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时逝世,终年59岁。医院对他的死亡没有查出病因,可研究室同志们最清楚,他长期超 负荷工作身体过度虚弱,完全失去了免疫力,他是为我国航天应用事业累死的 遥感应用分系统由国家海洋局卫星遥感中心主任蒋兴伟任主任设计师,组织国家海洋 和中科院遥感所等单位,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和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的航空校飞中、特别是 在轨飞行中,进行了天、空、地、海实地数据采集和比对,证明上述两台仪器数据与实地数 据吻合。他们根据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和多模态微波遥感器获得的遥感图像情况,现已经完 成:首幅全国空间遥感影像镶嵌图,包括祖国宝岛台湾的影像图:京津渤地区 CMODIS图像 长江口、黄河口表面泥沙浓度分布图。特别是在电子图集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祖国不同 地域的城市布局;长江沿线的水灾状况:鄱阳湖水情的涨落:“风神”台风逼近我国东海的结 构态势,科技带来的神奇令人惊叹 实验篇:无限风光在九霄 以人造卫星上天为标志,人类进入了空间时代。人们可以在天上对发生在空间的物理、 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对地球进行研究,于是就形成了一门综合性 的学科一一空间科学。短短40年,空间科学就形成了70多个学科和技术门类交叉性的科学 技术。因为它对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所以 成为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热点或前沿领域。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工业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材料的进步推 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材料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中科 院物理所研究员聂玉昕,副主任设计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王锦昌,团结由中科院物理所、 半导体所、金属所、上海硅酸盐所、上海技术物理所、空间科学和应用中心、兰州近代物理 所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联合研制成功“多工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该 炉装载在“神舟”飞船上,通过在轨飞行实验熔炼出多种合金材料和优质单晶。取得了一批 重要的空间材料科学研究成果。如在“神舟”三号飞船上,生长出一根直径10mm、长度40 mm、重27克的掺铈硅酸铋单晶,硅酸铋是一种很有用的电光晶体。空间生长的晶体表面光 滑透明,和仔晶有明显的颜色差异。研究人员对空间和地面生长的晶体的尾部晶片进行了Ⅹ 射线的衍射测试,空间生长的晶体摇摆曲线峰宽较窄,峰高较高:而地面生长的晶体的摇摆 曲线峰宽较宽、峰高较低。这意味着和地面生长的晶体相比较,空间生长的晶体完整性更好。 21世纪,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世纪”。1992年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生命科学立 项。参加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单位有:中科院植物所、动物所、生物物理所、遗传所、微生 物所、水生生物所、生化所、细胞所、昆虫所、脑神经所、生理所、植生所、空间中心和技 术物理所等14个单位,参加科技人员数百名。经过10年的努力,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刘 学明、张涛组织硏制岀:通用生物培养箱、蛋白质结晶装置、细胞培养装置、细胞电融合仪 等,空间中心研制出自由流电泳仪,为了实现应用总体部提出的“产品100%完好上天,技 术安全、质量隐患为零”的目标,科技工作者从80多种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生物 材料调整为19种,计25种生命形态,保证了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 “神舟”二、三、四号飞船飞行试验,空间生长的蛋白质晶体质量明显高于地面生长的质量, 出晶率高达70%以上。空间培养的TE细胞获得了较高的抗体分泌量。空间蛋白质电泳分离 获得了更好的分离效果。回收分解在空间取得的细胞生物样品:4种细胞生长良好,在微重 力下细胞骨架松散,无序性増强,呈弥散性分布:细胞的能量消耗普遍减少,对葡萄糖的利 用率下降;人大颗粒淋巴细胞在空间生长繁殖良好,其增速率为地面的12.5倍,并且对肿瘤 靶细胞仍具有一定的杀伤活性:抗天花粉蛋白抗体的分泌量较地面增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 平。刘承宪研究员和郑慧琼博士的黄花号和革新一号烟草细胞搭载在“神舟”号飞船上电融 合获得了全新的烟草品种,现在已经在地面长出新植株,从叶形和花型、花色看,综合了两
15 时逝世,终年 59 岁。医院对他的死亡没有查出病因,可研究室同志们最清楚,他长期超 负荷工作身体过度虚弱,完全失去了免疫力,他是为我国航天应用事业累死的 。 遥感应用分系统由国家海洋局卫星遥感中心主任蒋兴伟任主任设计师,组织国家海洋局 和中科院遥感所等单位,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和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的航空校飞中、特别是 在轨飞行中,进行了天、空、地、海实地数据采集和比对,证明上述两台仪器数据与实地数 据吻合。他们根据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和多模态微波遥感器获得的遥感图像情况,现已经完 成:首幅全国空间遥感影像镶嵌图,包括祖国宝岛台湾的影像图;京津渤地区 CMODIS 图像; 长江口、黄河口表面泥沙浓度分布图。特别是在电子图集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祖国不同 地域的城市布局;长江沿线的水灾状况;鄱阳湖水情的涨落;“风神”台风逼近我国东海的结 构态势,科技带来的神奇令人惊叹。 实验篇:无限风光在九霄 以人造卫星上天为标志,人类进入了空间时代。人们可以在天上对发生在空间的物理、 化学和生命等自然现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对地球进行研究,于是就形成了一门综合性 的学科——空间科学。短短 40 年,空间科学就形成了 70 多个学科和技术门类交叉性的科学 技术。因为它对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所以 成为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热点或前沿领域。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工业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材料的进步推 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材料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中科 院物理所研究员聂玉昕,副主任设计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王锦昌,团结由中科院物理所、 半导体所、金属所、上海硅酸盐所、上海技术物理所、空间科学和应用中心、兰州近代物理 所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联合研制成功“多工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该 炉装载在“神舟”飞船上,通过在轨飞行实验熔炼出多种合金材料和优质单晶。取得了一批 重要的空间材料科学研究成果。如在“神舟”三号飞船上,生长出一根直径 10mm、长度 40 mm、重 27 克的掺铈硅酸铋单晶,硅酸铋是一种很有用的电光晶体。空间生长的晶体表面光 滑透明,和仔晶有明显的颜色差异。研究人员对空间和地面生长的晶体的尾部晶片进行了 X 射线的衍射测试,空间生长的晶体摇摆曲线峰宽较窄,峰高较高;而地面生长的晶体的摇摆 曲线峰宽较宽、峰高较低。这意味着和地面生长的晶体相比较,空间生长的晶体完整性更好。 21 世纪,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世纪”。1992 年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生命科学立 项。参加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单位有:中科院植物所、动物所、生物物理所、遗传所、微生 物所、水生生物所、生化所、细胞所、昆虫所、脑神经所、生理所、植生所、空间中心和技 术物理所等 14 个单位,参加科技人员数百名。经过 10 年的努力,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刘 学明、张涛组织研制出:通用生物培养箱、蛋白质结晶装置、细胞培养装置、细胞电融合仪 等,空间中心研制出自由流电泳仪,为了实现应用总体部提出的“产品 100%完好上天,技 术安全、质量隐患为零”的目标,科技工作者从 80 多种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生物 材料调整为 19 种,计 25 种生命形态,保证了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总体目标的实现。通过 “神舟”二、三、四号飞船飞行试验,空间生长的蛋白质晶体质量明显高于地面生长的质量, 出晶率高达 70%以上。空间培养的 TE 细胞获得了较高的抗体分泌量。空间蛋白质电泳分离 获得了更好的分离效果。回收分解在空间取得的细胞生物样品:4 种细胞生长良好,在微重 力下细胞骨架松散,无序性增强,呈弥散性分布;细胞的能量消耗普遍减少,对葡萄糖的利 用率下降;人大颗粒淋巴细胞在空间生长繁殖良好,其增速率为地面的 12.5 倍,并且对肿瘤 靶细胞仍具有一定的杀伤活性;抗天花粉蛋白抗体的分泌量较地面增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 平。刘承宪研究员和郑慧琼博士的黄花号和革新一号烟草细胞搭载在“神舟”号飞船上电融 合获得了全新的烟草品种,现在已经在地面长出新植株,从叶形和花型、花色看,综合了两
种烟草的优良性状。在试验取得成功后不久,空间生命科学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刘承宪研究 员,于2003年9月3日因癌症久治无效逝世,这是我国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大损失。空间 生命科学分系统开展的空间生物效应硏究是我国航天领域首次进行的多物种、多种生物综合 性生物学研究,已经发表论文60多篇,在当前国际空间生物学研究领域比较热点的8个问题 上,提出了中国人的看法和实验数据。这标志着我国初步掌握了这一领域的实验技术,为后 续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空间高能天文是人类突破地球屏障后开拓的新的天文观测窗口,是空间科学的一个前沿 领域。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马宇倩仼分系统主仼设计师中科院高能物理硏究所和紫金山 天文台两个单位数十名科研人员用10年时间合作研制了3台探测器,在“神舟”二号上的空 间天文观测获得了圆满成功。在近半年的飞行观测中,Ⅹ射线探测器获得科学观测数据644 组,发现和认证了30余个宇宙伽马射线暴候选者,占世界测到总数的1%,部分已获国际星 际网络IPN确认:发现和认证了近百例太阳X射线耀斑,特别是观测到本太阳活动峰年最大 的两个X20,Ⅺ14.4级太阳耀斑;还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太阳活动第23峰年,近地轨道较低纬 度上地磁粒子沉降的全球分布及其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我国的空间天文观测取得的成果得到 了国际同行的肯定。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 MEP h I天体物理研究室副主任Dr. Yurov vi taly在京访问期问,看到我国研制的空间X射线探测器,对探测器的设计和封装技术赞 叹不已。国际行星网络IPN负责人 HurLey kevin说,中国科学家帮助他们证认了 多个宇宙伽马射线暴事例。美国UAH大学Dr. Zh a n g sh u a ngn a n教授指出,这 是一个里程碑性质的成功,用较小设备也可作较多成果,代表着中国可行的空间天文研究特 点。 空间流体物理科学实验是世界上前沿的科学实验,由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国家微重力实验 室负责承担此项任务。在胡文瑞院士的领导下,谢京昌研究员等利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 站、“实践5号”科学卫星、失重飞机和落井微重力设施进行的微重力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 的空间和地基微重力实验研究经验。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攻关,解决了微重力环境下 液滴注入及与注入装置的分离,这个关系到此类空间实验成败的关键技术难题(国际上曾发生 过由此导致整个空间实验任务失败的事例)。他们自行研制的“通用流体实验装置”,采用自 己发明的“双套管式程控微量注滴/液装置”以及“无增压储/补液技术”等专利技术,完 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2002年12月30日,通用流体物理实验装置搭载“神舟”四号飞船, 进行了液滴热毛细迁移空间实验。由中科院力学所和空间中心研制的空间通用流体实验装置 突破了高精度液滴加注、温度场测量、光学诊断、空间CCD摄像和视频记录等关键技术,在 轨飞行期间设备工作全部正常,飞船下传了全部工程参数、科学数据以及液滴迁移图像和温 度场干涉图像。随返回舱回收的视频录像记录完整、图像清晰,可供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实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次实验的成功不仅为今后的空间流体物理实验提供了宝贵的知识积累 和经验,也标志着我国的微重力流体物理科学研究和实验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保障篇:茫茫太空有哨兵 经过科技工作者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空间环境预报和空间地球环境一步赶上和达到 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做好空间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在前空间中心副主任都亨研究员、空间环境预报与监 测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叶宗海研究员、副主任设计师朱光武、空间环境预报中心主任龚建村研 究员等人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国际航天大国几十年才完成的工作,初步建立起 我国第一个,目前也是国内唯一的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培养了一支高水平、有经验的专业保 障服务队伍,为“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全程提供了优质的空间环境保障服务,为确保载人
种烟草的优良性状。在试验取得成功后不久,空间生命科学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刘承宪研究 员,于 2003 年 9 月 3 日因癌症久治无效逝世,这是我国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大损失。空间 生命科学分系统开展的空间生物效应研究是我国航天领域首次进行的多物种、多种生物综合 性生物学研究,已经发表论文 60 多篇,在当前国际空间生物学研究领域比较热点的 8 个问题 上,提出了中国人的看法和实验数据。这标志着我国初步掌握了这一领域的实验技术,为后 续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空间高能天文是人类突破地球屏障后开拓的新的天文观测窗口,是空间科学的一个前沿 领域。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马宇倩任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紫金山 天文台两个单位数十名科研人员用 10 年时间合作研制了 3 台探测器,在“神舟”二号上的空 间天文观测获得了圆满成功。在近半年的飞行观测中,X 射线探测器获得科学观测数据 644 组,发现和认证了 30 余个宇宙伽马射线暴候选者,占世界测到总数的 1%,部分已获国际星 际网络 IPN 确认;发现和认证了近百例太阳 X 射线耀斑,特别是观测到本太阳活动峰年最大 的两个 X20,X14.4 级太阳耀斑;还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太阳活动第 23 峰年,近地轨道较低纬 度上地磁粒子沉降的全球分布及其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我国的空间天文观测取得的成果得到 了国际同行的肯定。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 MEPhI 天体物理研究室副主任 Dr.Yurov Vi taly在京访问期问,看到我国研制的空间 X 射线探测器,对探测器的设计和封装技术赞 叹不已。国际行星网络 IPN 负责人 Hurley Kevin说,中国科学家帮助他们证认了 多个宇宙伽马射线暴事例。美国 UAH 大学 Dr. Zhang Shuangnan教授指出,这 是一个里程碑性质的成功,用较小设备也可作较多成果,代表着中国可行的空间天文研究特 点。 空间流体物理科学实验是世界上前沿的科学实验,由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国家微重力实验 室负责承担此项任务。在胡文瑞院士的领导下,谢京昌研究员等利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 站、“实践 5 号”科学卫星、失重飞机和落井微重力设施进行的微重力实验研究,积累了丰富 的空间和地基微重力实验研究经验。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攻关,解决了微重力环境下 液滴注入及与注入装置的分离,这个关系到此类空间实验成败的关键技术难题(国际上曾发生 过由此导致整个空间实验任务失败的事例)。他们自行研制的“通用流体实验装置”,采用自 己发明的“双套管式程控微量注滴/液装置”以及“无增压储/补液技术”等专利技术,完 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2002 年 12 月 30 日,通用流体物理实验装置搭载“神舟”四号飞船, 进行了液滴热毛细迁移空间实验。由中科院力学所和空间中心研制的空间通用流体实验装置 突破了高精度液滴加注、温度场测量、光学诊断、空间 CCD 摄像和视频记录等关键技术,在 轨飞行期间设备工作全部正常,飞船下传了全部工程参数、科学数据以及液滴迁移图像和温 度场干涉图像。随返回舱回收的视频录像记录完整、图像清晰,可供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实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次实验的成功不仅为今后的空间流体物理实验提供了宝贵的知识积累 和经验,也标志着我国的微重力流体物理科学研究和实验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保障篇:茫茫太空有哨兵 经过科技工作者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空间环境预报和空间地球环境一步赶上和达到 了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做好空间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在前空间中心副主任都亨研究员、空间环境预报与监 测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叶宗海研究员、副主任设计师朱光武、空间环境预报中心主任龚建村研 究员等人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国际航天大国几十年才完成的工作,初步建立起 我国第一个,目前也是国内唯一的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培养了一支高水平、有经验的专业保 障服务队伍,为“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全程提供了优质的空间环境保障服务,为确保载人
航天工程任务的安全,确保载人飞行和各项科研任务的圆满完成作出了贡献。特别是“神舟” 一号发射前,都亨与刘静副硏究员及时发现,原定的发射日期与狮子座流星雨峰值时间不期 而遇,届时将有大量从彗星抛撒出来的物质—一流星体穿越地球空间,以平均每小时7200 公里的速度(最高每小时将近26万公里)撞击地球和在地球周围运动的卫星和载人飞船,只要 有一颗流星体,哪怕它只有1毫米大小,撞击载人飞船就将造成机毁人亡的灾难性后果。如 果按照预定时间发射,“神舟”一号将冒极大的风险。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刘静副研究员会同有 关专家的细致研究和计算,空间环境预报中心迅速向领导机关呈报了预警报告,如实报告了 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对策建议以及可能的效果,引起了高度重视。顾逸东总指挥向“921”工 程副总指挥沈荣骏汇报了预报中心的建议,推迟24小时,碰撞的危险性可以下降到6%,如 果推迟48小时,将下降到千分之几,建议推迟48小时。沈荣骏当即表示:“6%的险我们也 不冒。”事后的探测结果表明与预测的结果十分吻合,上级领导推迟48小时发射的决策十分 正确,如果不改变发射时间是非常危险的。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因空间环境预报而改变发射计 划,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将空间环境预报应用到航天工程的国家之一。 在多艘“神舟”飞船上都安装有空间环境监测设备,在朱光武研究员带领下,研制了8 种空间环境监测仪器,在“神舟”四号飞行中进行了综合性环境监测,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 探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神舟”四号任务完成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 院长路甬祥和总装备部部长李继耐再次视察预报中心,称赞预报中心的工作真正做到了“保 障有力”。 1992年,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将空间地球环境监测作为重要课题立项。地球环境分系统 主任设计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李福田负责研制“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中科院上海技 术物理所副主任设计师王模昌负责研制“地球辐射收支状态监测仪”,长春光机所副主任设计 师禹炳熙负责研制“太阳常数监测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进行综合研究,目的是组成我国的 地球环境探测系统。经过10年攻关,终于取得成功 长春光机所研制出的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飞行试验结果表明:所测得的太阳紫外光谱 辐照度与国际地外太阳紫外光谱辐照度观测平均值相比,在测量误差范围内一致(±10%)。 中科院大气所利用地外太阳/大气紫外光谱数据,进一步求得大气臭氧总量及垂直分布。这 系列工作开创了国内星载臭氧总量及垂直分布观测研究的新领域。上海技术物理所研制的 地球辐射收支状态监测仪,可以连续不断地监测地球气候及其变化。长春光机所硏制成功的 太阳辐射绝对辐射计,能够精确测量和长期检测太阳辐照度,而且还可以换算出太阳常数(即 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2000年,我国的太阳辐照绝对辐射计参加瑞士达沃斯世界辐射中 心举办的第九届国际日射强度计比对。这犹如一次科学的奥运会,有60多个国家80多台同 类性质的仪器参加比对。结果我们的太阳常数监测器精度为万分之八(国际标准是千分之一),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根据世界辐射中心的要求,我国制作出两台太阳辐照绝对辐射计,于 2002年9月安装在了该中心,作为保持和传递世界辐射基准的世界标准,辐射组群的标准辐 射计使用。从此,世界辐射中心有了中国标准。这等于我国在这次世界科技大赛中,夺得了 枚闪闪发光的金牌 上述3台仪器安装在“神舟”三号飞船上。设备在轨运行正常,获得了太阳紫外光谱图, 地球大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后向散射光谱图,以及地球红外和可见光辐射流随时间变化的完整 资料。我国得到的太阳常数平均值为1366.wW\m2,同美国同期测量数据一致,与世界气 象组织的推荐值相吻合。 天地篇:科学精神满乾坤 技术支持系统是空间科研的基础设施,是联系天地之间的信息网络,犹如人的中枢神经
航天工程任务的安全,确保载人飞行和各项科研任务的圆满完成作出了贡献。特别是“神舟” 一号发射前,都亨与刘静副研究员及时发现,原定的发射日期与狮子座流星雨峰值时间不期 而遇,届时将有大量从彗星抛撒出来的物质——流星体穿越地球空间,以平均每小时 72000 公里的速度(最高每小时将近 26 万公里)撞击地球和在地球周围运动的卫星和载人飞船,只要 有一颗流星体,哪怕它只有 1 毫米大小,撞击载人飞船就将造成机毁人亡的灾难性后果。如 果按照预定时间发射,“神舟”一号将冒极大的风险。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刘静副研究员会同有 关专家的细致研究和计算,空间环境预报中心迅速向领导机关呈报了预警报告,如实报告了 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对策建议以及可能的效果,引起了高度重视。顾逸东总指挥向“921”工 程副总指挥沈荣骏汇报了预报中心的建议,推迟 24 小时,碰撞的危险性可以下降到 6%,如 果推迟 48 小时,将下降到千分之几,建议推迟 48 小时。沈荣骏当即表示:“6%的险我们也 不冒。”事后的探测结果表明与预测的结果十分吻合,上级领导推迟 48 小时发射的决策十分 正确,如果不改变发射时间是非常危险的。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因空间环境预报而改变发射计 划,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将空间环境预报应用到航天工程的国家之一。 在多艘“神舟”飞船上都安装有空间环境监测设备,在朱光武研究员带领下,研制了 8 种空间环境监测仪器,在“神舟”四号飞行中进行了综合性环境监测,为我国首次载人飞行 探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神舟”四号任务完成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 院长路甬祥和总装备部部长李继耐再次视察预报中心,称赞预报中心的工作真正做到了“保 障有力”。 1992 年,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将空间地球环境监测作为重要课题立项。地球环境分系统 主任设计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李福田负责研制“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中科院上海技 术物理所副主任设计师王模昌负责研制“地球辐射收支状态监测仪”,长春光机所副主任设计 师禹炳熙负责研制“太阳常数监测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进行综合研究,目的是组成我国的 地球环境探测系统。经过 10 年攻关,终于取得成功。 长春光机所研制出的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飞行试验结果表明:所测得的太阳紫外光谱 辐照度与国际地外太阳紫外光谱辐照度观测平均值相比,在测量误差范围内一致(±10%)。 中科院大气所利用地外太阳/大气紫外光谱数据,进一步求得大气臭氧总量及垂直分布。这 一系列工作开创了国内星载臭氧总量及垂直分布观测研究的新领域。上海技术物理所研制的 地球辐射收支状态监测仪,可以连续不断地监测地球气候及其变化。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的 太阳辐射绝对辐射计,能够精确测量和长期检测太阳辐照度,而且还可以换算出太阳常数(即 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2000 年,我国的太阳辐照绝对辐射计参加瑞士达沃斯世界辐射中 心举办的第九届国际日射强度计比对。这犹如一次科学的奥运会,有 60 多个国家 80 多台同 类性质的仪器参加比对。结果我们的太阳常数监测器精度为万分之八(国际标准是千分之一),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根据世界辐射中心的要求,我国制作出两台太阳辐照绝对辐射计,于 2002 年 9 月安装在了该中心,作为保持和传递世界辐射基准的世界标准,辐射组群的标准辐 射计使用。从此,世界辐射中心有了中国标准。这等于我国在这次世界科技大赛中,夺得了 一枚闪闪发光的金牌。 上述 3 台仪器安装在“神舟”三号飞船上。设备在轨运行正常,获得了太阳紫外光谱图, 地球大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后向散射光谱图,以及地球红外和可见光辐射流随时间变化的完整 资料。我国得到的太阳常数平均值为 1366.2W\m 2,同美国同期测量数据一致,与世界气 象组织的推荐值相吻合。 天地篇:科学精神满乾坤 技术支持系统是空间科研的基础设施,是联系天地之间的信息网络,犹如人的中枢神经
人们要把这么多科研仪器设备放到天上去,要能够得到结果,必须有完整的技术设备支持系 统。一个是天上支撑系统,一个是地面支撑系统,使天地联网、信息畅行无阻。中国科学院 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在载人航天工程的支持下,建立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载人航天科 学实验和应用技术支撑系统,也是我国进行遥科学研究的技术平台。 天上技术支持系统,学名叫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分系统,是将飞船上分散的有效载荷(科学 观测和实验的仪器设备),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对有效载荷的供配电、数据采集、存 储、处理与传输任务 1992年底,空间中心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主任孙辉先,老主任高宜桂及陈小敏、王 平连、于沛玲等20多人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开始向这一领域发起攻击。首先是总体方 案的选择。他们从当时的国防科工委情报所查出几百张有关的卡片,从缩微胶卷复印出来的 资料足有一公尺多厚。从中研究搞清楚了国际上所采取的技术思路,找到与我国任务最接近 的一个,就是欧空局空间站的哥伦布载荷舱。它的主要有效载荷也包括材料科学、生命科学 地球科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实验,而且也需要更换。从技术上说,是一个分布式系统。这 在当时是非常超前、非常先进的方案。再就是找到和研制出一个很可靠的网络联接——1553 总线。国际上航天领域大量采用这种总线,国内许多卫星也采用了这种总线。为了保证1553 总线的高质量,陈小敏研究员对1553总线用的芯片改了两次。一个更大的拦路虎,就是各种 各样的载荷产生的数据率有很大差别,而且,各种仪器不一样,如何把复杂要求的不同数据 通过一个信道传下来呢?这就需要数据复接器。他们研制出中国自己的高速多路复接器,攻 克了这个最大的难题。 地面技术支持系统,学名叫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它由有效载荷在轨监控管理系统、科学 数据地面接收站、有效载荷综合测试系统构成。该系统与飞船上的技术支持系统构成天地 体化的完整体系,可在地面对飞船有效载荷的在轨运行进行控制和管理,对有效载荷应用资 料产品进行预处理。通过执行“神舟”一至五号飞船的飞行任务,证明系统具有完善的功能 与美国、欧空局等的下属中心比较,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据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原主任设计 师胡行毅,现主任孟新介绍,在几次飞船的飞行任务中,有效载荷应用中心都出色地完成了 接受任务,先后获得总装备部、总参和载人飞船应用系统总体部等的嘉奖 国际宇航科学院专门工作小组的报告中说:“为了保存人类的生命和改进我们在地球上的 生活质量,人类必然要开发太空。”科学没有尽头,探索没有尽头。我们愿意和世界上所有的 科学家开展太空科技合作,共创人类光辉灿烂的明天。 不停地转动着的地球,无限浩瀚的宇宙。天机无限,前程无限! 单位:科学时报社 刊登:《科学时报》2003年11月21日
人们要把这么多科研仪器设备放到天上去,要能够得到结果,必须有完整的技术设备支持系 统。一个是天上支撑系统,一个是地面支撑系统,使天地联网、信息畅行无阻。中国科学院 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在载人航天工程的支持下,建立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载人航天科 学实验和应用技术支撑系统,也是我国进行遥科学研究的技术平台。 天上技术支持系统,学名叫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分系统,是将飞船上分散的有效载荷(科学 观测和实验的仪器设备),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对有效载荷的供配电、数据采集、存 储、处理与传输任务。 1992 年底,空间中心空间综合电子技术研究室主任孙辉先,老主任高宜桂及陈小敏、王 平连、于沛玲等 20 多人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开始向这一领域发起攻击。首先是总体方 案的选择。他们从当时的国防科工委情报所查出几百张有关的卡片,从缩微胶卷复印出来的 资料足有一公尺多厚。从中研究搞清楚了国际上所采取的技术思路,找到与我国任务最接近 的一个,就是欧空局空间站的哥伦布载荷舱。它的主要有效载荷也包括材料科学、生命科学、 地球科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实验,而且也需要更换。从技术上说,是一个分布式系统。这 在当时是非常超前、非常先进的方案。再就是找到和研制出一个很可靠的网络联接——1553 总线。国际上航天领域大量采用这种总线,国内许多卫星也采用了这种总线。为了保证 1553 总线的高质量,陈小敏研究员对 1553 总线用的芯片改了两次。一个更大的拦路虎,就是各种 各样的载荷产生的数据率有很大差别,而且,各种仪器不一样,如何把复杂要求的不同数据, 通过一个信道传下来呢?这就需要数据复接器。他们研制出中国自己的高速多路复接器,攻 克了这个最大的难题。 地面技术支持系统,学名叫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它由有效载荷在轨监控管理系统、科学 数据地面接收站、有效载荷综合测试系统构成。该系统与飞船上的技术支持系统构成天地一 体化的完整体系,可在地面对飞船有效载荷的在轨运行进行控制和管理,对有效载荷应用资 料产品进行预处理。通过执行“神舟”一至五号飞船的飞行任务,证明系统具有完善的功能, 与美国、欧空局等的下属中心比较,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据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原主任设计 师胡行毅,现主任孟新介绍,在几次飞船的飞行任务中,有效载荷应用中心都出色地完成了 接受任务,先后获得总装备部、总参和载人飞船应用系统总体部等的嘉奖。 国际宇航科学院专门工作小组的报告中说:“为了保存人类的生命和改进我们在地球上的 生活质量,人类必然要开发太空。”科学没有尽头,探索没有尽头。我们愿意和世界上所有的 科学家开展太空科技合作,共创人类光辉灿烂的明天。 不停地转动着的地球,无限浩瀚的宇宙。天机无限,前程无限! 单位:科学时报社 刊登:《科学时报》2003 年 11 月 21 日
向国际知名科研机构跨越 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5年综述(上) 薛冬 编者按:1998年6月9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批准中科院率先进行国家知识 创新工程试点,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和支持下 中科院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制 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队伍素质和水平明显提高,科技竞争能力大幅增强,创新成 果不断涌现,创新文化建设初见成效。这期间,根据江泽民同志对中科院两次题词和一次批 示的精神,中科院确立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 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的新时期办院方针。这5年使中科院改 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科院在全国率先不再进行传统的职称评定,而是实行研究人员竞聘上岗,数学与系统 科学硏究院对科研工作采用国际同行评价,等等,中科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以体 制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从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总体趋势出发,进行了建院50年来 涉及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学科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 对科技布局进行大力度的结构调整,相继组建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物质科学 基地、北京地球科学基地、西北资源环境基地等由若干硏究所组成的开放的、跨学科或跨地 域的知识创新基地:;整合了一批同领域或地域的研究所,如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地质研究所、 地理硏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遗传研究所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组合建立了若 干大型研究机构,如:数学与系统科学硏究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天文台等:;在 些新兴学科和交叉领域前沿,以研究所为依托,与大学或企业联合,组建了量子结构中心 纳米研究中心等若干非法人研究单元,并正在积极筹建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基因组研究所和 青藏高原硏究所等。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行动计划,确立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 技术、物质科学与新材料等9个优先发展领域,部署了一批重大创新项目。按照“高起点、 高目标、高标准”的原则,严格进入试点程序,基本完成了研究所层面的组织结构调整,全 院共计减少了35个科研单位,比1998年减少30%。到目前为止,共有84个直属科研单位 10个支撑单位进入试点序列:根据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精神,中科院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技术 开发型研究所和科技事业单位的转制工作,目前已有14个单位转制为企业 院属企业改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管理 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起规范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相对分离的国有资产管理 体系。截至2002年10月31日,已批复改制的所办企业共计384家,其中完成改制的企业7 家,占93% 2000年,中科院在教育部支持下,对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正式成立了中国 科学院研究生院,形成了以研究生院北京总部为主体,以各地区研究生教育基地为培养基地, 以各研究所为培养实体,新型的、网络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向国际知名科研机构跨越 ——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5 年综述(上) 薛 冬 编者按:1998 年 6 月 9 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批准中科院率先进行国家知识 创新工程试点,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和支持下, 中科院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制 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队伍素质和水平明显提高,科技竞争能力大幅增强,创新成 果不断涌现,创新文化建设初见成效。这期间,根据江泽民同志对中科院两次题词和一次批 示的精神,中科院确立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 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的新时期办院方针。这 5 年使中科院改 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科院在全国率先不再进行传统的职称评定,而是实行研究人员竞聘上岗,数学与系统 科学研究院对科研工作采用国际同行评价,等等,中科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以体 制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从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总体趋势出发,进行了建院 50 年来 涉及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学科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 对科技布局进行大力度的结构调整,相继组建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物质科学 基地、北京地球科学基地、西北资源环境基地等由若干研究所组成的开放的、跨学科或跨地 域的知识创新基地;整合了一批同领域或地域的研究所,如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地质研究所、 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遗传研究所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组合建立了若 干大型研究机构,如: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天文台等;在一 些新兴学科和交叉领域前沿,以研究所为依托,与大学或企业联合,组建了量子结构中心、 纳米研究中心等若干非法人研究单元,并正在积极筹建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基因组研究所和 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行动计划,确立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 技术、物质科学与新材料等 9 个优先发展领域,部署了一批重大创新项目。按照“高起点、 高目标、高标准”的原则,严格进入试点程序,基本完成了研究所层面的组织结构调整,全 院共计减少了 35 个科研单位,比 1998 年减少 30%。到目前为止,共有 84 个直属科研单位, 10 个支撑单位进入试点序列;根据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精神,中科院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技术 开发型研究所和科技事业单位的转制工作,目前已有 14 个单位转制为企业。 院属企业改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管理 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起规范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相对分离的国有资产管理 体系。截至 2002 年 10 月 31 日,已批复改制的所办企业共计 384 家,其中完成改制的企业 7 家,占 93%。 2000 年,中科院在教育部支持下,对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正式成立了中国 科学院研究生院,形成了以研究生院北京总部为主体,以各地区研究生教育基地为培养基地, 以各研究所为培养实体,新型的、网络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