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革了用人制度。在全员聘用合同制和职务聘任制的基础上,中科院各试点单位普 遍实行了以“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开放竞争、择优上岗”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聘任制,计划 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员固化、论资排辈和年龄老化等痼疾已基本得到解决 建立了新型分配制度。全面实行了“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三元结构分配制 度,充分体现了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有力地调动了科技人才的积极性,高级创 新人才的价值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人员结构调整与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5年来,中科院大力加强了创新队伍建设,培养和凝聚了一批年轻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动态更新的创新 队伍。 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中科院拥有两院院士257名,在继续发挥中老年科技专家作用的同 时,他们重点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吸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1年底,全院共有 9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占全国总数的35%,约70人担任了所级以上领导职 务,27人次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引进人才卓有成效,到目前为止,中科院通过“引 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和“百人计划”等,共吸引优秀科技人才533人,其中7人当选中科 院院士,他们是:白春礼、王志新、李静海、裴刚、郭雷、李家洋、张泽 人员结构趋于合理。中科院人员从1998年的6.2万人减少为2001年的近5万人,减少 近20%。在岗位聘任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7.5%,具有硕士学位的占21%,45岁以 下青年科技人员占74.6%,45岁以下的研究员占研究员总数的548%中青年已经成为创 新队伍的主体,科技队伍的代际转移顺利实现。 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科 研机构,是中科院知识创新试点的近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科院党组经过深思熟虑, 近日在全院又提出实现跨越发展的三大发展战略,即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才 战略和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期望通过这一以提升全院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战略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创新激情焕发 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五年综述(下) 薛冬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人员结构调整与队伍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创新能力。5年来,中科 院涌现了一大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我 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年来,中科院全面完成了籼稻9311的全基因组草图和精细图,完成了粳稻4号染色体 细图,标志着我国在大基因组测序方面己经具备构建完成图的绘制能力,成为基因组学研究 的强国之一;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大鼠附睾中一种抗菌肽基因,并研究和发现了其重要的生物 功能作用,对人口与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获得了成年体细胞克隆牛群体,标志着我国完
全面改革了用人制度。在全员聘用合同制和职务聘任制的基础上,中科院各试点单位普 遍实行了以“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开放竞争、择优上岗”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聘任制,计划 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员固化、论资排辈和年龄老化等痼疾已基本得到解决。 建立了新型分配制度。全面实行了“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三元结构分配制 度,充分体现了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有力地调动了科技人才的积极性,高级创 新人才的价值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人员结构调整与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5 年来,中科院大力加强了创新队伍建设,培养和凝聚了一批年轻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动态更新的创新 队伍。 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中科院拥有两院院士 257 名,在继续发挥中老年科技专家作用的同 时,他们重点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吸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 2001 年底,全院共有 93 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占全国总数的 35%,约 70 人担任了所级以上领导职 务,27 人次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引进人才卓有成效,到目前为止,中科院通过“引 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和“百人计划”等,共吸引优秀科技人才 533 人,其中 7 人当选中科 院院士,他们是:白春礼、王志新、李静海、裴刚、郭雷、李家洋、张泽。 人员结构趋于合理。中科院人员从 1998 年的 6.2 万人减少为 2001 年的近 5 万人,减少 近 20%。在岗位聘任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 27.5%,具有硕士学位的占 21%,45 岁以 下青年科技人员占 74.6%,45 岁以下的研究员占研究员总数的 54.8%。中青年已经成为创 新队伍的主体,科技队伍的代际转移顺利实现。 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科 研机构,是中科院知识创新试点的近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科院党组经过深思熟虑, 近日在全院又提出实现跨越发展的三大发展战略,即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才 战略和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期望通过这一以提升全院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战略,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创新激情焕发 ——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五年综述(下) 薛 冬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人员结构调整与队伍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创新能力。5 年来,中科 院涌现了一大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我 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年来,中科院全面完成了籼稻 9311 的全基因组草图和精细图,完成了粳稻 4 号染色体 细图,标志着我国在大基因组测序方面已经具备构建完成图的绘制能力,成为基因组学研究 的强国之一;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大鼠附睾中一种抗菌肽基因,并研究和发现了其重要的生物 功能作用,对人口与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获得了成年体细胞克隆牛群体,标志着我国完
全掌握了世界一流的体细胞克隆技术,为实现家畜克隆胚胎工厂化生产奠定了知识基础;研 制成功“龙芯”通用CPU芯片,标志着中国人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芯片 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实现了高性能和通用性的和谐统一,百万亿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 4000L问世,使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应用再上一个台阶:联想集团研制成功万亿次商用超级计 算机,在整体上达到了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在“神舟”载人飞船工程方面,中科院承担了应 用系统总体工作,研制了有效载荷和相关材料、器件220余台件;在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方面, 研制成功了分别用于“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开辟了我 国地球同步卫星对地观测的新领域,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之后掌握该项先进对地观测技术的 国家… 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创新成果,如,在纳米科技研究领域,成 功制备出超长、定向生长的碳纳米管阵列:合成出世界上最细的碳纳米管:发现了碳纳米管 在室温下具有优异的储氢性能:在世界上率先制备出高纯、高密度、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 性能的纳米铜,制备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纳米材料—一铜金属纳米团簇,在国际材料科 学研究领域引起强烈反响。在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硏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 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打破了我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多年空缺的局面。依托大科学装置 开展核物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合成了6种远离稳定线的重丰中子新核素和10种质子滴线核 区新核素。HT一7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获重大进展,成为世界仅有2个可进行高参数稳态条件 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实验装置之一。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古生物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发 现。新的脊索动物海口虫的发现,揭示了脊椎动物祖先阶段特征,被国外学者称之为“人类 重塑生命历史的一项惊人成就”。辽西中生代鸟类及鸟类的早期演化研究,填补了从始祖鸟到 现代鸟之间进化的空白环节,被国际专家誉为革命性发现 论文与专利产出快速增长 5年来中科院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00年 全院共发表SCI论文6063篇,较1999年的5376篇增长12.8%,约占全国被SCI收录科技 论文总数的26.8%。历年来我国发表高水平论文最多的前20名科研机构中,中科院研究所 占绝大多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在 全国科研机构中,被SCⅠ收录论文数和国际被引用论文数居前20位的硏究单位均为中科院研 究机构。2001年中科院专利申请量达到201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2002年全院国内专利申请量达到2523件,其中发明专利2002件,占近80%;专利授权 1006件,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5.52%和9.35%。中科院科技论文产出总体水 平已达到发达国家综合性国立科研机构的可比水平。1998年中科院发表的SCI文章数为德国 马普学会(MPS)的η8%,法国科研中心(CNRS)的31%;2000年,中科院已略微超过MS,是 CNRS的42%。1998年至2000年,MS共获得发明专利420项,平均每年140项:中科院获 得发明专利626项,平均每年209项。 昂扬奋进在科技界前列 在创新队伍经过调整而日趋齐整强大之际,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和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目 标确定之时,在科技创新能力被极大地焕发出来之后,中科院人丝毫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 绩。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最近对记者说,我们深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创新 工程肩负着重要使命。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牢记两个“务必”,中科院要居安思危,求真务 实,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探索科技发展规律上,探索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
全掌握了世界一流的体细胞克隆技术,为实现家畜克隆胚胎工厂化生产奠定了知识基础;研 制成功“龙芯”通用 CPU 芯片,标志着中国人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 CPU 芯片; 曙光 3000 超级服务器实现了高性能和通用性的和谐统一,百万亿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 4000L 问世,使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应用再上一个台阶;联想集团研制成功万亿次商用超级计 算机,在整体上达到了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在“神舟”载人飞船工程方面,中科院承担了应 用系统总体工作,研制了有效载荷和相关材料、器件 220 余台件;在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方面, 研制成功了分别用于“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开辟了我 国地球同步卫星对地观测的新领域,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之后掌握该项先进对地观测技术的 国家…… 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创新成果,如,在纳米科技研究领域,成 功制备出超长、定向生长的碳纳米管阵列;合成出世界上最细的碳纳米管;发现了碳纳米管 在室温下具有优异的储氢性能;在世界上率先制备出高纯、高密度、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 性能的纳米铜,制备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纳米材料——铜金属纳米团簇,在国际材料科 学研究领域引起强烈反响。在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 2002 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打破了我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多年空缺的局面。依托大科学装置 开展核物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合成了 6 种远离稳定线的重丰中子新核素和 10 种质子滴线核 区新核素。HT-7 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获重大进展,成为世界仅有 2 个可进行高参数稳态条件 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实验装置之一。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古生物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发 现。新的脊索动物海口虫的发现,揭示了脊椎动物祖先阶段特征,被国外学者称之为“人类 重塑生命历史的一项惊人成就”。辽西中生代鸟类及鸟类的早期演化研究,填补了从始祖鸟到 现代鸟之间进化的空白环节,被国际专家誉为革命性发现。 论文与专利产出快速增长 5 年来中科院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00 年, 全院共发表 SCI 论文 6063 篇,较 1999 年的 5376 篇增长 12.8%,约占全国被 SCI 收录科技 论文总数的 26.8%。历年来我国发表高水平论文最多的前 20 名科研机构中,中科院研究所 占绝大多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1 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在 全国科研机构中,被 SCI 收录论文数和国际被引用论文数居前 20 位的研究单位均为中科院研 究机构。2001 年中科院专利申请量达到 2010 项,其中发明专利占 7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2002 年全院国内专利申请量达到 2523 件,其中发明专利 2002 件,占近 80%;专利授权 1006 件,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25.52%和 9.35%。中科院科技论文产出总体水 平已达到发达国家综合性国立科研机构的可比水平。1998 年中科院发表的 SCI 文章数为德国 马普学会(MPS)的 78%,法国科研中心(CNRS)的 31%;2000 年,中科院已略微超过 MPS,是 CNRS 的 42%。1998 年至 2000 年,MPS 共获得发明专利 420 项,平均每年 140 项;中科院获 得发明专利 626 项,平均每年 209 项。 昂扬奋进在科技界前列 在创新队伍经过调整而日趋齐整强大之际,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和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目 标确定之时,在科技创新能力被极大地焕发出来之后,中科院人丝毫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 绩。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最近对记者说,我们深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创新 工程肩负着重要使命。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牢记两个“务必”,中科院要居安思危,求真务 实,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探索科技发展规律上,探索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
用上,探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上,中科院要做科技界的先锋队,要努力开创知识创 新工程新局面 据记者观察,中科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期间,坚持自加压力,只争朝夕,在新的办院 方针指引下,不断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他们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乃至调整学科布局、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诸方面,始终走在科技界前列。 他们深知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因而毫不松懈,锐意进取,始终保持着昂扬奋进的精 神状态。 “一腔报国情,尽注创新中。”这是中科院人的真实写照 单位:光明日报社 刊登:《光明日报》2003年3月25日-26日
用上,探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上,中科院要做科技界的先锋队,要努力开创知识创 新工程新局面。 据记者观察,中科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期间,坚持自加压力,只争朝夕,在新的办院 方针指引下,不断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他们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乃至调整学科布局、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诸方面,始终走在科技界前列。 他们深知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因而毫不松懈,锐意进取,始终保持着昂扬奋进的精 神状态。 “一腔报国情,尽注创新中。”这是中科院人的真实写照。 单位:光明日报社 刊登:《光明日报》2003 年 3 月 25 日—26 日
我国诞生11万亿次超级服务器 一一中国超级计算机进世界前十名 李斌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记者李斌)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1万亿次的曙光40004超级服务 器29日在此间通过鉴定验收,从而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在技术和应用两个层面实现了大跨 越。这台超级计算机也因此成为国内计算能力最强的商品化超级计算机,中国成为世界上继 美、日之后第三个跨越10万亿次计算机研发和应用的国家 在今年6月Σ2日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排行榜中,曙光4000A位列全球第十。这是我 国超级计算机迄今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最好成绩 曙光4000A超级服务器由中科院计算所、曙光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三方共同研制, 是科技部863计划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上海市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成 果。这台超级服务器于2001年启动预研,2003年完成系统设计,2004年6月最终研制成功 曙光4000A实现了国产超级服务器在主板设计等核心级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攻克了一系列“大 规模机群”计算的关键技术,在性能价格比和性能功耗比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建成后的曙光4000A将作为中国国家网格最大的主节点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为华东 地区各行各业提供海量信息处理、信息开发服务和科研高性能计算服务 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说:“曙光超级服务器已成为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代表,在国内占 有可观的市场份额。曙光4000A进入全球超级计算机前十名,表明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正在进 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正在逐步走向高性能计算技术和应用的强国。” 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说,曙光4000A申请了38项专利,其研究成果实现了多项全球 第一。未来的曙光超级计算机将会采用计算所研制的龙芯CPU,大幅度地降低高端计算机的 成本 单位:新华通讯社 刊登:2004年6月29日
我国诞生 11 万亿次超级服务器 ——中国超级计算机进世界前十名 李 斌 新华社北京 6 月 20 日电(记者李斌)每秒峰值运算速度 11 万亿次的曙光 4000A 超级服务 器 29 日在此间通过鉴定验收,从而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在技术和应用两个层面实现了大跨 越。这台超级计算机也因此成为国内计算能力最强的商品化超级计算机,中国成为世界上继 美、日之后第三个跨越 10 万亿次计算机研发和应用的国家。 在今年 6 月 22 日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排行榜中,曙光 4000A 位列全球第十。这是我 国超级计算机迄今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最好成绩。 曙光 4000A 超级服务器由中科院计算所、曙光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三方共同研制, 是科技部 863 计划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上海市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成 果。这台超级服务器于 2001 年启动预研,2003 年完成系统设计,2004 年 6 月最终研制成功。 曙光 4000A 实现了国产超级服务器在主板设计等核心级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攻克了一系列“大 规模机群”计算的关键技术,在性能价格比和性能功耗比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建成后的曙光 4000A 将作为中国国家网格最大的主节点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为华东 地区各行各业提供海量信息处理、信息开发服务和科研高性能计算服务。 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说:“曙光超级服务器已成为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代表,在国内占 有可观的市场份额。曙光 4000A 进入全球超级计算机前十名,表明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正在进 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正在逐步走向高性能计算技术和应用的强国。” 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说,曙光 4000A 申请了 38 项专利,其研究成果实现了多项全球 第一。未来的曙光超级计算机将会采用计算所研制的龙芯 CPU,大幅度地降低高端计算机的 成本。 单位:新华通讯社 刊登:2004 年 6 月 29 日
我国信息技术的创新跨越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龙芯一号”CPU芯片诞生纪实 刘振坤 初升的“太阳 月10日清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家中的电话响起 “李老师,我胡伟武 “怎么样?”李国杰问。 “成了!”胡伟武答 这简短的一问一答,不是说的一般的事情,而是我国优秀青年科学家胡伟武向领导报告: 他们在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科技部“863”计划的共同支持下,设计 的“龙芯一号”CPU芯片,一次流片,一次调试成功的特大喜讯 8月27日,国家计委副主任王春正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的重大技成果时不无激 动地说:“这表明我国已初步掌握了当代通用CPU的关键设计技术,向结束信息产业‘无芯 历史迈出了重要步伐 新班子上任议定补“心国事 2000年初,以李国杰院士为领头人的新一届计算所领导班子成立。新班子想到的第一件 事,就是按照知识创新工程提出的要求,重新将曾为我国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做出过历史 性贡献的计算所定位为国立研究所,重新确立其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的大方向。他们决心在 四年的任期内,团结和带领全所员工创新、求实,重铸新的辉煌。 当时,国家“863”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专家组正在讨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我国计 算机“无芯”,成为国家的一块心病;担心“后门”埋有“逻辑炸弹”,威胁国家安全的问题 又成为议论的热点。这时,为国家做件大事的想法跳上李国杰心头。他思索有科学院下拨的 能自主使用的创新经费,使计算所设计CPU芯片成为可能,即提出了将其作为所重大项目先 行启动的意见,得到了所务会同意,明确由他亲自挂帅实施。 经过半年的积极准备,广泛听取科研人员意见,对以自己为主设计CPU芯片,李国杰提 出了四项具体建议:一是确定高性能、通用,一步到位的目标,即不采取从386、486做起, 一步一步爬行的做法;二是大胆起用青年科学家,由体系结构室主任唐志敏牵头,胡伟武博 士具体负责:三是拿出所创新工程经费的一半,即1000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四是向社会 公开计算所研制CPU芯片的战略计划。 2000年7月3日,本报和其它媒体报道了计算所研制CPU芯片的消息,引起了极大的社 反响。中科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亲笔写信给国家领导人,建议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研 究支持。夏培肃院士感到梦想有望成真,专门找他学生胡伟武谈:“技术上一定要创新、有大 的突破:一定要适应市场。”每当她找到有关CPU的资料,要么亲自送,要么用电子邮件传到 学生的电脑上。航天集团的青年科学家张志敏,毅然决定放弃公派出国的机会,请求加盟芯 片设计工作,受到欢迎
我国信息技术的创新跨越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龙芯一号”CPU 芯片诞生纪实 刘振坤 初升的“太阳” “丁零……” 8 月 10 日清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家中的电话响起。 “李老师,我胡伟武。” “怎么样?”李国杰问。 “成了!”胡伟武答。 这简短的一问一答,不是说的一般的事情,而是我国优秀青年科学家胡伟武向领导报告: 他们在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科技部“863”计划的共同支持下,设计 的“龙芯一号”CPU 芯片,一次流片,一次调试成功的特大喜讯。 8 月 27 日,国家计委副主任王春正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的重大技成果时不无激 动地说:“这表明我国已初步掌握了当代通用 CPU 的关键设计技术,向结束信息产业‘无芯’ 历史迈出了重要步伐。” 新班子上任议定补“心”国事 2000 年初,以李国杰院士为领头人的新一届计算所领导班子成立。新班子想到的第一件 事,就是按照知识创新工程提出的要求,重新将曾为我国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做出过历史 性贡献的计算所定位为国立研究所,重新确立其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的大方向。他们决心在 四年的任期内,团结和带领全所员工创新、求实,重铸新的辉煌。 当时,国家“863”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专家组正在讨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我国计 算机“无芯”,成为国家的一块心病;担心“后门”埋有“逻辑炸弹”,威胁国家安全的问题 又成为议论的热点。这时,为国家做件大事的想法跳上李国杰心头。他思索有科学院下拨的 能自主使用的创新经费,使计算所设计 CPU 芯片成为可能,即提出了将其作为所重大项目先 行启动的意见,得到了所务会同意,明确由他亲自挂帅实施。 经过半年的积极准备,广泛听取科研人员意见,对以自己为主设计 CPU 芯片,李国杰提 出了四项具体建议:一是确定高性能、通用,一步到位的目标,即不采取从 386、486 做起, 一步一步爬行的做法;二是大胆起用青年科学家,由体系结构室主任唐志敏牵头,胡伟武博 士具体负责;三是拿出所创新工程经费的一半,即 1000 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四是向社会 公开计算所研制 CPU 芯片的战略计划。 2000 年 7 月 3 日,本报和其它媒体报道了计算所研制 CPU 芯片的消息,引起了极大的社 反响。中科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亲笔写信给国家领导人,建议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研 究支持。夏培肃院士感到梦想有望成真,专门找他学生胡伟武谈:“技术上一定要创新、有大 的突破;一定要适应市场。”每当她找到有关 CPU 的资料,要么亲自送,要么用电子邮件传到 学生的电脑上。航天集团的青年科学家张志敏,毅然决定放弃公派出国的机会,请求加盟芯 片设计工作,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