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形成ATP的部位(氧化与磷酸化偶联部位) ◆电子传递链将NADH和FADH2上的电子传递给氧 的过程中释放自由能,供给ATP的合成。其中释放大 量自由能的部位有3处,即复合物I、Ⅲ、Ⅳ,这3 个部位就是ATP合成的部位,称为偶联部位。 关于论证ATP形成部位的实验证据: (1)ΔG′=nF△E 0.32 0.06 0.00+0.260.28+0.82 NAD+→NADH-Q还原酶CoQ>bc1c→la3>02
2、形成ATP的部位(氧化与磷酸化偶联部位) ❖电子传递链将NADH和FADH2上的电子传递给氧 的过程中释放自由能,供给ATP的合成。其中释放大 量自由能的部位有3处,即复合物Ⅰ、Ⅲ、Ⅳ ,这3 个部位就是ATP合成的部位,称为偶联部位。 关于论证ATP形成部位的实验证据: (1)ΔG0 ’ =-nF ΔE0 ’
(2)琥珀酸氧化P/o=2,苹果酸氧化P/O=3 表明在 NADH-CoQ有一次磷酸化作用 (3) A Lehninger用抗坏血酸使电子从细胞色素C进入 呼吸链,测得P/O=1,说明由 cotai302有一次 磷酸化 (4)使用专一性电子传递链抑制剂亦可测出ATP的形 成部位(举例)
(2) 琥珀酸氧化P/O=2,苹果酸氧化P/O=3 表明在NADH——CoQ 有一次磷酸化作用 (3)A.Lehninger用抗坏血酸使电子从细胞色素C进入 呼吸链,测得P/O=1,说明由cytaa3——O2有一次 磷酸化 (4)使用专一性电子传递链抑制剂亦可测出ATP的形 成部位(举例)
能量计算:NADH+H被分子氧 氧化生成水,总反应为: NADH+H++1/202 NAD++H,o 求此反应的△G0 因为:1202+2H+2eH2O,E′=0.82 NAD++2H++2e NADH+H+, Eo/=-032v 所以:△E0=082-(032)=114v △G=-2X23.063X1.14=-526(Kca/mo) =220(KJmo) SADP+PI-ATP+3H0 △G=3X73=219(Kca/mo)=916(KJ/mo) 3个ATP的形成共截获的能量为41%
能量计算:NADH+H+被分子氧 氧化生成水,总反应为: NADH+H++1/2O2 NAD++H2O 求此反应的ΔG0 ’ : 因为:1/2O2+2H++2e- H2O , E0 ’ =0.82v NAD++2H++2e- NADH+H+ , E0 ’ =-0.32v 所以: ΔE0 ’=0.82-(-0.32)=1.14V ΔG0 ’=-2X23.063X1.14=-52.6(Kcal/mol) =-220(KJ/mol) 3ADP+Pi 3ATP+3H2O ΔG0 ’=3X7.3=21.9 (Kcal/mol)=91.6 (KJ/mol) 3个ATP的形成共截获的能量为41%
、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机理 、有关氧化磷酸化机理的几种假说 化学偶联假说 构象偶联假说 化学渗透假说
1、有关氧化磷酸化机理的几种假说 化学偶联假说 构象偶联假说 化学渗透假说 三、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机理
(1)化学偶联假说(1953年)(掌握要点) chemical coupling hypothesis 认为电子传递反应释放的能量通过一系列连续的 里化学反应形成高能共价中间物,最后将其能量转移到 ADP中形成ATP AHa+B+I-OH AI+B+OH AI+X-H+OH·xI+AH2O XI+P-OH xP+I-OH XP+ADP←ATP+X-H AH +B+ADP+P-o A+BH+AtP+ho
(1)化学偶联假说(1953年)(掌握要点) chemical coupling hypothesis 认为电子传递反应释放的能量通过一系列连续的 化学反应形成高能共价中间物,最后将其能量转移到 ADP中形成ATP。 AH2+B+I-OH A I+BH2+OHA I+X-H+OH- X I+A+H2O X I+P-OH X P+I-OH X P+ADP ATP+X-H AH2+B+ADP+P-OH A+BH2+ATP+H2O