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学科政策动态 第18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年l月25日 政策局 (总第184期) 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第110期双清论坛学术综述 编者按:湍流是流体力学界公认的难题,被认为是经典物理学中 最后一个未被解决的问题。自然界和工程领域的绝大多数流动都 是湍流,因此湍流硏究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实验测量技 术和数值模拟能力的不断增强学术界对高雷诺数和高马赫数湍 流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我国科学界也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 科发展前沿,分析国际上湍流研究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希 望对湍流产生机制和流动本质进行深λ硏讨加强与航空、航天、 航海等相关单位和部门间的沟通与联系,推动湍流研究的发展。 针对国内学科发展现状,尤其是实验研究相对薄弱的特点,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和政策局, 于2014年3月20-21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第110期双清论坛, 论坛主题为“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来自全国15个单位的近 50位流体力学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与会专家通过
1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学科政策动态 第 18 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 年11 月25 日 政 策 局 (总第 184 期) 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第 110 期双清论坛学术综述 编者按:湍流是流体力学界公认的难题,被认为是经典物理学中 最后一个未被解决的问题。自然界和工程领域的绝大多数流动都 是湍流,因此湍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实验测量技 术和数值模拟能力的不断增强,学术界对高雷诺数和高马赫数湍 流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我国科学界也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 科发展前沿,分析国际上湍流研究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希 望对湍流产生机制和流动本质进行深入研讨,加强与航空、航天、 航海等相关单位和部门间的沟通与联系,推动湍流研究的发展。 针对国内学科发展现状,尤其是实验研究相对薄弱的特点,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和政策局, 于 2014 年 3 月 20-21 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第 110 期双清论坛, 论坛主题为“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来自全国 15 个单位的近 50 位流体力学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与会专家通过
充分而深入的硏讨,凝练了该领域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 前沿硏究方向和科学基金资助战略。本期特刊登此次论坛学术综 述 湍流研究的重要意义 自1883年雷诺( Reynolds)发现湍流以来,湍流问题的硏 究一直困扰着众多学者。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曾说,湍流是经典物 理学中最后—个未被解决的难题;2005年《科学》杂志在其创 刊125周年公布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中,其中至少两 个问题与湍流相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湍流无处不在。自然界和工程应用中遇 到的流动,绝大部分是复杂的湍流问题。在自然界,从宇宙星系 的时空演化,到星球内部的翻滚流动,从大气环流的全球运动 到江河湖泊的区域流动,都有湍流的身影。在工程领域,从陆地、 海洋、空天等交通运载工具,到原子弹、氢弹、导弹、战斗机、 舰船等国防武器的设计;从全球气象气候的预报,到地区水利工 程的设计;从传统行业如叶轮机械、房桥建筑、油气管道,到新 兴行业如能源化工、医疗器械、纳米器件的设计,都需要了解和 利用湍流。因此湍流流动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发展的问题, 更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描述其动力学特性,是湍流硏 究的核心。近几年来,在高雷诺数壁湍流硏究中,发现了大量和 传统认识不一致的新现象。尤其是在壁湍流中发现大尺度和超大 尺度拟序结构,以及在高雷诺数下湍流脉动量统计特性中发现第 二个均方根峰值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又一次激发了人们对湍 流生成和演化问题探索的兴趣。对湍流转捩问题的进一步硏究
2 充分而深入的研讨,凝练了该领域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 前沿研究方向和科学基金资助战略。本期特刊登此次论坛学术综 述。 一、湍流研究的重要意义 自 1883 年雷诺(Reynolds)发现湍流以来,湍流问题的研 究一直困扰着众多学者。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曾说,湍流是经典物 理学中最后一个未被解决的难题;2005 年《科学》杂志在其创 刊 125 周年公布的 125 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中,其中至少两 个问题与湍流相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湍流无处不在。自然界和工程应用中遇 到的流动,绝大部分是复杂的湍流问题。在自然界,从宇宙星系 的时空演化,到星球内部的翻滚流动,从大气环流的全球运动, 到江河湖泊的区域流动,都有湍流的身影。在工程领域,从陆地、 海洋、空天等交通运载工具,到原子弹、氢弹、导弹、战斗机、 舰船等国防武器的设计;从全球气象气候的预报,到地区水利工 程的设计;从传统行业如叶轮机械、房桥建筑、油气管道,到新 兴行业如能源化工、医疗器械、纳米器件的设计,都需要了解和 利用湍流。因此,湍流流动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发展的问题, 更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描述其动力学特性,是湍流研 究的核心。近几年来,在高雷诺数壁湍流研究中,发现了大量和 传统认识不一致的新现象。尤其是在壁湍流中发现大尺度和超大 尺度拟序结构,以及在高雷诺数下湍流脉动量统计特性中发现第 二个均方根峰值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又一次激发了人们对湍 流生成和演化问题探索的兴趣。对湍流转捩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希望通过寻找新的数学物理方法能准确地刻画转捩机理,为工程 中合理预测转捩位置提供理论依据。在可压缩流动领域,由于航 空航天科技发展的紧迫需求,人们正面临着与高速飞行相关的 系列复杂可压缩湍流问题,涉及激波、高雷诺数流、非定常流、 湍流、旋涡分离流、激波边界层干扰等,这些也是现代流体力 学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 以周培源先生为代表,我国流体力学家在湍流研究领域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在湍流统计理论、层次结构、拟序结构及间歇现 象等研究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在湍流模式理论、标量湍 流输运特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在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位置预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尽管湍流研 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求。在 2005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可压缩湍 流理论”被列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硏究——航空航 天重大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是“大型飞机 工程”等三项重大科技专项急切需求的基础研究支撑。在2007 年,庄逢甘、顾诵芬、周恒、张涵信、崔尔杰5位院士作为主席 以“航空航天工程应用中的湍流与计算流体力学(CFD)硏究- 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为主题发起了第308次香山科学会议, 指出湍流是制约计箅流体力学发展和新型飞行器硏究的“瓶颈″ 可题。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 布的《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力学》中也将“可压缩湍流” 列为优先发展领域。 对于实验技术的研发并将其应用于湍流研究中也越来越受 到研究者的重视。2006年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学者推出了一种 全新的层析粒子图像测速(PⅠV)实验技术,使得针对非定常复
3 希望通过寻找新的数学物理方法能准确地刻画转捩机理,为工程 中合理预测转捩位置提供理论依据。在可压缩流动领域,由于航 空航天科技发展的紧迫需求,人们正面临着与高速飞行相关的一 系列复杂可压缩湍流问题,涉及激波、高雷诺数流、非定常流、 湍流、旋涡分离流、激波/边界层干扰等,这些也是现代流体力 学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 以周培源先生为代表,我国流体力学家在湍流研究领域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在湍流统计理论、层次结构、拟序结构及间歇现 象等研究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在湍流模式理论、标量湍 流输运特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在 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位置预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尽管湍流研 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求。在 2005 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可压缩湍 流理论”被列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航空航 天重大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是“大型飞机 工程”等三项重大科技专项急切需求的基础研究支撑。在 2007 年,庄逢甘、顾诵芬、周恒、张涵信、崔尔杰 5 位院士作为主席 以“航空航天工程应用中的湍流与计算流体力学(CFD)研究— —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为主题发起了第 308 次香山科学会议, 指出湍流是制约计算流体力学发展和新型飞行器研究的“瓶颈” 问题。2010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 布的《未来 10 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力学》中也将“可压缩湍流” 列为优先发展领域。 对于实验技术的研发并将其应用于湍流研究中也越来越受 到研究者的重视。2006 年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学者推出了一种 全新的层析粒子图像测速(PIV)实验技术,使得针对非定常复
杂流动进行全流场测量的体PⅣ技术进入真正的实用研究阶段。 该技术被很快地应用于流体力学的诸多领域,在壁湍流、自由剪 切流动、生物流动、对流、可压缩流动、两相流以及微尺度流动 等方面的应用成果层出不穷。而时间解析的层析PⅣV数据还能够 通过N-S方程还原与速度场耦合的三维压力场这使得这项实验 技术能应用于气动声学的研究大大拓展了传统实验测速手段的 应用范围。 由于湍流呈现出复杂的流动特性,这对传统的实验测量技术 提出了挑战,需要在定量测量技术方面进行创新。为此,在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力学学科明确指出要“着 力扶持实验力学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在生物医学硏究中,针 对人体器官内的复杂流体力学问题,通过体外实验室模拟的研究 是一个在病理、药动力学和人造器官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的 方向,“体外诊断技术产品开发”重大项目被列为“十二五”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的支持重点。在现代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中,对大型飞机和先进飞行器的研发,往往要求它们具有优秀的 气动特性和可靠性,而高性能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发展,需要对非 定常复杂流动机理及其控制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国家重大科技 专项中的大型飞机专项,将“试验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制造”作 为一个研发重点。此外,973计划也将“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 技术和设备的创新”列为重点研究方向。由此可见,先进的流场 测量系统不仅是揭示流体力学物理现象所必须的重要技术手段, 而且对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支 撑作用。 近几十年,国内外在湍流研究中确实取得大的进展,同时也 棫发感受到湍流机理硏究对转捩预测、高超声速飞行器稳定性和
4 杂流动进行全流场测量的体 PIV 技术进入真正的实用研究阶段。 该技术被很快地应用于流体力学的诸多领域,在壁湍流、自由剪 切流动、生物流动、对流、可压缩流动、两相流以及微尺度流动 等方面的应用成果层出不穷。而时间解析的层析 PIV 数据还能够 通过 N-S 方程还原与速度场耦合的三维压力场,这使得这项实验 技术能应用于气动声学的研究,大大拓展了传统实验测速手段的 应用范围。 由于湍流呈现出复杂的流动特性,这对传统的实验测量技术 提出了挑战,需要在定量测量技术方面进行创新。为此,在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力学学科明确指出要“着 力扶持实验力学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针 对人体器官内的复杂流体力学问题,通过体外实验室模拟的研究 是一个在病理、药动力学和人造器官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的 方向,“体外诊断技术产品开发”重大项目被列为“十二五”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的支持重点。在现代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中,对大型飞机和先进飞行器的研发,往往要求它们具有优秀的 气动特性和可靠性,而高性能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发展,需要对非 定常复杂流动机理及其控制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国家重大科技 专项中的大型飞机专项,将“试验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制造”作 为一个研发重点。此外,973 计划也将“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 技术和设备的创新”列为重点研究方向。由此可见,先进的流场 测量系统不仅是揭示流体力学物理现象所必须的重要技术手段, 而且对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支 撑作用。 近几十年,国内外在湍流研究中确实取得大的进展,同时也 越发感受到湍流机理研究对转捩预测、高超声速飞行器稳定性和
热防护、燃烧以及沙尘暴预防等实际工程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 义。因此有必要对湍流基本问题和实验硏究手段进行深入交流, 研讨未来的硏究方向及思路,为湍流的基础硏究和国家需求制定 战略规划,推动湍流研究的发展。 二、湍流理论与实验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湍流的生成与演化 湍流产生及层流湍流转捩的基础问题包括: 转捩是否发生,能否模拟转捩,转捩能否控制并加以利 用 ●湍流转捩机理研究如何与相关应用硏究结合起来,实现 湍流转捩的预测和控制 ●在探索湍流起源演化发展过程中,流动失稳结构的硏究 是一个核心内容 稳定性理论通常被用来硏究流动结构失稳的机制,数值 计算被更多地用于探索失稳结构的时空演化特性,而加强实验研 究有助于验证理论和计算结果,揭示新的物理现象。 边界层中湍流的生成过程实际就是转捩过程,即流动的失 稳。转捩首先是由于稳定性的破坏产生的,线性稳定性理论是经 典的理论,但转捩过程中不稳定性的发展呈现出非线性特征。由 于稳定性的破缺造成的分叉导致模态维数的增长,这是流动从层 流走向湍流的必经之路。现有的数学物理方法能否描述这种非线 性和自由度不断增长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长期对转捩规律的认识,流体力学界认为转捩是一个确 定性的过程,有普适的转捩发展规律和判据;转捩也是流动从简 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但转捩的产生是否仅仅是一个由局部因素 主导的过程还不得而知。在这个过程中,低维动力系统的行为是
5 热防护、燃烧以及沙尘暴预防等实际工程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 义。因此,有必要对湍流基本问题和实验研究手段进行深入交流, 研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及思路,为湍流的基础研究和国家需求制定 战略规划,推动湍流研究的发展。 二、湍流理论与实验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 湍流的生成与演化 湍流产生及层流-湍流转捩的基础问题包括: ⚫ 转捩是否发生,能否模拟转捩,转捩能否控制并加以利 用; ⚫ 湍流转捩机理研究如何与相关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实现 湍流转捩的预测和控制; ⚫ 在探索湍流起源演化发展过程中,流动失稳结构的研究 是一个核心内容; ⚫ 稳定性理论通常被用来研究流动结构失稳的机制,数值 计算被更多地用于探索失稳结构的时空演化特性,而加强实验研 究有助于验证理论和计算结果,揭示新的物理现象。 边界层中湍流的生成过程实际就是转捩过程,即流动的失 稳。转捩首先是由于稳定性的破坏产生的,线性稳定性理论是经 典的理论,但转捩过程中不稳定性的发展呈现出非线性特征。由 于稳定性的破缺造成的分叉导致模态维数的增长,这是流动从层 流走向湍流的必经之路。现有的数学物理方法能否描述这种非线 性和自由度不断增长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长期对转捩规律的认识,流体力学界认为转捩是一个确 定性的过程,有普适的转捩发展规律和判据;转捩也是流动从简 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但转捩的产生是否仅仅是一个由局部因素 主导的过程还不得而知。在这个过程中,低维动力系统的行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