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报告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 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 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 质量和效益。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新型工 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国家 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地区经 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区域经济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技术支 撑。因此,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四川整体 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川战略,促进四川经济追赶型、跨越 式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四川省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四川地外内陆,面积485万平方公里。2003年,四川省 按照“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促进了全省国民经
— 1 — 建设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报告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 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 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 质量和效益。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新型工 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国家 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地区经 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区域经济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技术支 撑。因此,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四川整体 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川战略,促进四川经济追赶型、跨越 式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四川省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四川地外内陆,面积 48.5 万平方公里。2003 年,四川省 按照“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促进了全省国民经
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3 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 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8.6亿元,增长5.5%;第 二产业增加值2266.1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2061.7 亿元,增长101%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显著改善。 一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三次产业结构变 化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1.1%、40.6%38.3%,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上升 0.9和0.2个百分点。但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从业 人员所占比例仍然较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8%,第二、三产 业从业人员仍较少,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左右。二是以公 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 壮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经济比重逐年下降,非公有制 经济比重不断上升。三是工业结构明显改善。四川轻工、重工 基本同步发展,所占比例大致相同 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情况 2003年四川省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科技产业 化,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 业(四川)基地、绵阳科技城发展迅速。全省已有138个县(市
— 2 — 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3 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5456.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8%, 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 1.2 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2.7 个 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128.6 亿元,增长 5.5%;第 二产业增加值 2266.1 亿元,增长 16.4;第三产业增加值 2061.7 亿元,增长 10.1%。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显著改善。 一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三次产业结构变 化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 21.1%、40.6%、38.3%,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1.1 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上升 0.9 和 0.2 个百分点。但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从业 人员所占比例仍然较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 58%,第二、三产 业从业人员仍较少,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40%左右。二是以公 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 壮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经济比重逐年下降,非公有制 经济比重不断上升。三是工业结构明显改善。四川轻工、重工 基本同步发展,所占比例大致相同。 (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情况 2003 年四川省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科技产业 化,3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 业(四川)基地、绵阳科技城发展迅速。全省已有 138 个县(市
区)通过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验收,累计人口覆盖率达 945%。深化髙校体制改革,调整了高校布局结构,有5所大 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全省城乡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体 育事业方兴未艾。基本解决了乡村人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的困难。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1%和 95.1%。 (三)四川省跨世纪发展战略 1、战略目标 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和四川省情,从目前到2010年四川 国民经济跨世纪的发展战略是:推进转变,优化结构,发挥优 势,高效持续,加快发展。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 式的根本性转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靠科教,调整优化 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 地区布局结构,充分发挥我省市场广阔、资源丰富、科技力量 雄厚、劳动力众多且成本较低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 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建设经济强省。 2、战略重点 (1)夯实四大基础 第一,夯实农业基础。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实施ˆ小康规划、“丰收计划ˆ、“扶贫工程ˆ。要确保粮食稳定增 长,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
— 3 — 区)通过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验收,累计人口覆盖率达 94.5%。深化高校体制改革,调整了高校布局结构,有 5 所大 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全省城乡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体 育事业方兴未艾。基本解决了乡村人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的困难。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 94.1%和 95.1%。 (三)四川省跨世纪发展战略 1、战略目标 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和四川省情,从目前到 2010 年四川 国民经济跨世纪的发展战略是:推进转变,优化结构,发挥优 势,高效持续,加快发展。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 式的根本性转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靠科教,调整优化 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 地区布局结构,充分发挥我省市场广阔、资源丰富、科技力量 雄厚、劳动力众多且成本较低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 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建设经济强省。 2、战略重点 (1)夯实四大基础 第一,夯实农业基础。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实施“小康规划”、“丰收计划”、“扶贫工程”。要确保粮食稳定增 长,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
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在农民收入中 的比重。坚持科教兴农”,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 贡献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和城 市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夯实交通基础。以建设方便、快捷、高效的现代化 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 输协调配合、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夯实能源基础。大力加强电力建设,实行流域梯级 滚动开发,重点搞好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和一批中小河流 的水电开发。同时,积极加快火电、核电、天然气、煤炭和其 他能源的开发。大力抓好节能工作。力争到2010年,使电力 不但能满足本省需求,而且成为全国电力供应的一个重要基地, 使以水电为主体的电力工业成为我省的重要产业。 第四,夯实科教基础。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川ˆ战略, 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建设的紧密 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形成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2)壮大六个支柱 第一,电子信息产业。继续壮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优势, 加速发展投资类电子产品,重点发展现代化通信设备、工业微 机监控系统、机床数控数显系统和交通、汽车、医疗等专用电 4
— 4 — 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在农民收入中 的比重。坚持“科教兴农”,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 贡献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和城 市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夯实交通基础。以建设方便、快捷、高效的现代化 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 输协调配合、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夯实能源基础。大力加强电力建设,实行流域梯级 滚动开发,重点搞好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和一批中小河流 的水电开发。同时,积极加快火电、核电、天然气、煤炭和其 他能源的开发。大力抓好节能工作。力争到 2010 年,使电力 不但能满足本省需求,而且成为全国电力供应的一个重要基地, 使以水电为主体的电力工业成为我省的重要产业。 第四,夯实科教基础。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川”战略, 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建设的紧密 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形成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2)壮大六个支柱 第一,电子信息产业。继续壮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优势, 加速发展投资类电子产品,重点发展现代化通信设备、工业微 机监控系统、机床数控数显系统和交通、汽车、医疗等专用电
子产品。按照元器件规模化、片式化、微型化和原材料基地化 的方向,大力发展基础类电子产品。 第二,机械冶金工业。继续壮大发电设备制造的优势,进 步提高工程机械、重型机械的制造水平。有重点地发展运输 设备和农用机械。积极开发交流数字驱动系统、数控机床等机 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积极开发日用电器产品。 第三,建筑建材业。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建筑业发展路子。 积极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经营水 平和队伍素质,依靠高质量和高信誉,获取高效益和高速度。 扩大拳头建材产品优势。发展新型建材产品。 第四,饮料食品业。巩固壮大白酒的传统优势。大力开发 各种软饮料。发展食品精加工和深加工。积极发展卷烟生产。 第五,化学医药工业。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磷、硫、钾 化工。调整改造盐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巩固 和提高化学原料药工业,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积极开发新产品; 大力发展中药工业和医药保健品;积极开发先进适用的医疗器 械;组建一批医药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六,旅游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积极发展 旅游商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旅游业的管理,规范旅 游市场,抓好人员培训,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加服务内容。 在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努力改造和提高轻纺工业
— 5 — 子产品。按照元器件规模化、片式化、微型化和原材料基地化 的方向,大力发展基础类电子产品。 第二,机械冶金工业。继续壮大发电设备制造的优势,进 一步提高工程机械、重型机械的制造水平。有重点地发展运输 设备和农用机械。积极开发交流数字驱动系统、数控机床等机 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积极开发日用电器产品。 第三,建筑建材业。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建筑业发展路子。 积极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经营水 平和队伍素质,依靠高质量和高信誉,获取高效益和高速度。 扩大拳头建材产品优势。发展新型建材产品。 第四,饮料食品业。巩固壮大白酒的传统优势。大力开发 各种软饮料。发展食品精加工和深加工。积极发展卷烟生产。 第五,化学医药工业。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磷、硫、钾 化工。调整改造盐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巩固 和提高化学原料药工业,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积极开发新产品; 大力发展中药工业和医药保健品;积极开发先进适用的医疗器 械;组建一批医药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六,旅游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积极发展 旅游商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旅游业的管理,规范旅 游市场,抓好人员培训,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加服务内容。 在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努力改造和提高轻纺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