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构象偶联假说(1964) conformational coupling hypothesis 认为电子沿电子传递链传递使线粒体内膜的蛋 白质组分发生了构象变化,形成一种高能构象,这 种高能形式通过ATP的合成而恢复其原来的构象。 迄今未能分离出这种高能蛋白质。但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蛋白 质组分的构象变化还是存在的
(2)构象偶联假说(1964) conformational coupling hypothesis 认为电子沿电子传递链传递使线粒体内膜的蛋 白质组分发生了构象变化,形成一种高能构象,这 种高能形式通过ATP的合成而恢复其原来的构象。 迄今未能分离出这种高能蛋白质。但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蛋白 质组分的构象变化还是存在的
(3)化学渗透假说(1961)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心1961年由英国生物化学家 Peter Mitchell最先提出 令认为电子传递释放的自由能和ATP的合成是与一种 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相偶联的。即电子传递释放 的自由能驱动H+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膜间隙,从而形 成跨线粒体内膜的H离子梯度,及一个电位梯度。这个跨膜 的电化学电势驱动ATP的合成
(3)化学渗透假说(1961)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 1961年由英国生物化学家Peter Mitchell最先提出。 ❖ 认为电子传递释放的自由能和ATP的合成是与一种 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相偶联的。即电子传递释放 的自由能驱动H+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膜间隙,从而形 成跨线粒体内膜的H+离子梯度,及一个电位梯度。这个跨膜 的电化学电势驱动ATP的合成
化学渗透假说示意图 INTERMEMBRANE SPACE NADH NAD+ =O2+ 2H H20 +H 3ADP+ 3P MATRIX 3 ATP 获得98年的诺贝 NADH呼吸链中的三个复合物、Ⅲ、Ⅳ起着质子泵的作用,将诺 H+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膜间隙 H+不断从内膜內内侧泵至内膜外侧,而又不能自由返回内膜内侧,从尔 而在內膜两侧建应起质孑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即电化学梯度,也称化 为质子动力。 当存在足够的跨膜电化学梯度时,强大的质子流通过嵌在线粒体内奖 膜的F0F1-ATP合酶返回基质,质孑电化学梯度蕴藏的自由能释放, 推动ATP的合成
▪ NADH呼吸链中的三个复合物Ⅰ、Ⅲ、Ⅳ起着质子泵的作用,将 H+ 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膜间隙。 ▪ H+不断从内膜内侧泵至内膜外侧,而又不能自由返回内膜内侧,从 而在内膜两侧建立起质子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即电化学梯度,也称 为质子动力。 ▪ 当存在足够的跨膜电化学梯度时,强大的质子流通过嵌在线粒体内 膜的F0F1-ATP合酶返回基质,质子电化学梯度蕴藏的自由能释放, 推动ATP的合成。 ❖化学渗透假说示意图 获 得 19 78 年 的 诺 贝 尔 化 学 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