但在选择与哪个指令系统兼容问题上,胡伟武比较看好性能高的 Alpha 芯片,唐 志敏比较看好应用广泛的 MIPS 芯片,争论了好几次,唐志敏才说服他的师弟胡伟武同意与 MIPS指令系统兼容。MIPS指令系统比Alpha略复杂一些,但既然定了目标,就一直坚持下去了。 后来发现与 MIPS 芯片兼容的好处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2001 年“五一”以后,系统结构 基本定型,用 C 语言写的模拟器也可以运行,工作全面铺开。所里期待国庆节前拿出一个验 证芯片。这是动员令。从此,芯片组开始了夜以继日的三个月奋战。 芯片实验室的墙上贴着两条醒目的标语:“人生能有几回搏”和“求实、创新”。胡伟武 身先士卒,向技术的堡垒冲锋,多次走投无路,又几经峰回路转。他带领 20 多岁的小伙子, 和他们一样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通宵,脸色变得苍白。他的学生张福新是加班熬夜最多的一个, 一天早上,胡伟武见他手扶着鼠标睡着了,心痛得真想掉泪。但还得横下一条心把他叫醒。 没有办法,不这样就要拖后腿。张志敏研究员在与胡伟武的合作中竟成了“黄金”搭档。胡 伟武理论强,富有激情,每周例会布置工作,总要动员几句。张志敏富有设计的工程经验, 人很冷静,在胡伟武动员以后总提醒会遇到的困难,泼点冷水。 所里给芯片组创造了宽松的条件,全所上下都在支持他们。工作上更是一方有难,八方 支援。芯片组调试需要一专门房间,不到半小时,所办主任王凡就让他们去看房,原来腾的 是所办仓库;为了保证用电安全,盛夏,电工师傅挥汗如雨接上了一条 10000 瓦的电源。党 委书记邓燕为让大家有一个平躺着休息一下的条件,在所里办公用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腾 出一间房摆上了床。哪个同志困极了,就在那里休息一下,然后接着干。一次胡伟武急需一 个器件,求援的信息在内部网上发出后,王贞松老师很快提供信息,使他找到了这个器件, 节约了不少时间。 在他们的工作有了初步进展的时候,中科院负责高技术工作的副院长江绵恒视察了芯片 组的工作。在看了仿真和验证的环境,听了已经做和准备做的工作后,他肯定了研究所取得 的成绩,满怀信心地说:“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出来!”并当场交代高技术局桂文庄局长特事 特办,先拨 500 万元支持。 计算所,特别是新一代优秀青年科学家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他们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 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设计出第一块验证芯片。8 月中旬着手进行调试,一天凌 晨 4 点,验证芯片引脚处接出部位这个最可能出问题的地方,真的出了问题,插上去没有动 静,一时没有解决的办法。大家连续奋斗到晚上 9 点多钟,才发现是插脚的焊点加渣,去掉 后液晶显示器上如约显示出“GODSON”的字样,大家一片欢呼。他们连续作战,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连续工作了三天两夜。直到 8 月 19 日凌晨 2 点 42 分,屏幕上终于出现了“Login” 字样。与使用普通的 unix 工作站一样,登陆上去随便玩。在这一历史时刻,胡伟武用电子邮 件,给唐志敏主任和李国杰所长报喜。 2001 年 10 月 30 日,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路甬祥在胡伟武撰写的《我们的 CPU》
文章上批示:“青年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实在可喜可贺。这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 望,也是我们院创新工程的希望。”随后,他又视察了芯片组的工作,给大家以鼓舞和力量。 国家支持协力攻关一举成功 2000年9月,龙芯CPU验证芯片如期顺利通过专家鉴定,中科院和科技部领导坚定地支 持CPU芯片设计项目。由唐志敏为课题负责人申报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胡伟武 为负责人申报的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先后提上了议程。胡伟武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拨 动心弦的一幕 天,中国科学院党组讨论龙芯一号CPU芯片重大项目。李国杰院士带着唐志敏和他向 院党组会汇报情况以后,刚刚走出会议室,就见江副院长又追了上来,深情地说:“李院士, 我们可要把宝压在你身上啦,怎么样?!”“没问题!”李院士坚定地回答。两人的手紧紧地握 在一起。胡伟武说,我理解领导的责任比泰山还重,因为毕竟要投入3200万元,这是人民的 血汗哪! 从2001年10月开始,龙芯CPU芯片进入物理设计阶段,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中,申请 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863”重点课题的工作顺利成功,总计争取到约5000万科 研经费,基本满足了物理设计和流片经费的需要。 在“以我为主,稳扎稳打”方略的指导下,年轻的科学家和研究生创新、拼搏,突破了 个个技术难关。胡伟武说他只是在验证芯片调通的时候松了一口气,流片成功才睡了一个 安稳觉,压力真是太大了。他们创造的C语言模拟器很有特点,虽然比外国的速度慢,但是 很容易操作,能够对每一条指令进行精确检测,学生可以很快上手工作,将一条一条逻辑指 令变为物理设计图。 唐志敏说,计算所设计CPU芯片虽然在国内不是最早的,但是一开始就能够站在一个高 起点上,他们对CPU有46年的科研积累,从1956年做整机就制造CPU。夏培肃院士一直指 导着CPU方面的研究工作。李国杰、唐志敏、胡伟武恰巧都是她培养的研究生。李国杰虽然 不到第一线,但是时时刻刻关心帮助解决关键性问题。比如原来在逻辑设计阶段考虑的是 0.25微米,物理设计改为0.18微米,一步走在全国的前面。当遇到芯片延迟降不下去难题 无法进行下去时,李国杰所长向他们建议改为0.18微米,模拟效果非常之好。 龙芯CPU硏制工作也得到了兄弟单位的支持,就在他们启动物理设计的时候,中科院微 电子中心的黄令仪推门而入,后面跟着她的四个研究生。黄令仪说,他们刚做完了一个工程, 刚好有空,希望加入芯片设计行列。黄令仪还说她已经给学生说好了,不要因为我们是客座 就特殊,你们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黄令仪已经是60出头的人了,每天从早上上班,到夜 11、12点钟,除了吃饭,一直坐在屏幕前,和大家在一起拼命干。他们不但为龙芯一号芯片 的物理设计做出了贡献,自己也有了新的提高,也给计算所培养了物理设计的人才 胡伟武告诉记者他最得意的正确决策还有两个:一是让助理研究员许彤单挑一摊,在完 成他自己的设计任务的同时,组织几个研究生负责功能检测。许彤责任心特强,工作特细致, 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查文献,找资料,找各种各样的检测方法,对设计组设计的每一条指 令进行检测,发现和纠正了数不清的缺陷,补上了不知多少漏洞,对保证物理设计的质量发 挥了突出作用。二是请网络研究室芯片测试组李晓维和李华伟加盟芯片的物理设计工作,因 为芯片生产的成品率一般在60%左右,封装以前就需要检测每一片芯片是否合格,不然封装 上就是一个黑匣子,里边什么也看不到,再说封装也需要钱。用什么检测呢,就靠他们设计 的测试电路,这是检验芯片合格不合格的慧眼。有了它,对芯片的质量才心中有数。他们虽 然是其他室的,可都能够一心一意,谁也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龙芯一号CPU芯片,因为最终是做成集成电路芯片,需要与外界芯片制造商、单元库提
文章上批示:“青年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实在可喜可贺。这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 望,也是我们院创新工程的希望。”随后,他又视察了芯片组的工作,给大家以鼓舞和力量。 国家支持 协力攻关 一举成功 2000 年 9 月,龙芯 CPU 验证芯片如期顺利通过专家鉴定,中科院和科技部领导坚定地支 持 CPU 芯片设计项目。由唐志敏为课题负责人申报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胡伟武 为负责人申报的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先后提上了议程。胡伟武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拨 动心弦的一幕。 一天,中国科学院党组讨论龙芯一号 CPU 芯片重大项目。李国杰院士带着唐志敏和他向 院党组会汇报情况以后,刚刚走出会议室,就见江副院长又追了上来,深情地说:“李院士, 我们可要把宝压在你身上啦,怎么样?!”“没问题!”李院士坚定地回答。两人的手紧紧地握 在一起。胡伟武说,我理解领导的责任比泰山还重,因为毕竟要投入 3200 万元,这是人民的 血汗哪! 从 2001 年 10 月开始,龙芯 CPU 芯片进入物理设计阶段,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中,申请 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863”重点课题的工作顺利成功,总计争取到约 5000 万科 研经费,基本满足了物理设计和流片经费的需要。 在“以我为主,稳扎稳打”方略的指导下,年轻的科学家和研究生创新、拼搏,突破了 一个个技术难关。胡伟武说他只是在验证芯片调通的时候松了一口气,流片成功才睡了一个 安稳觉,压力真是太大了。他们创造的 C 语言模拟器很有特点,虽然比外国的速度慢,但是 很容易操作,能够对每一条指令进行精确检测,学生可以很快上手工作,将一条一条逻辑指 令变为物理设计图。 唐志敏说,计算所设计 CPU 芯片虽然在国内不是最早的,但是一开始就能够站在一个高 起点上,他们对 CPU 有 46 年的科研积累,从 1956 年做整机就制造 CPU。夏培肃院士一直指 导着 CPU 方面的研究工作。李国杰、唐志敏、胡伟武恰巧都是她培养的研究生。李国杰虽然 不到第一线,但是时时刻刻关心帮助解决关键性问题。比如原来在逻辑设计阶段考虑的是 0.25 微米,物理设计改为 0.18 微米,一步走在全国的前面。当遇到芯片延迟降不下去难题, 无法进行下去时,李国杰所长向他们建议改为 0.18 微米,模拟效果非常之好。 龙芯 CPU 研制工作也得到了兄弟单位的支持,就在他们启动物理设计的时候,中科院微 电子中心的黄令仪推门而入,后面跟着她的四个研究生。黄令仪说,他们刚做完了一个工程, 刚好有空,希望加入芯片设计行列。黄令仪还说她已经给学生说好了,不要因为我们是客座 就特殊,你们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黄令仪已经是 60 出头的人了,每天从早上上班,到夜 11、12 点钟,除了吃饭,一直坐在屏幕前,和大家在一起拼命干。他们不但为龙芯一号芯片 的物理设计做出了贡献,自己也有了新的提高,也给计算所培养了物理设计的人才。 胡伟武告诉记者他最得意的正确决策还有两个:一是让助理研究员许彤单挑一摊,在完 成他自己的设计任务的同时,组织几个研究生负责功能检测。许彤责任心特强,工作特细致, 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查文献,找资料,找各种各样的检测方法,对设计组设计的每一条指 令进行检测,发现和纠正了数不清的缺陷,补上了不知多少漏洞,对保证物理设计的质量发 挥了突出作用。二是请网络研究室芯片测试组李晓维和李华伟加盟芯片的物理设计工作,因 为芯片生产的成品率一般在 60%左右,封装以前就需要检测每一片芯片是否合格,不然封装 上就是一个黑匣子,里边什么也看不到,再说封装也需要钱。用什么检测呢,就靠他们设计 的测试电路,这是检验芯片合格不合格的慧眼。有了它,对芯片的质量才心中有数。他们虽 然是其他室的,可都能够一心一意,谁也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龙芯一号 CPU 芯片,因为最终是做成集成电路芯片,需要与外界芯片制造商、单元库提
供商、EDA软件提供商和其他技术服务提供者保持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配合,这里需要有精 通技术的高手去协调与方方面面的关系。唐志敏起用他的学生陈岚博士,也是成功的重要条 件。陈岚及时购买回来物理设计的全套设备和工具;与流片厂商谈判后顺利地成为其正式用 户,按时得到了厂家的设计要求和有关数据库等,环环紧扣。陈岚为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 精力,进行调研、分析、联系和技术谈判。这类琐碎的工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参 与具体的CPU设计这个技术人员最希望做的工作。唐志敏主任的大度和谦和,能够团结和带 领一批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无所顾忌地玩命工作,人人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聪明和智慧。 是国家的支持,集体的智慧和辛劳,保证了龙芯一号CPU芯片的成功 促进我国CPU芯片产业化 李国杰院士介绍说,我们在0.18微米工艺下做出了平均功耗0.5W、主频266兆、面积 15平方毫米,约400万晶体管的龙芯CPU芯片,这并不是检验我们成功的标准,占领市场才 是检验的标准。一次在上海,江绵恒副院长也曾对李国杰说,我不怀疑你们能够做出来,但 最关键是占领市场。李国杰告诉江绵恒副院长,他一开始就安排同时在两个方面努力:第 开发与芯片直接相关的配套关键技术—一主板和开放源码操作系统。张志敏研究员负责主板 设计小组,王剑和张福新负责的操作系统开发小组。这两个小组的同志们,同样付出了与芯 片设计人员一样的艰辛,熬过了同样的488个日日夜夜,交出了与龙芯一样可以产品化的成 果。第二是寻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樊建平副所长和技术发展部隋雪青主任为此做 了大量工作。两年来,他们经过艰苦地谈判,从几十个希望合作的企业中,筛选出综艺股份 上市公司,该公司投入4900万元,占49%的股份:计算所出技术,占51%股份。双方组成神 州龙芯公司,共同实现龙芯一号CPU芯片的产业化。 李国杰说,应该说龙芯一号CPU芯片规模不是很大,却已经能够满足办公、数据处理和 上网的需要,可以做安全服务器、网络计算机(NC),工业控制机等。特别是龙芯一号具有支 持多媒体及抗缓冲区溢出攻击的优点,备受用户青睐,很适合用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如防 火墙、安全隔离卡等,大量应用软件可以非常方便地移植到龙芯CPU上, Linuvxworks和 Ⅹ- windows等操作系统,都可在龙芯上运行,龙芯CpU的通用性和兼容性保证了广阔应用前 景。就在龙芯一号CPU调试成功的时候,注册成立的神州龙芯公司已经搬进了北京集成电路 设计工业园开展业务 李国杰院士冷静地预测,龙芯芯片的产业化要比曙光髙性能计算机产业化的过程短。曙 光机已经根本改变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市场的游戏规则,龙芯芯片的产业化也必将如此 单位:科学时报社 刊登:《科学时报》2002年9月30日
供商、EDA 软件提供商和其他技术服务提供者保持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配合,这里需要有精 通技术的高手去协调与方方面面的关系。唐志敏起用他的学生陈岚博士,也是成功的重要条 件。陈岚及时购买回来物理设计的全套设备和工具;与流片厂商谈判后顺利地成为其正式用 户,按时得到了厂家的设计要求和有关数据库等,环环紧扣。陈岚为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 精力,进行调研、分析、联系和技术谈判。这类琐碎的工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参 与具体的 CPU 设计这个技术人员最希望做的工作。唐志敏主任的大度和谦和,能够团结和带 领一批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无所顾忌地玩命工作,人人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聪明和智慧。 是国家的支持,集体的智慧和辛劳,保证了龙芯一号 CPU 芯片的成功。 促进我国 CPU 芯片产业化 李国杰院士介绍说,我们在 0.18 微米工艺下做出了平均功耗 0.5W、主频 266 兆、面积 15 平方毫米,约 400 万晶体管的龙芯 CPU 芯片,这并不是检验我们成功的标准,占领市场才 是检验的标准。一次在上海,江绵恒副院长也曾对李国杰说,我不怀疑你们能够做出来,但 最关键是占领市场。李国杰告诉江绵恒副院长,他一开始就安排同时在两个方面努力:第一, 开发与芯片直接相关的配套关键技术——主板和开放源码操作系统。张志敏研究员负责主板 设计小组,王剑和张福新负责的操作系统开发小组。这两个小组的同志们,同样付出了与芯 片设计人员一样的艰辛,熬过了同样的 488 个日日夜夜,交出了与龙芯一样可以产品化的成 果。第二是寻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樊建平副所长和技术发展部隋雪青主任为此做 了大量工作。两年来,他们经过艰苦地谈判,从几十个希望合作的企业中,筛选出综艺股份 上市公司,该公司投入 4900 万元,占 49%的股份;计算所出技术,占 51%股份。双方组成神 州龙芯公司,共同实现龙芯一号 CPU 芯片的产业化。 李国杰说,应该说龙芯一号 CPU 芯片规模不是很大,却已经能够满足办公、数据处理和 上网的需要,可以做安全服务器、网络计算机(NC),工业控制机等。特别是龙芯一号具有支 持多媒体及抗缓冲区溢出攻击的优点,备受用户青睐,很适合用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如防 火墙、安全隔离卡等,大量应用软件可以非常方便地移植到龙芯 CPU 上,LinuVxworks 和 X-windows 等操作系统,都可在龙芯上运行,龙芯 CPU 的通用性和兼容性保证了广阔应用前 景。就在龙芯一号 CPU 调试成功的时候,注册成立的神州龙芯公司已经搬进了北京集成电路 设计工业园开展业务。 李国杰院士冷静地预测,龙芯芯片的产业化要比曙光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的过程短。曙 光机已经根本改变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市场的游戏规则,龙芯芯片的产业化也必将如此。 单位:科学时报社 刊登:《科学时报》2002 年 9 月 30 日
徐星、周忠和及其同事研究恐龙向鸟类转化有最新成果 我国辽西早白垩世恐龙长四个翅膀 本报北京1月22日电记者王光荣今天从中科院获悉,将于23日出版的英国《自然》 杂志以长文形式发表我国学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周忠和博士及其同 事在鸟类飞行起源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徐星等人通过研究我国辽西早白垩世的恐龙化石材 料,发现鸟类的祖先恐龙长有四个翅膀,很可能具有滑翔能力。这一发现为鸟类飞行起源于 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同期配发的权威评论文章认为, 徐星等人这一工作是有关鸟类起源研究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工作。 尽管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得到了大量化石证据和系统学工作的支持,但是鸟类最早是 如何开始飞行的却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恐龙是典型的地栖动物,因此, 大多数古生物学家们相信鸟类的祖先恐龙是在地面奔跑过程中学会飞行的。然而,2000年徐 星和同事发现某些恐龙具有树栖动物的特征。他们推测,鸟类的祖先恐龙可能在树栖生活当 中,借助了重力,逐步通过降落、滑翔等阶段,最终掌握强大的拍打式飞行能力 这次新发现证实了这一假说。徐星等人通过研究辽西早白垩世的一种“顾氏小盗龙”的 化石,发现这些恐龙身上有羽片不对称的飞羽,这种结构一般被认为和飞行有关。他们确信 这些恐龙具有初步的飞行能力。最为奇特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恐龙不仅前肢羽化为翼 他们的后肢羽也化为翼。也就是说,这些恐龙长着4个翅膀。这种形态还没有在任何其他脊 椎动物当中发现 顾氏小盗龙”是已知发现的第一批会飞的恐龙。然而这一发现使得人们对于如何定义 鸟类感到更加困惑。此前,科学家们把具有飞羽、能够飞行作为最早鸟类的鉴定特征,但新 发现的恐龙属于奔龙类,一种典型的小型肉食性恐龙,这表明鸟类和恐龙之间的界限划分更 加困难。徐星介绍说,这一新发现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它所提供的信息是超出科学家们预 料的,它将迫使科学家们重新审视一些经典研究成果,恐龙向鸟类转化这一重要生物进化事 件的过程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飞向蓝天的恐龙 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博士 王光荣 编者按:2003年1月23日,国际顶级科学杂志《自然》以长文形式报道: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等人发现我国辽西早白垩世“顾氏小盗龙”长有四个翅膀。 这一消息当日于《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后,立即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为此,本报
徐星、周忠和及其同事研究恐龙向鸟类转化有最新成果 我国辽西早白垩世恐龙长四个翅膀 王光荣 本报北京 1 月 22 日电 记者王光荣今天从中科院获悉,将于 23 日出版的英国《自然》 杂志以长文形式发表我国学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周忠和博士及其同 事在鸟类飞行起源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徐星等人通过研究我国辽西早白垩世的恐龙化石材 料,发现鸟类的祖先恐龙长有四个翅膀,很可能具有滑翔能力。这一发现为鸟类飞行起源于 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同期配发的权威评论文章认为, 徐星等人这一工作是有关鸟类起源研究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工作。 尽管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得到了大量化石证据和系统学工作的支持,但是鸟类最早是 如何开始飞行的却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恐龙是典型的地栖动物,因此, 大多数古生物学家们相信鸟类的祖先恐龙是在地面奔跑过程中学会飞行的。然而,2000 年徐 星和同事发现某些恐龙具有树栖动物的特征。他们推测,鸟类的祖先恐龙可能在树栖生活当 中,借助了重力,逐步通过降落、滑翔等阶段,最终掌握强大的拍打式飞行能力。 这次新发现证实了这一假说。徐星等人通过研究辽西早白垩世的一种“顾氏小盗龙”的 化石,发现这些恐龙身上有羽片不对称的飞羽,这种结构一般被认为和飞行有关。他们确信 这些恐龙具有初步的飞行能力。最为奇特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恐龙不仅前肢羽化为翼, 他们的后肢羽也化为翼。也就是说,这些恐龙长着 4 个翅膀。这种形态还没有在任何其他脊 椎动物当中发现。 “顾氏小盗龙”是已知发现的第一批会飞的恐龙。然而这一发现使得人们对于如何定义 鸟类感到更加困惑。此前,科学家们把具有飞羽、能够飞行作为最早鸟类的鉴定特征,但新 发现的恐龙属于奔龙类,一种典型的小型肉食性恐龙,这表明鸟类和恐龙之间的界限划分更 加困难。徐星介绍说,这一新发现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它所提供的信息是超出科学家们预 料的,它将迫使科学家们重新审视一些经典研究成果,恐龙向鸟类转化这一重要生物进化事 件的过程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飞向蓝天的恐龙 ——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博士 王光荣 编者按:2003 年 1 月 23 日,国际顶级科学杂志《自然》以长文形式报道: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等人发现我国辽西早白垩世“顾氏小盗龙”长有四个翅膀。 这一消息当日于《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后,立即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为此,本报
记者当晚就有关鸟类起源问题专访了徐星博土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脱离了其他恐龙,第一次飞向了蓝天!我们希 望能够捕捉这一历史瞬间,这一愿望现在越来越近了! 徐星博士兴奋地说:“从发现长有羽毛的恐龙,到发现长有翅膀的恐龙,我国的古生物学 家正逐步揭开鸟类起源的奥秘。” 望着这张娃娃相的脸,记者起初真不敢把他与蜚声国际恐龙学界的“那个徐星”联系在 起:1997年至今,徐星在《自然》杂志上已发表论文11篇;研究成果在1999年和2000 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10大新闻之一。34岁的徐星被国际古生物学界公认为 是“最有前途的新一代古生物学家之 发现长有羽毛的恐龙 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要证实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最好的方法是证明恐龙和鸟类在各 方面具有相似性。有古生物学家大胆设想,要是能找到一些长有羽毛的恐龙,那么这将成为 支持鸟类恐龙起源说最有力的证据。 徐星说,或许人们还记得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塑造的各种恐龙 形象,它们或者凶猛、笨重,或者巨大、奇特。这些古代的爬行动物浑身长着鳞片,有一幅 冷酷的外表,似乎是动物世界中的“硬汉 然而,这一切从1996年开始发生了变化:在我国辽西地区大约1.25亿年前沉积的岩石 当中发现了一种叫做“中华龙鸟”的小型肉食性恐龙化石标本。我国科学家发现,这一恐龙 身体上覆盖着一层“毛”状皮肤衍生物。1997年和1998年,辽西地区又相继发现了两种带 羽毛的恐龙:“原始祖鸟”和尾羽龙,这两种恐龙都长着真正的羽毛。到2000年小盗龙发现 人们已经从我国辽西地区1亿多年前形成的岩层当中采集到了7种不同的兽脚类恐龙化石 这些恐龙没有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呈现出一派“硬汉”形象,身上长着羽毛,外形接近鸟 类,外表更加温柔。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非鸟类的动物身体上发现羽毛。”徐星激动地说,“带羽毛恐龙化 石的发现对于研究鸟类起源、羽毛起源和飞行起源等一系列重要生物进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提供了一个半世纪以来发现于世界各地的其他恐龙所没有提供的重要信息。‘原始祖鸟’和尾 羽龙的发现在生物学历史上第一次把羽毛的分布范围扩大到鸟类之外,表明羽毛发生在鸟类 出现之前,羽毛不能再用来鉴定鸟类的特征。” 发现长有翅膀的恐龙 如果说,长羽毛恐龙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恐龙是鸟类的祖先的推断,那么,长翅膀恐龙 的发现则揭开了鸟类飞行起源的奥秘 徐星介绍说,鸟类是如何开始飞行的,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恐龙是 典型地栖动物,因此,大多数古生物学家们相信鸟类飞行奔跑起源说:两足行走的小型兽脚 类恐龙在奔跑当中,前肢得以解放出来,演化出拍打能力,起到加速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前肢逐渐加长,变成了鸟类的翅膀,飞行也在奔跑中产生了。鸟类飞行起 源说则认为,鸟类的祖先是由一种四足飞走的槽齿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这种动物又进化为 另外一种两足行走的槽齿类,然后再由这种槽齿类进化成一种在树上生活的动物。这种动物 最初只是在树枝之间跳来跳去,然后发展成在树与树之间跳来跳去,在这种跳跃过程中,逐
记者当晚就有关鸟类起源问题专访了徐星博士。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脱离了其他恐龙,第一次飞向了蓝天!我们希 望能够捕捉这一历史瞬间,这一愿望现在越来越近了!” 徐星博士兴奋地说:“从发现长有羽毛的恐龙,到发现长有翅膀的恐龙,我国的古生物学 家正逐步揭开鸟类起源的奥秘。” 望着这张娃娃相的脸,记者起初真不敢把他与蜚声国际恐龙学界的“那个徐星”联系在 一起:1997 年至今,徐星在《自然》杂志上已发表论文 11 篇;研究成果在 1999 年和 2000 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 10 大新闻之一。34 岁的徐星被国际古生物学界公认为 是“最有前途的新一代古生物学家之一”。 发现长有羽毛的恐龙 古生物学家们认为,要证实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最好的方法是证明恐龙和鸟类在各 方面具有相似性。有古生物学家大胆设想,要是能找到一些长有羽毛的恐龙,那么这将成为 支持鸟类恐龙起源说最有力的证据。 徐星说,或许人们还记得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塑造的各种恐龙 形象,它们或者凶猛、笨重,或者巨大、奇特。这些古代的爬行动物浑身长着鳞片,有一幅 冷酷的外表,似乎是动物世界中的“硬汉”。 然而,这一切从 1996 年开始发生了变化:在我国辽西地区大约 1.25 亿年前沉积的岩石 当中发现了一种叫做“中华龙鸟”的小型肉食性恐龙化石标本。我国科学家发现,这一恐龙 身体上覆盖着一层“毛”状皮肤衍生物。1997 年和 1998 年,辽西地区又相继发现了两种带 羽毛的恐龙:“原始祖鸟”和尾羽龙,这两种恐龙都长着真正的羽毛。到 2000 年小盗龙发现, 人们已经从我国辽西地区 1 亿多年前形成的岩层当中采集到了 7 种不同的兽脚类恐龙化石。 这些恐龙没有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呈现出一派“硬汉”形象,身上长着羽毛,外形接近鸟 类,外表更加温柔。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非鸟类的动物身体上发现羽毛。”徐星激动地说,“带羽毛恐龙化 石的发现对于研究鸟类起源、羽毛起源和飞行起源等一系列重要生物进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提供了一个半世纪以来发现于世界各地的其他恐龙所没有提供的重要信息。‘原始祖鸟’和尾 羽龙的发现在生物学历史上第一次把羽毛的分布范围扩大到鸟类之外,表明羽毛发生在鸟类 出现之前,羽毛不能再用来鉴定鸟类的特征。” 发现长有翅膀的恐龙 如果说,长羽毛恐龙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恐龙是鸟类的祖先的推断,那么,长翅膀恐龙 的发现则揭开了鸟类飞行起源的奥秘。 徐星介绍说,鸟类是如何开始飞行的,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恐龙是 典型地栖动物,因此,大多数古生物学家们相信鸟类飞行奔跑起源说:两足行走的小型兽脚 类恐龙在奔跑当中,前肢得以解放出来,演化出拍打能力,起到加速作用。在这一过程中, 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前肢逐渐加长,变成了鸟类的翅膀,飞行也在奔跑中产生了。鸟类飞行起 源说则认为,鸟类的祖先是由一种四足飞走的槽齿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这种动物又进化为 另外一种两足行走的槽齿类,然后再由这种槽齿类进化成一种在树上生活的动物。这种动物 最初只是在树枝之间跳来跳去,然后发展成在树与树之间跳来跳去,在这种跳跃过程中,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