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国外知名大学终身教授职位,毅然回国” 中科院不拘形式广纳各方人才 回国后自己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归宿感。能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 点聪明才智,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融入到祖国的大发展中去,是最大的幸福。”谭铁牛回 起自己回国工作的亲身经历,感慨万千 谭铁牛1998年毅然放弃在英国知名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国工作,他在模式识别和计算机 视觉领域的贡献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谭铁牛的顺利回国得益于中科院的“百人 计划”。 1994年,中科院打破几十年来一贯的用人机制,在中国科技界实施一项非常措施——“百 人计划”,即到本世纪末,在国内外公开招聘选拔数百名科技英才,每人给予200万元的经费 支持,让他们组建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从事前沿科学研究和发展,目的是培养出一批能在21 世纪担负起中国科学领域领衔使命的将才、帅才,通过他们的创新研究,缩短与发达国家的 差距并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百人计划”吸引和凝聚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范更华放弃了在美国已经获得的终身教 授职位,杨崇俊放弃了加拿大国籍,王恩哥的朋友中没有人能理解他的行为…… 到目前为止,“百人计划”通过招聘方式入选839人,入选者中已有14人当选中科院院 士,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百人计划”入选者卢柯,在纳米材料及相关亚稳材料领域取得 了系统的创新成果,1998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授予他金质奖章和青年科学家奖,成为 国际知名的纳米材料领域青年学术带头人,并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能所在,但求所用。”中科院引进人才不拘形式,通过建立“中 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系统”,吸引了百余位旅居海外的高层次科技专家作为中科院高级咨询 专家和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中科院还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支持海外 专家与中科院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为今后从智力引进向人才引进的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 1.7万人公派留学,1.2万人学成归国” —中科院注重“可持续”的人才 到目前为止,中科院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已达1.7万人,其中已有1.2万人学成回国。” 中科院人教局副局长李和风谈起这点时颇感自豪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层次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增 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仅仅注重当前科技人才的吸引和凝聚显然已远远 不够,必须未雨绸缪,做好科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中科院公派留学人才的高回国率正从一 个侧面体现出其非常注重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 谈到科技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中科院研究生院无疑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我国高等 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 强的研究生院,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在校园内进行为期一年的 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在各研究所从事论文选题和研究工作。目前在学硏究 生规模已近3万人,今后每年可为社会输送1万名毕业研究生。 与研究生教育不同,中科院和中组部共同组织的“西部之光”计划,是为支持西部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人才培养和使用计划,7年来为西部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今年中科院还与其他部门一起实施了“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为西部地 区培养和造就1000名具有高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技骨干
“放弃国外知名大学终身教授职位,毅然回国” ——中科院不拘形式广纳各方人才 “回国后自己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归宿感。能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一 点聪明才智,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融入到祖国的大发展中去,是最大的幸福。”谭铁牛回 顾起自己回国工作的亲身经历,感慨万千。 谭铁牛 1998 年毅然放弃在英国知名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国工作,他在模式识别和计算机 视觉领域的贡献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谭铁牛的顺利回国得益于中科院的“百人 计划”。 1994 年,中科院打破几十年来一贯的用人机制,在中国科技界实施一项非常措施——“百 人计划”,即到本世纪末,在国内外公开招聘选拔数百名科技英才,每人给予 200 万元的经费 支持,让他们组建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从事前沿科学研究和发展,目的是培养出一批能在 21 世纪担负起中国科学领域领衔使命的将才、帅才,通过他们的创新研究,缩短与发达国家的 差距并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百人计划”吸引和凝聚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范更华放弃了在美国已经获得的终身教 授职位,杨崇俊放弃了加拿大国籍,王恩哥的朋友中没有人能理解他的行为…… 到目前为止,“百人计划”通过招聘方式入选 839 人,入选者中已有 14 人当选中科院院 士,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百人计划”入选者卢柯,在纳米材料及相关亚稳材料领域取得 了系统的创新成果,1998 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授予他金质奖章和青年科学家奖,成为 国际知名的纳米材料领域青年学术带头人,并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一。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能所在,但求所用。”中科院引进人才不拘形式,通过建立“中 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系统”,吸引了百余位旅居海外的高层次科技专家作为中科院高级咨询 专家和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中科院还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支持海外 专家与中科院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为今后从智力引进向人才引进的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 “1.7 万人公派留学,1.2 万人学成归国” ——中科院注重“可持续”的人才 “到目前为止,中科院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已达 1.7 万人,其中已有 1.2 万人学成回国。” 中科院人教局副局长李和风谈起这点时颇感自豪。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层次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增 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仅仅注重当前科技人才的吸引和凝聚显然已远远 不够,必须未雨绸缪,做好科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中科院公派留学人才的高回国率正从一 个侧面体现出其非常注重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 谈到科技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中科院研究生院无疑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我国高等 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 强的研究生院,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在校园内进行为期一年的 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在各研究所从事论文选题和研究工作。目前在学研究 生规模已近 3 万人,今后每年可为社会输送 1 万名毕业研究生。 与研究生教育不同,中科院和中组部共同组织的“西部之光”计划,是为支持西部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人才培养和使用计划,7 年来为西部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今年中科院还与其他部门一起实施了“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计划用 5 年时间为西部地 区培养和造就 1000 名具有高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技骨干
我们所说的人才,不仅要看其现有的研究能力,还要看其发展的潜力。中科院要注重 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强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才。”在2003年度工作会议上,中科院要求各 研究所要按照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年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 进行扶植和培养。对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青年科技人员,研究所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更多 的竞争机会和必要的前期支持;对在国内外科技界崭露头角的青年人才,研究所应通过支持 其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组建青年科学家小组等方式,为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跨学科 学术研讨与合作提供机会和条件 正是由于中科院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才使中科院担负起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高 级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的历史责任,才真正能够让中科院的历史成为一部科技成果史,成为 部凝聚和造就科技拔尖人才的历史 单位:新华通讯社 刊登:2003年12月12日
“我们所说的人才,不仅要看其现有的研究能力,还要看其发展的潜力。中科院要注重 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强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才。”在 2003 年度工作会议上,中科院要求各 研究所要按照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年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 进行扶植和培养。对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青年科技人员,研究所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更多 的竞争机会和必要的前期支持;对在国内外科技界崭露头角的青年人才,研究所应通过支持 其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组建青年科学家小组等方式,为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跨学科 学术研讨与合作提供机会和条件。 正是由于中科院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才使中科院担负起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高 级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的历史责任,才真正能够让中科院的历史成为一部科技成果史,成为一 部凝聚和造就科技拔尖人才的历史。 单位:新华通讯社 刊登:2003 年 12 月 12 日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绘制完成 水稻基因组“精细图”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张景勇)我国在世界基因组领域的领先地位再次得到确认 我国科学家绘制出基于精确DNA测序和基因组物理图谱的水稻(籼稻)基因组“精细图”,这是 全世界第一张农作物的基因组精细图谱,也是一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研究成果,它为阐明水 稻基本生物学性状的遗传基础,识别、筛选具有经济价值的遗传基因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朱作言12日代表中科院、科技部、国家计委和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委发布了上述消息。在中科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杭州华大基 因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绘制的这张水稻基因组“精细图”上,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和定位,以及可用于分子育种的遗传标记。 中科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副主任于军说,籼稻和以籼稻为遗传 背景的杂交稻占世界水稻生产的80%,在“框架图”的基础上绘制完成的水稻基因组“精细 图”,将为全球从事水稻和植物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提供急需的数据,为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 质组学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将为全面阐明水稻的生长、发育、抗病、抗逆和高产规律,推 动遗传育种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朱作言说,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水稻的基因组“精细图”,覆盖了97%的基因序列,其中 97%的基因被精确地定位在染色体上:覆盖基因组94%染色体定位序列的单碱基准确性达到 了99.99%这张图已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精细图标准,它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基于“全基 因组鸟枪法测序”构建的大型植物基因组高精度基因图。“精细图”绘制了水稻亚种内和亚种 间分子遗传标记图谱,这些标记可以用来鉴别基因的起源和进化,追踪它们在遗传群体中和 杂交过程中的分布,进而指导遗传育种实践。我国科学家还预测出约6万个水稻基因,利用 这些信息制备出了全基因组基因芯片,为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为大规模分 离抗病、高产、优质的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单位:新华通讯社 刊登:2002年12月12日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绘制完成 水稻基因组“精细图” 张景勇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张景勇)我国在世界基因组领域的领先地位再次得到确认: 我国科学家绘制出基于精确 DNA 测序和基因组物理图谱的水稻(籼稻)基因组“精细图”,这是 全世界第一张农作物的基因组精细图谱,也是一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研究成果,它为阐明水 稻基本生物学性状的遗传基础,识别、筛选具有经济价值的遗传基因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朱作言 12 日代表中科院、科技部、国家计委和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委发布了上述消息。在中科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杭州华大基 因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绘制的这张水稻基因组“精细图”上,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和定位,以及可用于分子育种的遗传标记。 中科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副主任于军说,籼稻和以籼稻为遗传 背景的杂交稻占世界水稻生产的 80%,在“框架图”的基础上绘制完成的水稻基因组“精细 图”,将为全球从事水稻和植物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提供急需的数据,为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 质组学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将为全面阐明水稻的生长、发育、抗病、抗逆和高产规律,推 动遗传育种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朱作言说,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水稻的基因组“精细图”,覆盖了 97%的基因序列,其中 97%的基因被精确地定位在染色体上;覆盖基因组 94%染色体定位序列的单碱基准确性达到 了 99.99%。这张图已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精细图标准,它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基于“全基 因组鸟枪法测序”构建的大型植物基因组高精度基因图。“精细图”绘制了水稻亚种内和亚种 间分子遗传标记图谱,这些标记可以用来鉴别基因的起源和进化,追踪它们在遗传群体中和 杂交过程中的分布,进而指导遗传育种实践。我国科学家还预测出约 6 万个水稻基因,利用 这些信息制备出了全基因组基因芯片,为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为大规模分 离抗病、高产、优质的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单位:新华通讯社 刊登:2002 年 12 月 12 日
火星水痕迹地外生命的信号弹? 李斌 人类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水的消息,成为新年里最为引人注目的科学新闻。这一发现意 味着什么?和中国人有什么关系?生命的原始“种子”真的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记者为此采 访了两位专家一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赵复垣副研究员。 “有待进一步公布数据和证据 “如果能够确认,这无疑是一大发现。”赵复垣出语谨慎,“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有待 科学家进一步公布数据和证据。” 专家们分析指出,火星上水的发现,之所以引人关注,关键在于和生命起源、地外文明 等一系列世纪之谜密切相关。生命从何处来?人类是不是宇宙中的“孤儿”……长期以来, 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无数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 而作为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肉眼看去是一颗火红色亮星的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 星,也是自然环境最接近地球的行星,所以被认为是最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飞往火星是人 类多年的愿望 和火星有关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人们的视线。1996年,美国科学家宣布在南极发现的火 星陨石中首次发现有机物的构成,这种构成加上一些其他从陨石中得到的矿物,可以成为火 星古微生物的证明,引起举世关注:最近几年,科学家在火星南北极发现由固体二氧化碳组 成的干冰,并发现火星上曾有过洪水,甚至可能有过大湖和海洋,进一步增添了找“水”的 信心 研究显示,火星上可能有水,或许存在支持生命的条件。火星探测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天 体的演化过程,寻找生命存在的证据,进而揭示生命的起源,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球以及地 球上生命起源与进化等的认识 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是在环火星轨道上发现了水痕迹,如果有火星探测器能够 在登陆后直接探测到水的存在,将使这一发现更加激动人心。”专家认为,必须进一步公布相 关的直接证据,才能使人类对火星表面水的发现得到进一步确认 这一发现为何引人关注 有水,才有生命。任何形式的生命体中都有水的成分。赵复垣认为,火星表面水的发现 成为“关键一步”。“其科学上的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分。” 寻找地外生命,首先必须找到水。”长期在云南从事早期生命研究的陈均远说。近几年, 东均远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美国宇航部门的支持,其研究意在寻找地球上的早期生命痕迹,并 且已经获得一些重大发现,多次获得国家级科学奖励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陈均远说,水不仅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而 且是生命的生存“空间”。生命可以没有氧气,但必须有水,地球上的早期生命就曾生活在高 度缺氧的环境中,“这给大家以信心,太阳系中可能存在过其他的生命过程。宇宙中那么多星
火星水痕迹 地外生命的信号弹? 李 斌 人类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水的消息,成为新年里最为引人注目的科学新闻。这一发现意 味着什么?和中国人有什么关系?生命的原始“种子”真的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记者为此采 访了两位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赵复垣副研究员。 “有待进一步公布数据和证据” “如果能够确认,这无疑是一大发现。”赵复垣出语谨慎,“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有待 科学家进一步公布数据和证据。” 专家们分析指出,火星上水的发现,之所以引人关注,关键在于和生命起源、地外文明 等一系列世纪之谜密切相关。生命从何处来?人类是不是宇宙中的“孤儿”……长期以来, 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无数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 而作为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肉眼看去是一颗火红色亮星的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 星,也是自然环境最接近地球的行星,所以被认为是最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飞往火星是人 类多年的愿望。 和火星有关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人们的视线。1996 年,美国科学家宣布在南极发现的火 星陨石中首次发现有机物的构成,这种构成加上一些其他从陨石中得到的矿物,可以成为火 星古微生物的证明,引起举世关注;最近几年,科学家在火星南北极发现由固体二氧化碳组 成的干冰,并发现火星上曾有过洪水,甚至可能有过大湖和海洋,进一步增添了找“水”的 信心。 研究显示,火星上可能有水,或许存在支持生命的条件。火星探测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天 体的演化过程,寻找生命存在的证据,进而揭示生命的起源,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球以及地 球上生命起源与进化等的认识。 “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是在环火星轨道上发现了水痕迹,如果有火星探测器能够 在登陆后直接探测到水的存在,将使这一发现更加激动人心。”专家认为,必须进一步公布相 关的直接证据,才能使人类对火星表面水的发现得到进一步确认。 这一发现为何引人关注 有水,才有生命。任何形式的生命体中都有水的成分。赵复垣认为,火星表面水的发现 成为“关键一步”。“其科学上的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分。” “寻找地外生命,首先必须找到水。”长期在云南从事早期生命研究的陈均远说。近几年, 陈均远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美国宇航部门的支持,其研究意在寻找地球上的早期生命痕迹,并 且已经获得一些重大发现,多次获得国家级科学奖励。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陈均远说,水不仅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而 且是生命的生存“空间”。生命可以没有氧气,但必须有水,地球上的早期生命就曾生活在高 度缺氧的环境中,“这给大家以信心,太阳系中可能存在过其他的生命过程。宇宙中那么多星
系,难道就不会有别的生命存在?人类在宇宙中就不会有‘兄弟’?地球人有无外星‘血统’? 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这些看来遥不可及的科学幻想,在今天看来似乎离人类近了一些。” 陈均远介绍,美国一些大学已经开设了地外生物学这门课,试图在火星等地外星球上找 到生命的“化石”。而地球上的早期生命研究和星际探测“异曲同工”,一个主要目的都是为 了诠释生命之谜。“我们的早期生命研究获得了新的发现,今年正计划购置新的显微镜,加快 研究进度。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加深人类对‘生命黎明’的认识。” 从1962年起,人类迄今已经发射了30多个火星探测器,失败居多,风险很大。赵复垣 认为,人类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水,无疑是人类火星探测中的一次重大成功 “一句话,这为在火星上找到生命带来了希望。”陈均远说 火星上水的发现和中国人有什么关系? 火星离地球近两亿公里。欧洲人在如此遥远的星球上发现水,人们不仅要问:“这和我们, 和中国人有什么关系?” “对宇宙和生命的认识是全人类的。”两位专家都认为,火星表面水的发现也不例外。在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人类是一个大整体 “对生命起源的共同关注,将促使我们进一步在地球上开展相关研究。”陈均远表示,生 命起源硏究是相辅相成的,我国科学家的早期生命化石就被美国科学家用于验证可以扫描火 星岩石的新技术,而这些新技术也将反过来促进早期生命化石研究。 我国的星际探测也在慢慢起步,探月工程已经启动,怎能说和我们亳无关系?”赵复 垣认为,我国的星际探测虽然在总体上落后发达国家很多年,但在其他领域已开始起步。比 如说,最近几年,我国科学家从南极大陆采集到了数千块陨石,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南极陨石 国家。这些基础工作为进一步开展陨石和生命起源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火星上水的发现, 将在各个方面激发一些国家的研究。” 生命从何处来,会向何处去?陈均远和赵复垣认为,“火星快车”直接探测到火星表面有 冻水。这一发现看似遥远,但却为解答生命之谜和人类未来的命运提供了可能 寻找地外理性生命”“地外文明和太空移居”“生命起源、细胞起源和进化研究”“生命 的起源和蛋白质”等,都曾名列“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之中。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 的增强,专家们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跻身这些前沿领域,中国人在科学上 会为全人类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单位:新华通讯社 刊登:2004年1月24日
系,难道就不会有别的生命存在?人类在宇宙中就不会有‘兄弟’?地球人有无外星‘血统’? 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这些看来遥不可及的科学幻想,在今天看来似乎离人类近了一些。” 陈均远介绍,美国一些大学已经开设了地外生物学这门课,试图在火星等地外星球上找 到生命的“化石”。而地球上的早期生命研究和星际探测“异曲同工”,一个主要目的都是为 了诠释生命之谜。“我们的早期生命研究获得了新的发现,今年正计划购置新的显微镜,加快 研究进度。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加深人类对‘生命黎明’的认识。” 从 1962 年起,人类迄今已经发射了 30 多个火星探测器,失败居多,风险很大。赵复垣 认为,人类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水,无疑是人类火星探测中的一次重大成功。 “一句话,这为在火星上找到生命带来了希望。”陈均远说。 火星上水的发现和中国人有什么关系? 火星离地球近两亿公里。欧洲人在如此遥远的星球上发现水,人们不仅要问:“这和我们, 和中国人有什么关系?” “对宇宙和生命的认识是全人类的。”两位专家都认为,火星表面水的发现也不例外。在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人类是一个大整体。 “对生命起源的共同关注,将促使我们进一步在地球上开展相关研究。”陈均远表示,生 命起源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我国科学家的早期生命化石就被美国科学家用于验证可以扫描火 星岩石的新技术,而这些新技术也将反过来促进早期生命化石研究。 “我国的星际探测也在慢慢起步,探月工程已经启动,怎能说和我们毫无关系?”赵复 垣认为,我国的星际探测虽然在总体上落后发达国家很多年,但在其他领域已开始起步。比 如说,最近几年,我国科学家从南极大陆采集到了数千块陨石,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南极陨石 国家。这些基础工作为进一步开展陨石和生命起源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火星上水的发现, 将在各个方面激发一些国家的研究。” 生命从何处来,会向何处去?陈均远和赵复垣认为,“火星快车”直接探测到火星表面有 冰冻水。这一发现看似遥远,但却为解答生命之谜和人类未来的命运提供了可能。 “寻找地外理性生命”“地外文明和太空移居”“生命起源、细胞起源和进化研究”“生命 的起源和蛋白质”等,都曾名列“21 世纪 100 个科学难题”之中。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 的增强,专家们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跻身这些前沿领域,中国人在科学上 会为全人类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单位:新华通讯社 刊登:2004 年 1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